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
(哈爾濱師范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陶淵明的詩歌中,有許多描寫時間的詩句,如“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些詩句中,都帶有表示時間的詞匯。無論是用時間直接名篇或是以時間為線索,這些詩歌中,無不充溢著對于時間的關注與感悟。本文試圖從時間角度進入陶淵明詩歌,從陶淵明對于時間的述說,來解讀其對于人生的感悟。
據(jù)逯欽立本《陶淵明集》統(tǒng)計,在陶淵明的125首詩歌中,除《述酒》、《命子》、《讀史述九章》外,除去時間上重復的詞語,其詩歌中表示時間的詞共174個。其中,名詞性詞語所占比重最多,共計83個,形容性時間詞語共36個,動詞性時間詞語有28個,副詞性時間詞語共27個。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的運用廣泛豐富,而這些詞語的運用,卻并非出自偶然,而是詩人在時間運轉(zhuǎn)、光陰流逝中,對于人生情與理的感悟與思索。
方宗誠《陶詩真詮》論曰:“但以淵明為隱逸人、曠達人,失之遠矣!淵明蓋志希圣賢,學期用世,而遭時不偶,遂以樂天安命終其世耳?!盵1](P255)可見在陶淵明的人生中,不僅僅有安閑自在的田園生活,其內(nèi)心深處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其感時憂國、奮力用世的人生感悟。
陶淵明這種用世之心在時間上的表現(xiàn),是對于時間流逝、氣力漸衰的憂懼感,以及“恐修名之不立”的緊迫感。陶淵明的詩歌中,時常流露出對于生命易逝的憂懼之感。這種憂生之情,成為陶淵明在詩歌中反復吟詠的對象?!傲骰冒倌曛校钊障嗤?。??执蠡M,氣力不及衰”、“氣力漸衰損,轉(zhuǎn)覺日不如。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2](P80)表達了其對于時間流逝,年華漸老,氣力衰退的擔憂與恐懼?!熬炀焱魰r,憶此斷人腸”,“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人生若寄,憔悴有時”,表達了其對于生命終結而流露出的焦慮與憂傷。在這些由時間語匯構筑起來的詩句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陶淵明的內(nèi)心世界并非是永恒的靜穆與淡泊,也有著對于生死的敬畏與無可奈何,而產(chǎn)生這種憂懼感的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恐修名之不立”的緊迫感和強烈的用世之心。陶淵明的內(nèi)心深處,有著躁動不已的功業(yè)意識。面對時間的流逝,反觀自己功業(yè)無成,一種強烈的無力感,便在其心頭悄然滋生。陶淵明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于生命短暫的憂慮,與其說是出于對死亡的畏懼和無知,不如說是在有限的生命內(nèi),因其政治理想和社會抱負無法實現(xiàn),而引發(fā)的年華逝去,功業(yè)未建的憂傷與焦慮。
嗟予小子,稟茲固陋。
徂年既流,業(yè)不增舊。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懷矣,怛焉內(nèi)疚。
這種憂生之嗟,既來源于其“徂年既流,業(yè)不增舊”的功業(yè)意識,又來源于其“志彼不舍,安此日富”的用世之心。盡管年華漸衰,但陶淵明這種追求功業(yè)的用世之心卻并未停歇。詩人所憂慮的,并非是老之將至,年華不再,而是老沒無聞,功業(yè)未建。于是,這種憂生之情與用世之心相互交織生發(fā),從而形成了陶淵明詩歌中,面對時光墜往而壯心不已的用世之情。他如“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等詩句,無不在感慨時光流逝的同時,抒發(fā)了其強烈的功業(yè)意識。
陶淵明的用世之心,還表現(xiàn)在其對于少年情懷的回憶中。陶淵明有一些詩歌,通過少年往事的回憶,來抒發(fā)自己的用世之心。這表明,其在早年,便受了儒家傳統(tǒng)入世思想的影響。“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表達了其少時積極用世,希望建功邊塞的豪情壯志。“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表達了其意氣風發(fā),志懷高遠的少年情懷。“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表現(xiàn)了其對于儒家經(jīng)典的熱衷與學習。這些詩句,都表現(xiàn)出陶淵明少年時期對于儒家思想的認同與接受。這種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意識,潛存于陶淵明的思想中,而這種用世之心,則往往通過時間的形式,表現(xiàn)在陶淵明的詩歌中。
