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農(nóng)村群體維權行動的法治化治理探討

2013-08-15 00:53賀佃奎
戰(zhàn)略決策研究 2013年6期
關鍵詞:集體行動集會沖突

賀佃奎

本世紀以來,各地持續(xù)都有農(nóng)村群體沖突 (國內也稱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在此過程中,農(nóng)村群眾常常采取集體行動的方式維權,這些方式包括集體上訪、和平集會 (集體聚集、集體散步、集體下跪等)、聚眾阻擋于工地或交通要道、騷亂等,此類群體行動往往引起社會強烈的關注,甚至產(chǎn)生國際影響,比如烏坎村事件,大敦村騷亂事件、潮安古巷鎮(zhèn)事件、揭陽上浦村事件等,給各級黨委與政府造成了巨大的政治與心理壓力。解決群體沖突,涉及兩個層面,即深層和表層,深層是指農(nóng)村群體沖突的基礎根源,表層則是指農(nóng)村群體的直觀行動。從深層方面解決問題當然是治本之道,但表層現(xiàn)象亦涉及方方面面,處理得當,有利于深層問題的暴露和進一步解決,處理不當,則會使問題長期拖延難以解決,且會產(chǎn)生大量派生性社會問題,如反復上訪及隨之而來的截訪甚至勞教等問題。所以,如何規(guī)范農(nóng)村群體沖突中的集體行動,如何使之在法治的軌道中合法、合理地運作,從而實現(xiàn)民眾的表達權,最終促使問題的解決,同時又不致引起社會的較大動蕩,就是一個當前十分緊迫的理論與實踐課題,本文將對之進行詳細探討。

一、對群體行動規(guī)范的相關學術觀點

對于目前的農(nóng)村群體沖突中的維權組織及其行為應當如何對待,有幾種理論觀點和處理方法。第一種,主張將農(nóng)村群體沖突納入到法律的框架中并加以制度化,允許其公開表達但加以適當?shù)南拗啤?瀑愔赋觯?“允許對抗的要求直接和立刻表達出來,這樣的社會系統(tǒng)能夠通過消除不滿的原因重新調整他們的社會結構,它們所經(jīng)歷的多種多樣的沖突,將有助于清除引起分裂的根源并重建統(tǒng)一。通過對沖突的寬容和制度化,這些社會系統(tǒng)為自己找到了一個重要的穩(wěn)定機制。”①[美]L·科賽:社會沖突的功能,北京:華廈出版社,1985年,第137頁.單光鼐認為: “與其這樣亂哄哄地任由民怨無序釋放,還不如認真考慮開啟群體事件的 ‘制度化’進程,促使群體事件轉型,將規(guī)范化、制度化、常態(tài)化等要素引入其中,讓其突發(fā)性、偶然性和自發(fā)性逐漸衰減,讓過去以來一直受到禁止或不準許的行動方式進入制度化的軌道?!雹趩喂庳荆?009年群體性事件全解析:盡快開啟越來越逼近的制度出口,南方周末,2010年2月4日.第二種,主張農(nóng)村群體維權行動在既有的法律框架中行動,申請游行并得到批準的集體行動就是合法的,否則就是違法的,對于違法中的首要分子加以刑事處理,其他則主要以行政的處罰 (包括勞教)輔之以其他教育手段來對待;第三種,認為群體沖突就是鬧事,就是有敵對勢力在作對或煽動搗亂,應當進行打擊,維護社會秩序;第四種,主張對群眾的訴求,盡可能從維護群眾利益出發(fā),盡量滿足群眾訴求,人民內部矛盾用人民幣的方式解決,實現(xiàn)社會和諧。

上述4種觀點及處置方式可以分為兩類,即合法論與非法論,包容論與排斥論。

本文贊同第一類觀點,即農(nóng)村群體行動具有較大程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應當加以包容,但要施加必要的規(guī)范與制度制約。

目前的農(nóng)村群體沖突涉及3個問題,一是對農(nóng)村集體行動的定性,這是處理問題的前提;二是其功能,這是全面把握群體沖突行動,從而做到后續(xù)正確處理的重要條件;三是如何對待之,這是最后的落腳點。

