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孟子的性善論

2013-08-15 00:55
關(guān)鍵詞:告子性善性善論

時 孟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一、“性善”之“性”的含義

宋儒程頤指出:“孟子所以獨出諸儒者,以能明性也?!雹僖斫饷献拥男陨普撍枷?,最要緊的莫過于弄清楚孟子“性善”中“性”的含義?!靶浴弊衷凇睹献印分谐霈F(xiàn)總共37次,出現(xiàn)次數(shù)不是很多。對“性”的含義的不同解釋,我們可以從孟子與告子的辯論中進行分析。

告子曰:“生之謂性?!泵献釉唬骸吧^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薄鞍子鹬滓?,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薄叭粍t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②254-255

這段話講的是告子認為:天生的資質(zhì)叫做性,孟子則反駁他的觀點。在孟子看來,如果以“生”為性,那么也就是認為一切東西的白色都叫做白,白羽毛的白猶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猶如白玉的白,既然如此,狗之性也就是牛之性,牛之性也就等同于人之性。這顯然是不能成立的。孟子認為,“性”是指某一個屬類之為某一個屬類的特性,人之性不同于牛之性,人之性應(yīng)該是人之所以為人者?!叭酥援愑谇莴F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雹?91正是人與禽獸之所以不同的這一點點“幾希”,才使人之所以為人?!懊献硬皇菑娜松淼囊磺斜灸芏孕陨疲皇菑漠愑谇莴F的幾希處言性善”。③“幾希”雖然是一點點,但卻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人之性不同于禽獸之性,不是指生來即有的屬性和資質(zhì),那么,究竟何謂人之性?在以下同告子的兩個辯論中,孟子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他自己的看法: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泵献釉?“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②253

在這一辯論中,孟子與告子就人的本性與仁義是否相違背這一焦點進行爭論的。告子以杞柳和桮棬的關(guān)系來比喻人性和仁義的關(guān)系,認為杞柳僅是制成桮棬的材料,桮棬是用杞柳制成的器具,如果人性等同于仁義,就等于直接把材料等同于器具。孟子則認為,告子的錯誤在于把性等同于資質(zhì)、材質(zhì),只看到杞柳和桮棬(性和仁義)的對立,從而認為只有毀傷杞柳才能制成桮棬,只有戕害人的本性才能把人納于仁義,卻無視桮棬是順著杞柳的本性所制成,人的仁義是順著人的仁義本性發(fā)展而致。因此在這里,告子把人之性理解為呆板的天生資質(zhì),孟子則認為人之性有其內(nèi)在能動性,人的本性與仁義并不違背。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泵献釉唬骸八艧o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雹?54

在這一辯論中,孟子順著告子以水喻性的思路,進一步突出了對人之性的能動的理解。在孟子看來,水固然如告子所說的沒有往東流或往西流的定向,但它有向下流的定向。水之性是從上至下,人之性善,亦正如水之性那樣,具有內(nèi)在的向善性。相反,水從下往上流,是“其勢則然”,是外力作用的結(jié)果,而非水的本性。這就是說,人性天生趨向于善,而不善則是因為人性受到外力逼迫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為人之性是人內(nèi)在具有的能動主體性。

孟子除了對“性”作了以上的界定外,還認為人性是人生來就固有的,是先天的,并不是后天學習所得或者外在環(huán)境加之于人的。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雹?07意思是道德觀念不用學習和思考就自然知道,就像小孩子都知道愛自己的父母、稍長又知道尊重自己的兄長。孟子又曰:“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雹?59他認為仁義禮智這些道德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都是內(nèi)在于我的,不是外界加在我身上的。

總結(jié)以上所說,可以認為,孟子“性善”之“性”具有以下三層含義:首先,“性”是人之為人的特性,是人性與獸性相區(qū)別的人的社會屬性,在此意義上,“性”是一個接近于本性、本質(zhì)的概念;其次,“性”作為人之為人的特性,進一步是指人內(nèi)在具有的能動主體性;第三,人性是人生來就固有的,是先天的,并不是后天學習所得。

二、以“心”為基礎(chǔ)論性善

依照孟子的思想,人性是善的,是因為善根源于心,而心是人先天俱有的。因而孟子是以“心”為基礎(chǔ)論性善。《孟子》中“心”的含義比較復雜,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層意思:1、良心本心,是性善論的理論基礎(chǔ);2、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識活動,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3、理性思維器官,如“心之官則思”;4、意志、心志、志向、動機和行為傾向,如“不動心”,“苦其心志”,“動心忍性”;5、人的精神境界和狀態(tài),包括道德觀念、道德意識、道德境界等,如“心之所同然者何也”。④綜合起來看,孟子所講的“心”是包括情感、思想、意志各方面在內(nèi)的整個人的心理意識、思維活動和意志品質(zhì)的總和。

