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波 何瑞婷
中國素有“詩的國度”之美譽,古詩把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與情感美融為一體,其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蘊含著很大的審美價值,最能感染和凈化學生心靈,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抓住古詩教學特點,引導學生在美的熏陶下,繼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增強文化底蘊,讓學生認識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
一、背景解讀,推進詩情重現(xiàn)
古詩它有著豐富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語言,強烈的抒情色彩,栩栩如生的意境,用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等特點。但由于年代久遠,文體特殊,學生又受到閱歷、知識儲備的限制,自然不能深刻領會其中所蘊含厚重的情感與思想,這就需要通過教師介紹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huán)境,從而走進作者,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后去讀懂詩,去體驗美。
如《示兒》一詩,蘊含著作者的強烈感情,學生一時無法深切體會詩人陸游憂國憂民、刻骨銘心的愛國情感。此時,教師在教學中若將詩人所處的時代和生平事跡加以生動介紹,再吟誦這首古詩,學生心弦被深深撥動,就會領會到詩人真摯、熱烈的愛國激情。再如,學習《出塞》一詩,就要了解作者王昌齡是一位投筆從戎的邊塞詩人,知道漢代名將飛將軍李廣的故事,才能理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所表達的慷慨悲壯之情。
二、情境創(chuàng)設,演繹詩文意境
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那美的意境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古詩教學的基本依托,是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起點和原始動力,也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古詩內(nèi)蘊的一種有效手段??涿兰~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蔽覀兛梢岳煤⒆庸逃械哪挲g特點和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巴誦,用大腦想像,用心靈感受,演繹詩境,感受意境美,享受美的陶冶,使學詩的過程成為愉悅身心的過程,達到最好的寓教于樂效果。
1.媒體再現(xiàn)
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能使古詩內(nèi)容具象化,變得豐富、生動、形象。引學生進入古詩所渲染的意境中,從而進行情境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教學《登鸛雀樓》時,我運用多媒體先讓學生觀看鸛雀樓以及周圍景象的圖片。夕陽西下,波濤滾滾的黃河一望無際,然后讓學生想像自己當時就站在那里,就是詩人王之渙,身臨其境,看到落日、霞光、高山、黃河、大?!鎸σ贿h一近、動中有靜的壯美景象,會說些什么呢?會怎么想呢?這樣有助于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使學生真正得到美的享受,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2.角色演繹
古詩種類繁多,抒情、寫景、敘事、送別……可謂是爭奇斗艷,各放異彩。如敘事詩,詩人往往只擷取只言片語加工成詩,情節(jié)單薄,要再現(xiàn)詩歌形象,就要求讀者作必要的補充和豐富。我通過啟發(fā)學生想像豐富詩句語言和畫面,把“薄詩”讀成“厚事”。如賈島《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在松樹下“詩人怎么問?童子怎么答?詩中有沒有寫?”然后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補充出來,再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xiàn)出來。
3.詩畫合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幅意境深遠的名畫,一字一物,一詞一景,一句一畫,只要我們加以想像,動筆繪畫,無聲的文字就會變成激情四射的語言,無形的畫面也會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觀,隱匿在字里行間的美自然而然跳躍出來。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通過“枯藤”、“人家”、“瘦馬”的素描,極其凝練地把一個天涯游子在秋日黃昏中茫然、孤獨、疲憊、感傷與無奈的情態(tài)真實動人地展現(xiàn)出來。如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深切領會詩人蘊含其中的個中滋味呢?我在教學時,畫出文中出現(xiàn)的幾種景物,勾勒出一幅簡筆畫,再配上徐緩憂傷的古箏曲和聲情并茂的描述,讓學生慢慢融入古詩當中,感悟情感,感受意境,得到美的熏陶。
三、反復吟誦,體味詩韻和諧
古詩文的語言美,有一定的內(nèi)隱性。只要細加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古詩文韻律、節(jié)奏、平仄的和諧之美,詩句內(nèi)涵豐富、凝練含蓄之美。不同作者、不同作品,具有不同的語言風格,或質樸清淡、或飄逸灑脫、或沉郁深邃、或通俗平易,可謂多姿多彩。
新大綱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誦,充分理解古詩中傳神的字眼。這些字的妙處就在于它既形象地描寫了詩中當時所處的情景,又往往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和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等等,這些傳神字眼,只有反復斟詞酌句,才能品味其語言之美。初讀要求讀通、讀懂,再讀想像悟境,感情朗讀,最后熟讀成誦,個性發(fā)揮。讀的形式可多樣化,或集體朗讀;或自由微吟;或一人登臺獨誦,眾人賞聽;或男女分隊輪讀,比賽吟詠。通過聲情并茂的反復吟誦,讓學生直抵文本真意蘊,直通學生心靈,達到“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經(jīng)典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聲,悅耳順暢,具有鮮明的音樂節(jié)奏。我在教學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中的“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詩句時就讓學生體會同聲相應、回環(huán)往復的語言美和抑揚頓挫、聲韻和諧的音樂美。古詩固有的押韻、平仄、韻律,如果加上樂曲,讓學生在吟中唱,唱中誦,二合為一,豈不快哉?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讓學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詩,并配上悠揚的古箏伴奏,使學生融入詩境,作者李白殷殷離別之意和真摯的友誼躍然其中。
四、哲理探悟,領會詩意底蘊
中華經(jīng)典古詩宏深而博大,彌漫著一種強大的磁場和導發(fā)誘人的魅力。如果說,古詩教學中的“誦讀”、“品味”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完全進入作品,物我同一,那么,“探悟”環(huán)節(jié)則是一種在藝術作品品味、體驗基礎上的理性思考,是對藝術深層理性的揭示。許多古詩都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具有濃厚的底蘊美,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對詩文進行探尋和感悟,讓學生從中學會正確判斷,進一步學會如何發(fā)現(xiàn)美、審視美、欣賞美。如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體會“旺盛生命力,是不可扼殺的”的深刻道理;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得到“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全面思考,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的哲理;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領會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深奧哲理;從“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曲折縈繞,讓人領悟面對困境,仍然不要掐滅希望的火苗……
總之,古詩蘊含的詩意時而耀眼奪目,時而隱秘難尋,需要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或媒體展示,或手畫詩意,或吟誦體味,或探悟提升……讓古詩在學生稚嫩卻又充滿激情的誦讀中,將學生帶入其所描繪的意境中去感悟詩情、領會美感、體驗和諧,以培養(yǎng)學生鑒賞審美能力,滋潤孩子純真的心靈,讓他們進一步去認識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豐美、包容與廣大?!皾櫸锛氂新?,美在詩中流”,長此以往,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責任編輯:閩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