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傳祿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置放動詞是現(xiàn)代漢語動詞系統(tǒng)中一個比較特別的類,已有不少著作論及。徐峰[1]運用配價語法理論,確立了置放類動詞的成員,并分析了置放動詞的語義基礎和句法選擇。任鷹[2]223-234研究了覆蓋與填充類動詞(屬于本文的置放動詞)的句法語義特點,并重點討論了該類動詞所帶的處所賓語的受動性問題。顧陽[3]141-151研究了定位動詞(即本文的置放動詞)涵生存現(xiàn)動詞的過程,并解釋了非定位動詞不能涵生存現(xiàn)動詞的原因。陳昌來[4]213-223對放置類動詞的價質(zhì)、價位和價用做了比較詳盡的研究。毫無疑問,這些論著都在各自方面取得了不少富有價值的收獲,但也留下了一些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一、置放事件和非置放事件,置放動詞和置放句式的特征、范圍,句式論元的特征及其句位等。二、處所論元的性質(zhì)及其形成的原因和條件等。限于篇幅,本文先討論前一問題,后一問題擬另文討論。
置放事件是位移事件的一種,通過施動者發(fā)出動作使物體置于某處所。從構成要素看,置放事件包括置放者、置放物、置放處所和置放動作四個方面。一個完整的、典型的置放句式為三價句式,包括施事論元(置放者)、受事論元(置放物)和處所論元(置放處所)三個必不可少的論元成分。置放事件屬于致移事件,通過動作使施動者自身處于某處所的自移事件不在本文討論之列。試比較:
(1)a.慧芳一邊往餐桌上擺碗筷,一邊盯著電視屏幕看。
b.我把幾張鈔票塞到司機手里,跳下車奔了進去。
c.我把嘴上的煙吐到地上,一腳踢飛了地上的一只皮鞋。
(2)a.吳迪進了門,往沙發(fā)上一坐,不笑也不說。
b.我點點頭,自個兒趴在地鋪上。
c.我手抱后腦勺仰面躺在床上。
例(1)表達置放事件,施動者通過某動作使置放物處于某處所;例(2)為自移事件,施動者通過某動作自動處于某處所。表達這兩類事件的動詞也不同:表達置放事件的動詞為二價或三價的致移動詞(見下文);表達自移事件的動詞為一價的自移動詞,比如“坐、躺、站、蹲、跪、趴、臥、睡”等。從句式論元的數(shù)目上看,置放句式的論元數(shù)目要多于自移句式。
我們根據(jù)徐峰[1]設立的兩個語法框架作為表達置放事件的典型句式:
S1:N1+P+N2+V+N3
S2:N1+V+(P)+N2+N3
N1和N3分別是施事和受事,N2是置放動作過程中受事移動涉及的處所成分,P表示介詞①這里的P僅表示介詞,下文的P則表示格標,包括介詞和趨向詞。,限于“往、向、在、到”四個。經(jīng)過測試,能進入這兩個語法框架的動詞主要有(都取自《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動詞右上角的數(shù)字表示同形同音詞,右下角的數(shù)字表示第幾個義項):
A.放10擺1掛1晾擱1撂搭2插1別31攤1安3上7貼1鑲扣2糊抹3鍍堆墊1種拴停3夾2佩栽12存4安放
存放 堆放 擺放 擱放 安插 放置 存放投放1寄放 寄托1佩戴 部署 輸送等
B.蓋1包1穿4戴披1鋪套1罩 裹 捂 遮 遮蓋 覆蓋等
C.裝 灌 塞 注 加 攙 填2揣 浸泡 埋 盛1添 斟 藏2關2澆灌 注射 攙兌澆注 埋藏等
D.扔2灑 投2擲 拋 撒 倒3潑 甩 丟 吐4噴 摔 砸等
S1和S2之間存在著變換關系,凡能進入S2的動詞都能進入S1,但能進入S1的動詞卻并不都能進入S2。[1]能進入S1而不能進入S2的一般是雙音節(jié)動詞,雙音節(jié)動詞進入S2比較受限,但與之同義的單音節(jié)動詞一般能順利進入S2,這類雙音節(jié)動詞也是置放動詞。例如:
