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莉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北疚囊蕴K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一探該版本教材中人文性與工具性整合的狀況。
一、語文教材整合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意義
1.語文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人類文化體現(xiàn)出來的最根本的特質,人文性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價值為核心,以實現(xiàn)人的自由發(fā)展為目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薄稑藴省愤€指出:“要注重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笨梢?,語文學科的性質及目的決定了人文性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性之一。語文教學必須具備人文性的原因在于,語文教育的目的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更要影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對于學生來說,人文性的意義在于關注學生的生存與發(fā)展,給予學生心靈慰藉,關懷學生的精神世界,“終極人文關懷”就是人文性的意義的最終體現(xiàn)。
2. 語文的工具性
語文的工具性是指語文是溝通交流的工具,它不僅能傳承文化,還能幫助人們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工具性強調了語文課程的功能和目的,學習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使用語言。首先,教會學生理解別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語言,既能流暢地運用口頭表達,又能得體地運用書面表達。其次,教會學生進行適宜的口語交際。新版《標準》就指出:“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痹俅危虝W生養(yǎng)成積累語言的習慣。只有先通過語言的記憶,才能發(fā)生后面的語言積累,進一步獲取學習語言的成果。
3.人文性與工具性整合的意義
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整合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性質。語言是科學文化知識的載體,它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和審美價值;語言除了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工具,還是進行思想和情感表達的工具。脫離了人文性的語文教學是罔顧“以人為本”的強行灌輸,脫離了工具性的語文教學是喪失了語文基本價值的無意義活動。
二、高中語文教材人文性與工具性整合的體現(xiàn)
1.根據(jù)專題編排教材,結合工具性,凸顯人文性
根據(jù)專題編排文本教材是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在必修版部分,以人文話題如“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為編寫線索,以人的思想和素養(yǎng)為編寫核心,發(fā)散出二十二個專題。以必修一為例,對于專題“向青春舉杯”,編者的意圖在于鼓勵剛剛步入高中的青少年設定奮斗目標,朝氣蓬勃地度過青春歲月;對于專題“月是故鄉(xiāng)明”,編者的意圖在于引發(fā)學生對故鄉(xiāng)的關愛,即使學生身在故鄉(xiāng),同樣能對故鄉(xiāng)因愛而生思念之情;對于專題“像山那樣思考”,編者的意圖是加強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認識,引導學生關懷社會、關懷自然,最終關懷整個人類世界。除了在精神層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以專題為單位,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落腳點,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在“閱讀和欣賞”“表達和交流”等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彰顯語文的工具性。
2.學習方式靈活新穎,集激發(fā)興趣與培養(yǎng)能力于一體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版安排了“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的全新板塊,從字面就可以看出這樣設計是為了凸顯新課程強調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新理念?!拔谋狙辛暋眰戎赜谔岣邔W生解讀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問題探討”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體驗”側重于將所學和所用相結合,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新型的學習方式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三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充分體現(xiàn)了該版本教材對于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顧的考慮。
3.開設新專欄,保證語文運用能力的落實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在每個專題后開設了“積累與應用”專欄,目的在于進一步落實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比如專題“珍愛生命”后面的“積累與應用”專欄,第一個要求是反復誦讀,重新感受并寫下讀后感;第二個要求是摘錄文本語句,搜集跟珍愛生命相關的文學作品;第三個要求是閱讀《我與地壇》;第四個要求是以“自救”和“營救”為主題搜集資料。我們可以在這些要求中清晰地看到每個步驟對學生的精神和思想產(chǎn)生的影響,這是人文性的體現(xiàn);另外寫讀后感、搜集資料等要求則體現(xiàn)了語言運用能力方面的要求,這是工具性的體現(xiàn)。在“積累與應用”專欄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寫作實踐”,一方面以讀寫結合為主,另一方面以寫作過程和寫作方法為主。寫作的話題不拘泥于專題中的母題,且體裁不限,使學生在自由選擇中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散。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