二、農(nóng)村群體行動的定性和功能

(一)定性

在法治的語境下,一種社會行為的定性,宜主要從法律的角度作出較為準確的定性,即是否合法、合憲以及合正義理念。依經(jīng)驗概括得知,目前農(nóng)村群體行動多具有維權性質,是低層民眾為了維護自己的土地、房產(chǎn)、人身權,村民自治權、良好環(huán)境權等等進行的行動,這些權利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公民的合法權益,即使有些主張略有過頭,但仍然不改變這一性質。對此,目前在社會輿論層面已經(jīng)達成共識,即大多數(shù)農(nóng)村集體行動是維權行為。同時,農(nóng)村集體行動基本上也是合法行為,即使是集體聚集于政府門口,也不能說是違法行為,因為 《憲法》規(guī)定公民有游行示威的自由;對于越級上訪, 《憲法》也規(guī)定公民有對任何國家機關批評建議的權利,所以農(nóng)村群體的集體行動是有 《憲法》依據(jù)的。同時,公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經(jīng)公民授權委托而管理國家事務的公仆,主人向公仆示威一下,也是完全合乎法理的, 《憲法》對公民權利的規(guī)定也是來源于這個法理,是故, 《憲法》在章節(jié)的編排上,將 “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放在 “國家機構”之前。需要說明的是,并非農(nóng)村群體沖突行為都是合法的,如為了個人或小組織的目的專門進行刑事犯罪的組織活動則不屬于本文討論的農(nóng)村群體沖突,而這類有組織的犯罪與農(nóng)村群體在行動中的行為失控也有本質之別。

(二)功能

農(nóng)村群體行動的功能 (包括正功能與負功能)。一種觀點認為具有破壞性:主要是使原有的社會秩序受到?jīng)_擊,影響了黨政機關的正常工作,造成不良的社會輿論影響等;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有積極的功能,美國學者科賽即主張這種觀點??瀑愓J為群體沖突具有安全閥的功能,即可以使壓抑的不平之氣得到釋放,心理不平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同時還能促進社會整合、防止社會系統(tǒng)僵化、增強社會組織適應性、防止了被堵塞的敵意傾向的積累等 “正”功能。本文是贊同此種主張的,農(nóng)村群體沖突不僅具有科賽所說的安全閥的警報和排解功能,而且通過群體的公開活動,自己的意志得到了表達和尊重,有了一份做人的尊嚴感,對國家與政府也多了一份信心;更重要的是,農(nóng)村群體行動本身也是一種對政府的監(jiān)督機制,應當承認,農(nóng)村群體行為,對于暴露體制中的弊病是有利的,如大敦村事件就暴露了城化村治的體制問題,烏坎村事件、揭陽上浦村事件則暴露了農(nóng)村自治制度的不完善,它引人深思,促使立法者更好地改良體制,它就像一只啄木鳥的啄樹行為,社會大樹雖然被啄時感覺到痛,但有利于樹體的健康。所以,農(nóng)村群體行動實是群體監(jiān)督政府的一種方式。另外,農(nóng)村群體沖突本身也是推動體制創(chuàng)新的重要力量,它起著倒逼體制改良的功能:當社會找不到改革方向和強力推動力之時,群體活動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存在的問題,因此也找到了變革的方向,那些有改革意志的志士,也因為民眾的行動,而獲得了變革的推動力,使改革減少了來自于內部的阻力,使改革者獲得民眾的 “民意”資源,防止改革資源的枯竭。同時也整合社會的力量,使社會結構向更高層次,更開放的狀態(tài)前進。

三、對待農(nóng)村集體維權行動的宏觀政策方略

任何社會都會有個人之間及由個人組成的群體之間的利益與觀念的對立和沖突,這是人性的昭示和不可更改的事實,否定它,必然是以另一種形式的沖突代之,比如實施有組織的沖突和壓制;捂住它,它會以盲目暴烈的方式發(fā)生;不允許媒體表達,就會以直接外在的形式表達。既然人們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正確而理性的做法只能是承認它、規(guī)范它、改良它,使之處于一定規(guī)范的保護和限制之中,既使群眾意見得到表達,又不使之越出規(guī)范,對社會造成不應有的破壞。掩耳盜鈴不足取,更何況在如今網(wǎng)絡發(fā)達的社會,人人都是新聞發(fā)布者,人人都有話筒,越捂越火燙。對農(nóng)村群體沖突,我們的目標既要保護憲法規(guī)定的農(nóng)村群體的表達權,讓群體感覺到有說話的地方,自感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同時也規(guī)范此種權利,迫使群體行動不致過度,危及社會安全,造成人員的傷亡,或使社會走向崩潰。

