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犯罪預防與犯罪控制——我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與西方犯罪控制理論的比較分析

2013-08-15 00:50楊在平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預防犯罪犯罪學犯罪預防

楊在平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 理論研究室,山西 太原 030006)

在我國漫長的古代歷史中,有著極其豐富的預防犯罪思想,這些思想與西方犯罪控制理論雖然沒有時空上的一致性,但存在著內(nèi)在的契合性,為此,將二者進行比較,并得出有啟發(fā)性的結(jié)論,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

一、我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

我國關(guān)于犯罪預防的思想可謂歷史悠久,無數(shù)的思想家圍繞此問題進行了深入思索,其思想起點是夏、商、周。夏朝繼承了原始社會的“天罰”觀,以替天行罰者的姿態(tài)來制裁犯罪者。這種“代天行罰”的神權(quán)法思想到了商朝時進入高峰。在“天罰”思想掩蓋之下,殷商的刑罰以野蠻、殘酷著稱。西周統(tǒng)治者仍然用“天命”、“天罰”思想來論證自己的統(tǒng)治以及刑罰的合法性。但對以往一味強調(diào)“代天行賞罰”手段進行了矯正,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禮刑并用”、“德主刑輔”為制裁與預防犯罪、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手段。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出現(xiàn)了一批重視法律的政治家,如齊國的管仲、鄭國的子產(chǎn)和鄧析等。以先秦儒家與法家為代表的犯罪預防思想就在這樣一個良好氛圍中形成。儒家代表孔子把犯罪原因歸結(jié)為貧富不均、仁德缺失,主張通過富民政策及道德教化來預防犯罪;法家代表商鞅則把犯罪根源歸結(jié)為“人情好爵祿而惡刑罰”,主張通過施以“重刑”預防犯罪;儒家另一代表荀子提倡通過修身與政治教化并舉、經(jīng)濟與文化共建、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相結(jié)合等方式來預防犯罪[1];道家代表老子提出禁貪欲去智詐,除惡政廢惡法,脫貧困永不戰(zhàn)等相應預防措施。

從學理上講,犯罪原因是犯罪預防的前提,只有認清犯罪原因,才能提出預防犯罪的良策,諸子百家深諳此道,將兩者緊密結(jié)合,建構(gòu)了我國古代的犯罪預防思想體系。南宋朱熹在完善以儒學為主,糅合儒、法、道的新儒學體系過程中,繼承了儒、法、道的犯罪預防理論,通過綜合分析并結(jié)合自身所處的時代,提出了相應的預防犯罪辦法。

首先,朱熹認為人欲是導致犯罪的根源。為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他認為,采取德禮政刑綜合為治、互不偏廢的辦法可以消除人欲,在具體運作中,應以德禮教化為主,以政刑為輔,同時亦根據(jù)氣稟薄厚分別施以德禮政刑四種方式:對氣稟最厚者施以道德感化,對氣稟厚者施以禮制教化,對氣稟薄者施以政治約束,對氣稟最薄者施以刑罰制裁。

其次,朱熹認為惡政惡法是引發(fā)犯罪的重要原因。惡政主要表現(xiàn)為綱紀不振。綱紀不振即指體現(xiàn)封建三綱五常原則的社會等級秩序遭到破壞,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綱紀不振造成名分不正而犯罪,二是綱紀不振造成民心渙散而犯罪,三是綱紀不振造成世道衰微而犯罪。對此,朱熹提出通過振綱紀、改善惡政、厲風俗、整頓世道來預防犯罪。而惡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法繁之弊,二是執(zhí)法不中,三是重刑輕罪。

最后,朱熹認為貧富分化是產(chǎn)生犯罪的社會因素。他通過總結(jié)歷次重大的農(nóng)民暴動指出:正是因為貧困,有些人無法生存遂鋌而走險,淪為盜賊,從而走上犯罪道路??梢哉f經(jīng)濟是基礎(chǔ),人如果沒有起碼的生存條件,就會為生存不惜犯罪。為此,朱熹提出了一系列恤民的具體措施,他主張開源節(jié)流,以縮小貧富分化,預防犯罪。可以說,朱熹提出的主張具有跨越時空的合理因素,朱熹可謂是我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西方犯罪控制理論

