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林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具有物質屬性,使得它具有承載信息、傳遞信息的基本功能,才能使它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物質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可信度、認同感有重要意義?!八^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操作并與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發(fā)生聯(lián)系的一種物質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盵1]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在思想政治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中發(fā)展而來,取意于載體的原始含義,無論是從教育方法上,還是在載體的原始含義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根本屬性是它的物質性,正是由于載體的物質屬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才具有承載信息、傳遞信息的基本功能,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教育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應具有物質屬性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在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中發(fā)展而來的,可感、可知,具有物質屬性。教學方法是關系到教學目標能否實現(xiàn)以及教學效果能否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主要是根據(jù)教學目的和任務來決定,同時也要考慮教育對象的特點、可適用的教學條件等,這些也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教學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按傳遞的介質不同可分為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直接知覺為主的教學方法、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每一類又可細分若干種具體的教學方法。
直接知覺為主的方法,是指教師通過具體實物、直觀教具的演示或組織教學性參觀等,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以獲得知識的方法。這類方法的特點是具有形象性、直觀性、具體性和真實性,易于激發(fā)學習興趣,便于突破時空局限,獲得知識必須掌握的感性認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識記。參觀與演示不同之處在于它主要是把學生帶到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去觀察和領悟,通過這些環(huán)境的感染、啟迪,從而使學生獲取新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是通過參加相關的實踐活動,鍛煉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掌握理論知識目的的教學方法。這種“實踐活動”可以說是一種蘊含知識點的學習體驗,通過這種實踐活動的親力親為,來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教學方法由于目的、任務的不同,在不同的學科領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有很強的實踐性,它不是簡單的以理論知識灌輸為最終目的,而是要通過理論知識的傳授,來轉變教育對象的思想認識,進而達到影響行為的結果。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教育人,還要影響人,這對所學知識的吸引力和可信度有更高要求,這樣才能實現(xiàn)“真學”向“真信”和“真用”的轉變。為此,在“直接知覺為主的教學方法”和“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特點,特別重視發(fā)展這種“眼見為實”的“示范教育法”和“實踐教育法”。
示范教育法,通過讓人們觀察典型人或事的示范來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其中的“典型人或事”就富含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價值觀念、思想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等方面的內涵。示范教育形象、直觀、生動,它較抽象的理論說教更富有感染力和可接受性。通過示范激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爭相仿效學習的目的,這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
“實踐教育法,就是組織、引導人們積極參加多種實踐活動,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的方法,即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同時改造自己主觀世界的方法。實踐教育法也可叫實踐鍛煉法?!盵2]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不是單純依靠理論知識的傳授就能形成,還需通過親身實踐來加深理解。實踐是人的正確思想形成的源泉、實踐是檢驗人的思想正確與否的標準和最終歸宿。實踐教學是解決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措施。所以,實踐教學很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歡迎,我們在這基礎上又根據(jù)不同的實踐情境衍生出活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等?!笆痉督逃ā焙汀皩嵺`教育法”中的“實踐活動”、“示范的典型人或事”都是富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載體,它們真真切切,可觀、可感,客觀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在“直接知覺為主的教學方法”和“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思政特點衍生出常用的“示范教育法”和“實踐教育法”,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社會的發(fā)展,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讓思想政治教育由“學”向“信”和“用”轉變,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這不是教學方法僅僅進行技巧性的修飾而能勝任的,更需對教學方法的內在介質進行內涵豐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把“示范事物”“實踐活動”等介質建設好,才能達到“示范教育法”和“實踐教育法”的最佳效果,這樣以具體事物和活動為基礎的載體建設應運而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概念也從無到有,漸漸發(fā)展完善。
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物質屬性須與人類的實踐活動相聯(lián)系
載體的現(xiàn)代含義是“傳遞能量或運載其他物質的物質和承載知識和信息的物質形體”。對其中的物質如何理解,將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分類以及教育實踐。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準確理解和領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對什么是物質,列寧做出了經典的闡釋:“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盵3],那么,要理解好這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列寧關于物質的闡釋,我們就應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是實踐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是建立在實踐觀的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引入實踐概念,把人的實踐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實在,這樣就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上述缺陷,使物質概念的理解完備而徹底。“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關于物質概念的基本思想是,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是對一切在生活實踐中可從感覺上直接或間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感知的感性的人的活動即實踐活動;這種客觀實在獨立于我們的意識,為我們的意識所反映?!盵4]
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只有與人的實踐活動相聯(lián)系才有意義。馬克思認為對物質的理解要有感性直觀但又不應局限于這種感性直觀,而應當從感性的活動、實踐的角度去理解。
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談論“先人存在的自然界”毫無意義。“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5]馬克思認為能夠構成人類認識對象的主要是經由人類實踐活動改造過了的“人化自然”,而不是與人類歷史實踐活動尚無關聯(lián)的“先人存在的自然界”?!白匀唤绲娜说谋举|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lián)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xiàn)實的生活要素。”[6]
所以,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其載體物質屬性的理解必須建立在人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應聯(lián)系人的實踐活動去說明物質,像那些離開了人類實踐的即使是有形的物質實體,馬克思認為是毫無意義的,“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種非現(xiàn)實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虛構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盵7]它們也不屬于我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范疇。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討論的物質范疇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有形的人類實踐的產物,看得見、摸得著、可觸知,像人類的物質生產成果、生產場所、生存環(huán)境等;一類是無形的但與人類實踐緊密相聯(lián),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規(guī)章制度以及那些與人類實踐活動密切相關的組織活動等,雖然它們不具備有形的物質外表,但客觀存在,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的對象。
