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儒陶
【摘 要】高考棄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考生及其家庭對高等教育本身的不滿意,對其預期收益的不確定。農村考生因為對教育改變命運的失望而棄考,有經濟實力的家庭因為可以選擇國外的本科教育而棄考。就業(yè)市場的不理想和教育價值的迷失也加劇了棄考傾向。高考棄考的原因分析,有助于發(fā)現高等教育的問題,對高校改革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價值引導等方面,有著深刻的啟示。
【關鍵詞】棄考;高校;教育改革
近年,高考棄考人數以每年接近10萬人的速度在增加,2013年全國棄考學生大約在100萬人,占應屆畢業(yè)生10%左右。現象的背后,是考生及其家庭對國內高等教育的認識,預期及選擇。棄考的原因,依據考生不同的情況,必然具有特殊性;作為愈發(fā)突出的社會現象,也有一定普遍性。針對棄考原因的分析,也是對現階段國內高等教育的再思考。
一、棄考現象的原因分析
從考生的微觀角度出發(fā),可能把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投資,或者一種消費。從社會的宏觀角度出發(fā),資源分布不公平和價值迷茫也促進了高考棄考現象:
(一)作為投資,高等教育投入高,預期收益不確定
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到大眾化,其光環(huán)效應也隨之暗淡。只是把大學畢業(yè)后的工資收入和社會境遇作為收益來核算,是短視和狹隘的。但不能否認,高等教育的經濟投入,是很多家庭的主要支出,對貧困家庭來說,更是一種經濟負擔。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年《教育藍皮書》的數據,子女教育費用支出,超過養(yǎng)老支出和住房支出,成為中國居民的第一大消費。如果再考慮四年時間的機會成本,很多考生對高等教育的就業(yè)層次及報酬水平有一定的預期。反觀大學畢業(yè)生的工資水平,對比沒有高等教育文憑就業(yè)人員的工資水平,很難說高考棄考是非理性選擇。
(二)作為服務產品,高等教育不能讓消費者滿意
我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歷程,讓人們對讀大學的理解從一種榮耀轉變成一種消費。國家每年的教育的投入不可謂不多,但民眾的直觀感覺是交了學費購買文憑,也購買體驗?,F行的高考制度,容易造成學生興趣和專業(yè)錯配的現象。學生根據就業(yè)熱門選擇專業(yè),入學后發(fā)現對專業(yè)不感興趣而沒有熱情,很有選擇懈怠消極。畢業(yè)時發(fā)現所學專業(yè)因為畢業(yè)生眾多而早已不在熱,而自己不僅荒廢了四年時間,沒有學到足夠讓自己自信走向社會的知識,也沒有能力追求自己飽有熱情的方向。由此造成的人才結構需求供給不匹配,也向社會傳遞了高等教育的負面信息。
(三)優(yōu)質教育資源匱乏和就業(yè)歧視,讓弱勢群體被迫棄考
高校學生中農村生源比例的下降,說明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城市傾斜的現實。而招生政策中地方保護主義,又使得高等教育資源向發(fā)達地區(qū)傾斜。這兩種傾斜,使得農村學生越來越難和城市學生競爭,越來越難考上理想的大學?,F階段,市場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中學階段,優(yōu)秀教師因為更高的工資選擇留在城市,流向發(fā)達地區(qū);優(yōu)秀教師吸引優(yōu)質生源創(chuàng)造高考佳績,樹立口碑,進一步加劇優(yōu)質資源的集中。以農村學生為代表的弱勢群體即便能在這種無奈的現實下考入大學,也要面對自己與城市及發(fā)達地區(qū)考生在視野和綜合素質方面的差距。而四年之后的就業(yè),針對弱勢考生的歧視仍舊存在,甚至更加殘酷。
(四)國內高校面臨國外高校的競爭,因出國而棄考考生人數不斷增加
隨著資訊的不斷發(fā)達,國內考生與國外高校之間,彼此了解的程度不斷增加,棄考而選擇出國讀本科的學生人數逐年增加。首先是對中國考生來說,越來越多的家庭具有經濟實力能夠負擔國外高等教育,學生本身具備一定知識準備尤其是語言能力能夠銜接外國教育。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國內的高等教育,必然面臨著比較和競爭。在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課程設置的實用性和合理性,教學管理的靈活性以及師資建設等眾多方面,國外高校都有值得借鑒之處。
(五)教育價值迷茫,實用主義鼓勵下選擇棄考
現階段,實用主義信者眾多實為突出的社會現象,但高校本身也難脫其咎。一方面對高校所授知識的實用性表示懷疑,一方面急切地想要到社會上得到學習過程中所有付出的價值回報。在這樣的精神指導下,覺得讀大學無用而選擇棄考儼然是理想選擇。高等教育只是教育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部分,只是社會人才輸送鏈條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發(fā)掘人的最大價值而給予社會最大的價值回報,這樣大學價值很多學生已經沒有耐心聽,也就沒有耐心在學??嘧x四年。理想價值因其理想和崇高,被棄考考生放棄。