龔自珍《己亥雜詩》云:“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盵3](P521)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與感時憂國的情懷,在陶淵明身上有著深刻的體現(xiàn),形諸歌詠,便是陶淵明詩歌中所流露出的強烈的功業(yè)意識與用世之心。于是,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渾然靜穆的陶淵明,也看到了一個時露激烈,充滿憂生之嗟與奮力用世之情的陶淵明。
在那個時代,陶淵明是真正走進田園的人。他是詩人,是隱者,也是鄉(xiāng)野農(nóng)夫。他真正接觸到了躬耕生活的苦與樂。在朝夕更迭,四時運轉(zhuǎn)中,陶淵明體悟著時間的流逝與歲月的變遷,陶寫著躬耕的辛苦與田家的歡樂。
在詩歌中,陶淵明通過時間的更迭,表現(xiàn)了田園生活的苦樂情懷?!八钩克瓜?,言息其廬?;ㄋ幏至校种耵枞?。清琴橫床,濁酒半壺”,描畫了其歸隱田園后,晨夕安閑,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描畫了其回歸田園后,呼朋引伴的詩酒生活?!伴e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體現(xiàn)出其嫻雅淡泊的生活情操。在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回歸田園,質(zhì)性自然的山水隱士,看到了陶淵明在田園中詩意的棲居,看到了回歸自然后其內(nèi)心深處散發(fā)出的喜悅與歡快。
而田園生活不獨如此,與精神上的自由無拘和安然自得相伴而生的,則是物質(zhì)生活的困苦與疲敝?!跋娜毡чL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鳥遷”,描畫出其夏日饑饉,寒夜無眠的窘迫生活景象?!俺颗d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描畫出其披星戴月的農(nóng)耕生活。“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禾還”,描畫了開春時節(jié),勞碌而繁忙的勞動場景。田園生活也遠非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充滿寧靜和詩情畫意,陶淵明時常也要面臨著艱苦的勞作,擔憂旱澇之年的收成。通過時間,陶淵明將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圖景連接起來,展現(xiàn)了一幅幅苦耕圖景。于是,我們既看到了陶淵明躬耕生活的艱苦與拮據(jù),看到了潛藏在其自由精神下的生活的疲敝與困苦,也看到了陶淵明躬耕田園的苦與樂,看到了一個真實的陶淵明,一幅真實的田園生活圖景。透過這些苦與樂,我們還可以看到潛藏在其后的陶淵明的人生態(tài)度。汪藻《翠微堂記》云:“蓋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雖宇宙之大,終古之遠,其間治亂興廢,是非得失,變幻萬方,日陳于前者,不足以累吾之真。故古人有貴于山水之樂者如此,豈與夫槁項黃馘、欺世眩俗者,同年而語哉!”[1](P54)的確,在田園生活中,陶淵明盡管過著“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生活,但他卻以寧靜淡泊的態(tài)度對待周遭事物,靜守心靈的寧靜?!叭觚g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體現(xiàn)出其“樂琴書以消憂”,不戚戚于貧賤,寧靜淡泊的生活態(tài)度?!案F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日夕氣清,悠然其懷”,體現(xiàn)出其悠然自得,安貧樂道的生活態(tài)度。
通過這些以時間為線索連接起來的詩篇,在陶淵明平靜而悠然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了田園山水之間,悠然自得,陶然忘機的隱者,看到了勞苦耕種的農(nóng)夫。同時,透過其田園生活的苦與樂,我們還看到了隱藏在這苦樂背后的陶淵明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力耕田壟不以為苦,饑寒貧困不以累心,靜守心靈的淡泊與寧靜,安于貧賤,固守節(jié)操。
