張曉紅
鼻NK/T細胞淋巴瘤的檢測診斷
張曉紅
鼻NK/T細胞淋巴瘤是近年來經免疫組織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技術證實的一個獨立的疾病實體,是發(fā)生于鼻部的淋巴結外具有特殊形態(tài)學、免疫表型及生物學行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由于該病較少見,早期常表現為鼻塞、流涕、咽痛等不典型癥狀,易誤診為鼻竇炎、咽炎[2],其診斷需病理確定,由于病變部位的特殊性,往往需行多次活檢才能確診,易延誤治療。因此如何有效地對該病在早期作出正確診斷顯得十分重要,而取材方法對首次確診的意義重大。近年來,筆者運用活檢前經鼻腔處理,并結合CT檢查,在影像密度增高影處重點區(qū)域重點取材活檢,較之常規(guī)活檢效果更理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04—2011-09我院收治的經病理形態(tài)學及免疫組化酶標法證實的原發(fā)性鼻腔NK/T細胞淋巴瘤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齡32~71(44±1.8)歲;病程1~18(6±0.8)個月。臨床表現:12例患者主要癥狀均為鼻塞,4例為間歇性,8例為進行性加重;2例伴發(fā)熱;6例伴有水樣分泌物,1例伴血性分泌物;1例伴咽痛;3例伴鼻翼部腫痛。雙側鼻腔病變1例,單側鼻腔病變11例(左側4例,右側7例)。鼻內鏡檢查:病變位于鼻前庭4例、鼻中隔2例、鼻中隔及下鼻甲2例、下鼻甲4例。另擇2008-04—2010-03我院收治的經內鏡下常規(guī)取材活檢證實的原發(fā)性鼻腔NK/T細胞淋巴瘤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齡34~75(46±1.6)歲;病程2.2~20個月,平均(6.5±0.7)個月。臨床表現:15例患者主要癥狀均為鼻塞,6例為間歇性,9例為進行性加重;4例伴發(fā)熱,8例伴有水樣分泌物,1例伴血性分泌物;2例伴咽痛;4例伴鼻翼部腫痛。雙側鼻腔病變3例,單側鼻腔病變12例(左側5例,右側7例)。鼻內檢查:病變位于鼻前庭5例、鼻中隔2例、鼻中隔及下鼻甲3例、下鼻甲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表現及鼻內鏡檢查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實驗組采用GE light speed 16排CT掃描儀,患者取仰臥位,取軸位和冠狀位掃描,范圍從額竇始至蝶竇止,圖像層厚和層距分別為3~5mm。其中9例進行了平掃和增強掃描,另3例僅行單純平掃。增強掃描方法為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100ml,注射速度3ml/s。
1.2.2 活檢方法 實驗組:活檢前經鼻腔處理,并結合CT表現,影像密度增高影處重點區(qū)域重點取材活檢?;顧z前給予0.9%氯化鈉溶液沖洗鼻腔,清理壞死假膜,用1%地卡因加少許1‰腎上腺素棉片(高血壓患者用1%地卡因加少許1%麻黃素)行鼻腔表面麻醉并收縮鼻腔黏膜,動作輕柔,避免損傷黏膜造成出血而影響視線,經鼻內鏡(0°,30°)直視下用吸引器吸凈鼻腔分泌物后,結合CT影像,用鼻內鏡器械中的咬切鉗以“咬切”[3]的方式,多點取材活檢。取材部位在潰瘍邊緣即正常組織與異常組織交接處[4]以及CT影像密度增高影處,去除表面壞死組織深部咬取,避免擠壓,行常規(guī)病理與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對照組:不進行鼻腔處理,不結合CT檢查,根據經驗行內鏡下常規(guī)取材活檢,大多在腫塊、潰瘍、糜爛處取材。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率的比較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
2.1 實驗組CT檢查結果 鼻部CT檢查均發(fā)現鼻腔內軟組織腫塊,除1例為雙側病變,其余均為單側病變,位于一側鼻腔內,多數位于鼻腔前部或鼻前庭,左側4例,右側7例,與鼻甲分界不清,鼻道和副鼻竇開口不同程度堵塞;3例病變堵塞同側后鼻孔。3例有鼻甲、鼻中隔和竇壁骨質侵蝕樣破壞,呈篩孔樣低密度區(qū)、密度不均勻減低等改變。5例有鼻面部軟組織增厚,皮下脂肪層模糊,密度增高。1例腫瘤侵犯同側上頜竇,內側壁篩孔樣骨質破壞,翼腭窩、眶尖等結構規(guī)則,未見腫瘤侵犯。增強掃描示病變中等程度強化,實性腫塊強化均勻。
