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兵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為缺少也是最重要的內容是“讀書”,讀書也不僅僅的閱讀教學課堂的事情,學生的課后閱讀語文書和其他的書籍,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也要注意方法。此外,除了加強讀書的指導意外,我們還應該加強對閱讀教學自身的研究。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行為;閱讀指導;閱讀方法
閱讀教學是對學生進行以“讀”為中心的教學,以課堂教學為形式,以學生的“讀”為手段,以提高學生的“讀”的素養(yǎng)為目標的教學活動。閱讀教學僅僅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所要解決的主要任務是學生的“讀”。然而,筆者在近期聽年輕教師“入門課”時,感到問題嚴重: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指導朗讀,而是反復的講解,扣詞語的意思,辨句子的含義,概括段義,抽取中心,將閱讀教學變成了醫(yī)生的手術臺,無情的剝奪學生從朗讀中獲得的樂趣。我在評課時談到我的意見:讀、讀書、有興趣的讀書、自由自在的心甘情愿的讀書。應該從下面三個方面來理解“讀”。
一、“讀”的興趣
閱讀教學不讀書,偶爾的讀書活動也是學生為了尋求教師的答案而進行的被迫的讀書行為,這不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他們也很難從閱讀中獲得樂趣,長此以往,學生不喜歡閱讀也就不奇怪了?!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語文老師,能夠培養(yǎng)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這本身已經(jīng)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筆者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1、名人名言的熏陶 我和學生一起在板報上開設了“我和偉人一起讀書”的板塊,將學生喜歡的名人、有關談讀書的名言等抄錄在上面,讓學生從他們尊敬的偉人那兒獲得熏陶,體會到讀書的重要和情趣。
2、閱讀感受的交流 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理解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同,基于學生的這種心理,我經(jīng)常提供給學生交流閱讀感受的平臺,讓學生在閱讀后獲得與別人交流的機會。我還經(jīng)常通過綜合實踐課,在某一階段進行專題閱讀,如進行古典小說專題閱讀、詩歌專題閱讀、古詩詞專題閱讀等等。學生們最喜歡的是聽我談閱讀的感受,我相信,他們在體會著我的感受時一定也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3、簡化閱讀的要求 閱讀貴在“讀”,應該只注重學生閱讀行為的本身。必要的閱讀提示可以向學生作一些介紹,但不可以沖淡閱讀本身的行為。閱讀的要求繁瑣或者過高,都會降低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讀”的方式
我們見到的有關討論閱讀教學方面的文章中,關于“讀”的詞語已經(jīng)太多,如:范讀、引讀、分角色讀、齊讀、開火車讀等等,讀的形式不可謂不多,然而歸結起來只有一種,那就是朗讀——閱讀的一種方式。課堂教學中,我們對閱讀的理解存在一個誤區(qū),認為有感情的朗讀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的閱讀,絕大多數(shù)都是默讀,有感情的讀僅僅只是閱讀方式的一種,而不是全部。
有感情的朗讀,無可厚非,朗讀需要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有感情的朗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也有利于教師獲得學生對文本理解程度的反饋信息。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有感情的朗讀會受到學生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制約,兩個都具有很高的朗讀水平的語文老師對同一篇的文章的朗讀理解尚且不一致,況學生乎?片面追求有感情的朗讀,必然會導致一部分的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趣。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也應該更注重朗讀得是否正確、流利,從對學生的閱讀行為的養(yǎng)成和發(fā)展的角度看來,正確、流利的“讀”比有感情的“讀”更重要。
在教學中,我們更應該注意學生閱讀方式的多樣化,除了朗讀,還有誦讀、默讀、瀏覽、速讀、查讀、略讀等等。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說:“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遍喿x教學中重視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促進學生多樣化的閱讀方式的學習和實踐,這必有利于學生獲得閱讀的能力。
三、“讀”的追求
1、尊重閱讀主體的個性感受
由于閱讀行為是讀者和作者創(chuàng)造的文本之間的對話,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在接受的同時又能動的反作用于文本,其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它的復雜性表現(xiàn)在閱讀的全部過程中,復雜的語言實踐活動、復雜的心智活動和復雜的情感活動總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是難以分割的,這就是閱讀行為的本質特征?!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著名論斷,說的也正是閱讀行為的本質特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要珍視和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個性感受,讓每一個學生對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而不能用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閱讀的感受,搞所謂的標準答案。
閱讀行為的復雜性,以及閱讀主體的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導致了我們對閱讀行為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閱讀行為的表面上。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個體閱讀行為及感受的珍視、培養(yǎng)和發(fā)展,是我們閱讀教學中所要提倡和追求的。但是閱讀的個性感受不是都正確的,如果讀《長征》說紅軍太傻、讀《景陽岡》說武松破壞生態(tài)不愛護國家保護動物等等,顯然是需要進行引導和批評的。文本所表達的內容總是有一定的指向的,我們可以根據(jù)理解層次的不同,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囊龑?。如上所說的例子,這種“獨特的感受”已經(jīng)成了笑話,它遠遠的偏離了文本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我們允許學生對文本的文字意義、甚至是文本的哲學含義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文本達到國家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文本的文字意義、哲學意義和政治意義有一個正確的把握。
2、達到閱讀數(shù)量的保底要求
學生的閱讀量,是學生獲得和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保證。
關于閱讀的文本的數(shù)量,《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要求:能背誦優(yōu)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課外閱讀總量六年總計不少于150萬字(這其中還包括對詞匯、句式、結構、寫作技巧、表現(xiàn)手法乃至文章蘊涵的思想感情在這種閱讀實踐中的記憶和領悟)。這不是一個空洞的簡單的量的要求,而是根據(jù)語文金子塔所顯示的規(guī)律:理解一篇文章必須以感受同樣主題的四、五篇文章為基礎,這是顯性的硬性要求,只能多不能少。照此計算,150萬字只是在盡可能的不增加學生的閱讀負擔的前提下的保底要求。當然對一部分學生來說,它又是可以超越的。
古今圣賢的成功經(jīng)驗,反復證明了大量的閱讀、終身閱讀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要求后,鼓勵、提倡我們的學生更大量的閱讀,這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大有裨益。
3、加強閱讀行為重復的數(shù)量的研究
對于閱讀量的理解,我們往往更關注閱讀的文本的數(shù)量,其實我們也應該關注閱讀行為的重復的數(shù)量。
閱讀行為的重復的數(shù)量,有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相對偏少。根據(jù)筆者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可以肯定的是,150萬字的閱讀量應該分散在各個年級段來進行,光是中高年級來搞是不行的;其次閱讀貴在有恒,“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除了說讀書的態(tài)度以外,還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閱讀行為的每天重復,也是必不可少的;具體到一篇文章需要重復多少次才能達到“理解”(小學階段的要求的“理解”)的程度,這存在著個體差異,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說明大量的閱讀行為自身的重復,對于“理解”是非常有益的。
綜上所述,“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讓學生感受“讀”的樂趣、學到“讀”的方法、獲得“讀”的個性感受、保證“讀”的數(shù)量要求以及繼續(xù)開展“讀”的研究,對在新形勢下開展我們的閱讀教學實踐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M].高等教育出本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