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敏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指出:“要把寫作權(quán)、評價權(quán)還給學生”,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與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我校的作文教學改革——讓學生參與到作文評價中來,恰好與這一理念相吻合。實踐證明,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是至關(guān)重要的。但是,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作文互評呢?經(jīng)過課堂教學實踐,我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明確評改要點
每次作文評改,因習作要求不同,所以評改的側(cè)重點也不一樣。習作評改前,我首先讓學生回顧習作要求,然后引導學生結(jié)合習作要求,總結(jié)出評改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例如,在評閱作文《記印象最深的一個人》時,通過大屏幕再次出示本次習作的要求,學生根據(jù)習作要求就總結(jié)出了本次習作在評改時的側(cè)重點:是否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突出人物特點;選擇的事例是否典型等。這樣,學生就明確了評改的要點,掌握了評改的要領(lǐng),從而在評改時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師示范評改
明確了評改要點之后,教師選擇一篇學生的習作,首先由小作者朗讀自己的習作,其他學生聽后概括說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完成對習作的初步評價。然后通過多媒體出示學生的習作,全班學生再次讀后,逐段地抓詞抓句進行評閱,此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例如,在評閱唐政同學寫的習作《大度同桌劉怡均》時,因作者在前文中交待同桌劉怡均向自己借筆,他因小氣沒借,可中午放學乘坐公交車時,自己忘了帶乘車卡,而此時同桌劉怡均出現(xiàn)了,高興地同自己打招呼,當時,小作者就很糾結(jié),想讓劉怡均幫自己刷一下乘車卡,又擔心被拒絕。他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我暗暗地想:唐政呀,唐政,如果你肯借給劉怡均筆的話,那么不就可以請她幫你刷卡了嗎?‘嘀嘀一聲清脆的車笛打斷了我的思緒,8路車漸漸向我靠攏,看來我必須要冒一冒‘險了!我對劉怡均說:‘劉怡均,可以幫我刷一下卡嗎?”當同學們讀到這時,立刻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有的同學說:“應該在敘述語中加上‘支支吾吾這個詞才恰當。”有的同學說:“他對劉怡均說的話中間要用省略號,才能表達出當時的心情。”修改后的這段話為:“‘嘀嘀—一聲清脆的車笛打斷了我的思緒,8路車漸漸向我靠攏,看來我必須要冒一冒‘險了!我支支吾吾地對劉怡均說:‘劉……劉……怡均,可以……幫我……刷一下卡嗎?”不難看出,評閱過程中學生能夠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恰當?shù)脑u價,這一過程我們把它稱之為細評。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回顧全文,給文章一個總的評價,最后,學生根據(jù)總評給文章一個相應的等級,并要說出給這個等級的理由。這樣就完成了對習作的總評。這一環(huán)節(jié)既發(fā)揮了教師的示范引領(lǐng)作用,同時又體現(xiàn)了尊重學生,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其目的是教給學生習作評改的方法及步驟,同時也讓每個學生都能親身體會如何結(jié)合文章給出恰當?shù)脑u價。這樣就為學生的互動評改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chǔ)。
三、學生互動評改
1.初評。通讀全文,對全文有一個概括的了解與掌握,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還以《記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為例,學生首先要通讀全文,然后概括出文章主要寫的人物是誰,寫出了人物的什么特點,是通過什么事例寫出人物特點的。這樣學生不但從總體上把握了文章脈絡,還培養(yǎng)了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能力。
2.細評。再讀文章,然后抓住重點詞語或句子逐段對文章進行評閱,寫出相應的眉批。有了示范評改的基礎(chǔ),此時,學生表現(xiàn)出的是極其高漲的評閱熱情:這個詞用得不恰當,換成什么詞更合適,這個句子移到哪句話的前面或后面表達效果會更好等都會在眉批中寫出來。遇到自己感覺確定不了的問題,就會和同學或者老師探討,不武斷。對于覺得用得好的詞語或者寫得精彩的句子都會給出激勵性的評價,或輔以鼓勵性的符號,諸如一個豎起的大拇指,一個小笑臉等。在互動評改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欣賞別人,學會了尊重他人,學會了傾聽別人的意見,虛心接受別人的看法。
3 . 總評?;仡櫲?,根據(jù)初評和細評對文章的了解,對全文做一個總的評價,也就是給文章寫一個總的評語,然后根據(jù)總評給文章寫出相應的等級。
四、成果展示與交流
為了不斷地調(diào)動與激發(fā)學生參與作文評改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學生評價完習作之后,指名請幾個同學到前面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評改成果?!靶±蠋煛笔紫认虼蠹医涣髯约菏侨绾卧u閱的,然后與小作者對話,小作者對其評閱給予相應的回應,或接受或不同意,但是都要說明自己的理由。這期間可能就出現(xiàn)了思維的碰撞,其他的同學在認真傾聽的基礎(chǔ)上也參與其中的交流,使問題得以解決,思想在交流的過程中達到統(tǒng)一。
學生評閱習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閱讀的過程,而讓評價者到前面借助大屏幕與大家展示并交流自己的評閱過程,就是表達的過程,學生與評價者、習作者的對話交流過程就是一個口語交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傾聽能力、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和語言的組織及表達能力均得到了鍛煉、培養(yǎng)和提高。
(作者單位:吉林省德惠市第六中學)
責編/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