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弗蘭納里·奧康納是美國20世紀(jì)四五十年代最重要的南方小說家之一。她在疾病纏身的短暫一生中,留下了一批優(yōu)秀的中短篇小說。本文將奧康納短篇小說《河》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內(nèi)容、人物的分析闡明小說主人公小男孩哈里·阿什菲爾德(Harry Ashfiled)即貝弗爾(Bevel)從無知、迷失到逐漸認(rèn)識、接受信仰,最后走向精神頓悟的成長歷程,展現(xiàn)了上帝恩典的轉(zhuǎn)變性力量;然后本文將進一步探討小說為何以主人公哈里自溺而死作為結(jié)尾,筆者將結(jié)合《圣經(jīng)》中的原型說明奧康納采用暴力這種特殊的救贖方式的目的是為了昭示“上帝的恩典并非憑個人的意愿就可使之顯現(xiàn)”,從而更好地理解小說主題“上帝的恩典”(Grace of God)。
關(guān)鍵詞: 成長 頓悟 上帝恩典 暴力救贖
弗蘭納里·奧康納是美國20世紀(jì)四五十年代最重要的南方小說家之一,她的作品憑借深刻的宗教意味、怪誕的哥特風(fēng)格和濃郁的南方氣息獨樹一幟,成為??思{后南方文學(xué)的典范。作為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南方作家,宗教、種族、性別等都是其無法回避的主題。在奧康納令人驚異和迷惑的現(xiàn)實筆觸背后,都隱藏著神秘的確定性,隱藏著永遠凝視的神的眼睛。
奧康納的短篇小說如先鋒作家馬原評價的那樣,看上去顯得似乎過于“邪惡”:一方面,她塑造的人物往往道德敗壞、行為邪惡,例如《好人難尋》(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中的“不合時宜的人”(Mr. Misfit);另一方面,她筆下的人物的結(jié)局往往很糟糕,不是死掉就是被毀滅。她似乎極度冷血,寫的故事充滿暴力,經(jīng)常安排弱者慘遭厄運,對筆下的人物沒有絲毫同情。短篇小說《河》(The River)正是這樣的一部小說,小說中描寫了一個三四歲的城里男孩哈里被保姆康寧太太帶到城外河邊參觀布道,還接受了洗禮,次日,哈里只身走進河水,想要親身實踐“在生命的深河里漂流,進入基督之國”(前日牧師所言),最后卻被河水無情地吞沒。
小說看上去顯得過于冷酷,但這僅僅是一個男孩因錯誤理解牧師的布道導(dǎo)致自沉河底而亡的悲劇嗎?小說是否有更深層的含義呢?奧康納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結(jié)合奧康納的南方身份和信仰天主教的背景,我認(rèn)為和《好人難尋》一樣,《河》這篇小說還是想表現(xiàn)基督教中的上帝的恩典這一基督教思想。
上帝的恩典首先體現(xiàn)在他救贖性的力量上,它能賦予生命一種意義?!逗印肥紫仁且徊砍砷L小說,是小男孩哈里(貝弗爾)從無知(Innocence)、迷失(Lost)到逐步尋求內(nèi)在生命,認(rèn)識、接受信仰,最終精神頓悟,天惠顯現(xiàn)完成救贖的成長歷程,這一“天路歷程”展現(xiàn)了上帝的恩典的轉(zhuǎn)換性力量(Transformative Power)。下面筆者將就此具體展開論述。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哈里·阿什菲爾德(Harry Ashfield )的三四歲小男孩,正如名字暗示的一樣,哈里生活在一個灰色、沉悶、冷寂的地方——城市里的一間公寓中。公寓里充滿了煙灰,又暗又悶,甚至連“陽光也被玻璃染灰了,慘淡地透了進來”,顯得毫無生機。與此對應(yīng)的是哈里的生活,從小說中具體的細(xì)節(jié)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哈里的父母十分冷漠,對哈里漠不關(guān)心。母親因為宿醉躺在床上呻吟,父親給哈里生硬地穿好衣服后便將他塞給了保姆康寧太太,甚至連告別時的招呼都能將哈里嚇一大跳,哈里的生活中缺乏溫暖和父母的關(guān)愛。在環(huán)境和父母的影響下,哈里顯得悶悶不樂、無精打采,活像一頭“老羊”。作為一個小孩,哈里自己并不能形成對世界的看法,父母主要決定了他怎樣看待生活。哈里的父母留戀于歌舞酒肆,沉湎于世俗的快樂,缺乏信仰,對宗教信仰持批判態(tài)度,關(guān)于耶穌生平的讀物在他們眼中只是1832年值錢的收藏品而已。這樣就導(dǎo)致了哈里的生活缺乏目的性 (Sense of Purpose),他只能盲目跟隨別人的指引或在公寓中毫無目的地四處游蕩,他陷入了一種迷失的狀態(tài)。這是基督意義上的迷失,是一種信仰上的無知(Innocence),這種無知不是因為他排斥基督的信仰,而是對基督缺乏了解,正如奧康納自己所言:“Bevels innocence stems not only from his extreme youth, but also from his complete lack of spiritual training. ”(貝弗爾的無知不僅僅因為他極其年幼,而且也源于他完全與宗教精神生活的隔絕。)這種無知、迷失也直接導(dǎo)致他誤解了牧師貝弗爾的話,最后自溺而死。