西方犯罪學中的控制理論,是指用社會控制強弱來解釋犯罪行為產(chǎn)生原因的一組理論。犯罪的控制理論假定,驅(qū)使個人犯罪的動機,是個人人性中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犯罪人;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望的話,任何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實施犯罪,因此,犯罪學研究的關(guān)鍵問題應當是“大多數(shù)人為什么不犯罪”的問題。人們之所以不犯罪,是由于存在著抑制或控制自己不犯罪的各種力量的緣故;人們之所以犯罪,也是由于抑制或控制自己不犯罪的力量薄弱的緣故,而不是由于存在著驅(qū)使他們犯罪的力量。[2]695社會控制理論認為,行為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受傳統(tǒng)行為模式約束的強度。如果個人的社會約束比較強,其各種行為的選擇都會受制于社會規(guī)范;如果個人的社會約束比較弱,那么,他的行為就比較隨心所欲,不受社會規(guī)范的影響。社會控制理論的核心觀點就是,社會約束是節(jié)制每個人心中欲望的重要力量。一旦社會約束消失或減弱,欲望橫流的犯罪行為就會增加。當代犯罪學控制理論的哲學根基源于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的作品與思想。迪爾凱姆認為,社會團結(jié)、社會結(jié)合是把社會上的人們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劑。反之,“如果社會團結(jié)不被開發(fā)出來、不被維系住,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就會滋生蔓延”[3]184。也就是說,當社會控制不完整、不完全有效時,遵紀守法不是我們所期待的結(jié)果;而各種犯罪行為和未成年人犯罪行為,才是符合人性、自然而然的結(jié)果。在迪爾凱姆看來,道德代表一種約束,是個人與他人的黏合劑。這種約束,無論是從個人心理上講還是從社會生活上講,都是必不可少的。個人的一舉一動受到他人的束縛或牽引,這就是控制個人行為的“道德”,所以道德就是規(guī)范行為的重要力量??梢?,迪爾凱姆主張道德來自外在控制,這種控制不但有助于個人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維系社會生活。

早期犯罪控制理論學家奈提出了一套系統(tǒng)的“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控制論”。在奈的理論里,他明確指出,犯罪學理論不是要找出犯罪的原因,而是要找出犯罪為什么不更加普遍的原因,換句話說,要找出不犯罪的原因。即犯罪學需要解釋的現(xiàn)象是個人為什么服從規(guī)范,而不是解釋個人為什么違反規(guī)范。奈想解釋為什么很多人不犯罪,即使明知犯罪對滿足自己欲望更有利,還是堅持不犯罪。為此,他提出三種預防犯罪的社會控制方式。第一種是“直接控制”。例如,父母對不聽話的小孩施加處罰或威脅,對聽話的小孩加以獎勵。第二種是“間接控制”,例如,小孩遵紀守法是因為他們不想讓他們深愛著的親人失望。第三種是“內(nèi)在控制”,亦即以發(fā)展青少年內(nèi)在良知、良心或罪惡感來防止其作出越軌行為。奈認為,以上三種控制力的原動力是家庭,因此其理論可稱為“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控制論”。另一位著名的控制理論學者是雷克利斯,他提出了犯罪的“遏制理論”。其基本觀點認為,犯罪是個人內(nèi)在的控制能力和社會中存在的外部控制因素缺乏的結(jié)果。個人為了維持正面自我形象,通常會盡力抗拒從事違法或犯罪的行為。雷克利斯指出,其他抑制個人從事犯罪的力量還包括以下三項:內(nèi)在的推力、外在的壓力和外在的拉力。內(nèi)在的推力是指每個人心中的不安、不滿、敵意、叛逆、心理沖突、焦慮以及及時行樂的本能,這些本能每每在心中騷動,把個人推向違法或犯罪之路。外在壓力是指個人面臨結(jié)構(gòu)壓力,迫使其選擇違法或犯罪之路。外在拉力是指結(jié)交越軌伙伴、生長在犯罪亞文化或越軌團體中,即外在產(chǎn)生一股拉力,把個人拉出常軌,拉進犯罪的旋渦中。遏制理論是當代西方犯罪學中有影響的理論,它吸收了關(guān)于犯罪原因的心理學觀點和社會學觀點的優(yōu)點,推動了對促使個人實施犯罪內(nèi)部人格力量的分析,同時也考察了塑造個人動機和人格的社會文化力量。因此,幾乎所有重要的犯罪學著作在論述犯罪學理論時,都會提到遏制理論。