(一)實現(xiàn)農(nóng)村群體行動的法治化、組織化、和平化

1.要將農(nóng)村群體沖突行動納入到法治的框架內,此為法治化。所謂納入法治的框架,就是將農(nóng)村群體行動 (包括請愿與和平集會)作為一項公民應有的權利而加以規(guī)范之。簡言之,就是合法化,權利化。這里的規(guī)范,是指對此項權利的行使加以保障并確定其邊界。權利只有在自由行使而無橫加限制的情況下,才是權利,權利也只有在其邊界范圍內才是合法權利,否則是違法行為。保護權利與規(guī)范權利是辯證的統(tǒng)一,首先有保護權利,才有規(guī)范權利;規(guī)范權利更有利于保護權利。之所以要將群體行動法制化有以下理由:

(1)群體表達意愿行動是 《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 《憲法》規(guī)定,公民有游行示威的權利,有對國家機關批評建議的權利,同時此權也是聯(lián)合國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規(guī)定之人權,遵守 《憲法》和我國加入的聯(lián)合國有關公約是我國任何國家機關、黨團機構和人民的必須義務。因此,保障此種權利的正常行使是作為公仆的國家機關應盡的義務。

(2)不允許維權群眾采取集會形式維權,不合法化之,事實上并不能真正結束群眾的維權行動。在問題沒有發(fā)現(xiàn)或發(fā)現(xiàn)了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單純地對群體行動的壓制是不能奏效的。群眾有氣就要發(fā),有冤就必然要伸,目前的農(nóng)村群體行動,在一些地方雖然受到極大的限制,但群眾仍然像游擊隊一樣集體出現(xiàn)在很多公共場所,搞出了很多花樣,如集體下跪,集體跳樓等等,影響惡劣,一些地方雖然沒有普通群體行動,但爆發(fā)起來,往往更猛烈,數(shù)倍的反彈,如同能量守衡定律一樣,那么多的能量,只是變換不同形式發(fā)散出來,并不會減少。鄧小平同志指出: “群眾有氣就要出,我們的辦法就是使群眾有出氣的地方,有說話的地方,有申訴的地方”。③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0頁。庫賽研究了缺乏利益表達渠道的僵化社會: “威脅這樣一個社會結構內部平衡的,不是這樣的沖突,而是這種僵化本身。這種僵化使得敵意能夠積累起來,一旦沖突爆發(fā),這種積累的敵意就會集中到一條分裂的主線上。”④[美]L·科賽:社會沖突的功能,北京:華廈出版社,1985年,第139頁。這個觀點,被中國歷史上眾多的農(nóng)民起義反復證實。所以不合法化群體行動,并沒有更好的出路。

(3)拒絕群體行動合法化,會使基層政府處置群體行動的措施非法化,導致社會更加不穩(wěn)定。如果群體行動是違法的,那么就會有個歸責問題。歸責邏輯當然只可能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當?shù)卣嬖趩栴},一個是集體行動的群眾的問題。且不論群體沖突原因所在,從現(xiàn)實的利己角度出發(fā),基層政府只能有一種做法,那就是為了防止上級的問責,會采取很多行動,包括合法的和違法的,使群體行動不可能發(fā)生或者發(fā)生了立即結束,或者發(fā)生后以侵犯言論自由的方式盡量秘而不宣。這就是為什么基層政府總是習慣于制止群體公開行動,喜歡在 “上京上省”之前采取非常手段予以控制,喜歡截訪,甚至用跟蹤等手段限制群體維權行動。結論是,拒絕將群體維權行動合法化,只會在付出更多的政府資源代價的基礎上惡化社會環(huán)境,使已有法治建設成果受到更大的摧殘,更使群眾對政府的合法性提出強烈的、有根據(jù)的質疑。

(4)群體集會也是暴露問題并進而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過程。在法律和其他救濟渠道難以解決或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和平、公開表達意愿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好出口,至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希望。而當我們允許群眾這樣做時,等于將群體的行動有序地引導到制度的軌道上。

