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惠光
摘要:高三教學約有三分之一時間在講評課中度過,如何提升試卷講評課的效率,直接影響著高三教學的質量。通過多年的教學,對講評課的功效、瓶頸、準備、反思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鑒的方法。
關鍵詞:功能;瓶頸;準備;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0094-02
高三既是高中三年的"收官"階段,同時也兼顧著基礎知識的鞏固及能力的提升,而其中有約三分之一以上時間是在試卷講評中度過的,如何利用好每節(jié)課,講評好每份試卷,是每位高三教師需要認真修煉的一門功課。
1 講評的功能 提高課堂效率的主渠道
1.1 明確知識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平時課堂所學,是否真正掌握,是否會靈活運用,只有在通過測試,經(jīng)歷試卷講評后才能真正意識到,也只有通過試卷講評,學生才更清楚自己知識的薄弱點。
1.2 查漏補缺的有效手段。
通過測試、批改、抽樣分析,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集體發(fā)生錯誤的"重災區(qū)",因此,在講評時就要想方設法,通過講解、示范、填圖、繪圖、投影等方法彌補平時教學中的漏洞,通過講評使原有的知識薄弱點得到補充。
1.3 直面問題的高效教學。
平時教學中,一堂課關注的教學目標太多,比如:教學的進度,知識的覆蓋度,學生已有的能力水平等,因考慮得太多,反而會掛一漏萬。但試卷講評課往往可以集中優(yōu)勢兵力,把突出的問題予以重點解決,把亟待補償?shù)臇|西加以重點補償,亦可進行適度的拓展與加深。
1.4 進行知識的系統(tǒng)整合。
平時教學,因為知識是分單元,分章節(jié)呈現(xiàn)的,難免會顯得有點分散,有點零亂,而通過做試卷后反映出來的一些問題,教師必須認真對待。在講評中,對于基礎知識,可以分專題以知識點串聯(lián)的形式來講評,把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結構化,整合好后呈現(xiàn)給學生。
2 講評的"瓶頸" 克服"生"與"熟"的矛盾
一份試卷,經(jīng)歷了教師選,學生做,教師批改,抽樣分析等環(huán)節(jié),往往經(jīng)歷較長一段時間。在講評時,學生已經(jīng)沒有了做卷時的沖動,而教師通過批改及備課,對試卷相對熟了。因此,如何克服試卷講評時,學生的"生"與教師的"熟"之間的矛盾,我常采用以下方法:
2.1 每次試卷批改完后,首先對試卷進行抽樣,通過統(tǒng)計,了解學生集中錯誤的試題,這樣就知道哪些是要必評的。隨后,把試卷發(fā)下去,讓學生進行訂正,并通過訂正搜集學生的反饋信息,然后確定要重點講評的,反饋表設計如下:
這樣,可以消除學生對試卷的陌生感。
2.2 每次試卷講評時,一般情況下,都是以教師講為主,學生聽為輔,為了扭轉教師在課堂上的包辦代替,"填鴨式"與"滿堂灌",我常把主動權下放給學生,嘗試以學生講或議為主,師生共同糾或評為輔的試卷講評模式。
3 講評的準備 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3.1 精心備課 有重點的進行"預設"。
3.1.1 跟學生同做一份試卷。
作為一名在高三征戰(zhàn)多年的教師,往往體驗不到學生做試卷的感受,因此,只有以學生的態(tài)度認真做卷,才能真正感受學生做題時的困惑。通過做以后,學生哪邊可能會出現(xiàn)錯誤,哪邊會出現(xiàn)漏洞,是審題方面的不夠細致,還是信息提取的遺漏,心里基本有了底,講評時就更具針對性。
3.1.2 詳細備錯誤率較高的試題。
對于失分較嚴重的試題,要備解題思路、備解題方法、還要備復習方略。像圖文轉換、文圖轉換、輔助圖與線的添加等都要做到了然于胸。例如:一些需要重點識記的基礎知識,出現(xiàn)了普遍錯誤,要引導他們回歸到書本,具體落實到哪一課、哪一節(jié)、哪一頁,進行圈點涂畫,并嘗試強化記憶。
3.1.3 注重同類試題,變式演練。
例如:在備講蘇州大市模擬卷上的一道等值線試題時,我設計了如下幾道變式題:
如果右圖等值線①<②<③,完成1-2題:
(1)若為等高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乙所在區(qū)域為山谷
B、乙所在區(qū)域為山脊
C、乙處有河流發(fā)育
D、乙處是分水嶺
(2)若為等壓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處風速比乙處大
B、圖示天氣系統(tǒng)多陰雨天氣
C、圖示天氣系統(tǒng)多晴朗天氣
D、乙處風速比丙處大
3.1.4 對基本原理,注重歸納與演繹。
在試卷講評時,碰到一些比較重要的地理原理,除了講清概念外,還應進行一定的梳理與歸納。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不是由外部強加的,必須由學生依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逐步生長新的知識。"根據(jù)這一點,在試卷分析之前,我常對試卷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整合,例如:等值線的基本規(guī)律,是這樣總結的:
進一步細化,②又可以設計成如下表格:
這樣,通過課前的準備,基本解決了"生與熟"的矛盾,為課堂進行有效的"生成"進行了鋪墊。
3.2 激情互動 在合作下"生成"。
一份試卷,經(jīng)過了做、改、訂、備等環(huán)節(jié),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成功與否,關鍵看課堂上能否達成預設的目標。在講評時,還應注意以下5點:
3.2.1 引導挖掘有效的地理信息。
地理的選擇題,有一段引言材料,里面蘊藏著豐富的地理信息,講評時要引導學生"聚集"于此材料,并嘗試提煉有效信息。在課上,經(jīng)常先請一名學生來朗讀或全班齊聲朗讀,再叫幾名學生談談他們是如何從材料中提煉信息的,最后自己作一定的解讀,引導學生如何從題目中找尋隱含的地理信息。
3.2.2 培養(yǎng)細致的"審圖"能力。
地理試題有別于其它學科的一大特色是地圖,像專題圖、景觀圖、示意圖、簡圖等,每幅圖都有不同的特點,每幅圖都承載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在講評時我常強調:不能忽視對地圖的審讀,否則會事倍功半。在讀圖時我常要求學生遵循以下順序:"先讀圖名,再讀圖例,然后讀圖的位置,最后讀圖的局部特征"。在講完要求后,請幾個學生試著讀圖,通過彼此間啟發(fā)閱讀,共同提高讀圖能力。
3.2.3 努力找尋學生的"思維斷鏈"。
一堂試卷講評課,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要努力找尋其"思維斷鏈"在何處,思考如何將其修復。課堂上就要營造比較寬松的氣氛,使學生沒有顧慮;在講評課上,我常允許甚至鼓勵學生"插嘴",以求發(fā)現(xiàn)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從而把錯誤的根源找出來,再幫助其找到正確的答案,最后由點及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既幫其修復"思維斷鏈",也幫其搭建起知識網(wǎng)絡。
3.2.4 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試卷講評課上,我把主動權,很大程度上放給學生,除了允許"插嘴"外,也常請做對的學生來講解題的過程,是怎樣審題的,怎樣分析的,怎樣得出結果的。也請做錯的學生講當時是如何考慮的。通過學生的講解,除了學生間相互啟發(fā)外,也能啟發(fā)教師。在這過程中既樹立了榜樣,也鍛煉了學生解題以外的多方面能力,如表達能力、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
3.2.5 為試題的深度討論搭設好平臺。
試卷中有些問題是值得探究的,也是學生出錯率很高的;對于評講這類試題時,我常為他們展開討論搭設好臺階。
例如:下圖中圓表示晨昏圈,所示區(qū)域全部為夜半球,且a點與c點緯度相同,讀圖后回答:
(1)在圖中用" ⊕"標注出極點的位置;并畫出圖示范圍內(nèi)過c點的完整經(jīng)線。
(2)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坐標是;北京時間是。
(3)此時a地的晝長為;b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度為。
(4)a、c兩點間最短距離為 ;將a、b、c
三點的地球自轉線速度由大到小排列 。
這道題我是這樣設計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
(1)請畫出晨昏圈過極點的夜半球側視圖(晝夜各半、全夜圖、全晝圖),并標注赤道與兩極點的位置。(經(jīng)過討論、嘗試繪圖、相互修改,最后給出參考答案)
(2)請畫出晨昏圈過北緯80?,南緯80?的夜半球側視圖(晝夜各半、全夜圖、全晝圖),并標注中心點的緯度。(經(jīng)過討論、嘗試繪圖、相互修改,最后給出參考答案)
(3)試判斷上述圖中,晨線與昏線的位置。(晨線、左昏右晨、左晨右昏)
通過搭設具有梯度性的問題臺階,一步步將復雜的問題簡化,直至達到順利解出答案之目的。
4 講評后反思 使知識與能力有機融合
講評時,由于教師扎實的功底與積極的準備,學生比較容易聽懂,但是往往過了一段時間,可能又會在同一個問題上犯同樣的錯誤。為此,我常要求學生準備錯題本,把典型錯誤記載下來,隔一斷時間看一看,以求提高思維的深度與廣度,避免重復相同的錯誤。我也經(jīng)常把學生做錯的題目選出來,建立了易錯試題庫,以此來不斷督促自己反思,從而持續(xù)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加涅、布里格斯、韋杰.教學設計原理〔M〕.華東師范大學出社,1999.11.
[2] 陳爾壽.《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思想錄·中學地理卷》〔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8.
[3] 馬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J〕.中國電化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