在此,我們重點提及一位有關(guān)西方犯罪學控制理論學說的大師級人物,他就是美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犯罪學家特拉維斯·赫希。赫希在他的著作《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書中提出了“社會控制理論”。其理論的完整性超越了前述各種控制理論的分支。該理論認為,犯罪是個人與社會的聯(lián)系受到削弱的結(jié)果。[4]129赫希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社會聯(lián)系”。他認為任何人都有犯罪的傾向,如果不進行控制的話,任何人都會犯罪。社會聯(lián)系是指個人與傳統(tǒng)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一般通過社會機構(gòu)表現(xiàn)出來。社會控制理論有四大要素,即依附、承諾、參與和信念。這些要素可以用來解釋少年犯罪的原因。(1)依附。依附是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情感聯(lián)系。其中對父母的情感依附最為重要,只要孩子依然深愛父母一方或雙方,只要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附度高,就不容易犯罪。此外,對學校的依附可以使個人順利地從童年過渡到成年,從而能夠控制少年犯罪活動。學校與少年犯罪的關(guān)系主要取決于少年對學校的依附程度,取決于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2)承諾。承諾指個人對傳統(tǒng)活動的投入,不論是追求高學歷,還是追求致富或是成名等。那些愿意投入傳統(tǒng)活動的人之所以不容易犯罪,是因為犯罪會有礙于他們獲取“功名利祿”。一個人對傳統(tǒng)活動越投入,越怕失去已取得的成就,也就越不會犯罪。(3)參與。參與是指每個人花在正當活動上的時間的多寡。所謂正當活動指的是諸如閱讀、做功課、宗教活動、家庭休閑活動等。參與正當?shù)膫鹘y(tǒng)活動,會將個人從犯罪行為的潛在誘惑中隔離開來,使個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犯罪活動。(4)信念。赫希認為,在社會或群體中存在著共同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念,生活在社會或群體中的人們通常都相信、遵循這些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念。如果缺乏這樣的信念或者是其受到削弱,就有可能作出越軌及犯罪行為。可以說,個人在某一方面與傳統(tǒng)社會的聯(lián)系越密切,在其他方面與社會的聯(lián)系也會較為密切。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具有實證性、廣泛性、可操作性等一些明顯的優(yōu)點,尤其是該理論中的依附、承諾、參與、信念等關(guān)鍵概念都有較為客觀的指標和量度。社會控制理論是20 世紀后半期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犯罪學理論之一,它已經(jīng)“取代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論而成為控制理論的主要形式”[2]713-714,在犯罪學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三、西方犯罪預防與控制理論與我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的比較

西方犯罪學理論認為,對于犯罪預防概念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犯罪預防概念包括一切防止犯罪、懲罰犯罪和預防犯罪的活動,狹義的犯罪預防概念將特殊預防和犯罪再犯預防排除在犯罪預防概念之外。廣義的犯罪預防除含有犯罪發(fā)生前的預防外,還包括犯罪發(fā)生中和犯罪發(fā)生后的打擊與改造措施等。這一理論的奠基人是犯罪社會學派的代表人物菲利,他在《犯罪社會學》一書中,主張將以社會改革為主要內(nèi)容的各種刑罰替代措施以及預防犯罪再犯的個別化措施均納入犯罪預防體系。[4]130這種“預防就是一切”的廣義犯罪預防思想,雖然在西方國家犯罪學界占統(tǒng)治地位,但更為嚴格限定犯罪預防活動的狹義犯罪預防概念正逐漸受到重視。有學者指出,犯罪預防是指對犯罪的事先防范活動和措施,具體說是指有助于消除犯罪原因、避免犯罪發(fā)生的社會的組織管理和建設發(fā)展方面的各種活動與措施。它著眼于犯罪原因的消除和犯罪的避免,使犯罪無從發(fā)生。[5]

中國古代的犯罪預防思想博大精深,而西方犯罪預防理論基于西方犯罪學派林立的客觀現(xiàn)實而略顯雜亂無章。在筆者看來,二者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1)西方犯罪預防理論主張所實施的措施和計劃的主要目是基于犯罪預防的,而不是其他社會性的各種措施,人們通常把發(fā)展經(jīng)濟和實施一些社會福利性措施也視為預防措施,這是讓人難以茍同的。因為這些措施從本質(zhì)上講是改善人們生活條件的一般性社會措施,因而并不具備犯罪預防的特定性。而在中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中,主張通過富民政策、開源節(jié)流恤民、縮小貧富差距等措施來預防犯罪。(2)西方犯罪預防(狹義)理論認為,防止犯罪行為的措施或者行動應當在行動發(fā)生之前介入而不是在其之后,事后性的鎮(zhèn)壓、追究、懲罰等干預措施則失去了預防的本意;而在中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中,法家主張“以刑去刑”,用重刑治理犯罪,從而預防犯罪再次發(fā)生,一方面使犯罪人失去再犯的可能性,以實現(xiàn)特殊預防;另一方面,警戒社會上具有犯罪欲念的潛在犯罪人,以實現(xiàn)一般預防。(3)我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重視道德教化,將明德慎罰、禮刑并用、德主刑輔作為預防犯罪與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認為德治可以從根本上消除犯罪;而西方犯罪預防理論更多地從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教義出發(fā)去警戒潛在的犯罪人以實現(xiàn)犯罪預防。(4)中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主張采取政治、經(jīng)濟、法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措施,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提出德禮政刑綜合為治,共同預防犯罪;而西方犯罪預防理論相比較我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在犯罪綜合預防理論上則有較大差異,如有學者從橫向的角度提出了家庭預防、學校預防和社會預防三道防線交叉結(jié)合的預防模式,還有學者從縱向考慮提出了社會預防、心理預防、治安預防、刑罰預防和被害預防五道防線的預防模式。[6]犯罪綜合預防的理論不僅需要有較強的理論性,而且還需要有現(xiàn)實可操作性,能夠有效地指導現(xiàn)實的犯罪預防實踐。