2.使農(nóng)村群體行動和平化。群體理性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和平行動。在一個漸進而非急風暴雨式的發(fā)展的社會,問題的解決有一個過程,機制的改進,工作的改善,社會的進步都是一滴一點緩慢進行的,欲速則不達。歷史反復證明,暴力革命只解決哪個集團掌權而不解決社會進步問題,這就要求任何群體對于社會的不合理現(xiàn)象都應當理性對待,對社會機制、體制的改革保持足夠的耐心。維權是必要的,但不能過頭。如集體行動者期望畢其功于一役,立即滿足自己的要求,實現(xiàn)自己的期望,就會走向偏激,很容易導致采取激烈的、非和平的方式主張權利,而這必然會引起社會的持續(xù)對抗,最終又陷于革命的語境,如同法國大革命一樣,反復的激烈變革所導致的專制對社會不但進步很少,反而造成巨大破壞。必須樹立這樣的法治思維:和平集會是無害而有益的、合法的,但暴力維權行動卻是有害的,甚至是災難性的,不但難以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將改革的方向拉歪甚至拉回,因而是違法的。治理群體沖突正如治水一樣,只能疏導而不能堵塞,疏而導之,順著水的流向導入大海,既遵循水的規(guī)律 (水情),又不使之失控;而堵塞則使水積聚,最后失控而決堤。順此思路,我們在制定規(guī)則時,首先要允許集會,有發(fā)泄不滿的場所,這就是疏導,遵循的是人性的規(guī)則 (人情);其次就是對行為的規(guī)范:只能和平集會。一旦失控,走向非和平化,就要首要負責任人擔責,且要予以打擊。迫使群體行動具有理性、和平、有序,而這對于體制改革和社會長遠的和平有序進步是至關重要的。

3.要使農(nóng)村群體行動組織化:要讓維權群眾有自己的合法組織且有公開的負責人。這樣的目的是使沖突群體具有理性,而不是亂哄哄盲目行動。過去的個別地方往往打擊群體維權行動的帶頭人,這是迫使群眾走向不理性的做法,群眾行動沒有帶頭人會更亂且不容易收拾局面,對比大敦村事件與烏坎村事件,就會發(fā)現(xiàn),前者要動用數(shù)千名警察還難以收拾局面,而后者由于有村民的自律組織,反而為政府省了不少事;再對比烏坎村事件的前期和后期,亦能發(fā)現(xiàn),在前期沒有明確的帶頭人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打砸事件,而后期在有明確帶頭人的情況下,沒有再發(fā)生打砸類的暴力事件,社會影響也明顯變好,村民的理性和因政府更為理性和寬廣的胸懷,使烏坎村為執(zhí)政黨贏得了大量的信任評分?,F(xiàn)在存在的問題是個別領導往往對群眾充滿不信任,總是相信規(guī)定的機構組織的活動,懼怕由群眾自己組織活動惹出亂子,對群眾行動橫加干涉,結果反而更亂。如潮安古巷鎮(zhèn)事件中的四川同鄉(xiāng)會,就是個沒有注冊也難以注冊的組織,但它反而是群體事件的推手,如果讓此組織合法注冊,則會便于管理,它也就因為懼怕法律懲罰而不會推動騷亂事件的發(fā)生。有群體行動就必然有組織,因此,與其讓地下組織隱蔽活動,不如讓其注冊公開活動,這樣便于用法律的韁繩約束之,使群體免予暴力活動,漸漸學會理性維權。

(二)農(nóng)村群體行動法治化、組織化、和平化的相配套措施。實現(xiàn)上述農(nóng)村群體行動 “三化”,需要相關的法律與政策的配套,才能使此對策得以可行

1.修改 《游行示威法》,將目前和平集會的核準制改為備案制。目前我國游行、示威、集會采取的是核準制,也沒有相應的訴訟機制。此法律對于規(guī)范與保障公民的集會權方面是很不完備的。一項法律權利包括三個要素:自由權、請求權,訴權。而此法則使其中兩項難以實行,即自由權與訴權。一項法律權利要經(jīng)過核準,且在受阻時沒有訴權,則此項權利很難說是現(xiàn)實的權利,從法理上來說,沒有訴權,實是無權;經(jīng)過審批的權利不是權利,而是恩賜,正如使用自己的物品不須經(jīng)過別的人批準,只有使用別人的才需要經(jīng)批準一樣。著名的思想家哈耶克說: “自由是能與 ‘不準做某些事情’相容的,但如果個人在做他能做的大多數(shù)事時,還需別人同意,這便無自由可言?!雹荩塾ⅲ莞ダ椎吕锵!W古斯特·馮·哈耶克:自由憲章(楊玉生馮興元陳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40頁。對公民集會權的限制當然有一定的理由,就是擔心會“亂”,會對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影響,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無論從理論與事實來看,不允許群體理性行動,也同樣引起社會群體的巨大不滿,往往造成群體的非理性集體行動或非正常上訪,各級機關疲于奔命,造成的不穩(wěn)定更大。兩廂比較,允許集會比阻止集會所產(chǎn)生的正效果要好得多。老子曾言: “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⑥《老子·第五十七章》。管得越多,民風越飆,順其自然,方為正道。據(jù)此,建議將和平集會等集體行動的核準制改為備案制,以保障公民權利。同時,為了保證安全,把實行集會負責人責任制作為相應的配套措施,即由集會群體負責人具保承諾保證集會的和平有序進行,這樣的承諾,是對集會和平的有力保障,且當集會出了問題時,再抓帶頭人,會使包括負責人在內的全社會人群心服口服。

