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金鳳
(河北省玉田縣窩洛沽鎮(zhèn)中學)
教師要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就必須在備課時鉆研課程標準、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抓住關鍵,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中討論的問題,做到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使用,以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教師不能把某一知識的重點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為什么,怎么做。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操作,找到問題的關建。這樣學生對問題就會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課堂教學中,在得出規(guī)律性結論之前,要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動手、動口、動腦,只有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學生才會對知識掌握得牢而活,長期堅持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將大大的加強。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得到了自主解決問題的鍛煉,使他們嘗到了成功的愉悅。
當教材中出現(xiàn)難點,而使學生思維受阻;或優(yōu)秀生提出新的見解而其他大部分學生又不理解時,老師不能把現(xiàn)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應組織學生討論,展開討論的問題剛剛有所深入,教師就喊停,終止了討論。時間的不充裕直接制約著小組討論的質量,所以教師應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否則,小組討論就只能成為新課程的點綴。
當某一問題有多種思路或解法時,應組織學生討論。學生會勇于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對有獨到見解的學生要及時表揚鼓勵。經常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會使學生廣開思路,萌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還能在相互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分組時要注意將不同層次(如成績、性格、興趣、表達能力等)的學生進行合理組合;要加強對薄弱組的指導;一節(jié)課討論問題不可過多,最多不過三個,兩個足矣。
問題的難度要適中,要根據參與討論的學生的水平來選擇討論的問題,一般應是學生一人難以解決,必須通過集體智慧在相互合作中才能而且能解決的問題,就如樹上的果子,一個人夠不到,一定要有人搬凳子、有人幫扶、有人遞工具共同合作才能解決,不要提供大家討論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即使有大問題,也要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只有這樣大家才會在合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加喜歡合作討論。要避免學生包辦,就要注意組內分工,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進行分工,同時,根據“木桶盛水”原理,即最短的一片決定盛水量,因此,衡量各組討論效果應根據基礎弱的學生的回答情況來判斷。這樣不僅會激發(fā)基礎弱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助于組內互幫學習機制的建立。有了結果,但學生不會表達,最好讓學生把討論的結果形成文字,這樣不僅便于匯報而且會使他們印象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