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瑜清[暨南大學文學院, 廣州 510632]
《蜃樓志》中蘇吉士人物形象分析
⊙蔡瑜清[暨南大學文學院, 廣州 510632]
《蜃樓志》是清代嘉慶年間一部具有較高文學價值與史料價值的長篇白話小說,講述了當時廣東的官場與商界的情況,反映了嶺南地區(qū)的風土人情與社會現實。本文主要分析主人公蘇吉士這個人物形象,從儒士、商人、男子三個角度歸納他的性格特點,剖析小說在形象塑造中所體現的社會價值觀、倫理觀和深層的社會現實。
《蜃樓志》 蘇吉士 人物形象
清嘉慶九年刊發(fā)的《蜃樓志》,是繼《金瓶梅》《紅樓夢》之后的中國文學史上又一部優(yōu)秀長篇白話小說。小說描寫了廣州十三行洋商蘇萬魁之子蘇吉士讀書、經商的經歷,以及早期民族資本家的活動,既展現了當時清代商場與官場的生活現實,也生動地刻畫了當時嶺南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現實。戴不凡先生曾評價:“就我所看過的小說來說,自乾隆后期歷嘉、道、咸、同以至于光緒中葉這一百多年間,的確沒有一部能超過它的,如以‘九品’評之,在小說中這該是一部‘中上’甚或‘上下’之作。”它被譽為清末譴責小說的先河之作,具有不可忽視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蜃樓志》一書以嘉慶前后的廣東為故事敘述的大舞臺,主要塑造了商、官、儒、匪、女子等五種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著重刻畫了廣州十三洋行商總的兒子蘇吉士。作品敘述了蘇吉士求學、經商、成家立業(yè)、出仕當官到功成身退的四年經歷。他經歷了家變、情變,從一個少年變?yōu)槌扇?,其中一個明顯的轉折就是他成家并且繼承父業(yè),作者在第14回中特別作了交代:“從前蘇笑官表字吉士,此后書中稱吉士,不稱笑官矣?!雹傩≌f主要從立身建業(yè)和男女情愛兩個方面來刻畫這個小說人物,圍繞著他牽扯出官場、商界、情場、戰(zhàn)場上的諸多人物,構成一幅開闊的眾生百態(tài)的社會生活畫面,由此可以窺見更深廣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現實。
《蜃樓志》深受《金瓶梅》和《紅樓夢》的影響,無論在選題立意、情節(jié)敘述、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因襲與繼承的成分。蘇吉士這個人物形象身上明顯有西門慶與賈寶玉的影子,又不同于以往古典小說中主人公而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格,是洋商身份與士人心態(tài)的巧妙結合。②可謂古典小說中的新形象。
1.儒士之蘇吉士十四歲的蘇吉士只是一個學生,其父誠心延請李匠山為西賓,并且慷慨贈物,仍然希望兒子博取功名,走仕途經濟之路,而蘇吉士與廣州知府上官益元、廣糧廳申晉等都交情匪淺,兩個妹夫都是科舉及第、仕途順利。這些都表明,雖然蘇吉士是腰纏萬貫的富商之子,但是他并沒有徹底擺脫官本位情結。然而,跟傳統的讀書人相比,淡薄功名、銳意經商在蘇吉士的言行中體現得更為突出。他曾對溫素馨說:“我也不想中(舉人、進士),不想做官,只要守著姐姐過日子?!边@話雖然有調笑成分,但仍可看出他并不熱衷功名;后來,他被授予內閣中書之職,幫助官府平定叛亂的摩剌,可是他卻“情愿以中書職銜家居,不愿供職”。不過,蘇吉士這種淡薄功名的思想,與賈寶玉有所不同,他所接觸的社會面更為廣泛,有官、商、儒士、勇士,熟悉下層社會生活,并沒有太多對離合聚散、世態(tài)炎涼的認識,更多的是安于享樂、隨緣達觀的心態(tài),功名的吸引力對于他遠不如現實生活的享樂。
