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堅
(廣東海洋大學 思想政治課教學部,廣東 湛江 524088)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清醒看到,我們工作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xiàn)象,要求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時要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時要求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專項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筆者以為,目前中國誠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是正能量文化發(fā)展不足,負能量文化擴張有余造成的。因此,本文試從文化維度對當代中國誠信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
誠信缺失的文化環(huán)境可歸納為轉型時期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經濟文化環(huán)境以及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三個維度。
官本位文化把“官”作為價值判斷的最高標準和唯一標準,把做官看作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人們以官為貴、以官為尊、以官為榮,并以官職大小、官階高低來衡量人們的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它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安还苣膫€時代,人們如何劃分職業(yè),結果有何不同,但有一點所有劃分都是不謀而合的,那就是無一例外地把‘官’放在第一位?!盵1](P88)官本位是君主本位觀的衍生物,官本位思想引發(fā)人們對權力、官位、官員的崇拜和敬畏,進而導致長官意志、權力至上、官僚主義等的盛行。
官本位文化的本質特征之一是官尊民卑、等級森嚴。這種森嚴的等級關系通過以等級特權為核心的官僚體制來實現(xiàn)和保障。官僚體制里實行等級化的權力配置,“按品設官,依級定職、參等定酬、身份等級森嚴。上級指揮下級,下級服從上級,一級節(jié)制一級,級級對上負責。呈現(xiàn)出講級別、論等差的金字塔權力結構?!盵2]金字塔中最底層的平民百姓與各級官員在等級與特權方面保持著非常嚴格的正比例關系——等級越高特權越多。而誠實守信的前提是契約,契約的本質在于平等,市場經濟社會里,人人生而平等,官與民的關系也毫無例外,人與人的交往應當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這是契約精神的要件。西方契約理論認為,天賦人權,造物主賦予每個人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政府的存在是因為要保障這些權利落到實處。因此,政府官員與老百姓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契約式的平等關系。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皇權與民眾之間不是對等的雙向制約,而只是民眾對皇權絕對服從的單向制約。官民之間的關系用三綱五常的禮教規(guī)范,即倡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符合“臣以君為綱,子以父為綱,妻以夫為綱”及“仁、義、禮、智、信”的行為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是在皇權與民眾之間進行了一種自上而下的、縱向的、不平等的、穩(wěn)定的“禮”制規(guī)范,沒有雙向的約束力,實質就是“臣服與馴服”,充滿等級思想,毫無平等意識,因而這種規(guī)范不叫契約。契約關系的本質是權益平等,這里的君臣父子的傳統(tǒng)綱常倫理其本質是違背平等的,而契約的根基在于平等。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是不可能產生契約文明的,高度不平等的關系成為了誠信缺失的溫床。當今社會由于官本位文化的根深蒂固,一些官員和民眾的平等意識觀念落后,不平等的關系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而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也就仍在一定范圍存在著。
官本位文化的另一本質特征是各級官員對公共政治權力的絕對壟斷。權力是誘人的,羅素認為,“在人類無限的欲望中,居首位的是權力欲和榮譽欲”。[3](P3)人類對權力的無限崇拜,古今中外無一例外。在官本位文化里,人們對權力的追逐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原因有二。一是缺乏民眾的有效監(jiān)督。官員的權力是上層官僚通過制度的形式給予的,而不是下層民眾的讓與,不存在所謂的契約關系。每一種權力的獲得都是來自上一級的分配,每一級的官員都是逐級向上一級官員負責,而無須向民眾負責。因此官員使用公共政治權力時就失去了民眾的有效監(jiān)督。二是司法機關歷來是行政機關的附屬,未能發(fā)揮監(jiān)督的作用。“中央的某些行政機構長官也可干預或參與司法,而司法長官一般無權過問行政。在地方,一地行政長官即兼理同級司法審判?!盵4](P4)可見,行使公共政治權力的長官既是被監(jiān)督者又是監(jiān)督者,即所謂的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民眾監(jiān)督與司法監(jiān)督雙雙失效,使各級官員對公共權力的行使處于零監(jiān)督和高度壟斷的態(tài)勢下。在某種意義上,權力的行使者也就意味著是權力的所有者,權力作用力的強弱,與權力執(zhí)掌者利益實現(xiàn)程度是一致的。[5]沒有監(jiān)督的公權力聽命于官員對個人利益的追逐,失信就在所難免,政務失信就可能大行其道。值得一提的是,迄今為止行政支配司法權的歷史慣性仍在產生影響,表現(xiàn)在當前我國的司法機構(法院、檢察院)仍然依行政模式設置,行政干預司法而導致司法不公正的現(xiàn)象大量存在。[6]