康寧太太將他帶出了公寓,帶離了那種迷失的狀態(tài),就像自己獲得新的名字一樣,哈里開始覺醒,開始尋找生活的意義?!袄C著紅藍小花的手帕”、“康寧太太打鼾像奏樂的骷髏”……這一切都讓他認(rèn)識到與沉悶、冷漠的公寓的差別;最重要的是康寧太太讓他了解了耶穌基督,讓他知道他是由木匠耶穌基督所創(chuàng)造的而非那個胖醫(yī)生,基督并不是他之前想象的“哦”或“他媽的”的同義詞。他認(rèn)識到了豬并不是書上畫的肥嘟嘟的粉色小動物,而是“渾身灰不溜秋的,看一眼就能聞到一股酸味的動物”,豬很像帕勒戴斯先生(Mr. Paradise),耶穌曾經(jīng)將一群豬從一個人身邊趕開。
后來,康寧太太將他帶到了河邊,一路上他“猶如做夢一般神色安詳”。在河邊,一個牧師站在河里唱贊美詩布道。和公寓中的毫無生機相反,河邊的一切都富有生命氣息:鳥兒在牧師頭頂飛翔,河面上泛著紅光,甚至連牧師布道的聲音都像音樂似的。牧師貝弗爾的布道最后引發(fā)了哈里精神上的頓悟。牧師的布道詞中傳遞給哈里一種和父母完全相反的觀念——接受耶穌、信仰基督,生活就會獲得意義。他告訴哈里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基督的信仰。
“你們要是有信仰,你們就可以把痛苦拋入那條河,從而擺脫痛苦……”,“把苦難拋在血之河里,拋在痛苦之河里,看著河水流向基督之國吧”,“如果我給你施洗的話,你就可以進入基督之國?!?/p>
在給哈里施洗時,牧師貝弗爾告訴他 “You won't be the same again…you'll count.”{1}(你不會再跟以前一樣,你的生命有了價值)他暗示哈里,沒有接受基督和洗禮,是無意義的。只有受洗,接受基督的信仰后才能“count”,“did even count before”(以前生命完全沒有價值)。但在當(dāng)時哈里卻沒理解這層意思,盡管他十分想去“基督之國”,他并沒有完全理解他受洗的意義,他僅僅認(rèn)為受洗只是意味著“沉到河底”。一直到后來回家后,徹底意識到父母對他的忽視、冷漠,頓悟的一剎那,他才離“理解洗禮的真正意義”更近了一步。Ralph C. Wood(拉爾夫·伍德)在其“The scandalous Baptism of Harry Ashfield: Flannery OConnors‘The River”一文中指出:“因而,以孩子自己的方式,哈里決定去尋求真正的意義,即成為某人……他想讓生命有價值,這種價值并非短暫的一瞬,而是完全永恒的存在?!眥2}
正如伍德暗示的那樣,哈里可能沒有完全理解洗禮的意義,但是他理解基督之國和父母的生活方式并不一樣,基督能真正滿足自己內(nèi)心對意義的渴望。哈里是在意識到父母的冷漠中獲得了精神頓悟。在沉悶死寂的公寓里,父母因為昨天舞會上玩得太累繼續(xù)沉睡,而自己只能找到僅存的幾塊餅干和幾片干面包充饑,他自娛自樂,把煙灰抹進地毯。就在這一刻,他研究起了自己的雙腳,然后他想起了牧師講道的那條河。他頓時領(lǐng)悟到他想干什么,他渴望獲得一種意義,而這個只有那條河能讓他滿足,只有基督之國才能給予。
哈里的頓悟(Epiphany)是一種上帝的恩典,他從迷失的狀態(tài)到逐漸認(rèn)識信仰,獲得精神頓悟,接受信仰的過程很好地印證了這種恩典(Grace)的轉(zhuǎn)換性力量。與之前的四處游蕩、被動接受完全相反,哈里獲得精神頓悟后,生活首次出現(xiàn)了目標(biāo)(Sense of Purpose),他再次踏上了去河邊的旅途,去尋找基督之國,他兩次嘗試著沉入水底,不停拍打河水,直到河水接受他,他才停止這種嘗試。
至此,我們可能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既然哈里已經(jīng)接受了基督,渴望獲得生命的意義,并且努力地想要進入基督之國,那為什么小說還要以哈里自沉河底而死作為結(jié)尾呢?這僅僅是因為哈里未能全面理解牧師布道和施洗的意義嗎?還是哈里的這種死亡另有深意,奧康納想啟示我們什么?