2.2 活檢結果 實驗組患者首次活檢確診11例(91.67%),其中常規(guī)病理檢查診斷淋巴瘤4例,另7例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確診。首次活檢失敗者(1例)病理報告為黏膜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再次取材后經免疫組化后確診。對照組患者首次活檢確診7例(46.7%),其中常規(guī)病理檢查診斷淋巴瘤1例,另6例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確診;行第2次活檢確診5例,最終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確診;余3例均行第3次活檢后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確診。兩組患者確診情況的比較見表1,可見實驗組1次活檢確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確診情況的比較
鼻NK/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惡性淋巴瘤,腫瘤細胞既表達T細胞分化抗原又表達NK細胞相關抗原,既往稱之為致死性中線肉芽腫、中線惡性網狀細胞增生癥、鼻T細胞淋巴瘤、侵襲性NK細胞淋巴瘤等[5]。該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中位年齡50歲,男性多發(fā)[6]。
鼻NK/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表現不典型,早期病變多局限于一側鼻腔,常原發(fā)于下鼻甲或鼻前庭,易侵犯鼻中隔,病情進展可侵及副鼻竇、眼眶、鼻咽腔和對側鼻腔等鄰近組織和器官,引起相應癥狀。其淋巴結轉移率低。CT檢查可見鼻中隔、下鼻甲及鼻底黏膜增厚、鼻道狹窄,隨病情進展軟組織密度逐漸充填鼻腔,以前部較為顯著,下鼻甲大部受累時鼻腔前部病變也很明顯,平掃密度較均勻,增強后輕至中度強化[7]。
目前,鼻NK/T細胞淋巴瘤的確診主要依靠病理學檢查,尤其是免疫組化檢查。病理診斷準確與否的關鍵在于取材,如何提高取材的精確性,是我們一直探索的問題。本院早期(2008-04—2010-03)多采用內鏡下常規(guī)取材活檢,首次活檢確診率并不高(46.7%),多經二次以上活檢才被證實活檢方法有待改進。自2010年4月以后,我院采用了活檢前行鼻腔沖洗,并清除鼻腔壞死假膜,同時結合CT片表現,在影像密度增高影處重點區(qū)域行深部大塊重點取材的方法,本組12例患者中11例1次活檢即確診,首次活檢確診率達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活檢前進行鼻腔沖洗,并清除鼻腔壞死假膜,同時結合CT片表現深部大塊重點取材,能明顯提高一次活檢的確診率,值得臨床借鑒。
[1] 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58-259.
[2] 任小東,蔣曉平,溫碧隆.原發(fā)于鼻腔鼻竇惡性T/NK細胞淋巴瘤臨床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22(5):220-225.
[3] 王海,張曙,石群立.鼻型NK/T細胞淋巴瘤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8,15(24):1909-1912.
[4] 石磊,鄭慧媛,郭新建.鼻腔NK/T細胞淋巴瘤免疫組化表達及臨床分析[J].青海醫(yī)藥雜志,2009,39(6):13-15.
[5] 王燦敏,張速勤,李兆基.鼻(鼻型)NK/T細胞淋巴瘤的治療方法探討[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3,17(5):264-265.
[6] Ooi G C,Chim C S,Liang R,et al.Nasal T2cell/natural killer cell lymphoma:CT and MR imaging features of a new Clinicopatho-1ogic entity[J].AJR,2000,174(4):1141-1145.
[7]羅昭陽,張寬.鼻腔NK/T細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現[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8,19(10):685-687.
2012-01-13)
(本文編輯:歐陽卿)
314400 海寧市中醫(yī)院(海寧市腫瘤醫(yī)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