官本位文化其實就是崇拜官僚的文化。荀子有言:“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為之,貫之,積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tǒng),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是對君(官)崇拜的高度概括,“天地君親師”成為了官的現(xiàn)實化身。敬官,唯官是尊,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畏官,對為官者有一種天然的畏懼感;從官,官說的做的都是對的,唯官是從;威官,凡事有官到場則熠熠生輝,以官為威。這種拜官思想歷經了兩千多年的積淀已經固化為人們的思維定勢,整個社會文化心態(tài)都是以官場為“范”,不是根據(jù)是非曲直來判斷,正如柏楊先生所說的“以官的標準為標準”。這種拜官的思想成為了一種社會認同的群體心理,而社會認同心理是生物界的共同特征,在動物界被稱為“頭羊效應”,一旦官員有失信,民眾一定會效仿,國家“失信”整個社會就會上行下效,正應驗了“破窗理論”之說。所以,在種種失信現(xiàn)象中,政務失信是關鍵,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大報告里提到建立誠信體系時就把政務誠信放在了第一位。
不同經濟發(fā)展模式滋養(yǎng)著不同的文化,“反映商品經濟的本性,調節(jié)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是契約文化。反映自然經濟的特征,規(guī)范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的是帶有濃厚宗法色彩的專制文化。”[7]這里的“專制文化”即是所說的人治文化。中國的人治文化源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宗法血緣關系與身份等級制度巧妙結合的反映,是家與國同質同構結成一體的產物,本質上是一種身份文化,與契約文化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
小農經濟是以一家一戶的個體家庭為生產和消費單位的分散孤立的經濟發(fā)展方式,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主要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小農經濟的一個本質特征是封閉性,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經濟活動,幾乎每個家庭都是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相結合,基本上都能實現(xiàn)自給自足,不需要與外界接觸與交往,帶有很強的封閉性。另一個本質特征為落后性。小農經濟的生產工具比較落后,生產力水平低,社會分工不發(fā)達,商品交換活動少。小農經濟的封閉性與落后性決定了商品交換的稀少,而契約意識的產生與發(fā)展以及契約文化的形成卻是以發(fā)達的商品交換為基礎的。所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利于契約意識與契約精神的成長,相反,對身份等級文化的成長卻十分有利。因為小農經濟中的個體家庭既承擔著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又承擔著社會經濟的再生產,決定了家庭的特殊本質是以父子關系為核心的一種等級差序的血緣宗法關系,小農經濟天然地奠定了身份等級文化發(fā)展的基礎。身份等級文化導致不管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社會成員普遍缺乏契約意識。只有平等的關系才能產生契約,契約是守信的前提。契約精神的嚴重缺乏,就意味著失信的泛濫,這就是為什么我國每年40億經濟合同中只有50%左右的履約率,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的根源所在。
植根于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人治文化有著巨大的歷史慣性,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在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型時期與契約文化同時并存著。兩種文化觀都有誠信的精神但各自的內涵卻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一是誠信的范圍不同。人治文化下的誠信是在熟人范圍內,如宗族血緣關系內、鄉(xiāng)親鄰里關系內、親朋好友關系內,是以血緣、地緣、人緣為紐帶的小圈子的誠信,而圈子之外的陌生人則另當別論。契約文化的誠信范圍是全體社會所有成員,不管是否為熟人都一樣遵循誠信的規(guī)則。二是誠信的制約方式不同。人治文化的制約方式是以道德教化為主,主張德主刑輔。契約文化的制約方式是以法律、法規(guī)、規(guī)則、合同、準則等為主,主要使用強制手段。三是誠信的特征不同。人治文化主要依靠自律,契約文化主要依靠他律。人治文化體現(xiàn)的是不平等原則,維護的是等級森嚴的利益與特權,契約文化體現(xiàn)的是平等原則,維護的是平等的權利。由此可見,人治文化所涉及的誠信范圍狹隘窄小,對誠信的維護力度乏力單薄,內在固有的不平等關系等等嚴重違背了市場經濟的開放性、法制性、競爭性、平等性,是對誠信本身的無情消解。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認為,機會主義行為是指人們利用虛假、空洞,亦即非真實的威脅和承諾來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這個定義指出,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的動機是十分強烈和復雜的,會隨機應變,投機取巧。但是因為每個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對目前與個人利益相關的信息不可能全部知曉,對環(huán)境的現(xiàn)在和未來不可能全面掌握,這樣,交易者就可能利用其中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遮掩、隱藏不利于對方的信息去謀取個人的最大利益,或者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目前我國的誠信缺失與機會主義盛行有密切的關系。