(3)a.他往地上鋪了兩件蓑衣。
b.他鋪地上兩件蓑衣。
(4)a.他正往書架上擺放各種礦石樣品。
b.*他正擺放書架上各種礦石樣品。
(5)a.工人們正往模子里灌注混凝土。
b.*工人們灌注模子里好些混凝土。上述四類動詞是根據(jù)動詞詞義進行劃分的,A類可稱為擺放類動詞,B類可稱為覆蓋類動詞,C類可稱為填充類動詞,D類可稱為扔吐類動詞。這只是做了一個大致劃分,既不全面,也沒有窮盡,類與類之間會有交叉,有些動詞可以放在這一類也可以放在那一類,比如“披”既可能屬于擺放類,也可能屬于覆蓋類,“揣”可能屬于擺放類也可能屬于填充類。實際上,這四類動詞還可以根據(jù)[±附著]語義特征分成兩類:A、B、C類動詞都具有[+附著]語義特征,D類動詞具有[—附著]語義特征。具有[+附著]語義特征的動詞詞義里蘊涵處所義素,其詞匯意義表示“使物體處于某個位置”。我們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列舉若干詞的釋義如下:
穿:把衣服鞋襪等物套在身體上。戴:把東西放在頭、面、胸、臂等處。插:長形或片狀的東西放進、擠入、刺進或穿入別的東西里。
貼:把薄片狀的東西粘在另一個東西上。
晾:把東西放在通風或者陰涼的地方,使干燥。
塞:把東西放進有空隙的地方,填入。
披:覆蓋或搭在肩背上。
由具有[+附著]語義特征的動詞構成的置放句式,句中的處所成分是構成動核結(jié)構的強制性語義成分,是與動詞同現(xiàn)的強制性句法成分,也就是說,處所成分是該類動詞的一個價成分,該類動詞是三價動詞,帶施事、受事和處所三個論元。不過,有些動詞所聯(lián)系的處所論元是常項,比如“穿”,只要發(fā)出動作衣服鞋襪等就必然附著在“身上”,處所成分傳遞的信息是完全羨余的,一般并不在句中出現(xiàn);還有些動詞所聯(lián)系的處所論元雖然不是常項,但在置放句中與一定的受事成分共現(xiàn),也可以不出現(xiàn)處所成分。例如:
(6)a.強烈的光線刺得我眼冒淚花,我掏出副墨鏡戴上。
b.韓麗婷從暖器管子上扯下一條圍裙系上。
c.我披上大衣下了床,坐在火爐旁看書。
例(6)中的句子都沒有處所成分,但根據(jù)與動詞共現(xiàn)的受事成分,其蘊涵的處所是清楚的。這是因為缺省推理在起作用,處所成分不出現(xiàn),不僅不影響句子語義的表達,反而顯得清晰簡明。
D類動詞詞義里不蘊涵處所,詞匯意義不具有“使物體處于某個位置”。比如,在《動詞用法詞典》里“扔”、“灑”、“吐”分別釋義如下:扔:揮動手臂,使拿著的東西離開手;灑:使(水或其他東西)分散地落下;吐:使東西從嘴里出來。這類動詞都是二價動詞,帶“施事”、“受事”兩個必有論元,處所成分不是其價語,構成S1和S2后,句中的處所成分一般可以刪去但句法、語義上仍保持完整。例如:
(7)a.他往垃圾簍里扔了不少雜物。
b.他扔了不少雜物。
(8)a.他往痰盂里吐了幾大口血。
b.他吐了幾大口血。
(9)a.她往頭發(fā)上噴了幾滴香水。
b.她噴了幾滴香水。
徐峰[1]從動詞配價的角度認定上述A、B、C三類三價動詞為置放動詞,D類動詞因為處所成分不是其價語而排除在置放動詞之外。張寶勝[5]則認為無論從語義上,還是從句法上,都無法把D類動詞(即該文的“扔”、“灑”類)排除在置放動詞之外。我們贊同徐文的看法,不認為D類動詞為置放動詞,雖然該類動詞能進入S1和S2表達置放義,但這種置放義是句式帶來的,動詞本身并不表示“使物體置于某處所”。上述兩個語法框架只是測定置放動詞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即凡置放動詞都能進入S1和S2,但不能反過來說,能進入這兩個框架的都是置放動詞。