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秉坤
(黃山學院 圖書館;徽州文化研究資料中心,安徽 黃山 245041)
正式創(chuàng)立于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的保甲制度,是由封建官府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種按照戶籍編制來統(tǒng)治人民的基層行政組織制度。這一制度在清代被繼續(xù)推行和強化,逐漸取代里甲制度,從單純的以維護社會治安為主要責任的組織,轉(zhuǎn)變?yōu)閳?zhí)行各種地方公務,統(tǒng)治鄉(xiāng)里,承應官府的基層行政組織。
有關清代施行保甲的資料,多為時人筆記、方志、政書等文獻記載,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基層保甲組織的原始文書檔案留存較少,這不利于了解保甲制度在基層社會的實際施行情況。本文希望通過《承充地保事總登》①這份清代徽州歙縣三十一都二圖的保甲文書檔案,來展現(xiàn)清代保甲制度在徽州的實際施行狀況,以便對清代保甲組織有更深入的了解。
這份文書檔案是一件手抄本,封面題為“承充地保事總登,道光元年八月日立,胡其思書”,細讀文書內(nèi)容得知,這份檔案的形成緣于一場承充保甲不均的官司糾紛,胡其思為胡氏家族“手辦此案”,打贏了官司,并將這場官司的前因后果及相關檔案文書匯集成冊,形成了這本《承充地保事總登》,從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層保甲施行的個案。
《雍正元年二月汪惇敘、胡招茂立合議》
立合議汪惇敘、胡招茂等,今因該年承充保役,誠恐二姓人心不一,致誤公事,是以眾等公同合議,汪邊經(jīng)管四股之三,胡邊經(jīng)管四股之一,其有勾攝該季過圖保甲冊藉、營草篛皮飛差等項大小事務使費,照股均派,不得推諉,其有保內(nèi)投詞,拈鬮照月承值經(jīng)管,不致有誤,不得恃強為拗,如有此情,經(jīng)公理論,恐口無憑,立此存照。
計開:官中的名拈鬮承認投遞胡天貴,其飛支應拈定每月輪流經(jīng)管承值,使費均派,一樣兩紙,汪胡各執(zhí)一紙
二月汪士炎,三月胡招茂,四月汪其順、汪繼遠,五月汪志華,六月汪隆裕,七月汪志堅,八月汪士焻,九月胡招茂,十月汪士彩,十一月胡招茂,十二月汪士杰,正月汪惇敘
雍正元年二月日立合議汪惇敘、胡招茂
《乾隆六年二月汪惇敘、胡招茂立合議》
立合議汪惇敘、胡招茂等,今因承充保長,猶恐二姓人心不一,有誤公事,是以眾等公同合議,汪邊四股之三,胡邊四股之一,該季過圖保甲冊藉,營草飛差雜項,大小使費,照管均派,不得推諉,再保內(nèi)投詞,拈鬮承值,不可有誤,不得恃強為拗,如有此情,經(jīng)公理論,拈鬮之后,每月輪流承值,恐口無憑,立此為照。
合同一樣兩紙,各收一張
大清乾隆六年二月日立合議人汪惇敘、胡招茂
《嘉慶十年五月歙縣胡文元、胡圣玉具稟附保狀、認狀》
三十一都二圖具稟鄉(xiāng)耆胡文元,六十五歲,胡圣玉,七十二歲,稟為循例舉報叩準認充事,緣身圖一三六七四個甲,分八村,共設一保,輪流挨當,十年一換,夏至交替,一六兩甲承充一年,三七兩甲承充一年,上年系一甲程親睦六甲方重光充當,已經(jīng)役滿,應輪三七兩甲接充,但三甲汪姓應四股之三,七甲胡姓應管四股之一,茲屆夏至起,至秋分止,該胡姓充當三個月,交替汪姓接充,至來年夏至脫役,向來無異,今身等在于七甲胡姓內(nèi),選舉胡招茂,三甲汪姓內(nèi)選舉汪惇敘,為人誠實,堪以承充保役,為此取具保認各狀,循例舉報,伏乞憲天恩鑒賞準認充,俾得巡緝催糧辦公,實為公便,閤甲均感上稟。嘉慶十年五月十六日遞,十九日批,曾憲批,侯傳驗飭充保,保認狀附,歙縣正堂曾佩蓮
具保狀三十一都二圖鄉(xiāng)耆胡文元、胡圣玉,今族與保狀事,緣身圖保舉胡招茂、汪惇敘承充身圖一三六七四個甲分八村地保,不致誤公,所具保狀是實