道格拉斯·諾斯認為,良好的意識形態(tài)可以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發(fā)生。目前,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期,原有的意識形態(tài)掌控力已經弱化,新的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沒有深入人心。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在令人目不暇接的體制轉型中,各種價值觀念交織沖擊,急功近利加之浮躁心態(tài)最終導致了價值觀的混亂、錯位,“寧愿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車上笑”的擇偶觀,昭示著扭曲的金錢觀、幸福觀、是非觀、人生觀的泛化。這種世風之下機會主義必然泛濫,誠信“被淪陷”也就成為必然了。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發(fā)布的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的結論顯示:目前,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人際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可信,只有兩到三成信任陌生人。[8]
企業(yè)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經濟主體,企業(yè)普遍性的機會主義行為是消解社會誠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產生并助長機會主義盛行的根源則是制度的不完善。產權制度保護不到位,致使民營企業(yè)產權缺乏有效保護,從而產生“撈一把是一把”、“到手的才是真的”的機會主義行為;國企產權也缺乏有效保護,因為管理者任期的時間性,失信行為發(fā)生后管理者可以一走了之,而不必承擔個人責任。國有企業(yè)的經理制度存在的諸多缺陷,如管理者的政績、薪金與仕途的升遷,都只是以其任期內的業(yè)績?yōu)橐罁?jù),缺少對企業(yè)的長遠利益的考核,致使管理者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企業(yè)的長遠利益,也助長了機會主義。另外,地方官員的政績評價標準和升遷也是以任期內的業(yè)績來衡量,致使一些地方官員對失信企業(yè)袒護、包庇,甚至與之合謀,共同對付上級部門的監(jiān)督檢查,干擾司法部門公正執(zhí)法,成為失信企業(yè)的保護傘。從全社會的角度而言,信用管理制度也沒能發(fā)揮有效作用,覆蓋全社會的信用管理制度還沒確立。市場經濟也是信用經濟,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能降低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懲罰失信者,獎勵誠信者,使失信者在全社會的“關注”下無處藏身。但是,目前我國的信用制度只限制在一些地方的金融和稅收領域,發(fā)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全社會范圍內各個領域的信用管理制度還沒建立起來,致使那些失信的企業(yè)利用我國地域遼闊的優(yōu)勢,“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可以毫無顧忌地逍遙法外。
司法系統(tǒng)實施機制軟化主要體現(xiàn)在執(zhí)法機關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由于歷史的原因,官本位文化與人治文化仍然在一定范圍內發(fā)揮著影響力,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目前的執(zhí)法人員,權大于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如在有些執(zhí)法者的思想中還是“法律法規(guī)不如紅頭文件,紅頭文件不如領導講話”、“黨票當罪”、“職務抵刑”。執(zhí)法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目前監(jiān)督執(zhí)法機構主要依靠人民代表大會,而人民代表大會由于種種原因監(jiān)督作用十分有限。在缺乏監(jiān)督的情況下,執(zhí)法人員有時就根據(jù)自身利益來處理問題,自然就軟化了實施機制。另外,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部分法律條文在技術設計上存在缺陷,出現(xiàn)籠統(tǒng)泛化的現(xiàn)象,過于模糊,可操作性差,隨意性強,這也為失信企業(yè)逃脫留有了余地,也為權力尋租創(chuàng)造了空間。[9]上述諸多因素導致執(zhí)法機構對失信行為懲戒不力,卻讓機會主義找到了最佳的生存地帶。
綜觀當前中國誠信缺失的整體文化環(huán)境,唯一的出路就是進行全面的深入的改革。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法治型和服務型的政府與發(fā)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官本位文化、人治文化和機會主義賴以存在的“土壤”、“陽光”和“空氣”的體制性環(huán)境出發(fā)進行根本性的鏟除。唯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才能從根本上確立。
