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香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論述類文本所有理解、分析的基礎,這個考點包含兩方面的要求,一是“篩選信息”,二是“整合信息”。論述文對這個考點的要求與文學類文本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論述文的信息側(cè)重客觀性、科學性,無需聯(lián)想或想象,很多時候甚至可以直接用原文作答,而文學類文本則側(cè)重于主觀性、欣賞性,需要豐富的聯(lián)想和合理的想象。
那么,如何篩選并整合論述文中的信息呢? 熟習下面的一則打油詩并找出“陷阱”所在,即可避免“步步驚心”。
通讀掌握總觀感。做題之前,要通讀全文,逐段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并明確以下問題:文章主要說了什么事?介紹了一種什么新理論、新技術、新成果?總的觀點傾向怎樣?全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通過閱讀,對全文作出整體感知判斷,獲得整體印象。
題干區(qū)間緊相連。粗讀全文后,再對題讀文,分析題干,弄清題目的要求。找出重要信息是在哪一段、哪幾段、哪部分,能跳過無關的信息,準確地捕捉到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讀文和審題時角度意識要強,便于扣住試題目標,找到題目與原文對應的區(qū)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到相關信息。
去偽存真多比較。雖然,前面兩步做得很好,但對信息的理解不一定透徹、全面。在答題時,一定要反復認真地分析比較,去偽存真,對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通過“文題比對”排除錯誤選項,是論述文閱讀中十分有效的方法。所謂“文題比對”,就是把原文和題目選項進行對照,以確定答案。對照時要特別注意表示范圍、程度、數(shù)量、本末顛倒、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的詞語,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別”“可能”等。
在論述文閱讀中,選項的擬定往往采用多種方式來表述。如摘錄法,即摘錄相關的原詞、原句;拼接法,即將分散在文章各處的詞句,有機地拼接起來;分析法,即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綜合分析。命題人大多運用這些手段來整合選項信息,我們在答題時也要反用這些命題手段來檢查選項的真?zhèn)巍?/p>
歸納整合重提煉。整合信息的原則和依據(jù)是題干要求和原文信息,要把原文中能夠表現(xiàn)題意的有關詞語或句子,尤其是重點詞句作為整合的主要對象。整合信息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摘引原文,一是提煉重組?!罢摹本褪歉鶕?jù)題旨要求,選擇原文相關語句,以歸納出答案的方法?!疤釤捴亟M法”就是將較為零散的沒有明顯短語和句子提示信息以及關鍵內(nèi)容隱含其間的文字,按一定要求概括出其中大意的整合信息的方法。
這四步是對我們自己的要求,是謂“知己”。當然,做這類題目,除了“知己”,還需“知彼”,即還要弄清干擾項的構(gòu)成方式,走出命題者所設置的“陷阱”,這樣,在做題時才可事半功倍。
論述文閱讀題的“干擾”形式有九種:1. 主觀臆測,是指所給選項中的內(nèi)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從原文中推斷出來,是命題者憑空臆造的。2. 故意遺漏,就是命題者在設置干擾項時,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從而導致信息不全面。3. 偷天換日。有時表現(xiàn)為偷換概念,有時表現(xiàn)為張冠李戴。4. 顛倒錯位。即改變原來的邏輯位置(關系)或推理過程。包含因果、主次、前后、整體與局部、條件與結(jié)果的倒置等。5. 擴縮范圍?;煜植?、整體,混淆概念外延的大小。6. 亂定性質(zhì)。隨意改變原文表述內(nèi)容的性質(zhì),或隨意肯定或者否定事物的性質(zhì)等。7. 顛時倒行。改變時間,造成時間與對象的前后錯位;或者混淆已然、未然: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設想或推測說成已經(jīng)實現(xiàn)或正在進行。8. 曲解歪解。指對詞句的理解與原文意思發(fā)生了偏離,曲解甚至歪解作者所要闡述的觀點或所要表達的意思。9. 斷章取義,即從原文中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內(nèi)容加以雜糅,讓讀者感覺到模棱兩可。
文化心理問題的思考
有一句老生常談,說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藝術擔負著塑造人的心靈以建設精神文明的艱巨任務。塑造心靈用中國的古話說,就是“陶冶性情”,也即是培育人性。我們?nèi)绻阉囆g放在塑造心靈、陶冶性情、培植人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xiàn)代各門科學的成果和材料,那么不但使馬克思主義美學而且也會使整個美學的面貌煥然一新。
講藝術是塑造心靈、陶冶性情、培育人性,有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根據(jù)呢?有的。這就是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講的“自然的人化”思想。它留給我們這些處在新時代面臨新需要的人去思考、去探索、去發(fā)揮?!白匀坏娜嘶卑▋蓚€方面。一方面是外在自然的人化,即山河大地、日月星空的人化。人類在外在自然的人化中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文明。另一方面是內(nèi)在自然的人化,即人的感官、感知和情感、欲望的人化。動物也有感知、欲望和情感,動物性的感知、欲望、情感變成人類的感知、欲望和情感,這就是內(nèi)在“自然的人化”,人類在內(nèi)在自然的人化中創(chuàng)造了精神文明。所以自然的人化是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雙向進展的歷史成果。它雖然不是準確的一一對應,但總的來看,是彼此相互對應、雙向進展的。外在自然的人化,人類物質(zhì)文明的實現(xiàn),主要靠社會的勞動生產(chǎn)實踐;內(nèi)在自然的人化,人類精神文明的實現(xiàn),就總體基礎說仍然要靠社會的勞動生產(chǎn)實踐,就個體成長說,主要靠教育、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
(選自李澤厚《美學四講》)
1. 下列對藝術作用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藝術肩負著塑造人的心靈、進而推動建設精神文明的艱巨任務。
B.藝術的作用在于塑造心靈、陶冶性情和培植善良美好的人性。
C.藝術既能推動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發(fā)展,還能使整個美學面貌煥然一新。
D.藝術可陶冶性情、培育人性。
2. 有關“自然的人化”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自然的人化”是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所闡述的思想,是藝術作用的理論根據(jù)。
B.“自然的人化”包括兩個方面,即山河大地、日月星空等外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感知、欲望等內(nèi)在自然的人化。
C.當動物的感知、欲望、情感變成類似人類的感知、欲望和情感時,這就是內(nèi)在“自然的人化”的一種鮮明體現(xiàn)。
D.在外在自然和內(nèi)在自然的人化中,人類分別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因而自然的人化是兩種文明雙向進展的成果。
1. C (本項不是對藝術作用的闡述,而是對藝術研究后可能取得的效果的闡述,且把假設下的“可能性” 誤為“絕對性”)
2. C (偷換概念,“動物的感知……”與“動物性的感知……”不同,前者是動物具有的,后者則是人類所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