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海濱
【摘 要】高校學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黨的十八大精神引導下,高校學生學習好、宣傳好是貫徹落實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引的科學發(fā)展觀重要教育內容,以十八大精神為引導,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用科學發(fā)展觀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本文就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引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措施做淺要分析。
【關鍵詞】十八大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黨的十八大精神明確指出全黨全人民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不移以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前進方向,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
一、貫徹“以人為本”重要思想理念
大學生是建設十八大精神主要源生力,在未來黨建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十八大精神為引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強調全面貫徹落實實際教育工作中“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
1.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積極發(fā)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
堅持“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意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尊重、承認學生主體地位,集中表現在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習,參與性和積極性,選擇性培養(yǎng)。必須堅持在實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完善自我,激勵自我,使個人得到充分發(fā)展。
高校在實際教學中一方面加強社會人文學科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授力度,提升大學生自身政治修養(yǎng),培育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另一方面加強時事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提升社會敏感度和群眾信任度。在關注熱點話題同時,深入實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并通過社會調查形式加深社會現實認識,并進一步提升解決切實問題能力。
高校在進行“以人為本”思想理念工作中,應發(fā)揮教人育人作用,給予大學生更多參與實際工作,充分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實際需求的切合度。
大學生積極參與程度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針對性,更好滿足學生需求,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發(fā)展。
2. 尊重個性差異,實施個性化教育
世界無兩片相同樹葉,個人生存環(huán)境、教育程度、成長經歷均體現學生個性化差異。十八大指出“以人為本”思想理念同時,作為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化,在教學中推動個性化教學。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據不同學生不同性格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使相同教學內容落實不同學生,因材施教,發(fā)揮自主創(chuàng)新發(fā)展空間。
二、統(tǒng)籌兼顧,積極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 以統(tǒng)籌兼顧之平等理念注重政治教育主體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動者和最終實施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性表現為主導性、創(chuàng)造性和超越性等特性,十八大精神環(huán)境下學生的主體性明顯增強,思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趨于平等,因此,在高舉十八大精神為主導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堅持樹立統(tǒng)籌兼顧之平等觀念,進一步加強主客體主體性的審視工作。在實際教學管理工作中,應貫徹落實統(tǒng)籌兼顧的平等理念,杜絕教育者絕對主導性的主體理念,應充分意識和注重教育對象和教育工作的主體性,實現個人主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善統(tǒng)一結合,最終注重個人全面發(fā)展。
2. 以統(tǒng)籌兼顧的理念注重教育互動性
馬克思指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同樣創(chuàng)造人類”,脫離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把握教育方向,脫離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明確教育目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與人的作用是辯證統(tǒng)一關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進一步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縱向互動與交流,更應增強課堂趣味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內部的橫向互動與交流。而樹立良好統(tǒng)籌兼顧的平等理念將有利于增強教師與學生課堂交流程度,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互動性。
三、培養(yǎng)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fā)展,教育部先后印發(fā)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意見和相關文件, 就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工作做出相應部署, 把網絡文明建設歸入思想政治教育軌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站重在宣傳相關教育工作,發(fā)揮十八大精神理論指導者和具體實踐者。重視網絡宣傳行政管理,并逐步建立完善的網絡宣傳制度, 利用查殺病毒、防火墻等高科技技術手段, 實施對病毒監(jiān)控、截獲和查殺, 努力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傳網站的網絡安全,讓全體教育工作者和實踐者理解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具體實踐方式;充分調動優(yōu)秀學生和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參與網絡建設積極性, 加強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構建渠道和構建平臺力度。同時也能培養(yǎng)和造就大批既有思想又有技術的網絡人才,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金霞, 孫小弟. 探討以人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J]. 社科縱橫, 2011, 26( 1) : 136-137.
[2]黃蓉生. 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25-27.
[3]胡錦濤.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15.
[4]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趙宏中, 黃文玲, 夏斐. 線相通, 心相連—武漢理工大學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立交橋[N].光明日報,200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