對于死亡,奧康納曾說過:“我是個天生的天主教徒,而死亡一直是我想象的兄弟,一個故事不在死亡或其先兆中結(jié)束,我是不能理解的?!彼劳鲈趭W康納看來并不是一種肉體的消亡、生命的結(jié)束,而是精神層面具有啟示意義的符號。小說中小男孩的死亡并非是要引起人們的惋惜,而是靈魂在死亡之時的獲救,是天惠時刻、上帝的恩典的到來,而上帝的恩典是并非憑個人的意愿就可輕易使之顯現(xiàn)的。
小說中,盡管哈里在河中努力嘗試拍打河水想要到達基督之國,但是哈里有意地配合對他自己的救贖是沒有必要的。小說中,當(dāng)哈里三次浸沒在河水中時,河水三次抗拒他?!澳翈煱阉粝氯サ臅r候也是這樣——有什么東西將他的臉向上推?!焙铀畬锏娜畏穸ú唤?jīng)讓人想起圣經(jīng)中彼得對耶穌基督的三次否定(即彼得三次不認(rèn)主的故事):
耶穌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不認(rèn)我?!保ā妒ソ?jīng)·路加福音》,31:34)
他們拿住耶穌,把他帶到大祭司的宅里。彼得遠遠地跟著……有一個使女看見彼得坐在火光里,就定睛看他,說:“這個人素來也是同那人一伙的?!北说脜s不承認(rèn),說:“女子,我不認(rèn)得他?!边^了不多的時候,有一個人看見他,說:“你也是他們一黨的?!北说谜f:“你這個人!我不是。”約過了一個小時,又有一個人極力地說:“他實在是同那人一伙的,因為他也是加利利人?!北说谜f:“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什么。”正說話間,雞就叫了……(《圣經(jīng)·路加福音》,31:54-62)
哈里和彼得的相似并非僅止于此。和彼得受耶穌召喚,離開家人成為耶穌門徒相似,哈里也是受牧師貝弗爾的啟示后離開家,沿著“由耶穌的血流淌而成的生命之河”,一直走向基督之國;另外,兩人都表現(xiàn)出了對基督的熱情,但也顯示出他們一定的無知,對基督耶穌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就在耶穌預(yù)言彼得不認(rèn)主之前,耶穌告訴他:“我所去的地方,你現(xiàn)在不能跟我去,后來卻要跟著我去。”(《圣經(jīng)·約翰福音》,13:36)而彼得卻急匆匆地回答說:“主啊,我為什么現(xiàn)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為你舍命?!保ā妒ソ?jīng)·約翰福音》,13:37)像彼得一樣,哈里也熱情地到河邊努力去尋找基督的王國,準(zhǔn)備好了讓自己沉到河底,然而,他卻沒明白待在河底直到他找到基督之國,他將會迎來死亡。
哈里和彼得之間的相似之處有助于我們理解哈里的暴力式死亡(Violent Death)是怎樣闡明“個人的有意配合對他的救贖是不必要的”。在預(yù)言彼得不認(rèn)他之前,耶穌告訴彼得:“西門,西門!撒旦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jīng)為你祈求,叫你不至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后,要堅固你的弟兄?!?(《圣經(jīng)·路加福音》,22:31-32)與此相似的是在小說中小男孩哈里也受到帕勒戴斯先生(Mr. Paradise)的威脅。頗有反諷意味的是,帕勒戴斯先生并不像他的名字暗示的那樣是天堂的象征,他像畫中被耶穌從人身上驅(qū)逐出來的豬一樣,在小說中其實是一個撒旦式的魔鬼形象,是為誘騙哈里的。當(dāng)他看見哈里走向河邊的時候,他決定追上前去,并從“糖果架上取下了一根一英尺長兩英寸厚的紅白條紋的薄荷糖”。就像撒旦想要殘害彼得一樣,帕勒戴斯先生追上哈里想誘惑他使之墮落。然而,直到哈里最后浸入水中時他才看見帕勒戴斯先生,“一只肥豬模樣的東西向他蹦跳而來,一手揮舞著手里紅白色的棍子,一邊咆哮”。兩次嘗試沉入水底都不成功,就在他認(rèn)為基督之國可能又只是一個玩笑后,在信念的支撐下,他再次將自己浸入水底。這次他成功了,然而這并非是他的意愿的力量,而是這一剎那間天惠時刻的到來、上帝的恩典的顯現(xiàn),就像耶穌為彼得祈禱一樣,“河水像一只細(xì)長而又溫柔的手抓住了他,飛快地將他向前拉去向下拖去”,這一刻他不但將他從帕勒戴斯先生的威脅中救了出來,也讓他擺脫了冷漠的父母和毫無意義的生活。正如Thelma J. Shinn在其“Flannery O'Connor and The Violent of Grace”一文中指出的那樣 “這種暴力的死亡方式有效地阻止了哈里退回到頓悟前的自我,讓其一直保持一種遠離騷動和恐懼,接受奇異恩典的優(yōu)雅姿態(tài)?!眥3}
