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漢語“紅”與日語“赤”這兩個色彩詞為研究對象,從認知角度對比二者的認知意義。研究結果表明:漢語“紅”與日語“赤”的認知意義存在共性;二者都具有隱喻認知意義,且存在共性;因文化背景及生活實踐方式不同,二者的認知意義與隱喻認知意義也存在著差異。
關鍵詞:漢語“紅” 日語“赤” 認知意義 隱喻
一、引言
色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色彩不僅僅表達顏色,還具有豐富濃厚的文化內涵。正因如此,人類才可以用色彩來表達內心情感。文化和語言是認知方式的反映,情感表達也是認知方式的體現(xiàn)。中日兩國對顏色的理解和表達有著相通之處。但是,由于文化背景與語言構造的不同,認知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對色彩所蘊涵的情感表達也會有所不同。本文擬從認知角度對比漢語“紅”和日語“赤”的認知意義,從中探究二者的異同及其原因。
二、漢語“紅”與日語“赤”的認知意義
筆者以《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2007)和《スーパー大辭林》(三省堂,2010)中出現(xiàn)的含有漢語“紅”與日語“赤”的例句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二者的認知意義如下表:
表1:漢語“紅”與日語“赤”的認知意義對比
漢語“紅”的認知意義 日語“赤”的認知意義
顏色的名稱,指紅色 顏色的名稱,指紅色
借指紅色的花 顏色的名稱,指其他顏色
借指紅色的布帛之類 紅燈的簡稱
血的婉辭 代指紅白兩組中的紅組
喜慶的事 一目了然
象征革命、進步 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者的俗稱
指得寵、出名、走運或事業(yè)興旺等 帶有紅色東西的簡稱,如“赤短”“赤米”
紅利的簡稱 赤字、虧空的簡稱
呈現(xiàn)紅色、變紅 接頭詞,表示完全
姓
三、漢語“紅”與日語“赤”認知意義比較
(一)漢語“紅”與日語“赤”認知意義的共性
從表1可以看出,漢語“紅”的語義范圍比日語“赤”廣,但二者都可以作為名詞使用,并且還可以是某一具體物的簡稱。
1.作為名詞使用,指紅色
據(jù)記載,漢語“紅”最初出現(xiàn)在周代晚期,當時主要用來指粉紅色與淺紅色,而表達純粹的紅色,則是用“赤”來表示(勝又孝夫,1998;陳基發(fā),2008)。后來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與文化的進步,粉紅色與淺紅色都有了專屬名詞,所以漢語“紅”逐步向表示全紅色演變。例如:
(1)他眼前是紅的,黃的,綠的,黑的,發(fā)光的,立方體的,圓錐形的——混雜的一團,在那里跳,在那里轉。(《子夜》)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典籍上極少使用“紅”,更多的是使用“赤”(王天昊,2009)。中日文化交流的初期,日本主要通過典籍來吸收中國文化(王健,2002),因此“赤”就保留在現(xiàn)代日語中,用來表示紅色。如:
(2)私の好きな色は赤です。
2.作為某一具體物的簡稱
從表1可以看出,日語“赤”用作簡稱的范圍更廣。這是日本人獨特的文化背景造成的。他們處在面積較小的島國,對顏色比較敏感,這一點反映在他們的認知方式上,就體現(xiàn)為凡帶有紅色標記的東西,都可以用“赤”來簡稱,比如“赤信號(紅燈)”“赤字(虧損)”“赤短(紅牌)”“赤米(紅陳米)”等。漢語“紅”主要是“紅利”的簡稱,這是因為“紅”在中國表示高興、喜悅的事情,“紅利”表示利益,二者有相通之處。從漢語“紅”和日語“赤”都可以用來表示簡稱來看,二者在認知方式及認知意義上存在著共性。
(二)漢語“紅”與日語“赤”認知意義的區(qū)別
雖然二者的認知意義存在共性,但是由于中日地理環(huán)境不同,這必然會反映在認知方式上,因此二者的認知意義也存在區(qū)別。
1.漢語“紅”的特殊認知意義用法
如上文所指,漢語“紅”的語義范圍更廣,因此具有更多的用法。它不僅可以用作名詞,還可以作為動詞使用。例如:
(3)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剪梅·舟過吳江》)
漢語“紅”最初還用來表示粉紅色的布匹。因此,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代指紅色布帛之類的東西。如:
(4)那幾個護轎過去的仆人周貴、袁成等掛著紅,押著花轎進了中門。(《家》)
對中國人來說,紅色代表吉祥喜慶,因此也可以用來代指喜慶的事情。如:
(5)居家不易是長安,儉約持躬稍自寬;最怕人情紅白事,知單一到便為難。(《都門雜詠·時尚門·知單》)
因為血也是紅色的,有時為了美化語言,所以漢語中也用“紅”來委婉的代指血。如:
(6)誰知服藥調養(yǎng),直到三月間,才漸漸的起復過來,下紅也漸漸止了。(《紅樓夢》)
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子劉富,受封于紅地,后來“紅”也就成了特有的姓氏。