性善論是以良心本心為基礎(chǔ)的。何謂良心本心?所謂良心者,與惡心相對立,指的是善良的道德之心,不包括認知之心。所謂本心,“本”是根,是源,是根本和根源之意,亦有固有之意,“本心”就是原本固有之心、本然之心。對于本心,陳來先生評價說:“從孟子到陸九淵,‘本心’指的道德意識,這個說法強調(diào)道德意識是每個人心的本來狀態(tài),它存在于任何時代任何人身上,是永恒的和普遍的?!雹萦纱丝梢钥闯隽夹谋拘木哂幸韵绿攸c:一是良心本心是一種純粹善良的道德心,而不是認知之心。二是良心本心是先天的,人人所固有并且內(nèi)在于人。良心本心是人所固有的良知良能的顯現(xiàn),良知良能是人的道德本能,是人所固有的。既然孟子以良心本心言性善,而且說良心本心是先天的內(nèi)在的,那么良心本心又是如何確證的呢?孟子從三個方面予以確證:1、以惻隱之心來確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②79如果有人突然看到小孩子將要掉入井中,都會有驚懼同情之心,這種心情的產(chǎn)生,并非是為了和孩子的父母攀結(jié)交情,也并非為了在鄰里朋友間博取名譽,更不是因為厭惡孩子的哭叫聲,這完全是人們真心的自然流露。 所以說惻隱之心,善良之心人人都固有,不是外在加給人的。2、以親情來確證:“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雹?07。孩提之童都知道敬愛自己的父母,稍大點的都知道尊敬自己的兄長,這些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都是人們不學而知、不慮而得的自然感情。3、以人之本性的相同性來確證:“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②261孟子認為,人心對于仁義都有天生的本質(zhì),這一點是人人相同、毫無二致的。

孟子把心看作是性善論的邏輯起點,以心善言性善,確立了其性善論的思想體系。對于孟子“心”在其性善論中的作用,正如楊澤波先生所言:“心是性善論的命脈,心是性善論的靈魂,心是性善論的根基?!雹?/p>

三、性善的內(nèi)容

孟子講性善的內(nèi)容,即其講“仁愛”的思想內(nèi)涵。在《孟子》一書,“仁”字共出現(xiàn)158次,具體闡述與涉及仁的內(nèi)涵的,大略有以下幾處: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雹?7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雹?0

“愛人不親,反其仁?!雹?67

“仁之實,事親是也”②183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雹?97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雹?13

“天下有善養(yǎng)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雹?10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②322

“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wù)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②322

“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②324

“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②337

由上可知,孟子所謂的仁,就是一種人對人的同情心,是對他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guān)愛,而這種愛又受禮的節(jié)制和規(guī)約,是一種有差等之愛,有親疏遠近之別,厚薄輕重之分。孟子關(guān)于仁的層次性的論述,最重要的一條是:“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②322具體來說,依其關(guān)愛對象的不同,仁可分為親親、愛人、愛物三個層次,即對親人要“親”,對民眾要“仁”,對萬物要“愛”。在這三個層次中,“親親”為其仁學的起點,“仁民”和“愛物”則是由“親親”這一出發(fā)點逐次向外擴展的。

孟子特別強調(diào)親親之情對于仁的重要性。親親,即熱愛、關(guān)心與自己有血緣親情的人?!坝H親”,首先要關(guān)愛父母、厚愛父母。他說:“仁之實,事親是也?!雹?83就是說,仁的主要內(nèi)容是事奉雙親。他認為每個人在一生中應(yīng)當侍奉、應(yīng)當愛的人很多,當事奉、當愛的人很多,但“事親為大,”②179即事奉父母最為重要,是事之本也。就個人而言,父母是自己生命的根源,對自己有養(yǎng)育之恩,人與父母的這種密切的關(guān)系,是其他任何人、任何事都無可替代的,而且父母是每一個人同外界接觸的第一個他人。因此,無論在情理上,還是在時間順序上,父母都必然是人們首先關(guān)愛的對象,并且對父母的愛超過對其他人的愛,在愛父母的基礎(chǔ)上推而廣之,關(guān)愛自己的兄弟、姐妹及親族中的其他人。

孟子仁學思想的核心是愛人。它是“親親”思想的進一步拓展和升華。它主張人不僅要愛與自己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而且要對社會上所有的人不分貧富貴賤、尊卑長幼,一以愛之,即仁愛他人,這正是孟子崇高道德理想的體現(xiàn)。孟子強調(diào)仁愛社會上與自己非血緣關(guān)系的人是對等的、雙向的。他認為這不是單方面、片面的義務(wù)。愛人、敬人的目的是希望亦被人愛、被人敬,進而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關(guān)系?!叭收邜廴耍卸Y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雹?97同樣,君與民之間的關(guān)系亦是如此。孟子就此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論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雹?86臣民愛敬國君,是禮之當然,但國君也必須善待臣民以換取臣民的愛敬,如果國君輕賤臣民如犬馬,那臣屬就會把君主看待為一般人;如果君主把臣屬看待為泥土、草芥,那臣屬將視君如仇敵。對于仇敵,人們是不殺之不為快的。所以夏桀、殷紂踐踏仁義荒淫無行、殘暴虐民,最終被人民唾棄而致亡國敗家。