這正如我們不能因為“扔”能進入給予句式“他扔我一個球”表達給予義而認為“扔”是給予動詞一樣,把“扔”看作給予動詞和把“扔”看作置放動詞一樣有悖于我們的語感和直覺。但是,徐文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從動詞出發(fā)去推導論元結(jié)構,從動詞語義中推導動詞論元,而把由整個語句表現(xiàn)出來的置放義排除在外。然而,句式有其自身獨立于組成成分的整體意義,這個整體意義是無法從組成成分推導出來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6]跟以動詞為中心的配價不同,從句式配價的角度,D類動詞構成的S1和S2都屬于三價句式,跟A、B、C三類動詞構成的S1和S2一樣有三個論元,一個施事,一個受事,一個處所。句式的配價主要由句式的整體意義決定,雖然D類動詞本身是二價動詞,但是該類動詞構成的句式S1和S2也表示“施事發(fā)出動作使受事置于某處所”,就是說句式的整體意義也表示置放義,表達置放事件。
顧陽[3]注意到非定位動詞(相當于本文的非置放動詞)進入某些句式中也含有施事、客體和處所三個論元,表示受事客體著落在某一處所的意義。例如:
(10)a.廚師把土豆皮削在地上。
b.奶奶把蠶豆一粒粒地剝在細瓷碗里。
c.小明把鉛筆屑吹在地上。
例(10)中的處所成分都不能由動詞義獲得,顧文認為這個處所成分是經(jīng)過增加論元這一步驟得來的。這個新增論元原來不屬于動詞論旨關系的角色,卻能在動詞的論元結(jié)構中擔當某個論元,最終在句法結(jié)構中稱為句子成分。顧文沒有解釋是什么原因?qū)е聞釉~增加處所論元。我們認為這個新增論元應為句式價,增價動因應為句式義。
(11)a.她把茶壺放在鍋臺上→鍋臺上放著一把茶壺
b.她把幾條席子鋪在地上→地上鋪著幾條席子。
c.她把自制的黃銅鑰匙裝在衣兜里→衣兜里裝著一把自制的黃銅鑰匙。
(12)a.他把煙蒂扔在煙灰缸里→?煙灰缸里扔著一些煙蒂。
b.他把茶杯摔在地板上→*地板上摔著一只茶杯。
c.她把水潑在地上→*地上潑著幾灘水。
例(11)中的“放、裝、鋪”都是置放動詞,由這些動詞構詞的“把”字句都可以變換為相應的存現(xiàn)句;例(12)中的“扔、摔、潑”都是非置放動詞,由這些動詞構詞的“把”字句變成相應的存現(xiàn)句或者不合格,或者可接受度很低?!胺拧鳖愔梅艅釉~既可以表示動作,又可以表示動作完成后的狀態(tài),動作完成即進入遺留狀態(tài)階段?!叭印鳖惙侵梅艅釉~只能表示動作,不能表示動作完成后的狀態(tài),表示的動作都是瞬間完成的,不具有遺留狀態(tài)特征。荒川清秀[7]探討了漢語動詞詞義中的階段性問題,提出“作為表示動作過程的不同階段”,“必須把動詞中變化和靜態(tài)這兩個不同階段也列為考慮的對象”。以動詞“穿”為例,可將其分化為“穿1”和“穿2”,“穿1”和“穿2”分別代表同一行為的不同階段:“穿1”——到穿上衣服為止的階段(變化);“穿2”——維持穿上衣服以后那種狀態(tài)的階段(靜態(tài))。例(11)中“把”字句中的動詞表示“變化”,相應的存現(xiàn)句中的動詞表示“靜態(tài)”。由“把”字句變換為存現(xiàn)句的過程,也就是“從及物動詞涵生存現(xiàn)動詞的過程”,在理論上也稱作“處所倒置”[3]147?!疤幩怪谩鄙婕皠釉~論元結(jié)構的改變,“把”字句中“處所”為域內(nèi)論元,到了存現(xiàn)句中變?yōu)橛蛲庹撛?,同時“施事”受到抑制而被刪去。顧陽[3]指出及物動詞通過“處所倒置”涵生存現(xiàn)動詞,要求處所成分應是動詞論元結(jié)構中的論旨角色。例(11)符合涵生機制要求,所以有相應的存現(xiàn)句;例(12)中的處所成分原本不是動詞論元結(jié)構中的論旨角色,是通過增加論元得到,新增論元不能參與“處所倒置”,因為自然語言的內(nèi)部機制是簡明的,若該機制允許新增加的論元再參與類似“處所倒置”這類減少論元的構詞過程,其簡明性就不復存在[3]153。