由此可以看出奧康納通過小男孩哈里自沉這種暴力死亡的救贖方式向人們昭示個人的救贖是上帝的意志,上帝的恩典并非憑個人的意愿就可使之顯現(xiàn),個人的有意的配合對于他們的救贖是不需要的。正如《美國文學(xué)名著選》(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中認(rèn)為的那樣:“這種運用暴力救贖啟發(fā)世人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奧康納和她的上帝都是從不妥協(xié)的諷世者,她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任性的人物,他們必須通過謙卑地學(xué)習(xí)才能認(rèn)識到上帝的意愿終將盛行。”{4}使用暴力救贖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奧康納想要提醒讀者:“除非上帝的恩典降臨己身,否則他們并不能理解這種奇異的恩典,不能理解救贖開始的那一刻蕓蕓眾生在上帝眼中都是平等的”{5}。
奧康納在這篇小說中通過小男孩的成長歷程和他自沉而死的暴力救贖方式很好地向我們解釋了基督教中上帝的恩典這一思想主題。我們相信哈里被河水吞沒的時刻正是奧康納為他安排的“天惠時刻”,她想讓我們相信,這個小男孩得到了啟迪,他終于擺脫了以前生活的那個充滿銅臭和空虛的世界,真的“漂到了基督之國”。至此我們或許可以肯定,奧康納并非如我們想象般的“邪惡”,她其實比我們走得更遠?!?/p>
■
{1} 本文采用的是賀哈定的譯文,此處他將"Count"譯為“數(shù)數(shù)”,本人認(rèn)為翻譯有誤,應(yīng)理解為宗教意義上生命有了價值,故此處譯為“有價值”。
{2} Wood, Ralph C. The Scandalous Baptism of Harry Ashfield in Flannery O'Connor's 'The River'. Literature and Theology.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2008, p.199.
{3} Thelma J. Shinn. Flannery O'Connor and the Violent of Grac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Vol. 9, 1968, p.58—73.
{4} Frank N. Magil. (Eds.).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Jersey: Saturn, 1993, p.497.
{5} Frank N. Magil. (Eds.).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Jersey: Saturn, 1993, p.497.
參考文獻:
[1] Connie Ann Kirk. Critical Companion to Flannery OConnor[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2008.
[2] Magil, Frank N. Eds.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New Jersey: Saturn, 1993.
[3] OConnor, Flannery. Flannery OConnor -The Complete Stories[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 1971.
[4] Shinn, Thelma J. Flannery OConnor and the Violent of Grace[J].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Vol. 9, 1968.
