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人文精神成為古典詩歌教學的價值取向,那么古典詩歌教學方法也應當做出相應的探索和調整。教師若能根據(jù)詩歌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選取恰當?shù)慕虒W方式,就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本文將探討這一問題。
關鍵詞:策略;書法;繪畫;歌曲;劇本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8-046-2新課程標準更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因此,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筆者在詩詞教學過程中也嘗試創(chuàng)造性開展教學,教師和學生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詩詞入書法
縱觀人類文明史,毫無疑問,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有藝術魅力的文字。書法藝術是陶冶學生高雅情趣的載體。瀟灑漂亮的字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是美的享受。由于電腦的普及,現(xiàn)在的好多學生已經(jīng)不會好好寫字了。作業(yè)本上的字真可以用慘不忍賭來形容。適時在教學中穿插書法作品,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美,進而激起他們創(chuàng)造美。筆者就經(jīng)常利用多媒體或板報向學生展示詩詞書作??梢赃x用教材中的作品,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李商隱的《錦瑟》,李煜的《虞美人》等等。端莊的楷書、大氣的隸書、流利的行書、狂放的草書都是書法中常用的書體,在向學生展示的時候,也要選用多種體例。詩詞教學課中穿插書法比賽課,布置學生臨摹書法作品,氣氛活躍。學生工整地書寫一篇篇優(yōu)美的詩詞,既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又提高對漢字的書寫水平,得到了詩詞、書法兩方面的藝術體驗。詩書合一,相得益彰。這不也在傳承和弘揚祖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嗎?
二、詩詞入繪畫
“誰的詩,如果真是詩,里面沒有畫?誰的畫,如果真是畫,里面沒有詩?”藝術都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徒有意象不能成畫,徒有情趣亦不能成詩。詩與畫都是由情趣和意象融合而來的。詩與畫,原本就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們的融合最早體現(xiàn)在“題畫詩”的出現(xiàn)。大詩人李白、杜甫都有精彩的題畫詩存世。詩主要用文字和語言,畫主要用線條和色彩。因此在古代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圖畫靜止、可觀的特點,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趣味,化深奧為淺顯,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取得圓滿的教學效果。
畫家選用詩歌題材創(chuàng)作“詩意畫”,那么我們何不也嘗試一下呢?筆者所在的是一所以藝術特色為主的學校,美術是他們的主修課之一。教師正好可以利用這一優(yōu)勢,用繪畫來輔助教學。筆者在教授蘇教版必修四時,選取了其中兩首詩詞《雨霖鈴》和《登高》來讓學生體會。
崇山峻嶺中,一股清泉飛流直下。一個年邁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進桶里。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廟;和尚年邁,還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敗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畫面上看不見,就表現(xiàn)了“藏”字。
然后,向學生展示畫家為兩句名句所創(chuàng)作的詩意畫:“野渡無人舟自橫”:在渡口的船頭有一個水鳥在悠閑的休憩?!疤せw去馬蹄香”:一匹駿馬在奔跑,馬蹄周圍有幾只飛舞的彩蝶。
在學生對于詩意畫有了一定的感受以后,開始切入這節(jié)課的正題,賞析兩首詩詞并配上圖畫。柳永的《雨霖鈴》被人們千古傳誦,“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边@句景色的描寫更是精妙。筆者讓學生根據(jù)“驟雨初歇”為題構思一幅圖畫,使之寓有含蓄的詩意美。學生經(jīng)過討論之后畫了這樣一幅畫:畫面主體為兩枝花枝,枝上附著四五片濕漉漉的殘葉和兩個殘存花蕊的花蒂,枝下是滿地零落的花瓣,一只麻雀立于落紅之處,抬頭凝望枝上花蒂。濕葉、落紅表明雨驟,麻雀閑立意味雨歇。
針對不同的詩詞還可以更廣泛地運用,譬如用繪畫來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等等。運用繪畫這一手段必需恰到好處,連同其他教學方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有助于促進教學,避免枯燥乏味地分析,從而確確實實地陶冶學生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詩詞入歌曲
大多數(shù)學生對音樂情有獨鐘,那么詩詞與音樂之間是否也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自古以來,詩歌就與歌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文學與音樂本是同根生,古今中外的藝術史表明,音樂離不開文學,文學同時也離不開音樂。文學是具有音樂性的文學,音樂是具有文學性的音樂。
歌曲具有強大的表情功能。歡快的歌曲能使人體會到歡樂愉悅;低沉舒緩的樂曲令人感到壓抑沉痛;纏綿悱惻的戀曲又讓人情不自禁、追憶綿綿。將音樂引入詩詞教學課堂,可以使學生快速進入詩境。那么,我們何不在詩詞教學中融入音樂呢?筆者是一位喜歡音樂的青年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常常有意解讀二者的聯(lián)系,并且嘗試讓音樂走進課堂。這大大開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眼界,為學生學習語文找到了新的視點,帶來了新的視角。
巧用音樂導入新課。一個成功的導語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很重要,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而音樂對人的感染最直接、最迅速、最深刻。比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先給學生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學生在這低沉悠揚婉轉的歌聲中,感受到游子的寂寞傷感和無限惆悵,自然沉浸于詩詞的意境中。
巧用音樂背誦詩詞。要把詩詞熟練地背誦下來并能夠默寫,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如果把詩詞唱出來,就比單純的背誦簡單多了,而且不易忘記。比如學習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時,學生分別學唱鄧麗君的《幾多愁》、蔡琴的《月滿西樓》、徐小鳳的《別亦難》。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學生把這些詩詞輕松地印入腦海??梢哉f,把背詩詞變成唱詩詞,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實際上,古典詩詞很容易找到與之相通的歌曲或音樂,在選擇音樂時要注意選取的音樂和詩詞所表達的意境相一致。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利用音樂為教學打開方便之門,使我們的教學藝術有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四、詩詞入劇本
盡管中國古典詩詞重抒情,但并不乏優(yōu)秀的敘事作品。有一些古典詩詞故事性較強,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開展課外拓展,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詩詞改為短劇進行表演。學生可以按內容自由組合,分角色自編自演,自主參與,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所以,適當進行“入劇本”的舞臺實踐是一種新的探索,由于中國古典詩詞在敘事中省略了很多敘事要素,在我們再現(xiàn)這一過程的舞臺劇中可以予以補出。例如杜甫著名的“三吏”之一《石壕吏》。筆者與學生通過討論研究曾把這首詩改編成了一出劇本:
人物表:老婦、老翁、差役甲、差役乙、杜甫、媳婦、孫子、致辭者
場景:秋天,晚上11點鐘。一破舊房子。房子大門緊閉著,秋風吹來,門有些晃動,門上的油漆已脫落了不少。不遠處,立著一個刻有“石壕村”三個大字的石碑。風吹打著這弱不禁風的房子,讓人為它擔心。唉,也許,又將有一場悲劇在這開場……
[幕開,遠處傳來幾聲犬吠,屋子里時不時地傳出孩子的哭聲。]
旁白:又是一個深秋的晚上,詩人杜甫來到了石壕村這個房子里借宿,有些疲憊,早已睡下。而老夫婦在昏暗的亮光下,正在痛苦地說些什么。一切都是那么寧靜。就在此時,一個粗魯?shù)穆曇舸蚱屏思澎o……
……
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客體轉變?yōu)閷W習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的演出培養(yǎng)和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