實際上,無論是動詞詞義中的階段性,還是動詞論元結(jié)構及論元結(jié)構變化,都與動詞本身是否含有處所義素有關。置放動詞因為本身含有處所義素,所以有[+附著]特征,能呈現(xiàn)附著狀態(tài),因而可以表現(xiàn)動態(tài),又可以表現(xiàn)靜態(tài),如例(11)的“把”字句中表示動態(tài)義,相應的存現(xiàn)句中表示靜態(tài)義。也正因為置放動詞含有處所義素,處所論元才有可能成為必有論元,因而可通過“處所倒置”涵生為存現(xiàn)動詞,由及物動詞涵生為存現(xiàn)動詞的過程也就是由動態(tài)義轉(zhuǎn)變?yōu)殪o態(tài)義的過程。非置放動詞因為本身不含處所義素,所以沒有[+附著]特征,不能呈現(xiàn)附著狀態(tài),只能表示動態(tài)義,可以構成“把”字句,沒有相應的存現(xiàn)句。也正因為非置放動詞不含處所義素,構成的“把”字句盡管帶有處所成分,但處所成分并非動詞的必有論元,而是句式帶來的新增論元,新增論元不能參與“處所倒置”,因此非置放動詞不能涵生為存現(xiàn)動詞,即不能表示靜態(tài)義。
還有些動詞也可以構成S1和S2,如“寫、畫、刻、繡、描、印、按(手印)”等,但這類動詞所帶的賓語不是受事賓語而是結(jié)果賓語,在動作發(fā)生前客體并不存在,動作完成后某客體事物產(chǎn)生并附著于某處所。這類動詞不是致移動詞,而是致果動詞,客體成分沒有自立性,具有附庸性??梢姡稍擃悇釉~構成的S1和S2并不真正表達置放事件,充其量只能算附著事件①置放事件和附著事件通常具有相關性。有些置放事件結(jié)束意味著附著事件開始,這類結(jié)束類置放事件也可看作附著事件:不僅表達這兩類事件的句式有重合之處,而且句式之間常常可以互相轉(zhuǎn)換。。例如:
(13)a.她往彩紙上寫了幾行字。
b.她寫在彩紙上幾行字。
(14)a.他往石頭上刻了一首詩。
b.他刻在石頭上一首詩。
(15)a.他往合同上按了一個手印。
b.他按在合同上一個手印。
置放句式表示施動者自主地、有目的的發(fā)出動作并致使受事置于某處所,具有意愿性或自主性特征。能進入句式S1和S2的動詞都是自主動詞,非自主動詞不能進入。或者說,S1和S2是兩個具有意愿性或強施事性特征的句式,經(jīng)過這兩個句式過濾的動詞才能表達置放事件。能進入S1和S2的四類動詞中有些動詞有自主性用法,也有非自主性用法,如“抹、灑、倒、噴、潑、砸”等,進入 S1、S2時為自主性用法,句子表達置放事件,進入其他句式則可能為非自主性用法,非自主性用法時句子表達的不是置放事件。例如:
(16)a.兒子(故意/*不小心)往土墻上抹了不少稀泥。
b.兒子(故意/*不小心)抹了土墻上不少稀泥。
c.兒子(故意/不小心)把稀泥抹在自己的鼻子上。
(17)a.兒子(故意/*不小心)往水泥地上灑了一些水。
b.兒子(故意/*不小心)灑了水泥地上一些水。
c.兒子(故意/不小心)把湯灑在自己的衣服上。
例(16a,b)、(17a,b)分別為 S1、S2,句中可加意愿標記“故意”,而不能加非意愿標記“不小心”,說明這兩個句式中的“抹”和“灑”所表示的動作為自主性或意愿性動作,例(16c)、(17c)中既可加意愿標記“故意”,也可加非意愿標記“不小心”,說明這兩句中的“抹”和“灑”所表示的動作可能是自主性或意愿性動作,也可能是非自主性或非意愿性動作。置放事件是施事自主地、有意識地發(fā)出動作使受事處于某處所,所以表達置放事件的句式應該是具有意愿性或自主性特征的句式。例(16a,b)、(17a,b)只具有意愿性或自主性特征,句子表達置放事件;例(16c)、(17c)可能具有有意愿性或自主性特征,也可能具有非自主性或非意愿性特征,前者表達置放事件,后者表達的不是置放事件。盡管“抹”、“灑”為非自主性用法時也表示使某物處于某處所,但這不是施事自主的、有意識的行為。