[5] Sparrow, Stephen. The “Innocents”of Flannery O'Connor. Retrieved July 20, 2002, from http://mediaspecialist. org/ssinnocents.html
[6] 陳宏偉.在暴力與死亡中受洗——談奧康納作品中的特殊宗教救贖方式[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5).
[7] 陳細(xì)竹,盧睿蓉.韋爾蒂與奧康納作品死亡主題之對比[J].江西社會科學(xué),2005(10).
■
作 者:張雪韻,云南大學(xué)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
編 輯: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
弗蘭納里·奧康納是美國20世紀(jì)四五十年代最重要的南方小說家之一,她的作品憑借深刻的宗教意味、怪誕的哥特風(fēng)格和濃郁的南方氣息獨樹一幟,成為??思{后南方文學(xué)的典范。作為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南方作家,宗教、種族、性別等都是其無法回避的主題。在奧康納令人驚異和迷惑的現(xiàn)實筆觸背后,都隱藏著神秘的確定性,隱藏著永遠凝視的神的眼睛。
奧康納的短篇小說如先鋒作家馬原評價的那樣,看上去顯得似乎過于“邪惡”:一方面,她塑造的人物往往道德敗壞、行為邪惡,例如《好人難尋》(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中的“不合時宜的人”(Mr. Misfit);另一方面,她筆下的人物的結(jié)局往往很糟糕,不是死掉就是被毀滅。她似乎極度冷血,寫的故事充滿暴力,經(jīng)常安排弱者慘遭厄運,對筆下的人物沒有絲毫同情。短篇小說《河》(The River)正是這樣的一部小說,小說中描寫了一個三四歲的城里男孩哈里被保姆康寧太太帶到城外河邊參觀布道,還接受了洗禮,次日,哈里只身走進河水,想要親身實踐“在生命的深河里漂流,進入基督之國”(前日牧師所言),最后卻被河水無情地吞沒。
小說看上去顯得過于冷酷,但這僅僅是一個男孩因錯誤理解牧師的布道導(dǎo)致自沉河底而亡的悲劇嗎?小說是否有更深層的含義呢?奧康納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結(jié)合奧康納的南方身份和信仰天主教的背景,我認(rèn)為和《好人難尋》一樣,《河》這篇小說還是想表現(xiàn)基督教中的上帝的恩典這一基督教思想。
上帝的恩典首先體現(xiàn)在他救贖性的力量上,它能賦予生命一種意義?!逗印肥紫仁且徊砍砷L小說,是小男孩哈里(貝弗爾)從無知(Innocence)、迷失(Lost)到逐步尋求內(nèi)在生命,認(rèn)識、接受信仰,最終精神頓悟,天惠顯現(xiàn)完成救贖的成長歷程,這一“天路歷程”展現(xiàn)了上帝的恩典的轉(zhuǎn)換性力量(Transformative Power)。下面筆者將就此具體展開論述。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哈里·阿什菲爾德(Harry Ashfield )的三四歲小男孩,正如名字暗示的一樣,哈里生活在一個灰色、沉悶、冷寂的地方——城市里的一間公寓中。公寓里充滿了煙灰,又暗又悶,甚至連“陽光也被玻璃染灰了,慘淡地透了進來”,顯得毫無生機。與此對應(yīng)的是哈里的生活,從小說中具體的細(xì)節(jié)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哈里的父母十分冷漠,對哈里漠不關(guān)心。母親因為宿醉躺在床上呻吟,父親給哈里生硬地穿好衣服后便將他塞給了保姆康寧太太,甚至連告別時的招呼都能將哈里嚇一大跳,哈里的生活中缺乏溫暖和父母的關(guān)愛。在環(huán)境和父母的影響下,哈里顯得悶悶不樂、無精打采,活像一頭“老羊”。作為一個小孩,哈里自己并不能形成對世界的看法,父母主要決定了他怎樣看待生活。哈里的父母留戀于歌舞酒肆,沉湎于世俗的快樂,缺乏信仰,對宗教信仰持批判態(tài)度,關(guān)于耶穌生平的讀物在他們眼中只是1832年值錢的收藏品而已。這樣就導(dǎo)致了哈里的生活缺乏目的性 (Sense of Purpose),他只能盲目跟隨別人的指引或在公寓中毫無目的地四處游蕩,他陷入了一種迷失的狀態(tài)。這是基督意義上的迷失,是一種信仰上的無知(Innocence),這種無知不是因為他排斥基督的信仰,而是對基督缺乏了解,正如奧康納自己所言:“Bevels innocence stems not only from his extreme youth, but also from his complete lack of spiritual training. ”(貝弗爾的無知不僅僅因為他極其年幼,而且也源于他完全與宗教精神生活的隔絕。)這種無知、迷失也直接導(dǎo)致他誤解了牧師貝弗爾的話,最后自溺而死。