民本位文化是現(xiàn)代化社會誠實守信理念植根的土壤。傳播“以人為本”的“民本位”思想,創(chuàng)建民本位文化環(huán)境,根除官本位文化的影響,為誠信建設營造良好環(huán)境就必須從體制上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實現(xiàn)由運動式、口號化的政務誠信向制度化的誠信轉變。我國憲法規(guī)定,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都來源于人民。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在于簡政放權、還權于民,執(zhí)政理念由為民作主向人民自己作主轉變,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從體制上確保人民充分享受當家作主的權利。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重要表達就是對政務有充分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而民眾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恰恰是對等級森嚴的不平等關系最有力的解構。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官僚機構的普遍精神是秘密,是奧秘。保守這種秘密在官僚界內部是靠等級制度,對于外界則靠它那種閉關自守的公會性質。因此,公開的國家精神及國家的意圖,對于官僚機構來說就等于出賣它的秘密。因此,強化政務公開化和制度化可以瓦解等級森嚴的不平等關系,為契約精神的發(fā)展掃除制度性障礙,可以從根本上利于實現(xiàn)誠信的制度化。
培育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建構官民共治的平等和諧關系是實現(xiàn)誠信的有效途徑。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目前,正處于全球化、網絡化的新時代,這為實現(xiàn)官民共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同時,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結構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形成了以黨和政府官員為代表的國家系統(tǒng)、以企業(yè)家為代表的市場系統(tǒng)、以公民為代表的社會系統(tǒng),[10]這三大系統(tǒng)構成了官民共治的內部環(huán)境。摒棄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和傳統(tǒng)利益,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去動員廣大公民有序參與政治,以達到官民共治的和諧局面,實現(xiàn)官本位文化徹底向民本位文化的轉變,從而打破對公權力的壟斷,充分發(fā)揮民眾監(jiān)督與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作用,消除權力運作暗箱操作,讓權力在陽光下健康運行,從而讓失信行為沒有生存的空間。
黨政領導干部要成為誠信建設的模范實踐者。誠信建設的制度化固然重要,但是制度的貫徹實施關鍵在人,其中黨政領導干部更是關鍵中的關鍵。官員的誠信度取決于其本身的自律與他律水平。兩千多年的以官為“范”的傳統(tǒng)心理定勢和慣性力有著深刻的影響,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充分利用好“頭羊效應”的規(guī)律,如果黨政各級領導干部帶頭講誠信,說真話,辦實事,不浮夸,不虛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必然對樹立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發(fā)揮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實行領導干部財產公開制度,它是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對民意的認同和民心的尊重,是民本位思想的有力凸顯,也是懲處腐敗的重要舉措,為重建誠信注入強心針。黨政領導干部只有加強黨性修養(yǎng),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實現(xiàn)自律與他律的和諧統(tǒng)一,才能引領誠信的風尚。
法治文化是與人治文化相對立而存在的進步文化形態(tài),是重建誠信的根本性保障。法治文化的形成過程是與人治文化博弈的過程。我國的法治文化發(fā)端于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經歷了150多年漫長歲月的啟蒙階段,形成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1994年初步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1996年3月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確定為治國方針為標志。從那時開始,法治文化就一直在與人治文化的斗爭中發(fā)展著,人治文化始終處于社會的支配地位并發(fā)揮主導作用。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法治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壯大。目前,經過博弈,兩者的力量對比已處于勢均力敵的態(tài)勢,法治文化能否實現(xiàn)質的飛躍成為主流文化,從根本上取決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最終成功與否,取決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能否真正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釋放和激活市場活力,讓市場經濟的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和開放性等四大特征充分展現(xiàn),可有力地掃除官本位文化、人治文化、權力尋租和各種特權等對法治文化的破壞性障礙,增強法治文化的博弈能力,壯大法治文化的力量,進而取代人治文化的支配地位,為誠信建設奠定基礎。