三、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物質屬性是其具有承載和傳遞教育信息的基礎
(1)與人類實踐相聯(lián)系的物質世界既是人類認識的對象,也是人類思維的物化,承載著思維的信息,通過它可以演繹出人類認識的發(fā)展過程。物質世界是人類認識改造的對象,也是人類思維活動的源泉,人類認識的對象是納入了人類實踐活動領域的物質存在。人類在改造物質世界的同時也慢慢從原始的自然界分離出來,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人們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更是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
由人類認識改造的物質成果組成的人類社會既是實踐活動的產物,也是人類思維的物化,通過它可以演繹出人類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因為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到的是直接經驗的物質成果,同時它又是別人獲取知識的間接經驗。與人類實踐相聯(lián)系的物質世界既是人類認識的對象,也是人類思維的物化,承載著思維的信息,通過它可探尋出思維的發(fā)展過程,指導實踐。
(2)物質具有直觀現(xiàn)實性,是人類感性認識的直接來源,其應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動,具有吸引力。人類的認識過程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是人們通過感覺器官接觸事物而獲得的關于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和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它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個層次。感覺是感性認識的起點,也是整個認識的起點,它是人通過感覺器官對事物表面的個別特征的反映。如視覺反映事物的顏色、形狀;聽覺感應事物的聲音,嗅覺感受事物的氣味等等。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各種感覺的綜合,形成關于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體形象的認識。表象比知覺又進了一步,是以往感知過的事物形象在記憶中的再現(xiàn)。表象離開了具體事物,是對知覺的綜合和概括。感性認識的這三種形式,反映了人的認識發(fā)展,由部分到整體、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的發(fā)展趨勢,為理性認識提供了材料。
感性認識是通過人們的感覺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和外部聯(lián)系,是屬于對事物表面形象的認識,它直接且具體?!耙磺懈行哉J識都是人的感官對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它和外界事物之間沒有中間環(huán)節(jié);它所反映的是外界事物的生動具體的形象?!盵8]這種以事物的外部現(xiàn)象為內容的感性認識是一切人類認識活動的起點,“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9]而“物質是各種具體實物的共性,物質范疇是從各種具體實物抽象概括出來的一個普遍的哲學概念。物質的這一共性寓于各種具體實物的個性之中,沒有脫離各種具體實物而獨立存在的某種‘物質自身人們既不應當把物質同各種具體實物割裂開來,也不應當把物質歸結為某一具體的實物?!盵10]物質是具有時空性的存在,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xù)性和順序性,而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和伸張行。從具體實物抽象概括出來的物質共性,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特征,它是可以看得見、感知得到。物質具有直觀現(xiàn)實性,是人類感性認識的直接來源,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物質屬性,是“通過直接知覺為主的教學方法”建立的基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動,從而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3)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使得它既是認識的來源又是驗證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其應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實際,具有可信度。物質是世界的本源,整個世界是由具有一定時間和空間的物質組成,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各種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物質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具有客觀實在性。物質決定意識,物質可為意識所“復寫、攝影、反映”,它們之間是種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同時,物質也是驗證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因為屬于意識范疇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檢驗它的正確與否不能依靠認識本身,而是要通過實踐把主觀性的認識和現(xiàn)實中認識指導下的客觀物質結果加以對照比較,看主觀認識和客觀結果是不是統(tǒng)一、符合,從而檢驗出認識是否正確。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人們可以看得見、摸得著,通過實踐把觀念性的認識與眼前的客觀物質結果結合起來,“眼見為實”就能檢驗到認識的正確與否。如通過參觀井岡山革命舊址,對當時革命力量的薄弱有切身感受,就能更加深信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開創(chuàng)的“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革命道路的正確,更加理解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意義。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物質屬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實際,具有可信度,從而更易認同,這有利于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統(tǒng)一。
(4)物質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物質間的普遍聯(lián)系便于思維的展開,有助于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實際運用。世界上的具體事物是千差萬別、多種多樣的,但又不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的,它們之間是普遍聯(lián)系的。普遍聯(lián)系,從橫向上看,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與周圍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縱向上看是指事物發(fā)展的前后也都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且任何事物內部各個組成部分、要素間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任何一個事物都是這個普遍聯(lián)系統(tǒng)一體中的一個部分。在社會領域,從經濟、政治到文化,都處在普遍聯(lián)系之中,且其內部各個部門、各個環(huán)節(jié),也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多樣性的事物聯(lián)系是多種多樣、紛繁復雜,從不同的角度分,可分為直接聯(lián)系與間接聯(lián)系、內部聯(lián)系與外部聯(lián)系、主要聯(lián)系與次要聯(lián)、必然聯(lián)系與偶然聯(lián)系等,不同的聯(lián)系對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起著不一樣的作用。從事物聯(lián)系的普遍性和多樣性中可以看出,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有賴于周圍其他事物,我們不能離開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孤立地研究事物。物質世界的普遍聯(lián)系,給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廣泛運用提供了廣闊空間,應根據(j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分清哪些是主要聯(lián)系、本質聯(lián)系,以便有的放矢地選擇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 賀才樂.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及其研究價值[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2(2).
[2] 鄭永廷主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列寧. 列寧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王南湜.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J]. 哲學研究,2006(9).
[5]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7]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翁光明主編. 馬克思主義原理[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9] 列寧. 列寧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 李鵬銀,李才主編.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 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
[本文是江西省教育規(guī)劃項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拓展:基于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研究(13YB053)”階段性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吳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