康寧太太將他帶出了公寓,帶離了那種迷失的狀態(tài),就像自己獲得新的名字一樣,哈里開始覺醒,開始尋找生活的意義?!袄C著紅藍小花的手帕”、“康寧太太打鼾像奏樂的骷髏”……這一切都讓他認(rèn)識到與沉悶、冷漠的公寓的差別;最重要的是康寧太太讓他了解了耶穌基督,讓他知道他是由木匠耶穌基督所創(chuàng)造的而非那個胖醫(yī)生,基督并不是他之前想象的“哦”或“他媽的”的同義詞。他認(rèn)識到了豬并不是書上畫的肥嘟嘟的粉色小動物,而是“渾身灰不溜秋的,看一眼就能聞到一股酸味的動物”,豬很像帕勒戴斯先生(Mr. Paradise),耶穌曾經(jīng)將一群豬從一個人身邊趕開。
后來,康寧太太將他帶到了河邊,一路上他“猶如做夢一般神色安詳”。在河邊,一個牧師站在河里唱贊美詩布道。和公寓中的毫無生機相反,河邊的一切都富有生命氣息:鳥兒在牧師頭頂飛翔,河面上泛著紅光,甚至連牧師布道的聲音都像音樂似的。牧師貝弗爾的布道最后引發(fā)了哈里精神上的頓悟。牧師的布道詞中傳遞給哈里一種和父母完全相反的觀念——接受耶穌、信仰基督,生活就會獲得意義。他告訴哈里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基督的信仰。
“你們要是有信仰,你們就可以把痛苦拋入那條河,從而擺脫痛苦……”,“把苦難拋在血之河里,拋在痛苦之河里,看著河水流向基督之國吧”,“如果我給你施洗的話,你就可以進入基督之國。”
在給哈里施洗時,牧師貝弗爾告訴他 “You won't be the same again…you'll count.”{1}(你不會再跟以前一樣,你的生命有了價值)他暗示哈里,沒有接受基督和洗禮,是無意義的。只有受洗,接受基督的信仰后才能“count”,“did even count before”(以前生命完全沒有價值)。但在當(dāng)時哈里卻沒理解這層意思,盡管他十分想去“基督之國”,他并沒有完全理解他受洗的意義,他僅僅認(rèn)為受洗只是意味著“沉到河底”。一直到后來回家后,徹底意識到父母對他的忽視、冷漠,頓悟的一剎那,他才離“理解洗禮的真正意義”更近了一步。Ralph C. Wood(拉爾夫·伍德)在其“The scandalous Baptism of Harry Ashfield: Flannery OConnors‘The River”一文中指出:“因而,以孩子自己的方式,哈里決定去尋求真正的意義,即成為某人……他想讓生命有價值,這種價值并非短暫的一瞬,而是完全永恒的存在。”{2}
正如伍德暗示的那樣,哈里可能沒有完全理解洗禮的意義,但是他理解基督之國和父母的生活方式并不一樣,基督能真正滿足自己內(nèi)心對意義的渴望。哈里是在意識到父母的冷漠中獲得了精神頓悟。在沉悶死寂的公寓里,父母因為昨天舞會上玩得太累繼續(xù)沉睡,而自己只能找到僅存的幾塊餅干和幾片干面包充饑,他自娛自樂,把煙灰抹進地毯。就在這一刻,他研究起了自己的雙腳,然后他想起了牧師講道的那條河。他頓時領(lǐng)悟到他想干什么,他渴望獲得一種意義,而這個只有那條河能讓他滿足,只有基督之國才能給予。
哈里的頓悟(Epiphany)是一種上帝的恩典,他從迷失的狀態(tài)到逐漸認(rèn)識信仰,獲得精神頓悟,接受信仰的過程很好地印證了這種恩典(Grace)的轉(zhuǎn)換性力量。與之前的四處游蕩、被動接受完全相反,哈里獲得精神頓悟后,生活首次出現(xiàn)了目標(biāo)(Sense of Purpose),他再次踏上了去河邊的旅途,去尋找基督之國,他兩次嘗試著沉入水底,不停拍打河水,直到河水接受他,他才停止這種嘗試。
至此,我們可能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既然哈里已經(jīng)接受了基督,渴望獲得生命的意義,并且努力地想要進入基督之國,那為什么小說還要以哈里自沉河底而死作為結(jié)尾呢?這僅僅是因為哈里未能全面理解牧師布道和施洗的意義嗎?還是哈里的這種死亡另有深意,奧康納想啟示我們什么?