1.施事論元N1的特征
Dowty[8]指出,施事、受事等并不是初始概念,跟動詞發(fā)生種種語義關系的成分中最基本的角色只有兩類,即原型施事(Proto-Agent)和原型受事(Proto-Patient)。原型施事包括自主性、感知性、使因性、位移性和自立性特征;原型受事包括變化性、漸成性、受動性、靜態(tài)性和附庸性特征。[9]
置放句式表示“施動者發(fā)出動作使受事處于一定位置”,句式中N1為典型的施事論元,具有自主性、使動性。N1自主地、有目的地發(fā)出動作并致使受事置于某處所,N1既是動作的施動者、事件的致使者,又是受事位移的動力源,具有意愿性或強施事性特征。
施事論元的意愿性或強施事性特征是由置放句中的動詞所要求的。能進入句式S1和S2的動詞都是自主動詞,非自主動詞不能進入?;蛘哒f,S1和S2是兩個具有意愿性或強施事性特征的句式,經(jīng)過這兩個句式過濾的動詞才能表達置放事件。上文提到的能進入S1和S2的四類動詞中有些動詞有自主性用法,也有非自主性用法,如“抹、灑、倒、噴、潑、砸”等,進入S1、S2時為自主性用法,句子表達置放事件,進入其他句式則可能為非自主性用法,非自主性用法時句子表達的不是置放事件。例如:
(18)a.兒子(故意/*不小心)往土墻上抹了不少稀泥。
b.兒子(故意/*不小心)抹了土墻上不少稀泥。
c.兒子(故意/不小心)把稀泥抹在自己的鼻子上。
(19)a.兒子(故意/*不小心)往水泥地上灑了一些水。
b.兒子(故意/*不小心)灑了水泥地上一些水。
c.兒子(故意/不小心)把湯灑在自己的衣服上。
例(18a,b)、(19a,b)分別為 S1、S2,句中可加意愿標記“故意”,而不能加非意愿標記“不小心”,說明這兩個句式中的“抹”和“灑”所表示的動作為自主性或意愿性動作,例(18c)、(19c)中既可加意愿標記“故意”,也可加非意愿標記“不小心”,說明這兩句中的“抹”和“灑”所表示的動作可能是自主性或意愿性動作,也可能是非自主性或非意愿性動作。置放事件是施事自主地、有意識地發(fā)出動作使受事處于某處所,所以表達置放事件的句式應該是具有意愿性或自主性特征的句式。例(18a,b)、(19a,b)只具有意愿性或自主性特征,句子表達置放事件;例(18c)、(19c)可能具有有意愿性或自主性特征,也可能具有非自主性或非意愿性特征,前者表達置放事件,后者表達的不是置放事件。盡管“抹”、“灑”為非自主性用法時也表示使某物處于某處所,但這不是施事自主的、有意識的行為。
2.受事論元N3的特征
置放句中的受事具備原型受事的受動性特征,受句式義影響,受事還具有兩個非原型受事特征:位移性特征和自立性特征。置放句式的核心意義是“使受事轉(zhuǎn)移并處于一定位置”,句式義要求N3具有位移性特征,而且須是人力能改變其空間位置的物體;由于轉(zhuǎn)移物先于置放事件獨立存在,因此N3又具有自立性特征,但不具有原型受事的變化性特征,因為受事在位移過程中保持不變。
在置放事件中,N3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動作的受事,又是存在的主體,即存在物、放置物。形式上,“V+N3”構成動賓結(jié)構,“N3在+N2”構成主謂結(jié)構。
3.處所論元N2的特征