我們再具體到西方犯罪學中的犯罪控制理論。如前所述,從法律學理上講,犯罪原因論是犯罪預防論的理論前提,只有認清犯罪原因,才能提出預防犯罪的良策。而控制理論主要是指用社會控制的強弱來解釋犯罪行為產(chǎn)生原因的一組理論。筆者認為,控制理論用社會控制的強弱來解釋犯罪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既有助于我們認清犯罪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犯罪預防的思想火花。在筆者看來,由控制理論所提煉出的這些犯罪預防觀點與我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在以下幾方面有相似相近之處,詳而言之:

其一,在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看來,道德聯(lián)系代表一種約束,代表個人與他人的黏合劑。這種約束,無論是從個人心理上講還是從社會生活上講,都是必不可少的。個人的一舉一動受到他人的束縛或牽引,這就是控制個人行為的“道德”,所以道德就是規(guī)范行為的重要力量。而中國古代文化講求的“道德”則強調(diào)各種美德,通過個人修養(yǎng),在自己的社會角色里樂知天命,理想道德自然形成。如孔子主張通過道德教化來預防犯罪,從而預防因仁德缺失而導致犯罪;朱熹認為后天之道德修養(yǎng)可以轉(zhuǎn)化先天氣質(zhì)之薄厚,氣質(zhì)之薄厚的轉(zhuǎn)化又可以改變?nèi)擞笮。虼酥祆涮貏e注意道德修養(yǎng)在預防犯罪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可見,迪爾凱姆所講的“道德”與我國古代文化講求的“道德”在含義上大體相近,只不過迪爾凱姆所主張的道德來自外在控制,這種節(jié)制不但有助于個人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維系社會生活;而中國古代文化講求的“道德”則強調(diào)對自身的內(nèi)在控制與束縛,即所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二,控制理論所論述的“人欲”,也和中國儒家的有關(guān)教誨有異曲同工之效。儒家學者認為,私欲,又叫人欲、物欲,是人人都有的,不能完全抹殺它們的合理性。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泵献右仓赋?“欲貴者,人之同心也?!钡?,對人欲要提防,不能任其發(fā)展,否則,就會“奸邪并出”,犯罪頻生,因此,朱熹竭力宣揚“存天理,滅人欲”。

其三,先秦儒家、法家和道家均認為人性原因和社會原因是導致犯罪的兩大根源并都提出了道德、法治、政治和經(jīng)濟各種預防措施。而赫希提出的社會控制理論也強調(diào)了犯罪的社會原因,只不過他認為社會對個人約束的強弱可以預防犯罪。他假設,每個社會都有一套組成傳統(tǒng)道德秩序的信念,犯罪或不犯罪是由個人社會約束上的差異造成的。社會約束弱的人,比較自由自在,當誘惑出現(xiàn)時,比較容易跟著誘惑走;反之,社會約束強的人,會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使自己無法擺脫社會道德對自己的束縛,因而不會犯罪。