陶淵明詩歌的獨特魅力,不僅在于其描繪了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表達了隱逸閑適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詩歌中充滿了理趣,充滿了對于人生哲學的思考與探問。這些充滿理趣的哲學思考,來源于陶淵明對于生死的穎悟,對光陰無限與生年有限的感慨。在詩歌中,陶淵明也通過表示時間的詞語,來傳達其對于生命的哲學思考。
這種哲學思考,是對于生與死的認識,對于有神和無神的探問。在陶淵明看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生必然有死,形沒而神影盡滅;人們樂生惡死,苦拙衛(wèi)道,追求永生,所有這一切都是徒勞的;生與死是大自然的必然規(guī)律,不會因為個人的意志而有所改變。陶淵明詩中有許多詩句,都通過時間的述說,表達了他這種對于生命的哲學思考?!叭松苹没?,終當歸空無”,“翳然乘化去,終天不復形”,表達了他對于人死萬事皆空,人生終當歸于空無的哲學感悟。“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表明了人生必然有盡這個終古不變的道理。這些詩句,無不體現(xiàn)出陶淵明對于生命的思考與認識。與其同期之人相比,其思理不可謂不高。
如果說,生死必然,人生有限,是陶淵明的哲學觀;那么,順任自然與及時行樂,則是陶淵明在這種世界觀指導下而提出的方法論。當清醒地認識到生死千古必然的哲學理念后,面對短暫的生命,陶淵明尋找到了一種更好地生活的方式,即順任自然,及時行樂。陶淵明的詩歌中,充滿了對于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歌詠,如《酬劉柴?!分敖裎也粸闃?,知有來歲不?”如《雜詩十二首》之“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再如《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之“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這些詩句,都流露出陶淵明對于生死的了悟與達觀:珍惜有限的時間,在短暫的歲月中及時行樂。此即“不以死生禍福動其心,泰然委順養(yǎng)神之道也”[4](P56)。
陶淵明這種哲學思考,也體在其對待功名的態(tài)度上。既然人終不免一死,而死后又化為無形,那么,人們汲汲追求名利富貴又有什么意義呢?陶淵明鄙棄那種汲汲于名利而悖逆心意的做法?!耙簧鷱湍軒祝咳缌麟婓@。鼎鼎百年內(nèi),持此欲何成!”在陶淵明看來,在有限的歲月中汲汲于只能持續(xù)百年的名利,是不可取的。“暮作歸云宅,朝為飛鳥堂……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一旦百歲后,相與還北邙?!比松贿^百年,一個人生前地位無論多么顯赫,死后也不過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塵土。陶淵明認為,人生短暫,功名富貴不過是過眼云煙,對于這些身外之物的執(zhí)著,是不可取的。在詩歌中,憑藉時間意象,陶淵明構筑了一個獨特的哲理世界,表達了其生死必然,死沒無聞,應該順任自然,及時行樂,摒棄名利的哲學觀。
陶淵明的詩歌中有著濃厚的時間意識。其詩通過歲月流逝而功業(yè)無成的感喟,表達了其時不我待的憂生之嗟,奮力用世的功業(yè)之心;通過晨夕交替,四季更迭的變化,記錄了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jié)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場景,描繪了其躬耕田園的苦與樂,表達了其寧靜淡泊、安然自得的人生態(tài)度;通過對時間的直接描述,表達了詩人對于人生的思索,并將這種思考上升到哲學層面,進而認識到,生命有終,自古必然,因此,人應該在有限的歲月中,掙脫名利的羈絆,順任自然,及時行樂。憑藉時間意象,陶淵明既彰顯了自我情懷,同時也表達了其對于生命的理思。情與理的相互融合,相互生發(fā),成就了陶淵明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陶淵明資料匯編[C].北京:中華書局,2004.
[2]逯欽立.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
[4]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