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玉平
(中共黔南州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貴州 黔南 558000)
黨的建設科學化是新時期指導黨的建設的一個重大戰(zhàn)略任務。黨的建設不能脫離中共作為執(zhí)政黨的特點而單獨進行。學者王長江指出,執(zhí)政黨和革命黨有著重大的區(qū)別:黨的功能發(fā)生了變化,執(zhí)政黨的目標和任務發(fā)生了變化,執(zhí)政黨的活動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國家權力與黨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1]。除了上述這些特點之外,中共作為執(zhí)政黨,還有其獨特的特征:通過革命手段獲得政權,中國共產黨是唯一合法的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將長期執(zhí)政。黨的建設只有圍繞這些獨特的特征進行,才能真正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中國共產黨首要的獨特特征是通過革命手段獲得政權,而政策和策略在奪取政權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毛澤東在1948年《關于情況的通報》中強調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2]1298在民主革命中,政策和策略是我黨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手段,但自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建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黨的制度建設上,沒有注重對黨建政策和策略的運用,這是造成黨內各項制度貫徹不力的一個原因。因此,在黨建過程中必須正確地運用政策策略。
建國初期,毛澤東就曾經將在區(qū)別上建立正確的政策和策略運用到了黨的建設上。在1951年至1953年深入進行的整黨運動中,毛澤東有兩個重要的指示:第一,整頓黨的基層組織時,首先應對黨員進行審查,針對不同類型的黨員采取不同的方針。第二,整黨時,對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支部,應有不同的要求和步驟。由于堅持了區(qū)別對待的方針,當時的整黨運動十分成功,這也為新時期的黨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搞好黨的建設,一定要結合不同地區(qū)、部門、群體中的黨組織的特殊性,結合黨員的物質利益、意見要求、覺悟程度、組織程度的特殊性來進行。比如,黨中央關于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一系列決議,是從全黨層面上講的,沒有、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情況都考慮在內,所以,具體到地方,就要區(qū)別對待了。東部地區(qū),西部地區(qū),革命老區(qū),邊疆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干部隊伍建設如何落到實處,關鍵在于要實施區(qū)別對待的政策和策略。具體到不同的部門,如黨委部門、人大部門、政府部門、政協部門、人民團體和軍事機關的干部隊伍建設,也要區(qū)別對待。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基本上是把中央關于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一系列決議,原封不動的照搬過來。再比如,農民黨員、工人黨員、知識分子黨員、干部黨員、軍人黨員、新出現的社會階層黨員等,因為他們的社會背景、文化層次、價值取向、政治態(tài)度存在著差異性,所以,用完全一樣的一套干部隊伍建設方針措施,顯然也是不合時宜的。因此,黨的建設一系列重要舉措,在實踐中推行,必須在區(qū)別的基礎上實行不同的政策和策略不可。
毛澤東指出:“我們的原則必須是堅定的,我們也要有為了實現原則性的一切許可和必需的靈活性?!盵2]1436黨的建設也是如此。內容體現原則性,形式體現靈活性。黨的建設的內容涉及到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內容確定之后,如何在實踐中貫徹執(zhí)行,就涉及到了形式問題。中國共產黨除堅持自己的成熟經驗外,也可借鑒其他一些政黨建設的有益方法。
1.黨的干部接待和拜訪民眾。比如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該黨最典型的是實行了“議員接待日”制度。該黨規(guī)定,黨的議員每周必須抽出一個晚上接待本選區(qū)的選民,對選區(qū)內的家庭至少要拜訪3次,聽取民眾反映各種問題,并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上至總理、部長,下至一般議員都嚴格遵守。
2.民眾參與。德國社民黨認為,必須將黨的組織結構向社會開放,黨內生活向社會公開,允許非黨員參與黨的政治生活。
3.網上見面會。法國社會黨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各級領導人與黨員、黨的同情者之間的網上見面會,讓黨的領導人直接回答人們所關心的問題。
4.全黨大討論。例如“德國社民黨認為,討論黨的綱領的過程比最終出臺的新綱領更加重要,因為討論就是統(tǒng)一思想、澄清認識的過程?!盵3]
5.全黨公決。德國社民黨強調保留黨內公決形式,以使每個黨員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6.黨內建立各種論壇。德國社民黨允許黨組織成立各種論壇,允許這些論壇向同級黨代會提交提案,派送代表等。
