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菲 劉施洋
摘 要: 本文通過對英語全球化和本土化背景的分析,從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探討了具體的重構本土化身份的應對策略,以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全球化 本土化
一、英語全球化、本土化的概述
英語是一種在世界上廣泛使用的語言,這已經(jīng)成為不容置疑的事實。我們在各大報紙、雜志、媒體中隨處都可以見到World English,International English,Global English。英語的全球化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導致的。其一且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全球的政治、經(jīng)濟深受英美等英語國家的巨大影響,這些國家對于全球一體化的進程起著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實質上,語言的傳播反映的是社會、政治及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家強大,該國的語言在世界的影響力就大。即使在有莎士比亞這樣的文學大家出現(xiàn)的時代,說英語的人口也不過500萬。而到了19世紀,由于前期英國完成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及工業(yè)革命,其國力大為增強,經(jīng)濟、軍事實力猛增,與此同時領土的面積也快速擴大,部分國家成為其附屬的殖民地。每出現(xiàn)一個新的英國殖民地,就意味著英語被傳播到一個新的地區(qū),被新的人群所接受、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英語不斷與其他語言接觸,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詞匯,奠定了全球化語言的基礎。20世紀后的英國有所衰落,在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先前英國的殖民地——美國,憑借其在經(jīng)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絕對優(yōu)勢,成為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接替了英國,進一步擴大了英語的影響范圍。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和經(jīng)濟全球一體化的推進,進一步推動了英語的國際化進程。其二是由英語語言本身的特點促成的。例如,其豐富的詞匯量;強大的表達能力;極強的融合性,能夠廣泛吸取其他語言的精華,并且在融合中不斷簡單化,使其成為易學易用的語言,因而得到廣泛的接受。
英語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促成另一個現(xiàn)實——英語的本土化。英語的廣泛傳播勢必會與當?shù)氐恼Z言、文化、歷史相結合,形成帶有地方色彩的、在各個層面具有不同程度差異的英語變體。因此,它是英語與其他語言、文化長期接觸的產(chǎn)物。這些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上:第一,語言本土化。例如語音上,由于受漢語的特殊發(fā)音特征影響,因此產(chǎn)生了特別的英語發(fā)音方式。詞匯上,由于各個地方都有本地特有的文化、習俗等,相應地就出現(xiàn)具有地方特色的詞匯,如majiang,jiaozi,kimchi等。第二,文化及歷史本土化。指在用英語闡述本地特有文化時所出現(xiàn)的特點。如the Lantern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the Tang Dynasty。
正是在英語全球化、本土化的背景下,隨著英語在中國的普及,中國的語言文化不斷地滲透到英語之中。因此,英語中就產(chǎn)生許多頗具中國特色的表達方式,使英語的內涵得到進一步的豐富。這樣,作為英語的重要變體之一,中國英語應運而生,同時也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的關注。近年來,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越來越注重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考慮英語在多元文化、多元語言環(huán)境下的使用及發(fā)展,緊扣中國社會生活的主題,把握時代脈搏,真正增強教學效果。
二、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一直強調標準化的教學,教材中的課文也多選自歐美原文。而這種“原汁原味”的教學卻使學生很迷茫,以至于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卻連我們中國人經(jīng)常吃的主食,如饅頭、包子、燒餅等如何表達都不知道。“我們熟悉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差異,并不意味著放棄我們民族特色和文化身份”(王守仁,2001)。我們學習英語,一方面是要學習英語國家的先進理念、風俗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使我國的文化歷史向世界各地傳播??梢哉f,中國學生的“啞巴英語”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學過程中沒有把中國文化和英語語言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導致學生在平時表達中產(chǎn)生“真空”狀態(tài)。2013年8月的大學英語四級新題型改革說明中,明確指出原來的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等。由此可見,英語本土化教學應該被作為今后大學英語教育的重點。
三、重構英語本土化身份的具體策略
首先,在教學方法上,結合我國的特色文化,深入剖析中國大學生的特點,探討和設計多種方法,滿足學習者的實際需求。例如,教師可以采取對比教學法,把中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配置,對比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樣做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僅使學生了解他國文化,還能更深刻地理解本國文化。采用翻譯教學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不違反英語語法規(guī)則的前提下,用英語表達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而講座教學法,教師可以把學生學習中遇到的中西差異難題匯總起來,進行系統(tǒng)總結歸納,采取專題講座的模式集中講解。同時還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以達到實用性的目的。
其次,在教材內容上,務必要遵循規(guī)范性和適度性原則。內容要以國內外熟練使用漢英雙語者敘述的中國社會文化英語文本為基礎,以中國官方媒體英語為規(guī)范。適度性是指我們應把中西方文化看做是一個整體,中國文化內容只能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就是英語文化。這樣做既能解決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問題,又能學習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幫助學生在國際環(huán)境下運用英語。
總之,在英語全球化和本土化已成為既定事實的今天,我們既需要一種語言進行共同交流,又需要保留和發(fā)揚各自不同的文化。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問題的解決不可能立竿見影。這就需要我們加快英語教學的改革,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定能在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具備越來越強大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Crystal Davi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Kachru B.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s[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2.
[3]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4.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外語聯(lián)合研究一般項目,項目名稱:英語全球化背景下重構英語本土化身份大學英語特色教學的具體策略研究,批準號:12h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