2.群體行動的規(guī)范要量化。允許農(nóng)村群體在一定的范圍內 (比如政府機關附近廣場)、一定的時間 (比如不超過12小時)、有一定人數(shù) (比如最多50人)、采取一定的行為 (比如只能舉牌)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并允許新聞媒體無限制地采訪。此種限制將群體行動限在一個很少的范圍內,基本上不會影響到社會的正常秩序,可消除人們對群體行動后果的不必要擔憂。這種限制從法理上來說也是必要的,權利只有在其合理的范圍內才是權利,越出邊界就是侵權了。當然這是保障權利情況下的限制,其目的是既保障公民的憲法權利,又不使之失范,走向混亂,此為一石多鳥之策:保護了公民權;堵住了群體沖突事件之亂發(fā)生的漏洞;使政府獲得更大的合法性;不給任何外國或心懷異念者以批評黨和政府的口實。

3.不以當?shù)匕l(fā)生群體事件作為考核干部稱職與否的一個指標。如前所述,群體沖突的發(fā)生從人性上來說有其必然性,從工業(yè)化城市化的過程以及從體制問題來說,都有其必然性,故不能以發(fā)生群體沖突及群體事件作為評定當?shù)馗刹糠Q職與否的標準,甚至不可以作為一個指標,否則就是有尋找替罪羊之嫌。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將此作為一個評價干部的指標,則會出現(xiàn)相反的惡劣結果,干部為了防止群體事件的出現(xiàn),會采取兩種非法治的辦法來對待群體行動,之一是高壓的政策,堅決打擊上訪、請愿行為,手段包括跟蹤、圍堵、關押、勞教、被精神病等;之二是即使發(fā)生群體性事件 (實是集體沖突或行動),會封鎖消息,拒絕社會監(jiān)督。兩廂利害比較,取消此指標利大于弊,同時,也對走法治路徑,將群體和平行動公開化、合法化是至關重要。

4.鑒于目前中國的人口眾多、社會問題較多的現(xiàn)實,目前只允許和平集會,而暫時不允許游行示威。這是比較現(xiàn)實的選擇。一定數(shù)量群眾的集會,由于場所較為固定,較不容易影響交通和其他社會秩序,待公民逐步適應了和平理性地集會,再進一步規(guī)范其他群體行動,如游行示威行動則比較穩(wěn)妥。

(三)關于 “亂”的辯論

上述做法,有人會以 “中國的事情,一放就亂了”來加以反對。其實不然。理由如下:

1.此種 “亂”是有限的、表面化了的。因為此種所謂的 “亂”是將群眾的集體行動從非公開、地下形式變成公開化了、表面化了的合法形式,并未增加什么和減少什么,僅是改變了活動的地點和將帽子下面捂著的東西揭開了。從輿論上看是放大了,但在空間上是縮小了,因此這種亂是表面的,其實是可控的,小范圍的。所謂的 “亂”只是我們沒有真正采取過此種形式而產(chǎn)生的最初的不適應和假想恐懼而已。

2.此種 “亂”是社會走向動態(tài)穩(wěn)定的必經(jīng)階段。這里的動態(tài)穩(wěn)定是指社會群體在維權集體行動 (和平集會)中,其意愿得到了公開的表達,但同時這種表達是在法律范圍內的表達,沒有超出合理的限度,不造成對社會正常秩序的不當沖擊。這樣的穩(wěn)定是動態(tài)穩(wěn)定;而相反的靜態(tài)穩(wěn)定是壓制群體維權行動,不允許公開集體行動,社會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風平浪靜的狀態(tài)。很顯然,前一種是更高層次的穩(wěn)定,它把穩(wěn)定建立在權利得到保障的基礎上,所以它的穩(wěn)定是扎實的、內在的穩(wěn)定,而后者是將穩(wěn)定建立在權利受打壓的基礎上,其穩(wěn)定是表面的、空虛的,依靠強力壓制下的怨氣始終是不穩(wěn)定的導火索。