“不要四面出擊”是毛澤東1950年6月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重要策略思想。把這一策略思想運用到黨建中,是指黨的建設要抓住階段內黨風政風的主要問題,善于抓住黨建的主要矛盾,不要面面俱到。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按照黨建的總體布局全面進行黨的建設,從理論上講,這是合乎邏輯的,但在實踐上,只有一個時期一個主要矛盾,一個階段一個主要問題,才能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把黨建真正搞好。反之,如果不分主次、不分時間、不分階段、不分輕重緩急,全面鋪開,面面俱到,其結果只會造成黨建形式主義的盛行。幾乎所有的黨員干部一談到黨的建設,都會認為:黨建無非就是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嘛!至于在某一階段內黨建的重點是什么,突破口是什么,很少有人仔細思考。因此,在不少地方,黨的建設日益變成資料堆積和圖片展,日益變成“會議黨建”和“文獻黨建”。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正是由于不懂得把“不要四面出擊”的策略思想運用到黨的建設中來所造成的后果。當然,在一定階段內抓住黨建的主要問題,不等于說可以放棄其他方面黨的建設,還要和日常黨的建設相結合,要善于分清主次,學會“彈鋼琴”。
毛澤東將中國革命分為兩步走的思想為新時期我們搞好黨建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黨建中要堅持不斷革命論與革命階段論的統(tǒng)一,制定出黨建的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并將這些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然而,在黨建實踐中,卻往往忽視這種策略思想。黨中央確立黨建總體布局之后,具體到地方,只是完全照搬過來,沒有結合具體實際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近期目標、中期目標、長遠目標,而這些目標恰恰正是在黨建實踐中所必不可少的。中國共產黨,必須有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否則,黨的建設也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種做法必須加以改正。
毛澤東的策略思想是博大精深的,除了上述幾個策略思想可以運用到黨建中之外,諸如“在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在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既要善于斗爭,又要善于妥協”“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等策略思想都可以為黨建所用,在實踐中我們要多多進行研究總結,以最大限度地使黨建貫徹到實處。
中國共產黨是唯一合法的執(zhí)政黨,這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的又一個獨特的特征。新時期如何對合法性作正確的理解,值得思考。政治學意義上的合法性與法律學意義上的合法性含義不同。政治學意義上的合法性指執(zhí)政黨和政權獲得了人民的心理認同和行為支持。而且政治學意義上的合法性比法律學意義的合法性更來得實在。黨建程序合法性,是指黨建依據一定的規(guī)則,按照一定的程序來進行,并通過有效的實施效果來增強執(zhí)政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從而獲取民眾的心理認同和行為支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科學合法設置黨建的步聚、方式和時效。
1.關于黨建宣傳,應按照常規(guī)性與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重在創(chuàng)新的方針進行。常規(guī)性的黨建宣傳是指,僅僅在體制內對具有黨員身份的對象進行宣傳,這實際上是對毛澤東“公開建黨”原則的背離,同時在實踐中也是造成黨群關系離心力增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必須進行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的方法仍以基層黨組織為依托,最常見的辦法是運用簡潔、通俗的民間語言進行宣傳。這一點,毛澤東同志的“標語建黨”的做法已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路徑選擇。比如,以時下正在進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整治“四風”問題為例,我們不妨可以嘗試以下的標語或口號:不整黨就是死路一條;整黨要從點滴做起;整黨就要發(fā)動群眾;整黨就要徹底;整黨效果應由百姓說了算;拖延整黨就是與黨中央唱反調,等等。嘗試“標語整黨”的最大益處是:能引起群眾“共鳴”,提高群眾對黨建或整黨的知曉率,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形成全民參與黨建的氛圍,并給予黨建強大的外在動力和壓力。實質上這正符合毛澤東倡導的“公開建黨”原則。
2.關于黨建監(jiān)督,應堅持“監(jiān)督主體、監(jiān)督客體、監(jiān)督內容、監(jiān)督手段”四位一體的監(jiān)督模式。黨建監(jiān)督主體主要是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紀檢機關、廣大黨員,同時應重點向廣大群眾延伸;黨建監(jiān)督客體主要是各級黨組織的負責人或領導集體,因為他們控制著黨建措施的發(fā)動與否;黨建監(jiān)督內容則表現為黨建總體布局或一定時期內整黨的重大舉措,如現今的“四風”整治問題;而在四位一體的黨建監(jiān)督模式中,監(jiān)督手段的完善尤為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著黨建能否真正落到實處。在黨建實踐中,應積極探索普通手段與特殊手段、抽象手段與具體手段、群體手段與個體手段、實體手段與程序手段、體制內手段與體制外手段、思想整黨手段與制度整黨手段等有機結合的全方位黨建監(jiān)督手段體系。
3.關于黨建反饋,除貫徹好“黨內反饋+黨外反饋+專業(yè)機構反饋”這一反饋體制之外,更重要的是學會吸收、運用毛澤東成功的黨建反饋做法。其一,毛澤東建立了“聯絡員”制度,由“聯絡員”直接向他匯報地方各級黨組織的動態(tài)和中央的重大整黨部署,由此避免了逐級匯報所造成的“信息失真”缺陷。其二,毛澤東形成了不定期赴基層調研的習慣性做法,在勞動生產的第一線,他直接傾聽來自基層民眾的呼聲和意見,由此掌握了黨建的第一手資料。
4.關于黨建糾錯,應堅持糾錯途徑的多樣性和規(guī)律性,避免片面追求會議糾錯、組織處理。從創(chuàng)新角度講,關鍵要引入“群眾參與糾錯”的機制,具體來說,要在群眾糾錯問卷、群眾糾錯途徑、群眾糾錯比例、群眾糾錯權重、群眾糾錯保障等方面探索一條全新的黨建糾錯體制,力戒黨建糾錯在“體制內打轉”。