具認狀三十一都二圖民人胡招茂、汪惇敘,今族與認狀事,緣身圖鄉(xiāng)耆胡文元保舉身聽承充本圖一三六七四個甲分八村地保,身圖情愿認充,自本年夏至起至來年夏至止,小心巡緝,催糧辦公,不敢怠惰,取具認狀是實。
五月二十三日在縣領腰牌一張
通過以上文書可知,地保要承擔巡緝治安、調(diào)處糾紛、催糧征稅、人口統(tǒng)計、接待差役等事宜,幾乎囊括了全部地方基層行政工作,卻沒有相應的辦公經(jīng)費,所有使費由當?shù)匕傩站鶖?。既然所有費用由百姓均攤,保長人選亦由百姓“選舉”,在徽州這樣一個宗族社會,必然形成以各個宗族人數(shù)多寡為標準,按比例分攤保甲經(jīng)費,“照股均派”,保長人選和任期也以此為標準,各姓輪流擔任,長短不一。正如以上兩份合同中所規(guī)定,在保甲經(jīng)費上,汪邊承擔四股之三,胡邊承擔四股之一,相應的在保長職務上,一年當中,胡姓由胡招茂出面擔任三月、九月、十一月這三個月的保長職務,剩余月份皆由人數(shù)更多、出錢更多的汪姓代表出任。從整個“圖”而言,該圖有一、三、六、七四個甲,一甲程姓與六甲方姓共同承擔一年的保甲事務,三甲汪姓與七甲胡姓共同承擔另一年的保甲事務,輪流挨當,整個地方保甲制度的責任與權(quán)利其實皆由該地的幾個宗族輪流承擔與分割。正是因為如此,該圖的地保其實是代表各自宗族的利益,在雍正元年、乾隆六年汪惇敘與胡招茂就合充地保事宜所立的合議中,二者其實是就“汪邊”與“胡邊”二姓的權(quán)力與義務達成協(xié)議,故該圖的地保人選也是由各自宗族內(nèi)定。保甲制作為清政府控制基層社會的一種管理制度,其地保人選雖由地方推舉,最終任命權(quán)應在官府。但從嘉慶十年胡氏宗族開具的保認狀可以看出,官府的終審“侯傳驗飭”只是一個形式而已,因為汪惇敘與胡招茂不可能從雍正元年一直活到嘉慶十年,這也就意味著在官府的檔案中,汪惇敘與胡招茂只是一個代號,代表著汪、胡兩個宗族,至于具體是誰在承充地保工作,皆由兩個宗族來決定,一旦出現(xiàn)問題,也由宗族來承擔。
《嘉慶十六年至二十五年歙縣三十一都二圖地保歷年充當原單》
向定地保歷年充當原單騰上,十里七村共設一保,輪流挨當,五渡石橋頭即塘坑六甲方重光,嶺腳一甲程邦達,堨田即塘坑六甲方重光分枝居住,黃梅嶺七甲余勝先,瀹溪七甲胡明經(jīng),獅嶺下七甲胡招茂,洪村三甲汪惇敘。
嘉慶十六年汪惇敘、胡招茂合當一年,汪惇敘四股之三,該充九個月,胡招茂四股之一,該充三個月;十七年方重光承充一年;十八年胡明經(jīng)承充一年;十九年程邦達承充一年;二十年汪惇敘、胡招茂合當一年,汪惇敘四股之三,該充九個月,胡招茂四股之一,該充三個月;二十一年方重光承充一年;二十二年余勝先承充一年;二十三年程邦達承充一年;二十四年胡明經(jīng)承充半年六個月,汪惇敘、胡招茂承充半年六個月,汪惇敘四股之三該充四個半月,胡招茂四股之一該充一個半月;二十五年程邦達承充半年,方重光承充半年。
《道光元年八月歙縣胡招茂具稟狀附諭票》
向例照單十年一輪,十年內(nèi)派胡招茂共該七個半月,于道光元年挨汪惇敘與胡招茂合當之年,因汪惇敘掯住不分月分接充,是以于六月十二日邀集塘坑方重光裔方馨五兄、嶺腳程邦達裔程萃芳兄、堨田方漢云兄、黃梅嶺余勝先裔余照成兄、余秀川、瀹溪胡明經(jīng)裔有信兄、銀寶先生,以上俱友至洪村祠,向伊理論,因伊說不依眾議舊例,未有著落,于八月初三日具詞呈縣,前同汪惇敘合充,十年派胡招茂共當七個半月分出,請給諭票,將十年輪充七個半月,另接胡明經(jīng)一年半后,胡招茂一連承充七個半月,侯道光九年胡明經(jīng)充六個月后,胡招茂接充七個半月。道光元年八月初三日遞狀式:
三十一都二圖具稟狀人胡招茂,族長胡元爵,七十二歲,監(jiān)生胡其德,三十一歲,報呈胡惠,為患及思杜,叩恩給諭,賞準分充事,緣身二圖,惟六、一、三、七甲,內(nèi)住有七村,共設一保,輪流挨充,十年周而復始,十年內(nèi),六甲方重光當兩年半,一甲程邦達當兩年半,七甲余勝先當一年,七甲胡明經(jīng)當一年半,三甲汪惇敘與身家七甲胡招茂合當兩年半,派身家四股之一,十年輪當七個半月,從前總系惇敘下役,身家接充無異,近來惇敘仗族支眾,欺身族人單,每于輪充時,不分上下役,安則歸伊,危則歸身,受害匪淺,竊思地保一役,頗有干系,誠恐遭惇嫁禍,災害難保,惟有撥出分當,順次接充胡明經(jīng)下首,庶免貽害,將來邀功得咎,各安天命,公私兩有裨益矣,為此粘呈,挨保列單,叩乞憲天鑒情,俯俞所請,恩給諭票,賞準分充,焚祝上稟。
