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隆平
內(nèi)容摘要:課堂教學語言是基本功,也是藝術和學問,在教學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水平的語文課堂語言藝術,不僅可以豐富知識,啟迪智慧,還能產(chǎn)生美感,使學生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掌握這種“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方法,使之不僅符合科學性,還具備生動性、條理性和啟發(fā)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語言 科學性 生動性 條理性 啟發(fā)性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要工具,也是學生信息接收的主要來源。教師要實現(xiàn)自己的教學目標,必須通過課堂教學語言。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边@句話,隱含了教師語言的重要性。高水平的語文課堂語言藝術,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而且還能產(chǎn)生美感,使學生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一個教師如果僅僅是專業(yè)知識造詣很深,但不善于使用課堂語言,常常使聽者大失所望,對一名語文教師尤甚。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講師都是在國內(nèi)遴選的某一領域的專家,但最終能廣為人知,天下聞名的易中天、于丹均是口語才能出眾之輩,這說明教師的課堂語言素質(zh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師生在課堂上進行腦力勞動的效率。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掌握這種“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方法,使之不僅符合科學性,還具備生動性和條理性,同時還應富有啟發(fā)性。
一.課堂教學語言要明確、精當,符合科學性。
準確、精當是對教師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主要指用詞貼切、準確。具體要求是鮮明、準確、恰當,否則,就會誤人子弟。像“大概”、“也許”、“可能是”、“似乎”、“好像”、“差不多”應屬課堂教學禁用語。精練也就是凝練,言簡意賅,不拖泥帶水,不重復羅嗦。否則,一是問題講不清,二是容易產(chǎn)生歧義,嚴重的還會使學生厭煩。
教學語言的科學性體現(xiàn)在教學語言的準確、規(guī)范、精練和邏輯性、系統(tǒng)性上,就是“用最簡練的語言表現(xiàn)最豐富的內(nèi)容(魯迅)”。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避免言不及義的廢話和不必要的重復,不說不著邊際的空話,不講套話,不說半截子話,不要口頭禪。課堂教學語言用詞要準確。保證達意傳情,符合科學性、富有教育性。課堂語言絕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更不能為了追求語言的生動形象,以詞害意,甚至背離了科學性、教育性,使課堂語言蒼白無力。簡明扼要的語句,使人聽起來舒服,言簡意賅,使人深得要領。如果課堂教學總在不停的“增”、“刪”,或者顛三倒四,含混不清,那么學生就無法明白教師要表達的完整的意思,注意力也將被分散。洪宗禮老師說過:“講授語文知識要能‘一語道破,要言不煩?!币簿褪钦f,語文課講到關鍵處能夠以淺顯的語言揭示課文的精髓和事物的本質(zhì),做到深意淺解,長話短說。有位教師在講《我的叔叔于勒》時,用“有錢眉開眼笑,沒錢六親不認”來概括文章的主題,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有位教師在講《紫藤蘿瀑布》時用“看花”——“憶花”——“思花”來揭示作者的情感變化,讓學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結構思路。
二.課堂教學語言要通俗、形象,具有生動性。
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教學研究中心專家羅伯特說:“講課最主要的缺點就在于從本質(zhì)上說,它是一種單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而這個缺點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精神疲倦。因此,成功的教學語言就必須具有吸引力和生動性。具有“生動性”才會有感染力,才能促使學生精神亢奮,思維活躍,使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海綿吸水”的效應。俗話說,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不通俗不好懂,不好懂怎么產(chǎn)生興趣,又怎么能積極反應消化吸收呢?可見通俗是教學語言生動性的基礎。通俗就是要樸素自然,以淺顯明白的語言形式表達深刻的專門化知識。而形象則是生動性的必備要素,因為形象的東西要比抽象的東西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接受未知事物和新鮮信息時更是如此。
教學語言的生動性是指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富于理趣、情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青少年學生精力集中一般只能維持15-25分鐘,而一堂50分鐘左右的必須有不少于5個的興奮點,才能使學生始終圍繞教學內(nèi)容和教師指導下有興趣地學習。典型的符合學生體驗感知的生活事例,往往可以將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也可以使教學語言生動、具體。高效率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是讓學生“會學”和“樂學”,課堂教學講究理趣和情趣,因而生動的教學語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愈顯重要??鬃釉疲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箤W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的語言能扣人心弦。如果教師的課堂語言生動形象,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全神貫注,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反之,如果教師本身語言貧乏,反過來復過去總是那么幾句話,枯燥乏味,那么,學生只能是昏昏欲睡,哪里還有多少教學效果?我在講關于“通過……使……”的病句修改時,除了必要的病理分析以外,讓學生記?。哼@類病句“去使(死)就活,死去活來”,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這類病句的修改辦法。在學習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時,我是這樣導入的: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里,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一股思鄉(xiāng)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學生不約而同地朗讀起來,一下子就進入了學習的氛圍中,再聯(lián)想引申到李白的《靜夜思》為代表的鄉(xiāng)愁名篇詩詞。因此,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要求教師表達時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語、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風趣機敏智慧的言辭,以增添語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教學語言的形象性,要求教師表達時善于形容、比擬,繪聲繪色,充分發(fā)揮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感以喚起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習的內(nèi)容。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的語言,教師如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應用,就能使語言充滿魅力、富有啟發(fā)性;就能啟迪學生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就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他們動腦去思考、動眼去觀察、動口去表述、動手去操作,并從中獲得知識。