長期以來,我們的黨建往往以書面方式進行,也稱“會議黨建”或“文件黨建”,這是造成“黨建官僚主義”和“黨建形式主義”的根源之一。而現場方式更能直面問題,調動黨內外民眾參與黨建的積極性。比如,越共“十一大”以來,越南共產黨正在將國會質詢機制引入到黨內重大事項的決定過程中。在“十一大”當選越共中央總書記的阮富仲曾公開表示,質詢機制是保證越共黨內民主的有效措施之一。越共規(guī)定,在黨的各級領導機關推行質詢制度,凡擔任黨的領導干部的人員,在黨的中央全會或地方會議上,都必須依法接受黨代表的質詢,如果質詢效果不佳,黨代表有權連續(xù)進行質詢,直至滿意為止。2012年11月14日河內巴亭會堂,國會代表楊忠國毫不客氣地質詢了越南總理阮晉勇。他抨擊說,越南經濟深陷困境,總理阮晉勇需為此負責,應該下臺。在質詢中,國會代表公開要求黨政核心領導人引咎辭職,這在越南還是首次。由于整個質詢過程進行電視直播,質詢的場景在越共全黨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此次質詢事件,成為越共加速實施黨內民主等一系列整黨、建黨制度的“助推劑”。不難看出,“口頭或現場方式+公開性”,對黨建或整黨的推行,其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在黨建實踐中,如何探索現場方式或口頭方式,如何更加突出現場方式或口頭方式的作用,值得思考。
黨建總體布局的貫徹執(zhí)行,必須以時間效率做保證。即黨建在何時將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必須有與之相對應的“時間表”做支撐。簡單地說,就是黨建的步伐要越快越好,只要是全黨所達成共識的黨建措施,一旦會議通過,就要迅速貫徹。在當今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下,這不僅關乎執(zhí)政黨自身的“更新”與“再生”,更關乎民眾對執(zhí)政黨的政治期望,說到底即是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地位問題。毛澤東說得好:“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反映在黨建的時效上,這句話無疑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和緊迫性。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政黨,只要有政黨存在,就有政黨活動的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本身不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完全可以為我黨黨建所借鑒。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照搬別國黨的模式,因為任何照搬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對其內在的規(guī)律加以總結,為我所用,卻是完全可以的。更為重要的是,我黨將長期執(zhí)政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破除按經驗執(zhí)政的做法,嚴格遵循政黨運作規(guī)律。通過研究當今世界各種政黨,如前蘇東共產黨的興衰,西方發(fā)達國家共產黨、社會民主黨、保守主義政黨、基督教民主黨、綠黨的組織運作和各種政黨體制的運作模式,我們大致得出以下啟示:
不管是何種情況下產生的政黨,也不管政黨的最初任務是代表民眾進行政治參與,還是為這種參與創(chuàng)造條件,政黨充當民主政治的工具和民眾政治參與的工具,都體現了政黨的本質。離開了這一本質,政黨就會失去民眾,失去自身存在的基礎和理由。因此,黨建不能只是一個政黨的事,更是民眾的事,對中共來說,更是如此,因為這是“公開建黨”原則使然。
政黨一端連著民眾,另一端連著公共權力。黨建必須圍繞著民眾、政黨、公共權力3個方面展開,脫離民眾和公共權力,而單從政黨一極進行,則不是完整意義上的黨建,也不符合政黨政治現代化的要求,其弊端相當明顯:政黨運作中出現的所謂“黨群關系緊張、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現象便是有力證明。
執(zhí)政黨掌握的權力是公共權力,屬于社會各個階層、群體和個人所共有,它承擔維持社會穩(wěn)定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責任。執(zhí)政黨要得到社會多數的認可,就必須把協調社會各方的利益作為黨建或整黨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政黨自身建設的第一個重要內容,如何既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又擴大意識形態(tài)的包容性,是執(zhí)政黨建設所面臨的極具艱巨的任務。同時,應從意識形態(tài)的“放與收”“普及與提高”入手,著力研究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與創(chuàng)新規(guī)律。
沒有民主的政黨,終將失去影響力和吸引力。開展執(zhí)政黨自身建設活動,如何在完善黨內民主制度的同時,創(chuàng)設出推行黨內民主的程序性規(guī)則,是執(zhí)政黨在黨建中尤要重視的問題。
執(zhí)政黨的自身建設,不能脫離公共權力單獨進行。正確處理與公共權力之間的關系,明確兩者之間的界線,按照界線合理地行使執(zhí)政黨權力,對非競爭性體制下的執(zhí)政黨自身建設來說,是個永恒的話題,更是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總之,黨的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的特點進行,惟有如此,黨建才能建立在堅實的現實基礎之上。離開了對黨建策略、黨建程序、政黨運作規(guī)律的重視,黨建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1]王長江.政黨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68-70.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王長江.世界政黨比較概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