2.商人之蘇吉士蘇吉士是洋商之子,繼承了父輩的精明與商人的特質,但是他與傳統的商人形象迥然不同。首先他有自己的理財經商的方法,有人情味,不巧取豪奪。其次他慷慨大度、仗義疏財、重義輕利,沒有奸商那種唯利是圖的狡詐和惡霸那種放縱私欲的粗野。他有很多善行壯舉:將父親遺留的高利貸及抵押債券當眾燒毀,豁免陳租,讓債戶憑著個人本心來決定是否還他本錢;在戰(zhàn)亂和災荒時,他低價賣米,以三兩六錢一石的價格賣出積存的大米;他資助施小霞葬父,慷慨借錢給時邦臣,還另贈十兩銀子作為路費,等等。誠然,在他這些舉動中,有著商人的利益考慮,比如收買人心、消災免禍,利用價格差賺錢等,但是,不能由此否認蘇吉士的善心與慷慨,這對于一個商人而言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從蘇吉士這種輕財重義的行為及其效果可以看到儒家“重義輕利”的傳統思想對他的影響,這也說明了盡管當時商人的地位提高了,但是商人精神仍處于弱勢地位,并不能抹殺掉儒學的統治地位。由此可知,“蘇吉士是一個帶有儒家傳統風范的新式商人,這種儒商一體的形象包含著時代的文化意蘊,蘇吉士不是一個純粹的商人,而是一個重義好施、溫文爾雅的儒商?!雹?/p>
3.男子之蘇吉士小說花費大量筆墨描繪了蘇吉士在情場上的活動。蘇吉士有著西門慶好色的一面,追求肉體享樂,四處留情,一有機會就和女人偷情,先后娶了一妻四妾,此外還跟婢女、他人遺孀有染。但是蘇吉士對女性的態(tài)度與西門慶又有所不同,他有著賈寶玉的體貼、博愛。如第6回,蘇吉士得知情人溫素馨背叛他,并且將與烏岱云成親,先是震驚和憤慨,但很快就平靜下來,反而替素馨著想:“她是女孩兒家,怎能自己做主?他父母已經許下,料也無可如何了。只恨我生了這場瘟病,弄得一些不知,不曉得她還怎樣怪我呢,我如何反去怪他!”當素馨婚后受到烏岱云凌辱時,他又盡力為之奔走。由此可見,他并不是紈绔子弟般把女子當玩物,所以,蘇吉士可謂西門慶與賈寶玉的合體,或者說他是以賈寶玉之情行西門慶之事。他體貼女性,追求愛情,但是又不滿足于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他耽于肉體享樂,庸俗膚淺卻又不變態(tài)。他“追求的是愛與性的結合(這種愛并不等同于現代所說的愛情,主要是一種憐愛),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男女情愛”④。
蘇吉士這個人物形象,既有傳統的一面,又有某些全新的意義,通過他以及周圍一系列人物的活動,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倫理觀以及社會現實等。
首先,蘇吉士的思想與經歷,體現了當時嶺南地區(qū)商業(yè)的地位以及人們的功名觀與價值觀。中國人輕商、抑商的歷史與經商的歷史一樣悠久,古典小說中商業(yè)題材一向難入主流,其所塑造的眾多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中,幾乎見不到正面的商人形象,大多是奸商的丑惡嘴臉。然而,“《蜃樓志》的出現,一改商人在文學作品中的低下地位,使文學史上有了一部以大商人為正面主人公形象的長篇小說。”⑤這種創(chuàng)作思想出現于古典長篇小說中似乎還是第一次。
《蜃樓志》描寫的時期是嘉慶前后,商業(yè)繁榮,但是清政府并未改變傳統的抑商政策。作者塑造了蘇吉士這個正面商人形象,站在了大商人的立場上替他們鳴不平。從《蜃樓志》可看到,蘇吉士不以仕途功名為務,反而銳意經商,他的母親也認為“做了官有什么好處?你看屈大人做到巡撫,還被強盜拿去受罪哩”,這些都表明了,在當時的廣東,傳統的價值觀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做官不再是衡量人們生命價值的唯一標準,經商致富也是一條成功之路。