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雁
學生有了錯誤怎么辦?這可能是許多教師渴望了解的問題。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犯錯誤,究其原因,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意識的,就是我們所說的犯了錯卻不知錯;另一種是有意識的,就是明知故犯。大多數(shù)學生的過錯屬于前者。但同一種過錯,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動機,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情況區(qū)別對待,慎重處理,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的過錯,講求批評教育的方法。
有些學生犯錯誤是由于無知和好奇造成的。如美術(shù)教學中有一些有趣的學具,可是每次美術(shù)教師要求學生把學具準備好的時候,總會有個別學生拿不出來。原因就在于這部分學生對學具好奇,將這些學具“搞研究”了。好奇心是每個學生的天性,這也是他們勇于探究、善于發(fā)現(xiàn)的先導。如果教師對犯這種錯的學生訓斥挖苦,就會撲滅學生智慧的火花。正確的教育方法是既要嚴肅地批評學生的過錯,又要加以積極的引導,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其好好學習,長大后探究更多自己想知道的一些未知世界。這種批評教育的方式,學生十分容易接受和改正,并且有可能在他的一生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多的情況下學生犯錯誤,是由于他們還未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未初步掌握道德行為準則而造成的。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學生下課時在班級或走廊里跑跳、打罵;有時還會看到一些學生在學校的墻壁、桌椅上亂涂亂畫;在校園里將手中的紙屑隨處亂丟。這些錯誤的產(chǎn)生,究其根本是因為學生缺少強烈的道德觀念,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些學生往往在有人監(jiān)督的時候能夠表現(xiàn)得很好,可是一旦無人監(jiān)督,就會做出種種讓學校和教師都傷腦筋的事情。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而且要常抓不懈,正面引導。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犯錯誤的不同的情況,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適時地為學生講一些先進模范人物的品德故事,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使學生在學會分清是非美丑的同時,逐步掌握基本的道德準則。
學生好動和缺乏自制力,往往也是發(fā)生過錯的原因。如上課時經(jīng)常會有一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有時東張西望,有時竊竊私語,還有時愛搞些小動作。教師在一般的情況下都會嚴厲地批評,一些學生也會很不服氣,對教師產(chǎn)生抵觸的情緒。其實,遇到在這種情況下犯錯誤的學生,教師除了批評以外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力,使其自覺遵守紀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要盲目地一味批評,在批評的同時還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一經(jīng)提出就要認真做好檢查督促工作,對學生的教育要“貴在堅持”。學生如果做得不好要及時批評教育,積極進行引導;學生做得好就要在班級進行表揚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與此同時還應向這些學生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幫其樹立更高的標準,適當?shù)亟o他們施加一些“壓力”,從而使他們產(chǎn)生一種新的動力,以此逐步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減少課堂上犯過錯的次數(shù)。
還有一些學生的過錯是由于模仿成人甚至家長、教師的某些錯誤言行所致。如父母平時說話較粗俗,不注重自身的文明禮貌,對待孩子也很隨便,時間一長,孩子自然而然地會受到一些不良影響。這些學生常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很隨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愛說臟話且不以為然。對學生的這一類過錯,教師要積極教育引導,幫助學生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讓家長認識到孩子所犯錯誤的重要性,使其主動做到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去影響孩子,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除了以上所談幾點之外,學生有時會出現(xiàn)明知故犯的錯誤,這與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小學生抽象思維還不發(fā)達,對一些事物容易產(chǎn)生興趣,而且對事物的前因后果往往不假思索。比如,個別學生為了講“義氣”,有些事情明知不對,也要跟著去做……看到別的同學和老師頂嘴,不認為是壞事,而認為是“勇敢”,自己也跟著做……對于可能知錯犯錯的行為教師要多加調(diào)查分析,針對不同情況,給予恰如其分的批評教育,切忌不分青紅皂白亂加指責、訓斥,這樣學生不僅不能改正錯誤,還會再犯新的錯誤。
總之,對于學生的過錯,教師要做到“重責其事,輕責其人”,要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要過多地責備,更不能去挖苦與傷害。此外,處理學生的過錯要留有余地,要為學生提供改正錯誤的方法,還要給予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學生有了改過的表現(xiàn),教師要及時表揚鼓勵,給予肯定。如出現(xiàn)反復,不能急燥,也不能隨便打擊。相信,只要教師正視學生的過錯,講求批評的方法,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學生的過錯是一定能夠得以糾正的。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