可以預見,對農(nóng)村群體之和平集會采取登記制,一開始必然會使舉牌的維權群體大量出現(xiàn),會有一定的 “亂”,但是當群眾的不滿之氣得到公開釋放,而且借助公開釋放推動問題的解決,維權群眾利益得到保障,則必然使社會問題變得越來越少,社會走向更高層次的有序。更重要的是,群眾也在集體合法行動的過程中,學會了用法維權,并進而做到守法、遵法,這更利于各方培養(yǎng)法治思維。據(jù)筆者一次的親身觀察,約30名左右工人在廣州航道工程局門口示威討要工資,警察采取保護現(xiàn)場秩序的辦法,群眾示威兩天自散,沒有造成任何社會不安寧。相反地,由于民工的合理要求得到滿足,后來反而一切歸于平靜,這較之不允許民工示威,而民工為了維權搞其他極端行動效果要好得多。

3.資源條件。此種小范圍的群眾公開表達權利行動,不會造成亂局,主要原因是我們擁有強大的政治資源、軍事資源、社會資源。幾十年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地位穩(wěn)如磐石,國家機器、輿論機器都掌握在黨的手里;數(shù)百萬的軍隊聽黨的指揮,如此強大的國家機器并不懼怕公民幾十人的公開集會;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公民生活水平普遍大幅提高,比較安居樂業(yè),草根革命或叛亂的土壤接近消失,社會各階層和平對話的基礎逐漸形成。整個社會的強大資源是我們允許不同意見公開抒發(fā)、集體維權行動公開表達的保障。允許農(nóng)村群體公開集會反映的恰恰是我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國家自信,否則就是典型的制度不自信、政府不自信。同時,一旦群眾行動越出了邊界,政府的迅速處理就有了充分的法律依據(jù),也會獲得社會的廣泛贊同。一方面,群眾的意志得到了表達,人民有冤屈得到伸訴,說明政治民主清明,為政寬懷;另一方面,強大的軍事、政治資源又保證群眾的理性和社會的秩序。長此下去,公民就會漸次形成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

四、蘇州民變與占領華爾街事件的啟示

處理農(nóng)村群體行動,可以從歷史的事例中找到教訓,也可以從外國的事例中獲得經(jīng)驗。此處引用兩個典型的案例加以解讀。

(一)蘇州民變及啟示

中國古代專制帝國社會總體是極端仇視和平集會和游行示威的,從秦時代的“偶語者棄市”,到清朝的結拜兄弟 “聚眾至二十人以上,為首者絞決”的規(guī)定,大都制定嚴防群眾集體行動的嚴酷法律,但這樣并沒有阻止了集體行動的發(fā)生。

這里,我們以發(fā)生在明朝時代的一個典型的群眾公開抗議行動——“蘇州民變”為例來說明帝國時代的解決路徑。1601年,明神宗為了彌補內庫虧空,派出礦監(jiān)稅使到各地強征稅費,他們的巧取豪奪、敲詐勒索,迫使各地的大批富戶破產(chǎn),要工失業(yè),江南資本主義萌芽毀于一旦,有御史上疏: “臣所睹記,染坊罷而染工散者數(shù)千人,機房罷而機工散者又數(shù)千人?!雹呱褡趯嶄洝肪砣?。蘇杭織造太監(jiān)孫隆,兼管稅務,對機戶牙行,廣派稅額,妄議每機一張,稅銀三錢,致使人情洶洶,機戶 “杜門罷織”,靠傭工為生的織工 “無處趁食”。以織繒賃工為生的葛賢在機戶和織工經(jīng)常集會的玄妙觀內,集眾誓神,要求大家一致行動,看他手中芭蕉扇指揮。參加者分成六隊,每隊一人前行,搖芭蕉扇為號,后執(zhí)絞棍隨之。斗爭發(fā)動后,打死孫隆的參隨黃建節(jié),焚燒充當稅官惡棍的湯莘之家。抗議隊伍逼近孫隆的衙門,孫隆連夜逃往杭州躲避??棺h者保護居民利益,也不反對官府,紀律十分嚴格。應天巡撫曹時聘奏報民變情形說: “不挾寸刃,不掠一物,預告鄰里,防其延燒。毆死竊取之人,拋棄買免之財。有司往諭,則伏地請罪曰:若輩害已甚,愿得而甘心焉,不敢有他也。”⑧《神宗實錄》卷三六一。民變持續(xù)三天。第四天,諸稅官已被次第鏟除,抗議者張貼傳單,宣布結束。第五天,道府下令捕為亂者,葛成挺身擔責,巡撫曹時聘奏請將奸民葛成等八人嚴究正法,其他參加者俱免追究。后明政府還追究主使者,孫隆被捕入獄。