課堂教學語言要層次井然,具有條理性。
文章有篇章結構,知識有內(nèi)在聯(lián)系,課堂教學也應該有條不紊。好的課堂教學語言也一定是邏輯嚴密、層次分明的。出色的教師其教學語言都具有嚴密的思維邏輯。我們知道,課堂教學傳授的是科學知識,而“任何科學都應用邏輯(黑格爾)”也就是說,每門學科都由“邏輯思維的鏈條”結構起來的,有自己內(nèi)在的層次和條理性。要把這種具備內(nèi)在固有層次和條理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的語言表達應有相應的嚴格的邏輯思維結構,如果沒有相應的嚴格的邏輯思維結構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無論是講述、講解,還是分析、論證,其語言表達都要有板有眼、有條有理、脈絡清晰。先講什么,后講什么;主講什么,次講什么都需環(huán)環(huán)相扣,井然有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天女散花”式地進行教學。教師講課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那教學效果一定很糟。要讓學生聽得清楚明白,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必須條分縷析,有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教師要把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得井然有序,重點突出。每節(jié)課都有一定的教學范圍,在這一范圍內(nèi)要有一定的比較完整、系統(tǒng)的內(nèi)容,要能精確地闡述所涉及的科學概念、定義、定理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不能海闊天空,隨意發(fā)揮,更不想一句說一句,東拉西扯。新教師常犯的毛病,總是想將自己知道的知識統(tǒng)統(tǒng)的講給學生,卻沒有分析這些內(nèi)容是否符合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的要求,是否符合學生當下的認知水平。教師要認真設計每一堂課的語言結構,怎么開始,怎么分析、概括、解釋,怎樣提出問題等,都要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聽了有理有據(jù)、有論有證、脈絡清楚、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課,會感到充實,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興趣。有位教師在講授《蘇州園林》一課時,打破傳統(tǒng)的“串講”,先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細閱讀課文,從2~9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再指導學生為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局部、細節(jié)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又如學習《變色龍》一文,有教師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xù)問:他雖變來變?nèi)?,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墊,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師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再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思維也得到了發(fā)展。
課堂教學語言還要引人深思,富有啟發(fā)性。
有些膾炙人口的詩文,常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好的課堂教學語言還應該是言簡意賅,富有啟發(fā)性和感染力。教學語言的啟發(fā)性是指教師的語言要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作用,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思維,從而激發(fā)學生大腦產(chǎn)生興奮,多種感官協(xié)同參與,積極活動。教學中,教師若能通過耐人尋味的語言循循善誘,提供一些思考問題的線索,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探討解答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知識,則必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思維規(guī)律告訴我們,思維啟動往往從驚奇和疑問開始。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nèi)動力,引導學生質(zhì)疑問題,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chuàng)設意境,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nèi)跁炌ǖ卣莆罩R并發(fā)展智力。為此,教師課前要設計好預習題和課間提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課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nèi)容。
有位教師在上《偉大的悲劇》一課時,設計了兩個問題:為什么將這次的南極探險稱為“悲劇”?又為什么將這悲劇定義為“偉大”?由這兩個問題切入,學生對事件的發(fā)生、事件的意義、人物、人物的精神都能做深入地思考。又如在《木蘭詩》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準確把握木蘭這個形象,有位教師請學生將熟悉的中國古代女子,包括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如穆桂英、林黛玉等,與木蘭作比較,分析木蘭身上所具有的中國女子共性的一面及她獨具個性的一面。再如《丑小鴨》是一篇學生極其熟悉的童話,教學時老師請學生看了迪士尼拍攝的同名動畫,然后提了個問題:影片對原作做了哪些改動?你認為這些改動有助于表現(xiàn)丑小鴨這一形象嗎?通過比較,對作家塑造的這一形象你能談談自己的看法嗎?如此幾問之下學生很快就把握住了形象的關鍵。
語文教師應該“不動聲色”的講課,更應該在準確、精當?shù)幕A上,力爭達到“有聲有色”、“聲情并茂”。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追求優(yōu)異的成績……不但同我們教什么有關系,而且同我們怎樣教和怎樣引起學生的興趣有關系?!苯處煹恼n堂教學語言恰是這樣一種能協(xié)助我們很好地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課堂教學語言是基本功,也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只有不斷努力,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在教學活動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任何一門學問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語文課,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熟練掌握語文教學語言運用技巧和藝術。
參考書目:
《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
洪宗禮:《語文教育之“鏈”》
李一帆:《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方法》
張峻嶺:《中學語文教學法概論》
張雪巖:《德育教學論》
華國棟:《差異教學論》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