二、棄考現象對高校教改的啟示
對高考棄考原因的探討,是對現階段高等教育存在問題的發(fā)掘過程,更是對高校教學改革潛在方向的摸索過程??v然棄考,作為部分考生的個人選擇,集結成一種突出的社會現象,成因復雜并必然具有特殊性,但其普遍原因還是對高校教改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教學內容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與市場接軌
知識的更新換代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進行。傳統(tǒng)的教學權威,高等學校,首先要直視所謂權威的動搖是時間進步的積極影響,更要積極充分的應對這種趨勢。隨著互聯網取代書本成為學生信息知識獲取的首選渠道,高校的教學內容設置應對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首先應該是喚起學生的興趣,鼓勵并幫助學生獲得學習資源的渠道,保持追求知識自主思考的學習熱情。課程設置的國際化,前沿化和一定程度上的實用化,是有的放矢,能在短時期內實現一定成果。
(二)教學模式突出自主性和多樣性
與其讓學校去設計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不如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發(fā)掘,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才。知識傳授和社會認知相結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體的配比,應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國外高校普遍設有間隔年,即Gap Year。學生可以自助選擇進行實習,實踐或者走出校門去思考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鼓勵個性化的體驗生活。在接受了兩年的高等教育之后,學生會比初進高校時,對社會、對自己、對未來都有更成熟的想法。
(三)精神引導注重長遠價值,大學教育回歸求真求實
大學對自己的定義,應該包含精神殿堂。大學文憑只是大學教育的經歷證明,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標。首先高校的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對學生的自主性給予更大的信任會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為未來負責任的人。對待成功的鼓勵是高校教育的題中之義,對待失敗的寬容,對待挫折給予自己更多的耐心,也是傳遞長遠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三、總結
高考棄考,是學生及其家庭的一種選擇。對其原因的分析,遠遠不能成為棄考理性與否的評判標準。放棄高考,選擇直接進入社會工作,或者選擇出國讀大學,因其主體所處環(huán)境的差異性,具體原因千差萬別。但對高考棄考原因普遍性的探討和總結,是對高?,F存問題的發(fā)掘,對改進空間的探索,是高校教改把握方向,向前推進的良好契機。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接收者,逐漸在更多的個人成長發(fā)展路徑中進行選擇。與此同時,高校也必須相應而動,在完善自己所提供的高等教育的同時,既幫助學生在就業(yè)中收獲高等教育的短期價值,在社會上重樹教育的長遠價值。
參考文獻:
[1]張艷霞,王小丁.對“棄考事件”的教育反思[J].太原師范學院校報.2011,6(8)
[2]羅亮梅.高等教育“大眾化”視野下農村學生“ 棄考”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0(12)
[3]蔣平,王正惠.高等“棄考”后的冷思考:“棄考”棄掉了什么[J].中國青年研究,2009(08)
[4]周雪,周永.高校教學改革若干問題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01)
[5]鄭澤宏.高校教學改革應著眼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兼論教風、學風與校風之關系[J].武漢商業(yè)服務學院學報,2011,25(01)
[6]胡文靜.家庭資本視角下高考棄考一族的教育選擇行為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
[7]裴世鑫,崔芬萍,詹煜,張成義.結合大學四大功能推進高校教學改革[J].高等大學研究,2011,28(01)
[8]邱幼云,朱冬亮.期望理論視角下的農村高中生棄考行為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研究,2009(09)
[9]吳春凌.淺談個性教育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地位[J].科技信息,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