此例是典型的民變,用現(xiàn)在的話是游行示威,但也不同于一般的示威,里面有有組織的殺人行為,但也不同于打砸搶行動,也不是公開反政府行動,盡管如此,這是專制帝國所不允許的行動,按當時的法律,蘇州民變中的公開抗議朝廷收稅,構成反逆罪,殺官員構成不義罪,此二項均為重罪十條中的罪行。但由于此事因觸犯眾怒而起,在執(zhí)行時,只能處理首要分子,至于此公開抗議行為是否正當則不再追究,非法即時合法。同時,如此暴烈的夾雜著殺人毀財?shù)目棺h事件,成了民眾發(fā)泄怨憤的盛宴場,可以說是一種有秩序的以暴制暴,以民眾的即時屠戮式的審判代替法律的審判,其中,只有政府與民眾的力量、輿論博弈,沒有法律對各方的保護與約束;而這種無法律約束的結果反而是大快人心,獲得當時群眾及史書的極高贊譽,甚至官員亦加入稱贊的行列,從曹時聘上奏中的表揚即可看出這一點,這是使人極端憂慮和深思的。凡此種種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1.嚴防群體公開表達行動,并非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良策,而是對群眾生存權的某種程序的剝奪和對正義渴求的阻止。當專制帝國統(tǒng)治下的草根階層利益受到剝奪,公平感遭受破壞時,表達他們的意愿,成為解除苦難和排解煩惱的必然選擇,于是登聞?chuàng)艄?,攔驕告狀等信訪活動必然頻頻出現(xiàn),但官場的腐敗也必然會使民間的冤情總是難以解決,于是一部分群眾就會被徹底奴化,另一些群眾則往往借機反抗,即使普通的抗議里也總是要夾雜著暴力;而和平集會不被允許,就進行暴力性的活動或者革命性的變革活動,通過對舊制度的權貴從肉體上徹底消滅的辦法實現(xiàn)改朝換代。中國歷史上頻率極快的、暴烈程度極大的的民變、起義和革命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jù)。結論是:嚴防群體和平集會,只是暫時壓制了人們的怨氣,或者只是使部分民眾更有奴性,但最終卻使民眾更多的戾氣積累下來,使社會更加不穩(wěn)定。

2.傳統(tǒng)社會對于群體維權行動的處置是矛盾的。一方面,采取嚴厲打壓的態(tài)度,對非起義類型的集體行動往往會羅織反叛、謀反等罪名加以打擊,另一方面,在群情洶洶的情況下,政府有識之士往往知道理虧,只能以 “法不責眾”、 “眾怒難犯”待之,只對領頭者加以處刑,實是將非法行動默認為合法。既然已經(jīng)反叛違法,但又法不責眾,從而使法律不夠徹底,出現(xiàn)了社會異常行為不能被納入到法制軌道的“例外”情形,這也是人治路徑下的必然結果。而當社會危機重重時,這種 “例外”被進一步放大,群體行動不再是和平的,而是暴力的,此時就會出現(xiàn)革命無罪、“造反有理”與原來法制規(guī)定完全相反的情形。這種變化正說明了傳統(tǒng)社會的法從根本上來說是維護皇權的,而不是維護民權的,此種法律多為惡法,故群眾維權行動往往被視為非法行為,直到革命時,暴力反抗又成了最合法的,而壓制、打擊此種有組織的犯罪 (原法律認定為 “盜賊”罪)則成了犯罪 (如反革命罪),但革命成功后,往往又將原來的法律花樣翻新,甚至直接使用,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見的。這也是中國人沒有尊崇法律的傳統(tǒng)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很重視官員的 “安民”職責,強調官員要使統(tǒng)治的地方人民安寧,社會穩(wěn)定,從而力圖從基礎層面防止集體抗議行動的發(fā)生。安民有維護治安,安撫、體恤百姓的意思。秦時代對官員義務的規(guī)定之一就有安民: “民心既寧,既毋后擾,從政之經(jīng)”,⑨云夢秦簡《為吏之道》。安民心成為為政之本。明朝規(guī)定: “凡牧民之民,失于撫字,非法行事,激變良民,因而聚眾反叛,失陷城池者,斬。”⑩《大明律·兵律》。此為明朝的激變良民罪??梢姡袊鴤鹘y(tǒng)中對官員的要求之一就是維護社會安寧,對老百姓多加安撫,勿使之動亂。而要做到這一點,為官者本人要清正廉潔,尊重民意,順乎民心,愛護百姓。這是安定社會秩序的基本策略,也是防止集體抗議活動的治本對策。這一政策對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安定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我們今天治理群體沖突的傳統(tǒng)資源之一。但不足是僅依靠清官廉吏來解決社會矛盾,這是難以持久的。

