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雄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最重要的一個改革就是模塊化。這個變化的優(yōu)越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歷史教學內容,要達到教學的最優(yōu)化,不僅要做到歷史知識教學的專業(yè)化,還要在教學中融合多學科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政治思想 融合策略
結合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我對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學科知識進行分析和探討。
1.利用靈活的教學形式,融合政治思想
政治史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其重要特點就是能夠通過編演歷史劇的形式模擬歷史場景,對于政治史中的交叉知識點,由于教師已經在政治史模塊進行了講授,因而在其他模塊再次出現(xiàn)這一知識點時,就可以通過學生自主排演歷史劇的形式進行學習,如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等知識點,就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
就辛亥革命這一知識點而言,在選修模塊的教學中就可以運用這一方法,如選修4的專題四《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講述了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捍衛(wèi)民主共和而斗爭,在這里主要是從人物評價角度講述孫中山參與各種活動。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安排學生通過復習必修1專題三《辛亥革命》的內容,自主排演關于孫中山先生各項活動的歷史劇,在此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拓展了學生思維,同時避免了知識的重復講授。再如,十月革命這一政治事件在必修1的專題八《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選修2專題五《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中都有涉及。關于這一知識點的講述,選修4與必修1基本上沒有差異,都包括十月革命的條件、二月革命的爆發(fā)、《四月提綱》的發(fā)表、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爆發(fā)、歷史意義。那么在選修4的講授時,由于已經講過該知識點,教師可以讓學生編演歷史劇,模擬重慶談判的情景,通過這樣的形式既能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又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學生會更加喜歡歷史課堂,有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2.全程分析歷史事件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具有時序性差、時代感弱、跳躍性大等特點,但歷史知識是相互聯(lián)系的,從橫向看,包括同一事件或歷史現(xiàn)象的政治、經濟、文化內容,從縱向看,包括一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和結束。由于高中歷史教科書采用模塊加專題式的體例結構,這就使同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或歷史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不同的教學模塊中,割裂了歷史的連續(xù)性,為了更有效地呈現(xiàn)歷史發(fā)展脈絡,教師可適當延伸教學,兼顧來龍去脈,串聯(lián)相關知識,整合交叉知識點,再現(xiàn)歷史全貌,形成以知識點為基礎的知識網絡。
比如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知識點在三個必修模塊中都有涉及,這一知識點是中國現(xiàn)代史的重要內容,但被分割成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在不同的模塊中講授,講解的側重點不同。在實際教學中如果不完整介紹該知識點,就必然會造成學生掌握支離破碎的歷史知識,但如果在三個必修模塊中都完整地講述,則又會造成不必要的重復。在必修1專題四《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中,為了讓學生對十一屆三中全會有整體的把握,教師可以完整地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時間、內容和歷史意義;在必修2專題三《偉大的歷史性轉轉》中可以就事論事,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在經濟上的內容及意義,也可以把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知識作為復習內容進行教學,在必修3專題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也可以采用在必修2教學中采用的方法進行處理。
通過整合重建,可以避免一些知識點的重復講授,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強化學生的歷史時序性意識,把握時代特征。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整合交叉知識點加強了歷史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突破了歷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深化了歷史教學目標,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發(fā)展能力和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3.教學過程詳略得當
有些政治思想的內容可能在許多學科都會提到,也可能在歷史學科中不是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詳略得當,明確在哪些地方應該詳細講述,在哪些地方可以“就事論事”。
如,關于秦朝建立這一知識點,在必修1專題一《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中講述了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tǒng)一、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郡縣制的全面推行。在選修4專題一《千秋功過秦始皇》中講述了秦統(tǒng)一六國、建立集權統(tǒng)一國家、秦的暴政。關于秦的建立這一知識點在必修1中是從中央集權制度的角度對秦統(tǒng)一六國及統(tǒng)一后的措施進行講述的,圍繞的是中央集權這樣一個中心;而在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以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為中心,講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及鞏固秦朝統(tǒng)一的一系列措施。兩課在知識內容的選取上有很多相同之處,所以為了避免重復,在選修課的教學中,關于秦統(tǒng)一六國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可以讓學生回答,達到對舊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其他方法,如設置鏈接,這樣學生就會理解教師為什么沒有詳細講述秦朝的建立及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這樣,既節(jié)約了時間,避免了課時的浪費,又加深了學生對不同歷史模塊之間有機聯(lián)系的認識。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包括很多政治史的內容,如辛亥革命、梭倫改革、抗日戰(zhàn)爭等,這些內容和歷史學相互交叉,互為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上述策略有機結合使用,相互配合,合理滲透,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形成以知識點為基礎的知識網絡,完善思維過程,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從學習中獲得歷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