由仁民到愛物,將仁愛觀念擴展至無限廣大的宇宙萬物,是孟子對“仁”的一大貢獻。這里的“物”應(yīng)是既包括禽獸草木,還包括江河湖泊、良田沃土等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一切自然外物。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此心于物,“齊宣王不忍看見牛無辜而就死地,命其舍之。”②14“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雹?在農(nóng)民耕種收獲的季節(jié),不去征兵征工妨礙生產(chǎn),捕魚不用過細的網(wǎng),砍伐樹木要有時節(jié)。從而看出“愛物”還要尊重和順從自然動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不妨礙它們的生長,同時節(jié)制人類的物欲,對自然外物要取之以時、用之以節(jié)。這表明孟子已在一定程度上領(lǐng)悟到人與自然外物是一個和諧共生的有機整體,人類應(yīng)該有寬廣的胸懷,有超越人類這個小我的精神和氣度,擴充和發(fā)揮人類的愛心,以一種善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外物。

四、怎樣實現(xiàn)性善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雹?02就是說善性是人自身本性所固有的。他還認為人有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雹?0這四端是仁義禮智的初始階段,而并非是其最終完成狀態(tài)。孟子認為,善端雖是人生來所固有,卻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有喪失的可能。這種喪失孟子簡稱為“放心”。

孟子指出,“放心”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放其心而不知求”?!叭?,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雹?67人們有雞狗丟失就知道去找,丟失了本心卻不知道去尋求。孟子由性善這個基點出發(fā),認為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恢復人的本來的善性,因此他主張應(yīng)該把“放”失的良心再求回來,即“求放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雹?67“求放心”使得道德修養(yǎng)的繼續(xù)進行成為可能。這實際上是一種對道德失誤的補救。

求得放心之后便是存心,存心之道在于存之于仁、禮,“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雹?97存心就是保存善心不要忘記。朱熹說:“以仁禮存心,言以是存于心而不忘也。”⑦人在一般情況下能保持住善心,但是在受到耳目之欲的干擾時又有可能丟掉它。能夠以仁、禮來保持自己的善心,是君子區(qū)別于他人之所在。心不僅要“存”,而且還要“養(yǎng)”。孟子曰:“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 ”②263“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 ”②301存心養(yǎng)心的關(guān)鍵在于寡欲。培養(yǎng)人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欲望。欲望少的人,縱然有善性喪失,也不會喪失的太多;而欲望多的人,縱然有善性存留,也不會保存的太多。于是,孟子斷言:“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雹?39

通過存心養(yǎng)心,人就可以盡心知性,進而知天?!氨M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雹?01充分發(fā)揮心的作用,不斷向內(nèi)探求,使得善心全部呈現(xiàn)出來,就可以領(lǐng)悟人的本性是善的,懂得了人性本善,也就把握了天命,因為人性是天所賦予的。盡心的過程也是善端不斷擴充的過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②80孟子進而指出,要真正做到盡心,就必須“養(yǎng)吾浩然之氣。”②62所謂“浩然之氣”,即個人在最高境界中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氣具有最宏大、剛健、正直的特征,如果用正義去培養(yǎng)它,一點不加傷害它,它就會沖塞于天地之間;這種氣要與義和道相配合,不然就不會有力量;這種氣是義在內(nèi)心積累起來所產(chǎn)生的,不是偶然的正義行為所能取得的。通過堅持不懈地培養(yǎng)這種氣,使耳目口鼻不為外欲所誘,從而達到“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道德自覺,形成“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始終如一堅貞不渝,不為物利、權(quán)勢所動心,這樣,便可與仁義為伴,使善良之性不為外物所奪,從而達到養(yǎng)心、盡性的目的。

①(宋)程顥.二程全書·遺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②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1960.

③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④張奇?zhèn)?亞圣精蘊-孟子哲學真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⑤陳來.宋明理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⑥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⑦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

猜你喜歡
告子性善性善論
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當代孟子性善研究綜述
題柿子樹
告子眼里的人性
從善的內(nèi)涵論孟子性善
處境與心境
從孟子“性善論”看“好為人師”的當代意義
孟子的性善論思想及其道德教育價值
淺析孟子的性善論
職場“性?!敝笖?shù)
告子人性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