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家庭教育歷來重視子弟的修身教育,隨著近代社會轉型,家庭教育中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傳統(tǒng)的修身教育也發(fā)生了改變,獨立、平等、樂觀、利群、合作、公德等元素開始成為一些家庭修身教育的內(nèi)容。近代家庭教育中修身教育的轉型,對當今高校德育的內(nèi)容和方法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近代;家庭教育;修身教育;高校德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35-0155-02
作者簡介:呂雯慧,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特殊教育。
所謂修身是指個體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修身是一個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中國家庭教育中歷來重視子弟的修身教育。北宋司馬光在《家范》中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凸顯了修身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位置。[1]清初思想家唐甄在《誨子》一文中指出“君子之道,修身為上,文學次之,富貴為下”,要求兒子在教子的時候重視修身教育。[2]這種重視修身的家庭教育傳統(tǒng)在近代得到繼承。曾國藩在家書中指出:“余生平略涉儒先之書,見圣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盵3]為此他專門作了《不忮詩》和《不求詩》,教導子弟從不妒忌、不貪名利入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國民黨軍政要員李烈鈞也告誡兒子不要追求錢財,他寫下了一則庭訓:“一點點好事都要做,一點點壞事都不能做,尤其不可搞錢。子孫不如我,要錢做什么;子孫強于我,要錢做什么,”[4]要求兒子們每天晚上,都要列隊站在父母面前背誦這則庭訓,兒子們從小到大,一天也沒有間斷過。
一、家庭教育中修身教育的近代轉型
近代,隨著現(xiàn)代倫理思想的初步形成,家庭教育中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傳統(tǒng)的修身教育也發(fā)生了改變。近代社會所提倡的獨立、平等、樂觀、利群、合作、公德等元素開始成為一些家族修身教育的內(nèi)容。胡適先生很注意培養(yǎng)兒子的獨立人格,他在《我的兒子》一文中,以直接對兒子傾訴的口吻寫出了自己家教的宗旨——“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兒子祖望十歲時,他便把他從北京送到蘇州寄讀,以培養(yǎng)其獨立的人格、社會責任感、合群助人的品性。陶行知先生也注意從小培養(yǎng)兒子的自立、助人的精神。他除了為孩子做出自立立人、自助助人的榜樣外,還就此和兒子商議出一個教學做過程,分四個階段:“三餐喂得飽,個個喊寶寶。小事認真干,零用自己賺。全部衣食住,不靠別人助。自活有余力,幫助人自立?!绷簡⒊壬浅W⒁夂⒆訕酚^精神的培養(yǎng)。他認為:“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彼磳Ρ^與沮喪,在給孩子們的信中他寫道:“我以為,一個人什么病都可醫(yī),惟有‘悲觀病最不可醫(yī),悲觀是人生的最大毒菌?!彼笞优_看待憂患,“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梁啟超為孩子樹立了具有樂觀精神的人格榜樣,他在給梁思順的信中寫道:“我關于德行涵養(yǎng)的功夫,自中年以來就很經(jīng)些鍛煉,現(xiàn)在越發(fā)成熟,近于純?nèi)巫匀涣?,我有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界,常常是快樂的。”梁啟超還注意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培養(yǎng)樂觀的個性。他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業(yè)余愛好,思成到美國留學學習建筑后,梁啟超去信要求思成“趁畢業(yè)后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學科中之某部門,稍為多用點功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diào),太單調(diào)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在同一封信中,他還對女兒梁思莊說:“專門科學之外,還要選一兩樣關于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梁啟超還建議女兒梁思莊“每日拿出幾點鐘來,每禮拜拿出天把來玩玩,因為做學問,有點休息,從容點,所得還會深點?!碑敽⒆佑龅酱煺蹠r,他及時勸慰孩子,以使其時刻保持樂觀開朗的心境。1923年,梁思成要遲一年才能出國留學的時候,梁啟超寫信勸慰道:“人生之旅,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練德行之好機會?!绷簡⒊壬肿⒁馀囵B(yǎng)孩子樂觀的精神呢,他認為“憂傷憔悴是容易消磨人志氣的?!傄313种獨饬芾斓臍庀螅庞星巴臼聵I(yè)之可言”,他預見自己孩子“這一輩青年,恐怕要有十來年——或者更長,要捱極艱難困苦的境遇,過此以往卻不是無事業(yè)可做,但要看你對付得過這十幾二十年風浪不能?”他要求孩子“要有這種徹底覺悟,把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十二分注意鍛煉,修養(yǎng)”好。[5]由以上內(nèi)容可以看出,梁啟超先生培養(yǎng)孩子的是一種能夠坦然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挫折,而能做到“爛漫向榮”的德行修養(yǎng),并籍此發(fā)揮孩子的個性特長以有益于社會。而馮玉祥訂立于1936年的《馮氏族約》則要求族人要團結、利他、有公德,更綜合彰顯了近代社會對個體修身的社會性要求。他指出,“團結”就是“守正義與公理者團結起來與惡勢力斗,與自然界之壓力斗,以求人類自由幸福平等之社會之實現(xiàn)也”。“利他”就是要改變“今人多專謀利己,不顧其他”的社會風氣,發(fā)揮墨子兼愛、耶穌博愛的精神,“以愛己之心愛人,以為已之心為人,則事事為他人謀,時時為公眾謀,人人交相利”。公德就是“以已之心,度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相利賴,盡其在我;千萬人之事,應遵千萬人共守之紀律;有利于社會國家之事,率先倡之行之,有害于社會國家之事,率先改之除之”。[6]雖然馮玉祥將軍對團結、利他和公德的解釋內(nèi)容有重合之處,但其內(nèi)蘊的則是近代社會對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新的要求。
二、近代家庭教育中修身教育的轉型對高校德育的啟示
首先,它啟示我們思考高校德育與社會變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啟發(fā)當代高校德育在保持內(nèi)容穩(wěn)定性的同時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及時地更新德育的內(nèi)容。當代社會已經(jīng)進入知識信息社會,電子商務得到飛快的發(fā)展,誠信與信譽、公正與正義、團隊合作、尊重差異等價值觀念在今天得到彰顯。高校德育要積極研究信息社會對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及時更新德育內(nèi)容,以滿足學生精神成長的需要。
其次,高校德育應該重視修身教育的內(nèi)容。長期以來,很多人把修身的問題看作是個體自身修養(yǎng)和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這就使得一些高校對學生的修身問題關注不夠全面。教育要對學生的一生負責,高校德育要從完善人格的建構入手,引導學生建立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修身目標,并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把修身教育落到實處。以梁啟超先生所倡導的樂觀、人生趣味思想為例,高校德育可以通過社團活動、興趣活動、課程選修、心理輔導等多種形式,來培育學生的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高校對學生修身問題的重視,會有益于學生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減少當前大學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人際矛盾,減輕學生因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感情糾葛所引發(fā)的心理疾病。
第三,高校應該拓寬德育的渠道和資源,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開展德育工作。大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家庭、社會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期間,由于學生住校,大學的德育多關注學生校內(nèi)生活,不像中小學那樣把學生的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緊密相連,因此家庭的德育資源就利用不夠了。高校德育如何密切聯(lián)系家庭教育,利用家庭德育資源,是當前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宋)司馬光.溫公家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清)唐甄.潛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清)曾國藩.曾國藩教子書[M].??冢汉D铣霭嫔?,1994.
[4]王炳仁,高友德.名人家教集錦[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7.
[5]梁啟超.致孩子們書(杜磊編.際遇——梁啟超家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6]馮玉祥.馮氏族約(馮玉祥選集編輯委員會.馮玉祥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