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飛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開啟學生的智慧,使歷史課堂煥發(fā)生命力。一旦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就會主動學習、研究、探索、創(chuàng)造。本文從五個方面探討了激發(fā)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學習興趣 培養(yǎng)
興趣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開啟學生的智慧,使歷史課堂煥發(fā)生命力。一旦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就會主動學習、研究、探索、創(chuàng)造,歷史課自然而然就生動活潑了。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之內化為學習動力呢?本人長期從事初中歷史教學工作,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方面做了不懈的探索,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物激趣
以物激趣,就是教師在上課時充分利用插圖、掛圖、實物模型、幻燈、電影、電視、錄像等直觀教具,讓學生置身其中,如同身臨其境,直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秦漢時期的文化”時,出示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模型。根據地動儀測定地震的原理,當老師在某一方位制造振動引起地動儀的小銅球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時,學生無不拍手稱奇,驚嘆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老師這一操作,學生在觀察的同時,不但增強了他們的情趣,也觸動了他們的靈感。又如講“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教師先懸掛《時局圖》,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黑熊、老虎、太陽、青蛙、老鷹等各代表哪一個帝國主義強盜?這幅圖形象地說明了什么?當老師分析自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帝國主義國家就象這些毒蛇猛獸一樣撲向祖國大地,可愛的祖國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殆盡時,同學們對帝國主義的仇恨和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被激發(fā)出來。又如,講授“紅軍的長征”、“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初步形成”、“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發(fā)展”、“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政權的斗爭”等,教師可以利用《長征》、《西安事變》、《大決戰(zhàn)》、《開國大典》等電影把學生帶到當時的情景中,感受當時的氣氛,增添他們的樂趣。另外,教師平時參觀名勝古跡收集到的參觀券、購買的紀念品等也可作為直觀教具,上課時,適時展示給學生,如參觀秦始皇陵時購買的兵馬俑(仿制品)、觀光洛陽時購買的“唐三彩”等,這些實物教具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對于教師制作課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就更不用說了。
二、以新激趣
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由于受篇幅、課時等限制而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必須盡可能對其中的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充實和具體化,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生動形象和更易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
適當補充史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如講述“中世紀時,基督教會嚴格控制人的思想,宣揚文化蒙昧主義”這一問題,可補充查理帝國宮廷學校使用的教科書中的話:“生活是什么?一教師在那里問到,并且回答:是幸運兒的喜悅,不幸者的悲哀,是這兩者死亡的期待?!薄罢J識什么?……是死亡的奴隸,自己家里的客人,過路的旅客……”“學校里的幾何學描述大地是浮在水中的一個平圓盤,而天則是四根柱子支撐的穹隆。”
適當補充史料,還能開闊學生視野,拓展知識面。例如:講述“諾曼底登陸”時,可補充:從1944年6月1日開始,英美盟軍的氣象軍官夜以繼日地忙碌著,他們經過復雜的計算和反復核對各種數(shù)據后,準確地預測6日和7日在波濤洶涌的英吉利海峽會出現(xiàn)十分難得的風浪較小的天氣,于是英美盟軍統(tǒng)帥部立即果斷決定,在6日和7日橫渡海峽。而德軍氣象軍官預測失誤,判斷6日和7日英吉利海峽風浪會更大,因而放松警惕,甚至連德軍最重要的將領隆美爾竟然也離開了指揮部。結果英、美聯(lián)軍幾乎沒有遇到德軍多大阻擊,就順利登上了諾曼底海灘。
三、懸念激趣
懸念激趣法也叫“吊胃口激趣法”。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某一歷史事件設置懸念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懸念激趣法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適時靈活設置。