王縣主批,胡元爵該圖輪充保役,爾等七甲胡招茂與三甲汪惇敘合當兩年半,派定爾戶四股之一,自應上流下接,分值辦公,汪惇敘何得不分上下役接充,殊屬非是,侯給諭頒照議定年限,即依單開各甲保名,挨順輪流接辦,以昭公允,粘單附。
歙縣正堂王毓芳諭票
特授江南徽州府歙縣正堂加十級記錄十次王,為患及思杜等事,據(jù)族長胡元爵,監(jiān)生胡其德,報呈胡惠具稟,伊三十一都二圖六、一、三、七甲分住居七村,共設一保,輪流挨充,每十年,六甲方重光當兩年半,一甲程邦達當兩年半,七甲余勝先當一年,七甲胡明經(jīng)當一年半,三甲汪惇敘與七甲胡招茂合當兩年半,派伊胡招茂四股之一,十年輪當七個半月。今近因輪值合當之年,遭汪惇敘仗族支眾,不分上下役接辦,安則歸汪,危則即歸胡,誠恐嫁禍貽害,粘單叩請,給諭撥出分當,順次接胡明經(jīng)下首承充等情到縣,據(jù)此除批示外,合行給諭分充,為此諭給七甲胡招茂收執(zhí),自后該應派四股之一,十年輪當七個半月,即照單開順次,挨至七甲胡明經(jīng)承充一年半后,準爾胡招茂連充七個半月,從此永為定章,以專責成,各宜遵諭承值巡緝辦公,均毋違誤,凜之慎之,特諭。右諭給胡招茂準此。
道光元年八月十二日
以上文書資料展現(xiàn)了道光元年胡姓與汪姓就承擔地保事務發(fā)生糾紛的前因后果。從表面上看,此次糾紛的發(fā)生是因為汪姓違背了原先的協(xié)議,試圖以強凌弱,安則歸汪,危則歸胡,不遵守原先的承擔次序,當?shù)貛讉€宗族內(nèi)部調(diào)節(jié)未果,只好對簿公堂,地方政府最終支持了胡姓的合理請求。但細讀文書資料會發(fā)現(xiàn),此次糾紛的發(fā)生與最終判決其實反映了清代基層保甲制度的執(zhí)行實態(tài),即在“甲”的行政區(qū)劃外殼下,以實際居住的村落為保甲施行單位,在聚族而居的徽州,則轉(zhuǎn)變?yōu)橐愿餍兆谧鍨榫唧w承擔者,并按人數(shù)多寡均攤年份。從前述文書可知,該圖有四甲、七村、六族,保役以十年為一輪,由六甲塘坑、堨田方姓承擔兩年半,一甲嶺腳程姓承擔兩年半,七甲黃梅嶺余姓承擔一年,七甲瀹溪胡姓承擔一年半,三甲洪村汪姓與七甲獅嶺下胡姓合當兩年半,為公平起見,在承役次序上執(zhí)行先一、六甲,后三、七甲,交替承擔的原則。這種制度設計可以合理的均攤負擔,明確權(quán)責,避免糾紛。但卻留下了隱患,即獅嶺下胡姓由于人數(shù)較少,十年內(nèi)總共只承擔七個半月,還不滿一年,大概是擔心無法獨自承擔保甲差役,故雍正元年起就與洪村汪姓簽訂協(xié)議,合充地保,這就為道光元年的糾紛埋下了伏筆。胡姓的訴訟請求與地方政府的最終判決徹底解決了這個隱患,將“獅嶺下”胡姓作為承擔地保事務的獨立單元,從而避免了與汪姓的糾紛,汪胡二姓從雍正元年以來所簽訂和執(zhí)行的合充地保協(xié)議至此終結(jié)。
當然,由于徽州“聚族而居”的傳統(tǒng),這種制度設計使得宗族能夠操縱著當?shù)氐谋<资聞?,本應擁有一定?quán)力的地保淪為代理地方宗族應付官差的中間人,如《同治八年十一月劉松順立纜約》:①
立纜約人劉松順,今憑中纜到,本圖十甲保長一冊,身纜到承充,以已巳年十一月初一日起至來年八月初一日,上役至十年七月三十日為滿。三面議定,連工食、文武衙門官差過往、迎官接送、飛差過圖、各色告示、糧差飯食、巡更以及未有載明該項一并在內(nèi),共計通足錢二十四千八百文正,自纜之后,一應均系身承充辦理,與十甲無涉,抑遇逆?zhèn)惐I案,身一人難以獨辦,十甲幫同奔走,不得推卸,恐口無憑,立此纜約存照。再批,倘有丈量工食,本十甲承當,又照。
同治八年十一月日立纜約人劉松順,憑中劉觀浩、劉宏遠、劉雙喜,代筆劉金三