(二)占領華爾街運動及啟示

2010年,美國華爾街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盡管金融危機的發(fā)生正是源于華爾街,但美國政府還是對華爾街采取了救助的措施,與此同時,華爾街大銀行為了渡過難關,要向消費者收取更高的賬戶費用,從而轉嫁上年通過的金融監(jiān)管改革法給銀行帶來的成本負擔。這成為占領華爾街集體行動的導火索,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國紐約曼哈頓,試圖占領華爾街,抗議華爾街的貪婪及貧富懸殊的現(xiàn)實,有人甚至帶了帳篷,揚言要長期堅持下去。該抗議行動持續(xù)了不到2個月,由于抗議者在廣場安營扎寨,紐約警方遂于11月15日凌晨發(fā)起行動,對占領華爾街抗議者在祖科蒂公園搭建的營地實施強制清場。其間警方與示威者爆發(fā)沖突,約200人被捕,隨后大部分被釋放,只有個別受刑事指控,事件至此徹底結束。

此集體抗議行動是近年來美國最大的一次集體行動,但卻幾乎沒有造成流血犧牲之類的重大后果,到現(xiàn)在也是風平浪靜,這看起來真有些不可思議。它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1.政府依法支持、保護公民的游行示威、公開集會之權。在占領華爾街行動之初,紐約市政府不但不是阻止,如臨大敵,而是聲明保障此權利。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發(fā)表了一份書面聲明,表示 “民眾有抗議的權利,如果他們想要抗議,我們將樂于確保他們有舉行活動的地點。”“Occupy Wall Street” to Turn Manhattan into “Tahrir Square”.IBTimes New York.September 17,2011 [September 18, 2011].而即使在清場的時候,市長布隆伯格表示,在清理結束后,祖科蒂公園依舊允許示威者及其他民眾進入,但不準帶入睡袋、雨布、帳篷等物品,同時進入人員的行動必須符合公園規(guī)定。這種政府方面的連續(xù)性支持群眾公開表達意愿的行動體現(xiàn)了對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游行示威自由權利的保護——這一做法,是對法律的根本就是保護公民權利的信條的較好闡釋;從群眾角度來講,他們的意愿得到了強烈的表達,不滿得到釋放,怨氣已泄,群眾的意愿、人格、在國家中的主人地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所以事件結束后,也沒有再出現(xiàn)群體行動的反復,這正是對群眾權利保護的明確回報。

2.政府對于群眾的不理性行為,嚴格按法律的規(guī)定和程序進行約束和制止。當占領華爾街群眾安營扎寨于城市廣場,將公共場所變成生活區(qū),造成周圍環(huán)境的惡劣,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時,紐約警方依法果斷出動,驅散示威者,以實際行動維護了法律的邊界和尊嚴,以清晰的行動給人們上了一節(jié)公開集會的課程: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禁止的。這對于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穩(wěn)定、確定法律的尊嚴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行動。這也告訴人們:權利的行使是有界限的,越過邊界就是權利的濫用,構成侵權行為了,群眾意愿的公開表達是合法之權,但越過法律的邊界就走向不合法,就要受到國家有關機關的依法制止。

通過對兩種體制下對群體維權行動的不同處置路徑的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美國對華爾街群體行動采取的是以保障權利、維護穩(wěn)定為目的,以法治化為手段,而中國古代采取的是以限禁權利、保障皇權、維持穩(wěn)定為目的,以人治并輔以嚴刑峻法為手段,結局是前者實現(xiàn)了真正的穩(wěn)定,消滅了暴力革命的土壤,而后者則將怨氣不斷累積,為暴力反叛的發(fā)生做好了準備。

猜你喜歡
集體行動集會沖突
幾百萬鯡魚的集體行動
耶路撒冷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
集體行動的邏輯與公共治理理論
網(wǎng)絡風險事件中的集體行動研究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
“鄰避沖突”的破解路徑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書”刪除
The Prettiest Angel
一次沖突引發(fā)的思考和實踐
百鳥集會
红河县| 陇西县| 左权县| 洛宁县| 新野县| 忻州市| 西安市| 漳平市| 定西市| 余干县| 宣武区| 广元市| 长春市| 饶平县| 黄龙县| 霍州市| 十堰市| 美姑县| 那曲县| 淳化县| 富川| 广宗县| 延庆县| 五峰| 浪卡子县| 繁峙县| 景洪市| 于都县| 章丘市| 右玉县| 东城区| 芒康县| 滨州市| 土默特右旗| 延津县| 沧州市| 唐河县| 垫江县| 商南县| 大新县| 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