對于死亡,奧康納曾說過:“我是個天生的天主教徒,而死亡一直是我想象的兄弟,一個故事不在死亡或其先兆中結(jié)束,我是不能理解的?!彼劳鲈趭W康納看來并不是一種肉體的消亡、生命的結(jié)束,而是精神層面具有啟示意義的符號。小說中小男孩的死亡并非是要引起人們的惋惜,而是靈魂在死亡之時的獲救,是天惠時刻、上帝的恩典的到來,而上帝的恩典是并非憑個人的意愿就可輕易使之顯現(xiàn)的。
小說中,盡管哈里在河中努力嘗試拍打河水想要到達基督之國,但是哈里有意地配合對他自己的救贖是沒有必要的。小說中,當(dāng)哈里三次浸沒在河水中時,河水三次抗拒他。“牧師把他摁下去的時候也是這樣——有什么東西將他的臉向上推?!焙铀畬锏娜畏穸ú唤?jīng)讓人想起圣經(jīng)中彼得對耶穌基督的三次否定(即彼得三次不認(rèn)主的故事):
耶穌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不認(rèn)我。”(《圣經(jīng)·路加福音》,31:34)
他們拿住耶穌,把他帶到大祭司的宅里。彼得遠遠地跟著……有一個使女看見彼得坐在火光里,就定睛看他,說:“這個人素來也是同那人一伙的?!北说脜s不承認(rèn),說:“女子,我不認(rèn)得他?!边^了不多的時候,有一個人看見他,說:“你也是他們一黨的。”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是?!奔s過了一個小時,又有一個人極力地說:“他實在是同那人一伙的,因為他也是加利利人?!北说谜f:“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什么?!闭f話間,雞就叫了……(《圣經(jīng)·路加福音》,31:54-62)
哈里和彼得的相似并非僅止于此。和彼得受耶穌召喚,離開家人成為耶穌門徒相似,哈里也是受牧師貝弗爾的啟示后離開家,沿著“由耶穌的血流淌而成的生命之河”,一直走向基督之國;另外,兩人都表現(xiàn)出了對基督的熱情,但也顯示出他們一定的無知,對基督耶穌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就在耶穌預(yù)言彼得不認(rèn)主之前,耶穌告訴他:“我所去的地方,你現(xiàn)在不能跟我去,后來卻要跟著我去。”(《圣經(jīng)·約翰福音》,13:36)而彼得卻急匆匆地回答說:“主啊,我為什么現(xiàn)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為你舍命?!保ā妒ソ?jīng)·約翰福音》,13:37)像彼得一樣,哈里也熱情地到河邊努力去尋找基督的王國,準(zhǔn)備好了讓自己沉到河底,然而,他卻沒明白待在河底直到他找到基督之國,他將會迎來死亡。
哈里和彼得之間的相似之處有助于我們理解哈里的暴力式死亡(Violent Death)是怎樣闡明“個人的有意配合對他的救贖是不必要的”。在預(yù)言彼得不認(rèn)他之前,耶穌告訴彼得:“西門,西門!撒旦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jīng)為你祈求,叫你不至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后,要堅固你的弟兄?!?(《圣經(jīng)·路加福音》,22:31-32)與此相似的是在小說中小男孩哈里也受到帕勒戴斯先生(Mr. Paradise)的威脅。頗有反諷意味的是,帕勒戴斯先生并不像他的名字暗示的那樣是天堂的象征,他像畫中被耶穌從人身上驅(qū)逐出來的豬一樣,在小說中其實是一個撒旦式的魔鬼形象,是為誘騙哈里的。當(dāng)他看見哈里走向河邊的時候,他決定追上前去,并從“糖果架上取下了一根一英尺長兩英寸厚的紅白條紋的薄荷糖”。就像撒旦想要殘害彼得一樣,帕勒戴斯先生追上哈里想誘惑他使之墮落。然而,直到哈里最后浸入水中時他才看見帕勒戴斯先生,“一只肥豬模樣的東西向他蹦跳而來,一手揮舞著手里紅白色的棍子,一邊咆哮”。兩次嘗試沉入水底都不成功,就在他認(rèn)為基督之國可能又只是一個玩笑后,在信念的支撐下,他再次將自己浸入水底。這次他成功了,然而這并非是他的意愿的力量,而是這一剎那間天惠時刻的到來、上帝的恩典的顯現(xiàn),就像耶穌為彼得祈禱一樣,“河水像一只細(xì)長而又溫柔的手抓住了他,飛快地將他向前拉去向下拖去”,這一刻他不但將他從帕勒戴斯先生的威脅中救了出來,也讓他擺脫了冷漠的父母和毫無意義的生活。正如Thelma J. Shinn在其“Flannery O'Connor and The Violent of Grace”一文中指出的那樣 “這種暴力的死亡方式有效地阻止了哈里退回到頓悟前的自我,讓其一直保持一種遠離騷動和恐懼,接受奇異恩典的優(yōu)雅姿態(tài)?!眥3}