N2是在動作的影響下置放物達到的處所,即終點處所。終點處所必須是具體的,只有具體事物才能夠占據(jù)一個空間位置。從形式上看,主要有兩種,一是具有[+空間]特征的名詞語,N3直接移動到N2。二是方位短語(參照成分+方位詞),如果N2是“參照成分+里(中)”,N2為具有“容器”意義的參照物,N3位于N2的內(nèi)部;如果N2是“參照成分+上(下、前、后、左、右、旁邊)等”,N3位于 N2的外部。如果N2是“參照成分+上”和“參照成分+里(中)”,N2在面積或體積上應不小于N3,這樣N2才有可能容納和承載N3。N2除了上述兩種形式外,還可以是處所代詞或者稱人詞語加處所代詞。具有空間意義的名詞語如果本身為處所性較高的名詞成分(比如處所名詞),則出現(xiàn)在動詞前和動詞后都無須附加方位詞;如果為處所性較低的名詞成分,則一般須后附方位詞,成為方位短語,但位于動詞后做賓語(格標為趨向詞)時也可不加方位詞。例如:
(20)a.他把那兩張沙發(fā)擺在臥室→他在臥室擺了兩張沙發(fā)
b.他把那些廢紙?zhí)钸M了化紙爐→他在化紙爐里填了一些廢紙
c.他把棉袍搭在椅子上→他在椅子上搭了一件棉袍
d.他把那些書稿擱在我那兒→他在我那兒擱了一些書稿
例(20a)中的“臥室”為處所名詞,因為本身處所性較高,所以出現(xiàn)在動詞前后無須后附方位詞;(20b)中的“化紙爐”為處所性較低的名詞語,位于動詞后做賓語時無須附加方位詞,而位于動詞前做狀語時必須附加方位詞;(20c)、(20d)中的“椅子上”和“我那兒”分別為方位短語和指代性處所短語,位于動詞前和動詞后都表示空間處所。
可見,動詞前和動詞后的處所成分的性質(zhì)并不完全相同:處所成分位于動詞前做狀語和動詞后做補語時只表示空間處所,位于動詞后做賓語時則具有一定的事物性,所以由名詞語充當?shù)奶幩煞肿鲑e語時無論其處所性高低與否都無須后附方位詞,而做狀語時低處所性的名詞語必須后附方位詞。(關于這一點,將另文詳述。)
由方位短語充當N2時,在參照成分后所附加的方位詞與置放動詞的語義特點有一定聯(lián)系。[4]219比如“穿、掛、晾、貼、蓋”等動詞的N2,參照成分一般后附“上”,相應地,這些動詞一般可帶趨向詞“上”;“塞、填1、揣、灌注、加入”等動詞的N2,參照成分一般后附“里”,相應地,這些動詞一般可帶趨向詞“進”;“放、擱、擺、裝”等動詞的 N2,參照成分既可后附“上”,也可后附“里”,相應地,這些動詞既可以帶趨向詞“上”,也可以帶趨向詞“進”。例如:
(21)a.她往骨灰匣上貼了一個標簽→那個骨灰匣被她貼上了標簽
b.她往灶膛里塞了一些柴草→她把柴草塞進灶膛了
c.他往馬背上擱了一個木箱子→他把木箱子擱上馬背了
d.她往冰箱里擱了一斤肉餡→她把肉餡擱進冰箱了
處所論元是受事在動作作用下所到達的處所或落點,動作完成后受事附著于該處所。在有的置放句中,處所成分并不是受事位移后最終的附著處所,而是置放事件發(fā)生的處所,這類處所成分不是置放句式的處所論元。例如:
(22)a.媽媽在園子里澆白菜。
b.楊媽在廚房灌暖瓶。
例(22a)中“在園子里”是“澆白菜”這一事件發(fā)生的處所,不是受事“水”位移后的附著處所,“水”的附著處所是“白菜上”;(22b)中的“在廚房”是“灌暖瓶”這一事件發(fā)生的處所,不是受事“開水”的位移后的附著處所,“開水”的附著處所是“暖瓶里”。所以(22a)中的處所論元應該是“白菜上”,(22b)中的處所論元應該是“暖瓶里”,只是因為分別做動詞“澆”、“灌”的賓語而不能后附方位詞。
置放句式所要求的三個強制性論元成分(施事、受事、處所)通過一定的移位操作(如話題化和述題化①這里的話題化和述題化有時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主語化和賓語化,有些語義格前移后做主語兼話題,有些后移充當賓語。參看張云秋[10]。)可以形成不同的句法結(jié)構。論元成分的移位一般是因為表達的需要而進行的,通過移位實現(xiàn)一定的語用目的。置放句中,施事的句位相對固定,通常位于句首,占據(jù)主語位置,在“被”字句中也可置于“被”后,但這一位置變化是因受事或處所的移位而引起的,因此這里主要觀察受事和處所論元的位置變化。
