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靜
當前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在選取試題作為某課知識點的輔助練習時,常選用近幾年的中考試題,而且以試題的數(shù)量多少來衡量本節(jié)課的容量。當然中考試題典型,有代表性,說服力強,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用中考試題來羅列,知識既零散又重復,學生很難抓住重點,學習的知識沒有系統(tǒng)性,課堂的效果也不會高效。因此,課上的問題要進行必要的變式,拓展。
例如,在復習全等三角形一節(jié)時,我以一道改裝的中考題為例,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和學生共同分析探討。
第一方面:鞏固知識點,講授傳統(tǒng)知識
例:如圖,在△ABC中,∠ACB=90°,AC=BC,直線MN經(jīng)過點C,且AD⊥MN于D,BE⊥MN于E,求證(1)△ADC≌△CEB, (2):DE=AD+BE。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傳統(tǒng)問法,有目的性,為達目的而去尋找條件,使問題得以解決,問題(1)并不難解決,學生可獨立完成;問題(2)是性質的簡單應用,稍作轉化,學生交流后也可解決。
第二方面:添加情境,再探此題,在傳統(tǒng)題的基礎上,添加情境。
如果認為直線MN在動,上述的問法將變?yōu)橐韵?種。
(1)當直線MN繞點C旋轉到如圖(1)所示的位置時,請說明△ADC≌△CEB, DE=AD+BE。
問:在解決它時,與前面的問法在解答時有變化嗎?
將上述傳統(tǒng)問法自然地過渡到情境的問題中。
(2)當直線MN繞點C旋轉到圖(2)所示的位置時,請說明DE=AD-BE的等量關系成立。
這問比(1)問加深一層,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討論交流,如果學生仍覺得有困難,可適當引導。問:在這個圖形中,△ADC與△CEB還有全等關系嗎?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注意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加入情境后,還能夠挖掘出此題的內涵。
(3)當直線MN繞點C旋轉到圖(3)的位置時,試問DE、AD、BE之間有何關系?
這問比(2)又加深一層,與開始的傳統(tǒng)問法相比,沒有了直接目的,只有探索猜測,然而經(jīng)歷了前兩問的鋪墊,問題的得出就顯得很順暢了。這3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探索的目的達到了,難點也突破了。
這樣處理,看似只是一道題,可容量無形中加大了,還體現(xiàn)了由靜到動的過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繼續(xù)進行探索活動,將探究活動向課外拓展、延伸,不但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在他們已有知識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反過來促進課堂教學,往往還能在師生探討的過程中,迸發(fā)出意想不到的結果,教學相長.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可適當?shù)膶⒁恍┚毩曔M行變式.
教育專家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無論是哪種教學方法,都應該實現(xiàn)兩個教學目標,一是在有效的時間內教學生學會規(guī)定的內容,二是通過拓展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達到理念的升華,能力的拓展。我們教學要以培養(yǎng)學習能力為重點,狠抓學習基本環(huán)節(jié),寓學法指導于教學活動之中;拓展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函數(shù)方程、分類整合、數(shù)形結合、化歸轉化、特殊一般等數(shù)學思想和換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數(shù)法、分析法、歸納法等數(shù)學方法。在傳授、啟發(fā)、探究、交流中,都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使學生產生一種掌握知識的欲望。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開展探究活動,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