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耀東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讀是學習語言文學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通過對學生朗讀、背誦的訓練,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讀背訓練 指導方法 提高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085-01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的讀背訓練,對提高語文素養(yǎng)大有裨益。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有益探索:
一、提出問題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這就使語文課具有實踐性、人文性、母語性。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對其它學科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樣,就要求語文教師把教學重點轉移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素質上來,這也是以后小學語文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小學生語文學習素質的內涵十分豐富。其核心有五大要素;一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包括漢語拼音、識字、寫字、查字典;二是聽說讀寫能力,包括聽說、說話、朗讀、作文;三是跟上述兩方面同時發(fā)展的智力;四是語文學習中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學習態(tài)度;五是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政治、思想審美等方面的素質。學生入學前,已經(jīng)掌握了相當數(shù)量的日常交際的語匯,口頭語言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入學后,他們的語言基本變化是學習并逐步掌握書面語言,同時使口頭語言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所以我認為五大素質中,聽說讀寫是核心,其中,讀的訓練是關鍵一環(huán)。學習語文靠朗讀背誦,只有背得亂熟,作者的認識才有可能轉化成自己的能力,去認識自己身邊所熟悉的事物;只有讀得爛熟,會背誦,才有可能將作者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去敘述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們記憶發(fā)展的最佳期,小學課文多數(shù)是名家大作,是文質兼優(yōu)的精品,是可供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如果能抓住讀背這一環(huán),讓所學詞句佳作在記憶里生根、消化吸收,成為他們自己的語言儲備,一定會使學生學習語文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繁多,讓人目不暇接,今天學這兒的經(jīng)驗,明天推廣那兒的模式,但語文教學效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抓朗讀背誦,則是癥結所在。古今文學名家,無不是熟讀背誦百家經(jīng)典,才寫出流傳后世的名篇佳作?,F(xiàn)在學生讀了幾年書,所學課文篇數(shù)不少。教師一篇一篇講過去,學生一篇一篇聽過去。講是講了,聽是聽了,時間一過,也就隨之消逝。既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堂熱鬧非凡,給學生留下也不是永久的烙印。一動筆寫作文,思想貧乏,語言干癟。這種“營養(yǎng)不良癥”,正是由于平時教學中不注重朗讀背誦訓練造成的。
二、讀背訓練的實踐探索
為了改變小學語文教學費時低效的現(xiàn)狀,要從朗讀背誦入手,強化學生的語言材料的回憶。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加大朗讀、背誦的練習,以讀“悟”寫,以“寫”促讀,這是促使學生語文學習各種素質同時得到提高的主要途徑之一。具體操作如下:
1.從朗讀背誦入手,強化學生的語言訓練。
為了突出讀背這一主線,增強可操作性,我們對一篇課文的教學過程設如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朗讀背誦過程中揣摩、品味,消化吸收語文營養(yǎng),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進行扎實訓練,把語文課上成讀書課,上成語言訓練課。每教一篇課文,要以檢測學生胸中積蓄開始,教師指定所要背誦的語言材料,已學的課文或片段或佳詞佳句,讓學生背誦默寫,量要大,面要寬。目的是讓所記憶的材料經(jīng)常復習,不斷鞏固防止遺忘。要做到這一點,平時教學中教師必須十分明確哪些詞句片段學生必須記住,學生目前胸中應有哪些積蓄。這個環(huán)節(jié)一般安排在每節(jié)課的開始階段,新授之前的復習檢查。教師也可以靈活安排,可隨學習進程相機點撥,由一點觸發(fā)而拓展開來。另外還可以安排在講讀課文之后,作為復習鞏固強化記憶的環(huán)節(jié)處理。各年級學生語言特點不同,所學課文積累量有大小,所采用的形式和所測的內容應有所不同?,F(xiàn)將主要形式進行例證說明。一是以舊代新的背誦。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一篇新課文時要想一下,在這一篇之前還學過哪些課文與本文在內容上,在表現(xiàn)手法上、結構上有聯(lián)系,課前進行檢查,以此巧妙地導入新課。二是對課,就是“對對子”這是私塾教師一種語言訓練方式,如教師說“雨”學生對“風”等,如果經(jīng)常這樣訓練,不光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是對學生語言、詞匯、語法、修辭、邏輯的綜合訓練。三是四字型的訓練,增強成語和四字短語的積累和運用。要突出讀背主線,要設計好講前讀、講中讀,講后讀。講前讀,指閱讀前的讀,要求讀正確,即讀準字音,不添字,不丟字,不重復,不讀破句,要用普通話,發(fā)音清晰響亮。講中讀是講讀課文中帶著問題讀。講后讀,是講完課文后,要讀流利,讀出感情,會背誦。有感情地讀,就要讀出不同的語調,并注重輕重緩急,讀出抑揚頓挫,如臨其境。古人曾說:“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慨。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笨梢娎首x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一篇課文,若是離開了朗讀,只靠默讀和分析講解,只能學到一點皮毛和干巴的幾條筋,根本體會不到其中的感情,品味不出里面的韻味。漢字的四聲之別,才有抑揚頓挫。非朗讀不足以體會到文章的鏗鏘之聲,音樂之美,不足以表達其音韻之美,節(jié)律之美,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悅耳動人的魅力。
2.指導方法,教會學生朗讀與背誦。
根據(jù)朗讀的方法,教師可設計相應的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如:教讀,教給學生朗讀方法;聽讀,對課文文意文理分析;品讀,賞析式地讀;研讀,就是要研究,體會為什么這樣朗讀;評讀,對課文邊評點邊朗讀;背讀,指導學生讀好背好;賽讀,用比賽的方式進行朗讀教學。通過以上方式途徑,使學生體會到文理、文思、文情、文氣。產生共鳴,品味作品中的美感,增加文化底蘊,提高文學素養(yǎng),形成優(yōu)良的氣質,為進一步學好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3.推薦書目,鼓勵學生課外閱讀。
除了課堂朗讀,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每組課文后面推薦的《課外書屋》,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讓學生讀一讀,能加深對本組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根深才能葉茂,只有博覽群書,才能真正體會到漢語言的博大精深,并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學氣息的熏陶,文學素養(yǎng)的沉淀必然因人因事而情動辭發(fā),這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有神”之筆在“萬卷書”的引導下必會寫出生花之處。
三、結論
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真切地感悟到讀背訓練的重要。只有“讀懂書”才能“悟透神”,進而才能“寫好文”。學生才會采摘到語文這棵長青樹上結出的甘甜之果,學生才能終身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