1.受事論元的句位
受事論元在置放句中主要有四個句位:一是動詞賓語位置;二是句首話題位置;三是“把”賓語位置;四是“被”字句主語位置。這樣就形成四種句式②這里和下文列舉的因受事論元和處所論元移位所形成的句式,并不意味著上文提到的四類動詞都可以進入這些句式中。事實上,有些動詞只能進入部分句式。:
A.N1+P+N2+V+N3
(23)她在我面前的茶幾上放了一杯水。
B.N3+N1+V+P+N2
(24)那些書籍他堆在走廊里。
C.N1+把 +N3+V+P+N2
(25)她把選好的西紅柿擱在秤盤上。
D.N3+被+N1+V+P+N2
(26)所有的家具和器皿都被他擺在貯藏室。
受事論元在置放句中的常規(guī)配位是做動詞的賓語,其句法移位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前移至句首做話題;二是前移做“把”賓語和“被”字句主語。受事做“把”賓語和“被”字句主語時,處所論元占據(jù)動詞后補語或賓語位置。處所論元直接做賓語,處所論元就由外圍格進入核心格(客體格),這樣,動詞在邏輯上就有兩個名詞語做其賓語,一個是直接做賓語的處所論元,一個是做“把”賓語或“被”字句主語的受事論元。
在有的置放句中,施事和受事具有領屬關系,受事為施事的一部分,受事通常的句位是“把”的賓語,一般不做動詞賓語和“被”字句主語,但可作話題化或主語化移位。例如:
(27)a.他把手搭在我肩上。
b.男人把頭轉(zhuǎn)過去,下巴擱在方向盤上。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置放句式中動詞所帶的三個強制性論元成分為施事(N1)、處所(N2)和憑事(N3,工具或材料),N1為主體格,N2為客體格,N3為外圍格,外圍格以介詞“用、拿”等引介做狀語。這類置放句式中的動詞為覆蓋類和填充類動詞,擺放類和扔吐類動詞不能構成這類置放句式。例如:
(28)a.他用青磚鋪院子了。
b.他用沙土填了那口機井。
c.*她用那些衣服放衣柜。
d.*她用手提包丟沙發(fā)。
2.處所論元的句位
處所論元有些帶有格標(介詞或趨向詞),有些不帶格標。帶格標的處所論元在置放句中有四個句位:一是句首話題位置;二是動詞前狀語位置;三是動詞和賓語之間;四是動詞和賓語之后。這樣就形成了四種句式:
A.P+N2+N1+V+N3
(29)在大號皮箱內(nèi)她放了一雙長筒靴。
B.N1+P+N2+V+N3
(30)他在我身后的墻上掛了一塊小黑板。
C.N1+V+P+N2+N3
(31)他拋在我身后一個彩球。
D.N1+V+N3+P+N2
(32)她灑了一些水在地板上。
句式D可能因為“N3”移到句首或動詞前而有以下變式:
D1.N3+N1+V+P+N2
D2.N3+被 +N1+V+P+N2
D3.N1+把 +N3+V+P+N2
帶趨向詞格標的處所論元只能出現(xiàn)在句式D的變式D1、D2、D3中,帶介詞格標的處所論元則可進入以上全部或部分句式及其變式,其中帶介詞“在”的處所論元,可進入上述所有句式。
不帶格標的處所論元在置放句中可以有五個句位:一是句首話題位置;二是“被”字句主語位置;三是“把”賓語位置;四是雙賓句間接賓語位置;五是動詞賓語位置。這樣就形成了五種句式:
A.N2+N1+V+N3
(33)籃子里她放了些西紅柿和洋蔥頭。
B.N2+被 +N1+V+N3
(34)那堵墻上被他掛滿了各種獵獲的獸頭。
C.N1+把 +N2+V+N3
(35)她把整個衛(wèi)生間都擺滿了各種香波浴液以及面霜雪花膏。