由上可知,清代保甲在徽州未能成為凌駕與控制地方的行政組織,反而成為徽州宗族地方自治的一個工具,可稱之為“保甲宗族化”,究其原因在于徽州宗族的實力強大,清代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描述:“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絕無一雜姓攙入者。其風最為近古。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tǒng)之,歲時伏臘,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禮,彬彬合度。父老嘗謂新安有數(shù)種風俗,勝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動一抔;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載之譜系,絲毫不紊。主仆之嚴,數(shù)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1]30。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理應代表官府權(quán)威的地保權(quán)力很容易被宗族勢力取代和吸收,《歙風俗禮教考》中有很好的總結(jié):“若里約坊保,絕無權(quán)焉,不若他處把持唆使之紛紛也。書吏操縱之弊,是處皆然,徽俗則否。充是役者,大都鉅姓舊家,藉蔽風雨,計其上下之期,裹糧而往,惴惴焉以誤公為懼。大憝巨猾,絕未之聞。間有作慝者,鄉(xiāng)黨共耳目之,奸詭不行焉。則非其人盡善良也,良由聚族而居,公論有所不容耳”[2]602。
然而,清代保甲體系雖然被徽州的宗族勢力吸收和取代,保甲成為宗族地方自治的一個工具,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徽州宗族積極的參與和承擔地方保甲事務,也表明了徽州宗族的保甲化。即徽州宗族干預、承擔保甲事務,一方面表明保甲系統(tǒng)未能真正成為基層權(quán)利體系,另一方面也表明宗族并未游離于國家權(quán)力之外,而是被國家權(quán)力滲透,主動或被動的融入到保甲體系之中,完成了自身的保甲化,宗族自治的背后其實是宗族與政權(quán)的合作,族權(quán)與皇權(quán)努力保持一致,如以下兩份分別投給保長與房長的投狀:
《道光三十年三月江華順具投狀》①
具投狀人江華順,投為虎棍闖門行兇,悖墨鯨吞,價業(yè)兩空,乞呈追究事。被:焦明澐,謙帳三十余千文正。證:當契賬簿確證。伏乞本圖保老先生呈行。
道光三十年三月日具
《嘉慶十六年三月廷礽具投狀》①
具投狀人廷礽,投為送侄滅倫,刁奸服嬸,折屋反誣,大干不法事。被匪人觀傳。房長老大人施行。
嘉慶十六年三月日投狀人廷礽
這兩份格式雷同的投狀既體現(xiàn)了宗族具有一定的自治權(quán)力,又體現(xiàn)了宗族與保甲系統(tǒng)的同質(zhì)化,宗族與鄉(xiāng)約、保甲一般皆為集教化與控制于一體的基層權(quán)力組織,故常建華認為“明清時期,宗族組織普及是突出的社會現(xiàn)象,而宗族更是受鄉(xiāng)約與保甲影響完成了自身的組織化。鄉(xiāng)約、保甲、宗族基本上可以說是宋代出現(xiàn)的基層社會管理的制度創(chuàng)新,明清基層社會三者融合特別是宗族的保甲鄉(xiāng)約化,反映了宋代以后國家控制基層社會以及宗族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脈絡”[3]。
總之,徽州文書《承充地保事總登》展現(xiàn)了清代保甲在徽州基層的實際執(zhí)行模式,反映了徽州宗族對于地方保甲事務的干預與承擔,是明清宗族鄉(xiāng)約保甲化的一個歷史標本。
注釋:
①黃山學院圖書館徽州文化研究資料中心藏,未整理編號。
[1]張海鵬,王廷元.明清徽商資料選編[M].合肥:黃山書社,1985.
[2]許承堯.歙事閑譚[M].合肥:黃山書社,2001.
[3]常建華.清代宗族“保甲鄉(xiāng)約化”的開端[J].河北學刊,2008(6):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