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進
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的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但這絕不是否認教師的主導地位,正如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主要討論作為教師該如何實行教學過程中的目標意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盡可能地讓學生愉快、輕松地掌握新知識,減輕學生課后的學習負擔。
關鍵詞:課堂教學;目標意識;問題設計;藝術引導
筆者從事農(nóng)村英語教學工作近20年,在日常教學中和同行們
常常有這樣的尷尬境地:老師們講得非常辛苦,學生卻“過而不留”,甚至于對語言的一點點敏感性都沒有。真可謂費時多、見效慢。但細細想來,其實是我們的常態(tài)英語課堂教學中,“粗放式地經(jīng)營”了,缺乏明確的目標意識。我認為只有提高教師“教”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學生“學”的有效性。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目標意識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點。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課堂才算具有目標意識呢?
一、教師應善于設計問題
一些教師提出的問題過大或過于籠統(tǒng),學生根本無從下手,
常常會出現(xiàn)“冷場”的現(xiàn)象;一些教師提出的問題類型過于單一,學生的回答被限定在待定范圍內(nèi),這樣的提問看似熱鬧,實則是無效的;還有一些教師提出問題和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看似有些關系,實則是泛泛而問,沒有一定的指向性。以上種種情況的出現(xiàn)跟老師設計這些問題時的目標意識模糊有莫大的關聯(lián)。
提問是組織教學、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手段,能幫助我們探索并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應熟悉教材和學生,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提問。提問應有一定的導向性,如導向文化感悟、導向品格修養(yǎng)等,促進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提問和由提問引出的討論就有利于學生的英語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的養(yǎng)成。(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其次,教師應善于運用教學話題,提供一個討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引出多個問題,問題的解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使課堂交流呈現(xiàn)多向性。這樣做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樣的提問應叫開放式提問,它沒有劃一的或標準答案,不能用簡單的“是”“否”之類的詞來回答。它對學生的能力提出挑戰(zhàn),激勵學生必須對課文作進一步探究。開放式提問含有很大的容量,但絕不是大得不著邊際,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緊貼課文,讓學生有發(fā)揮的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多向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與教學任務相去甚遠,教師應珍視學生的提問,保護學生的思考成果以及思考的過程。
二、教師要技術性、藝術性地引導學生進入預設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方面,預設是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知識遷移、能力內(nèi)化及思維、情感拓展的一個良好方法。筆者以譯林版《初中牛津英語》8A Unit 2 Integrated skills為例,說明如何技術性、藝術性地引導學生進入預設途徑。本課時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從聽力材料中抓取3~5位英文數(shù)字的表達技巧,以及能用英語比較不同學校生活的能力。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首先以學生喜愛的暑期剛剛上映的Harry Porter7導入新課,自然地在語境中引出新詞:summertime 和length ,掃清聽力中的生詞障礙。接著過渡到Harry Porter的學校霍格華茨,并利用照片呈現(xiàn)三個關于霍格華茨校園生活的數(shù)字,引導學生說,練習英文中數(shù)字的表達方法。再讓學生聽一個關于學校霍格華茨的數(shù)字。通過聽、說、寫數(shù)字為接下來的聽力做好準備。在知識準備與語言環(huán)境兩方面都為學生做好鋪墊。最后由學?;舾袢A茨導入到本課主題之后,讓學生聽磁帶,完成信息表。在核對答案時,重復播放關鍵詞,讓能力稍弱的學生再次聚焦捕捉未知信息。
需要說明的是,當學生無法完成既定目標時,要給予必要的分解和支持。比如課堂pairs work,groups activity中,絕不能讓學生亂說一通,一定要讓學生用教師所給的語言點、語言結構來表達他們的思想。
三、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敢于“返璞歸真”
當前,教學中形式主義仍然存在,如不需要討論的也要分組討論,不需要用電教手段的也要用,不根據(jù)學生實際照搬教參規(guī)定的授課時數(shù)等。這樣的形式主義,只能增加課堂教學的內(nèi)耗,降低課堂教學效率。所謂“返璞歸真”,指的是課堂教學的手段和方法運用上的實事求是。比如,課文閱讀教學進行pre-reading,while-reading后課堂時間仍有10~15分鐘。不少老師,尤其是公開課上就開始進行role-play,discussion等活動。事實上這一切與文本無太大關聯(lián),學生很難完成,我們同行在聽了不少公開課后私下小議:這幫學生太好了,太靈光了。也有大膽者直言:表演得這么完美,事先應該彩排過了。筆者以為,在while-reading之后,應該讓學生跟讀磁帶,解決讀音。進行語言點的講解,部分解決理解上的難點。這些看上去十分傳統(tǒng)但卻很是必要,因為許多活動只能在學生會讀,甚至會背課文的基礎之上,才能進行各種小組活動、辯論等。
課堂45分鐘是學生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的主渠道。教師應讓自己的每一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都具有明確的目標意識。這樣才能使每堂課、每位學生愉快、輕松地掌握新知識,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