D.N1+V+N2+N3
(36)他掛墻上一把舊琵琶。
E.N1+把 +N3+V+N2
(37)他把家具都裝車了。
句式E中,處所論元做“把”字句的動詞賓語,這只是處所論元做動詞賓語的一個代表而已,除了做“把”字句的動詞賓語,還可以做“被”字句和話題句的動詞賓語。
可見,處所論元既可以進行話題化或主語化移位,也可以進行賓語化移位。此外,處所論元還可前移做“把”賓語和“被”字句主語。處所論元做“把”賓語和“被”字句主語的動因主要是,為了在不改變受事論元做客體格的前提下增加受事成分的句位,使受事論元和處所論元都以受事者身份出現(xiàn)在句中。[2]經(jīng)過上述移位操作后,處所論元由外圍格變?yōu)楹诵母?,可以出現(xiàn)在句子的主語和賓語位置。不過,處所論元的移位操作有時不太自由,比如,要求處所要受到完全影響,動詞要帶有結(jié)果補語或者要有總括性副詞修飾等。(擬另文詳述)
處所論元除了可作整體移位外,也可作部分移位[1],可作部分移位的是由方位短語充當?shù)奶幩撛?,移出的部分是參照成?即具有空間意義的名詞語),指示方向和位置的成分留在原位。例如:
(38)a.臥室的那個保險柜她在里面放了幾樣值錢的東西。
b.前廳的那堵側(cè)墻主人掛了幾塊金漆匾額在上面。
綜上所述,本文的基本結(jié)論如下:一是典型的置放句式為三價句式,包括施事、受事和處所三個必不可少的論元成分;與置放事件相關的動詞主要是置放動詞,也包括非置放動詞;置放動詞句是置放句式的一個實例,某些非置放動詞句也是置放句式的一個實例。二是置放句式中的施事具有自主性、使動性,處所具有具體性、空間性,受事具有受動性、位移性和自立性;置放句式具有意愿性或自主性特征,句式中的動詞都是自主動詞。三是受事論元可以有四個句位,可形成四種置放句式。處所論元有些帶有格標,有些不帶格標。帶格標的處所論元可以有四個句位,可形成四種置放句式;不帶格標的處所論元可以有五個句位,可形成五種置放句式。
[1]徐峰.現(xiàn)代漢語置放動詞配價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3):87-101.
[2]任鷹.現(xiàn)代漢語非受事賓語句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顧陽.論元結(jié)構及論元結(jié)構變化[C]//沈陽.配價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141-155.
[4]陳昌來.現(xiàn)代漢語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213-223.
[5]張寶勝.《現(xiàn)代漢語置放動詞配價研究》補議[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3):25-30.
[6]沈家煊.句式和配價[J].中國語文,2000(4):291-297.
[7]荒川清秀.漢語動詞意義的階段性[C]//大河內(nèi)康憲.日本近、現(xiàn)代漢語研究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107-117.
[8]Dowty,David.Thematic proto-roles and argument selection.Language,1991(67):547-619.
[9]陳平.試論漢語中三種句子成分與語義成分的配位原則[J].中國語文,1994(3).
[10]張云秋.現(xiàn)代漢語受事賓語句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