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恒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習慣,,成為了語文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標志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特別是閱讀能力。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提高;閱讀能力
良好的閱讀能力不但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而且能讓小學生學會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從中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進而豐富其情感體驗,發(fā)展他們健康的個性。所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是閱讀教學的當務之急。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1教師善于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當人們對某件事情感興趣時他就會積極的探索,就會投入精力,心馳神往。小學作為語文閱讀起步的初級階段,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知識體系構(gòu)建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首先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眾所周知小學生是最沒耐性的,興趣也缺乏持久性,鑒于這種情況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學習空間。教師平時可以收集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圖書、報紙等,也可以推薦一些他們喜歡的閱讀材料給學生讀。如果時間容許可以開設閱讀課和學生一起閱讀,一起討論閱讀的心得體會。鼓勵、獎勵學生在學習閱讀中所表現(xiàn)出的每一個優(yōu)點和進步。積極的表揚使學生喜愛語文,喜愛閱讀,喜愛祖國文字的熱情。從而使學生樂于閱讀,在閱讀中得到樂趣,在樂趣中得到知識。
2教師善于利用課文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一個目的為使學生練成讀書之本領(lǐng)。此種本領(lǐng)不能憑空練,故令閱讀課本而練之,課本必須善讀,一是因善讀課本而自能讀其他書籍報刊。二是二者皆能做到,乃為達到目的。”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理解每一篇課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說語文教材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主要憑借,理解課文是訓練自能讀書的重要手段。教師還要提供材料或利用資料通過自學、思考達到理解,掌握課文的目的。比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抓住重點詞語“代價”提問:朝鮮人民為了幫助志愿軍,都付出了哪些代價?學生經(jīng)過讀書、思考,作出回答,通過體會這些內(nèi)容,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這一思想深深地在學生心中扎下了根。教師要在進行讀的訓練時,做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堂上不管那種形式的讀,都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樣學生有了目的,有了重點去讀,會增強自己的閱讀能力。
3教師要合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3.1課堂教學勇于創(chuàng)新。語文教師要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敢于打破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教學模式,善于用自己獨特的思想方法和見解去解讀作品,并進行個性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和再創(chuàng)造。這就需要教師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農(nóng)村教學的實際情況,合理調(diào)配和引導小學生進入閱讀學習的狀態(tài)。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傳授為主導。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不是簡單的教師講和學生聽、教師說和學生寫。這種方式不能很好擴展小學生的思維。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精講多讀。教師的導讀藝術(shù)就表現(xiàn)在善于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趣,拓展閱讀思維的四維空間,在閱讀理解(感言辨體,入情得意)和閱讀遷移(運思及物)兩個層面上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創(chuàng)新能力。改變以往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固有模式。一個好的教師不是只會讓學生跟著自己走,而且也要能要把握學生的反應和情緒,順勢而導,讓學生融進課堂去學閱讀、去學習。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3.2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多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輔助語文閱讀教學,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直觀。這樣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大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突破了閱讀的難點,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閱讀的文章。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并對課堂的有效拓展起到了巨大作。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實現(xiàn)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中。
4教師善于引入生活資源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藝術(sh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樣我們學習的文章也是生活的縮影,生活是語文的真正源泉。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學生更多的是存在于家庭中和社會中。所以小學生閱讀應該貼近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美,感悟人生百態(tài),感悟人生真諦。進而提高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由于見少識窄缺少對作者的情感體驗,缺少對作者生活時代背景的了解。因此,在品讀文章時會體會不到那種思想感情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教師應該好好應用社會這個大舞臺,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走進文章的深處,體驗不同的人生真諦,不同的人生狀況。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如果說,語文教育的“工具性”指向的是學生未來生活的話,那么“人文性”關(guān)注的是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關(guān)注的是他們在學習中的每一次快樂與感動,每一次創(chuàng)造與成功。只有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成為精神的源泉從而流入學生的生活,才能煥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有感情朗讀,情景感想,感知文章,理解主題,滲透情感,積累語言,并加以適當運用,得以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喜歡閱讀、喜歡學習,不斷提升能力,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當然,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qū)崿F(xiàn)的,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在教學中積累經(jīng)驗,并不斷進行嘗試實驗,從而使我們的學生在語文閱讀中能夠添上一雙快樂的翅膀,在語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參考文獻:
[1]徐艷.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新課程(中).2011年07期
[2]徐莉.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黑河教育.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