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嬌
提要:作文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形式。在小學階段,教師應著重從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入手,通過生活積累和教師指導不斷提升寫作水平。
關鍵詞:寫作興趣 小學作文 生活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作文是小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是形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條重要的途徑。每一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語。我們應該在小學生的作文中感受到兒童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和天真爛漫的天性。使小學生在作文時有“一吐為快”的喜悅。孩子雖小,但隨著自身的成長,他們對許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教師們不應急于“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而是要因勢利導,為學生提供寬松、民主的土壤,逐步引導學生“真實、真誠、自然地表達自已”。
一、從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入手,激發(fā)學生寫作欲望
作文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興趣,興趣是最大的內驅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走進生活,去品味其情趣,才會有向人表達的欲望,逐步養(yǎng)成愛動筆的習慣。
給孩子“孩子”的視角。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體驗,常常是在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心理驅動下進行的,而且他們觀察的視角也是一種“孩子”的視角。兒童對觀察的注意,首先是因為對象引起了他們的興趣,正是興趣支配了兒童的觀察行為。在一次課堂上,一只小鳥突然飛進了教室,孩子們的目光都隨著小鳥移動,正在上課的老師并沒有阻止他們對這個不速之客的好奇,而是利用這個良機,引導他們即興觀察、寫作,學生們寫出了《課堂上的“小搗蛋”》、《課堂上的特殊“客人”》等精彩真實習作。
給孩子“孩子”的體驗。小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明顯帶著兒童的特點和情感意志的傾向,反映到作文中來,就不一定是成人所認為的合理。倘若教師不理解兒童的這種心理,認為寫得不真實,就會使兒童茫然不知所措。只有尊重兒童獨特的體驗和兒童化的語言,才能真正解放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寫出真話,寫出心里話。
二、注重學生日常的生活積累,增強作文的感染力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流個不停”。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尋找素材。但小學生有意注意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往往缺乏主動觀察與發(fā)現(xiàn)的注意力,生活中的一些亮點便會如流水般悄悄溜走。為此,要重視立足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去,觀察、體驗、感受生活,從而發(fā)現(xiàn)并記錄生活之美、之樂、之味,指導學生的“生活積累”,從而讓筆下流淌出潺潺的清泉。
以課外活動為媒介,豐富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的全體參與的活動是學生最為感性的體驗。課外活動的開展,更使學生有真話可說。開展“拔河”之類的竟賽活動,“貼鼻子”之類的游戲,“游園”等益智活動。在活動前布置觀察任務,觀察參賽者及觀眾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以及心理活動等。賽中學生興趣高漲,積極參與,賽后踴躍發(fā)言,各抒已見,“心動”后再“筆動”,寫出了一篇篇活靈活現(xiàn)的文章,比賽場面躍然紙上。
以實踐生活為依托,組織學生體驗生活。學生的作文不能閉門造車,不能局限于課堂,而是要把學生帶出校門,鼓勵他們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生活。如組織學生義務勞動、清明節(jié)祭拜烈士陵園、訪問工藝廠等;帶領孩子們當小記者、小交警、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指導學生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如售貨員、小老師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寫出的作文真實生動各具特色。
以課外閱讀為平臺,攝取人類生活的營養(yǎng)。新教材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喜歡的文段和優(yōu)美詞句的摘抄、誦記。學生只讀課內書本顯然是不夠的,還要多讀健康的有意義的課外書報,從課外閱讀中攝取人類生活的精華。
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提高作文的內涵性
有了真實的寫作內容,可是很多時候很多學生是無從下筆,猶如“茶壺中煮餃子——倒不出”。《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的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為此,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自主寫作。
1、口語交際。(1)分組交流,每個人把自己想說的真話說給本組的同學聽;(2)小組選代表上臺說說自己的材料,說完后全班評議: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有沒有自己的看法;(3)讓全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把自己的好材料說給伙伴聽。(4)學生說到一定程度后,教師引導學生迅速地把剛才自己說的如實記錄下來,寫的時候要把時間、地點、人物交代清楚,寫出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及自己的內心等,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體會寫下來,注意用上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能多寫的盡量多寫。
2、下水文引路。學生不可能一開始什么都會。一些學生從未接觸過的習作,教師要花點心思,寫下水文,牽引學生上路。如寫社會調查、讀后感、縮寫等;一些格式要求嚴格的應用文,如書信、建議書等。
3、仿作創(chuàng)新。教材本身就是學生習作的典型范例,因為精選入內的課文都是名篇佳作,文質兼美,都有其獨特的一面,一些文章精彩細膩的景物描寫、作者匠心獨運的材料安排都值得學生學習借鑒、運用。如《桂林山水》一文的第二、三段,第一句用對比法寫出桂林的山和水與其他景區(qū)的不同,再分寫水的“靜清綠”,山的“奇秀險”。教師就可指導學生用這種結構形式進行段的訓練,小練筆時讓他們寫一個景區(qū)、一種小動物、一樣玩具、一種植物或是一次課間活動等。
4、有感而發(fā)。新的課程標準“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充分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尊重,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承認個性差異,重視個體體驗的具體表現(xiàn)。
作文,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重要手段。小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也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左九娣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工作《祖國》2013年 第6期
2. 霍玉芬 小學作文教學之我見《學周刊》2013年 第8期
3. 馬琴 作文教學與生活的有效鏈接《新課程導學》2013年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