重實用、重商重財,這種不同于傳統功名觀的價值觀,在繁榮的廣州尤為明顯,棄官從商也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其次,蘇吉士的情愛經歷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倫理。晚明時期肯定和宣揚性欲的思想依然對清人影響很大,《蜃樓志》就仍然鮮明地體現這種觀點。雖然書中含有一些露骨的艷情描寫和低俗的齷齪場景,但是作者在書中充分肯定了人的性欲,而不是一味地禁錮壓制人的正常需要。在小說的結尾處,蘇吉士的老師李匠山說:“總之,‘酒色財氣’四字看得破的多,跳得過的少?!渴葹⒍粊y,好色而不淫,多財而不聚,說他不使氣,卻又能馳騁于干戈荊棘之中,真是少年僅見!不是學問過人,不過天姿醇厚耳!若再充以學問,庶乎可幾古人?!碧K吉士好色卻不遭人詬病,可見當時人們對性欲情色的肯定。還有,蘇吉士、烏岱云進出溫氏姐妹的閨房幾乎暢通無阻,女子不再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無疑給各種偷情行為提供了便利,這不僅體現了宣揚性欲的思想,也說明了當時封建禮教的松動,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正接受著來自商業(yè)和外來文化的沖擊。
毫無疑問,這部小說采取了與才子佳人小說不同的情愛觀。在《蜃樓志》中,“蘇吉士并不是靠才貌贏得佳人,更多是出于性欲的需要,顯得更實際、更膚淺,才學并不再是男女青年之間互相悅慕的必要和首要的條件,偶爾也有詩詞唱和,但這經常只是情愛歡悅的一種佐料,這種倫理觀呈現出比較突出的‘單純的性欲’與‘現代的性愛’的兩重性?!雹?/p>
再次,圍繞著蘇吉士的經歷,小說揭示了官場的黑暗、商界的艱辛與封建王朝必將崩潰的命運。蘇吉士是個仗義疏財、慷慨為善的儒商,而以粵海關差赫致甫為首的貪官污吏卻貪得無厭,濫用職權欺壓商人,貪污受賄。在這種鮮明對比下,更暴露出奸商貪官的丑惡行徑與官場的黑暗腐朽,褒貶分明中,也使得作者精心塑造的蘇吉士這個正面商人形象更加光輝突出。
雖然蘇吉士有某些遭人詬病之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蘇吉士這個人物形象有獨特之處,帶著作者所處時代的新氣息,在中國古典小說的人物畫廊中獨具一格,在展現當時社會價值觀、倫理觀、社會現實等方面也功不可沒。雖然此書對于商業(yè)活動的描寫稍微欠缺,但是總體上瑕不掩瑜,而《蜃樓志》的價值也遠遠不止于塑造了蘇吉士等一干人物形象,它在選題立意、情節(jié)設置、語言敘述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文學欣賞性,在反映社會、揭示現實等方面,也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① (清)庾嶺勞人:《蜃樓志》,華夏出版社2013年版。本文所引用的小說原文皆出自此版本,不另注。
② 雷勇:《〈蜃樓志〉的因襲和創(chuàng)新》,《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第94頁。
③④ 陳金花:《論〈蜃樓志〉的寫實性和虛幻性》,《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84頁,第85頁。
⑤ 陳?。骸丁打讟侵尽档膶懽鞅尘凹捌湫绿剿鳌罚痘葜荽髮W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第71頁。
⑥ 朱學勤:《論蘇吉士的“長大成人”——對于〈蜃樓志〉的一個“主題學”研究》,《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第93頁。
作 者:蔡瑜清,暨南大學文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