其四,社會控制理論首先特別強調(diào)個人對家庭(特別是父母)、對學校和對同輩朋友的依附,如果個人與這些人、這些群體的感情聯(lián)系緊密的話,就會對預防犯罪大有裨益,從而會大幅度降低犯罪行為的發(fā)生概率。其次,個人在接受教育方面的志向越高、在獲取地位更高的職業(yè)方面的志向越高,他就越不希望用非傳統(tǒng)的越軌活動破壞自己的目標的實現(xiàn),也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犯罪等越軌行為。最后,由于犯罪活動總是與游手好閑相伴而生,參與正當?shù)膫鹘y(tǒng)活動,會將個人從犯罪行為的潛在誘惑中隔離開來,使個人沒有時間和精力感知誘惑,從事犯罪活動。在筆者看來,這些有關(guān)預防犯罪的理論可以說與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犯罪預防思想一脈相承。如前所述,儒家代表荀子主張將德治與法治有效結(jié)合,德禮政刑綜合為治,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共同防止犯罪。由以上內(nèi)容觀之,西方犯罪學中的控制理論與我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既有些許差異,也有許多內(nèi)在聯(lián)系。把我國古代有關(guān)犯罪學的思想融入西方犯罪學理論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有這樣,才可以較好解決我國犯罪學發(fā)展中存在的西方犯罪學本土化問題。

四、啟示

在對西方犯罪學中的犯罪預防與犯罪控制理論與我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進行比較之后,筆者認為,比較的目的就是為了求同存異,西方犯罪預防理論與中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既有較大差異,又有很多內(nèi)在聯(lián)系。然而,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犯罪學一般把犯罪學當作純粹的西方學科,從而未致力于挖掘中國文化中有關(guān)犯罪學的論述;而大陸地區(qū)的犯罪學一般把西方犯罪學和中國古代有關(guān)犯罪的論點割裂開來,分別介紹?!保?]346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前我國犯罪學研究中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我們要把中國古代有關(guān)犯罪學的思想融入西方犯罪學理論中,以提高犯罪學的研究質(zhì)量和犯罪學的實證研究水平。同時,把中國古代有關(guān)犯罪學的思想融入西方犯罪學理論中,可以很好地解決我國犯罪學發(fā)展中存在的西方犯罪學本土化問題。

雖然我國犯罪學的發(fā)展只有二十多年的時間,相比較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西方犯罪學還有繼續(xù)向它國學習的必要,但是,一門學科要獲得自己的生命力,也需要在借鑒和吸收他人經(jīng)驗的同時,結(jié)合本國的情況,形成本國特色或特征的理論,這也就是西方犯罪學在我國的本土化問題。而把中國古代有關(guān)犯罪學的思想融入西方犯罪學理論中,二者求同存異,便可以很好地為西方犯罪學在我國尋找到理論支撐與歷史鏈接,從而加速、催化西方犯罪學理論朝著我國犯罪學本土化的方向轉(zhuǎn)變。而犯罪學的本土化,就是使西方犯罪學的合理成分與我國本土社會的實際相結(jié)合,增進其對我國本土社會的認識和在本土社會的應用,形成具有我們自身特色的犯罪學理論和方法的一種學術(shù)活動和學術(shù)取向??梢哉f,犯罪學的本土化對于我國犯罪學研究和解決我國犯罪問題都是很有必要的。

通過學習西方犯罪學知識并重視其向本土的轉(zhuǎn)化,必將使我國犯罪學的研究與域外犯罪學的研究同步發(fā)展,從而可以構(gòu)建同一學術(shù)平臺,加強國際間犯罪學的學術(shù)交流與合作,使我國的犯罪學研究在世界范圍內(nèi)占得一席之地。

[1]李洪斌.論荀子的犯罪預防思想[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3).

[2]吳宗憲.西方犯罪學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3]曹立群,周愫嫻.犯罪學理論與實證[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

[4]吳宗憲.西方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許章潤.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01.

[6]劉曉梅.中國構(gòu)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犯罪防控研究[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114.

猜你喜歡
預防犯罪犯罪學犯罪預防
國際犯罪學排行榜研究與新變化
八年級《預防犯罪》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論犯罪學名著的判定與選擇
比較犯罪學的歷程與亞洲犯罪學的興起
新形勢下民營企業(yè)家腐敗犯罪預防進路——以新型政商關(guān)系為視角
犯罪預防模式研究
關(guān)于犯罪學的相關(guān)分析
PPP項目常見犯罪預防
履職看清單 用權(quán)受監(jiān)督
找尋犯罪根源
北碚区| 霍州市| 南靖县| 蒙阴县| 连南| 武陟县| 巴彦县| 林芝县| 平湖市| 吉隆县| 肇源县| 澄江县| 温宿县| 珲春市| 浦北县| 花莲县| 和静县| 垣曲县| 紫阳县| 富顺县| 绍兴县| 江西省| 德兴市| 湾仔区| 龙山县| 建始县| 河津市| 揭西县| 景谷| 泗洪县| 宜良县| 准格尔旗| 荔波县| 杭锦后旗| 福贡县| 阿坝| 东港市| 义乌市| 哈尔滨市| 崇明县| 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