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冰茹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里,我是一只低回的蜻蜓”,這是余光中的詩句,專治古典文學的同事將它做了自己的個性簽名借以抒懷。我雖不治古典,但迷戀書卷,所以,若將此句中的“古典”二字改為“書卷”,也頗能表達我若干年來埋首案頭的感受。
自我以文學為專業(yè)、繼而為職業(yè)以來,我的不少同學、同事和朋友被我戲稱為文學行動者。他們寫詩、寫小說、寫劇本、籌建文學社、出版自己編輯的文學刊物;他們熱烈地討論心儀的作家,充滿激情地參加詩歌朗誦會,想方設法地把自己改編或創(chuàng)作的劇本搬上大大小小的舞臺……。然而,我不屬此列。我雖興趣盎然,卻喜歡安靜地駐足觀看,如同翻閱一本書,看一出戲。
我的興趣在閱讀。舉凡“雜事”“異聞”“瑣語”或是文學專業(yè)所要求的理論和文本,我都愿意去涉足,或者手不釋卷,或者淺嘗輒止。前些日子讀林崗老師《口述與案頭》,書中一段話于我心有戚戚焉。他說:“對于絕大多數(shù)文人士大夫來說,最現(xiàn)實的追求‘不朽的方式,其實就是埋首案頭,搖筆不輟。這種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方式,對于受過良好文化教養(yǎng)的文人士大夫來說,不僅容易做到,而且日益親切而有味?,F(xiàn)實的人生路,越走越擁擠逼仄,越走越艱難險阻,而文字里的人生世界則反其道,越來越寬闊和豐富。雖然這個可以無限馳騁和展開的世界是虛擬的,是不真實的,但正因為這樣而越來越對文人士大夫有吸引力?!蔽译m無意于在書卷中逃避現(xiàn)實人生的瑣碎和沉重,也沒有追求“立言”以“不朽”的偉大理想,卻享受文字世界帶給我的那份自足與充實。
我喜歡寧靜、心無旁騖的讀書的狀態(tài),品味文字、玩味史料、沉醉其中。也正因如此,我將自己歸入那類很少介入文學批評前沿、深入文學生產(chǎn)第一線的研究者。若果參照一些西方學者的觀點,“批評家”不僅僅是及時跟蹤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并能迅速作出反應的書評人,還接納更廣泛的文學研究者,那么我非常榮幸能被囊括其中。
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曾嘗試辨析“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這三個概念,同時也指出這三者之間的互相支撐和密不可分。如果具體到文學批評,一個優(yōu)秀的批評家總會或多或少地從文學史的角度出發(fā)、依據(jù)他所信服的文學理論,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文學批評工作。換言之,好的文學批評應該既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史家眼光,顯示出作者的理論素養(yǎng),同時又不失銳氣、才情和鋒芒。
在文學批評日益“學院化”的今天,我欽佩那些能對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言的學人,他們不遺余力地做著披沙揀金、海中采珠的工作。這些及時的批評文字或許不能完全禁得起時間的推敲,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艱辛的工作積累,當下的新人新作才得以浮現(xiàn)。但我想,一個好的批評家當不僅僅滿足于此。就作家論作家、就作品談作品并非批評的全部,批評家的工作應當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揭示并闡釋文本與現(xiàn)實、文本與文學史、文本與讀者之間或隱或顯的“關(guān)系”,同時作出判斷和引導。
我愿意朝這個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