2.日語“赤”的特殊認知意義用法
日本人具有喜歡雜色而盡量避免使用原色的國民性,因此常用“赤”作為接頭詞來表示許多其他顏色,如“赤紫”“赤褐色”“赤黑”等。
如上文所述,日本人對顏色敏感,而且紅色特別顯眼,一目了然,因此也常用“赤”來表示“一目了然、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意思,如“赤の噓”“赤の素人”等。
當“赤”用作接頭詞后接名詞時,就表示“完全、分明”的意思,如“赤祼”“赤恥”“赤の他人”等。
在日本社會,每年新年時都會舉行“紅白歌合戦”,分成“赤組”“白組”演唱。當這固定下來后,日語“赤”也就用來特指“赤組”,包括日本學校運動會上的“赤組”。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的身體在與外部世界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認知體驗,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身處的外部世界不同,必然導致認知方式不同,也就體現(xiàn)在語言及其意義上。漢語“紅”與日語“赤”認知意義上存在差異,正是基于此而產生的。
四、漢語“紅”與日語“赤”的隱喻認知意義比較
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重要的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xiàn)象;它是人類將某一領域(也叫源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也叫目標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Lakoff,1980)。但隱喻并非是憑空想像的,而是基于二者的相似性,促使人類在大腦中對二者產生共同的聯(lián)想,因此才促成隱喻現(xiàn)象的發(fā)生(趙艷芳,2001)。它們的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源域 目標域
圖1:隱喻中概念領域間的映射
(一)漢語“紅”的隱喻認知意義
1.“紅”色彩鮮明,令人眼前一亮,給人一種內心沸騰、斗志昂揚的感覺。因此,在歷經多次革命運動的中國,漢語“紅”也被賦予了濃重的政治色彩,隱喻為“革命與進步、政治覺悟高”。如:
(7)各色人等,是紅是白,無從識別。(《飛花集·風雨六十年》)
此外還有如“紅色文化”“三八紅旗手”“紅寶書”“紅色根據(jù)地”等說法。
2.上文指出“紅”代指喜慶之事,因此也可隱喻為“成功、興旺”。如:
(8)這陶三爺是歷城縣里的都頭,在本縣紅的了不得,本官面前說一不二的,沒人惹得起他。(《老殘游記》)
此外還有“大紅人”“滿堂紅”“放紅榜”“一炮走紅”等例子。
(二)日語“赤”的隱喻認知意義
由于革命的旗幟是紅色的,所以日本也把“赤”看作“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者”的象征。但與中國不同,表達“共產主義”的這個“赤”帶有貶義色彩,是為一些人所排斥的。因為日本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共產主義思想有比較強烈的抵觸情緒。
五、結語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基于認知方式的相似性以及中日兩國交流的悠久歷史,漢語“紅”與日語“赤”的認知意義存在共性。同時由于認知方式會受到文化背景及語言結構的影響,二者的認知意義也存在差異。
2.在隱喻機制的引導下,漢語“紅”與日語“赤”的隱喻認知意義也存在共性,但基于認知語言學基礎上的生活實踐方式的不同,其隱喻認知意義也存在區(qū)別。
在本文寫作過程中,筆者導師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張正軍教授給予了悉心指導,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勝又孝夫.異文化と色彩表現(xiàn)[A].日本語學論説資料[C].1998.
[3]スーパー大辭林[M].東京:三省堂,2010.
[4]陳基發(fā).趣說漢字[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6]王天昊.中國語の紅と日本語の赤[D].長春:吉林大學,2009.
[7]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8]孫盛囡.淺談日語色彩詞“赤”“白”的引申意義[J].東南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4).
[9]王健.「神體儒用」的辨析:儒學在日本歷史上的文化命運[M].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
(黃森文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