完善社會制度,杜絕制度漏洞,規(guī)范公共秩序,廣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掃除機會主義障礙,為建設誠信大廈植入靈魂。
首先,要完善和規(guī)范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的規(guī)章制度和公共秩序。有效遏制機會主義泛濫的根本途徑是完善制度和規(guī)范秩序,用好“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緊緊抓住“放權”、“分權”、“限權”三大重點問題,推進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形成有效的政府治理結構,真正實現(xiàn)政府職能由萬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由人治型和管理型政府向法治型和服務型政府轉變。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方式,激活社會組織的活力,加快公益性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推進官辦社會組織運行的陽光化、專業(yè)化和去行政化,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制度化的信用”就可能成為現(xiàn)實。
其次,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的缺失是與價值觀緊密相聯(lián)的,價值觀的錯誤與缺位或者多元化泛濫都直接影響到誠信文化的建立。轉型時期的我國社會面臨著多元價值觀交互影響,更需要一個核心價值觀來統(tǒng)率與引領,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思想與觀念,培育社會多元主體的認同感并達成共識,從而彼此信任和相互合作,這是建設誠信文化的重要精神力量。2014年2月人民日報公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了現(xiàn)階段各族人民“最大公約數(shù)”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假以時日,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力的逐步強化,并為更多國人信守和遵奉,誠信文化的形成也就成為必然。
再次,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懲戒為主的社會信用獎懲機制。解決目前嚴重的誠信缺失與信用危機問題最現(xiàn)實的手段目前還是加快建設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信用體系,完善個人和企業(yè)的信用記錄,形成全國統(tǒng)一的信息公開和共享機制,防止“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失信行為的發(fā)生,讓失信的個人和企業(yè)無處藏匿。同時加快構建以懲戒為主的社會信用獎懲機制,如對偷逃稅款、惡意合同違約、故意拖欠債務、商業(yè)欺詐、假冒偽劣等行為進行嚴打嚴懲,形成有效的社會預警、聯(lián)防懲戒和淘汰機制。讓失信者付出高昂代價,讓守信者受益,把信用體系納入法制的軌道。
總之,當代中國的誠信缺失絕不僅僅是局部的個別行業(yè)的或者某個領域存在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性的信用危機問題,是一種社會失范現(xiàn)象。解決問題的路徑絕不能局限于某個領域的局部治理,而是應基于當前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社會體制和社會結構進行綜合治理,從而解決誠信缺失的問題。
[1]張平治,楊景龍.中國人的毛病[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
[2]鞏建華.傳統(tǒng)官僚制的現(xiàn)代遺存與中國政府的現(xiàn)實應對[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3]伯特蘭·羅索.權力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
[4]葉孝信.中國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李向國,吳永.從“官本位”政治文化的(本質特征看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缺陷及其現(xiàn)代轉換[J].理論導刊,2006,(5).
[6]楊進.論我國信用危機的法文化根源[EB/OL].http://www.fsou.com/html/text/art/3355454/335545440.html,2014-02-12.
[7]武高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建設社會主義契約文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2).
[8]滕朝陽.失信是開放社會的公敵[EB/OL].http://guancha.gmw.cn/2013-02/18/content_6728478.htm,2014-02-05.
[9]王仕軍.企業(yè)經營誠信缺失的制度背景[J].企業(yè)改革與管理,2004,(8).
[10]俞可平.重構社會秩序走向官民共治[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