1.課前懸念,是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為學生設置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聽課,最后隨著教師的講解而解決問題。如講述“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教師在課前就設置懸念:在楚漢戰(zhàn)爭時,劉邦為了收買人心,曾封韓信等人為王,當劉邦取得天下后又對這些異姓王進行了處治,并分封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作王,想借此確保劉家天下。隨著西漢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這些同姓王是不是如劉邦的意愿一樣,“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這一懸念提出之后,學生就會懷著濃厚的興趣聽課,直到老師講授了“七國之亂”、“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內容,這一懸念才得到解決。
2.課中懸念,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把課內、課外的內容融在一起,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聽課興趣的方法。如講授“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的加強”,在“陳橋兵變”中,教材中提到“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用了十幾年的時間,陸續(xù)消滅了其他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割據混戰(zhàn)的局面”。這時,教師可以這樣設懸念:同學們,在封建社會,皇位的繼承首推“父亡子承”,其次是“兄死弟及”。這是毫無疑問的。可是,現(xiàn)在我們學習的教材中有“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的表述,這分明告訴我們,北宋的皇帝自宋太祖之后就是宋太宗。難道宋太祖沒有兒子?把皇位傳給他的弟弟?從宋太祖到宋太宗,這中間又有什么事情發(fā)生?這樣一設問,可使平實的教材突起波瀾,平中見奇,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就會興趣倍增,課后,學生為探究到這一問題的來龍去脈,就會通過互聯(lián)網或其他的途徑去獲得。這樣,學生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增長了他們的見識。
3.課后懸念,就是老師在授完課進行小結時,為學生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懸念思考、探索。如授完“遼、宋、夏的并立”之后,教師進行小結設念:我國古代的契丹族在十世紀時,建立了強大的遼政權,與北宋、西夏等政權分庭抗禮,三分天下,創(chuàng)制自己的文字,控制著東到大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包括蒙古大漠和黑龍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的廣大地區(qū)。其勢力可謂強大,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也相當大??墒牵褪沁@樣一個強大的民族,卻在1125年被金政權滅亡之后,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查閱我國現(xiàn)在的少數(shù)民族,也沒有發(fā)現(xiàn)契丹族,我國現(xiàn)在哪一少數(shù)民族是契丹族的后代呢?難道金政權對契丹族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對于這些歷史之謎,學生們破解之后,就會懂得事物的發(fā)展具有曲折性的道理。
四、活動激趣
在課堂活動中采用講故事、小組討論、大組辯論的形式或即興演講、歷史話劇表演等等,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1.用故事開頭,引出歷史史料,引出話題等。在學習“春秋五霸與戰(zhàn)國七雄”時,可以先在黑板上寫出一些成語,如“退避三舍”、“朝秦暮楚”、“一鳴驚人”、“臥薪嘗膽”等,請學生講這些成語的典故和出處。在講“唐太宗與貞觀之治”這課時,可以用“玄武門之變”引起學生的學習愿望,導入課題。
2.把詩詞、音樂、繪畫等藝術引入課堂:如在講“三國時期的內容”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雄偉悲壯的《滾滾長江東逝水》的音樂中,屏幕上展示不同的三國人物,并配上蘇軾的《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使學生沉醉于詩情畫意的同時,領略歷史的無窮魅力。這樣的教學充滿藝術氣息,提高了學生課堂的聽課效率。
五、猜謎激趣
猜謎激趣法有游園的味道,也有練習的性質,是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編輯的一些謎語,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回答,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方法??谷諔?zhàn)爭勝利后,舉國歡慶。在講這一內容時,可以借用一則謎語:“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歷史人物)”讓學生猜,當學生猜想之后,教師再亮出謎底:①屈原(意指日本屈服于美國的原子彈);②蘇武(蘇聯(lián)紅軍出兵中國東北);③蔣干(蔣介石領導國民政府進行抗日);④毛遂(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進行抗日);⑤共工(一神話中人物,“共工”理解為“共同”、“工作、努力”。)要求學生在這些謎底之中,哪一個最符合謎語,并根據你們所學的歷史知識說說你們的理由。教師在上課時運用這一具有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謎語,學生沒興趣聽課才怪。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既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效率,也將有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但教無定法,激發(fā)學生興趣也要因課而宜,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