由此可以看出奧康納通過小男孩哈里自沉這種暴力死亡的救贖方式向人們昭示個人的救贖是上帝的意志,上帝的恩典并非憑個人的意愿就可使之顯現(xiàn),個人的有意的配合對于他們的救贖是不需要的。正如《美國文學(xué)名著選》(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中認(rèn)為的那樣:“這種運用暴力救贖啟發(fā)世人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奧康納和她的上帝都是從不妥協(xié)的諷世者,她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任性的人物,他們必須通過謙卑地學(xué)習(xí)才能認(rèn)識到上帝的意愿終將盛行?!眥4}使用暴力救贖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奧康納想要提醒讀者:“除非上帝的恩典降臨己身,否則他們并不能理解這種奇異的恩典,不能理解救贖開始的那一刻蕓蕓眾生在上帝眼中都是平等的”{5}。
奧康納在這篇小說中通過小男孩的成長歷程和他自沉而死的暴力救贖方式很好地向我們解釋了基督教中上帝的恩典這一思想主題。我們相信哈里被河水吞沒的時刻正是奧康納為他安排的“天惠時刻”,她想讓我們相信,這個小男孩得到了啟迪,他終于擺脫了以前生活的那個充滿銅臭和空虛的世界,真的“漂到了基督之國”。至此我們或許可以肯定,奧康納并非如我們想象般的“邪惡”,她其實比我們走得更遠。
{1} 本文采用的是賀哈定的譯文,此處他將"Count"譯為“數(shù)數(shù)”,本人認(rèn)為翻譯有誤,應(yīng)理解為宗教意義上生命有了價值,故此處譯為“有價值”。
{2} Wood, Ralph C. The Scandalous Baptism of Harry Ashfield in Flannery O'Connor's 'The River'. Literature and Theology.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2008, p.199.
{3} Thelma J. Shinn. Flannery O'Connor and the Violent of Grac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Vol. 9, 1968, p.58—73.
{4} Frank N. Magil. (Eds.).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Jersey: Saturn, 1993, p.497.
{5} Frank N. Magil. (Eds.).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Jersey: Saturn, 1993, p.497.
參考文獻:
[1] Connie Ann Kirk. Critical Companion to Flannery OConnor[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2008.
[2] Magil, Frank N. Eds.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New Jersey: Saturn, 1993.
[3] OConnor, Flannery. Flannery OConnor -The Complete Stories[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 1971.
[4] Shinn, Thelma J. Flannery OConnor and the Violent of Grace[J].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Vol. 9, 1968.
[5] Sparrow, Stephen. The “Innocents”of Flannery O'Connor. Retrieved July 20, 2002, from http://mediaspecialist. org/ssinnocents.html
[6] 陳宏偉.在暴力與死亡中受洗——談奧康納作品中的特殊宗教救贖方式[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5).
[7] 陳細(xì)竹,盧睿蓉.韋爾蒂與奧康納作品死亡主題之對比[J].江西社會科學(xué),2005(10).
作 者:張雪韻,云南大學(xué)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
編 輯: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