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蓮英
(渤海大學(xué)文學(xué)院,遼寧 錦州121013)
《典論·論文》作為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引起學(xué)界諸多討論,對曹丕文學(xué)思想的儒家、道家思想緣起與文學(xué)緣起,學(xué)界也多有關(guān)注。追溯曹丕文學(xué)思想之哲學(xué)和文學(xué)緣起固然必要,然而依據(jù)曹丕自述,結(jié)合其特殊家庭、獨特政治身份,探究其早期經(jīng)驗尤其爭嗣經(jīng)歷影響下形成之“自覺”意識,作用更加直接而深遠。
作為古代少有的一位既有文學(xué)建樹同時歷史評價又不那么糟糕的皇帝,特殊身份下的曹丕,其成長過程中的時代動亂、親友離別與政治紛爭,尤其長兄曹昂之死,雖將儲君之位留給曹丕,但曹丕的得位過程卻暴露出其被父母冷落的事實,這種早期經(jīng)驗促使曹丕“自覺”意識的形成進而影響了其
曹丕寫作《典論·論文》首先建立在這樣一種認識上:“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lián)P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shù)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余篇?!保?]并且在《典論·論文》中再一次申明:“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保?]表現(xiàn)出鮮明的“求名”思想。這種“求名”思想使他認識到文學(xué)的價值和意義,提出“文學(xué)不朽說”,而“重生前與身后之名,正是個體自覺高度發(fā)展之結(jié)果。蓋人必珍視一己之精神存在而求其擴大與延綿,然后始知名之重要”[3]272。
“求名”之外,曹丕的“自覺”意識在《典論·論文》中還體現(xiàn)為“顯才”思想。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批評文人相輕現(xiàn)象,前舉班固、傅毅為例,后以建安七子為代表,分析其因則言:“夫人善于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斯七子者,于學(xué)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暗于自見,謂己為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而自己“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論文’”。
曹丕在強調(diào)“自見”“審己”,再三表明自己與一般文人不同,對自我具有清醒的全面認知,在與當(dāng)世文人的比較中,以“通才”自許?!巴ú拧钡淖晕以u價與“唯通才能備其體”的自豪,適如余英時所言,“所謂個體自覺者,即自覺為具有獨立精神之個體,而不與其他個體相同,并處處表現(xiàn)其一己獨特之所在”[3]270。
從曹丕在《與王朗書》和《典論·自敘》中的自述來看,“立言不朽”和“顯才”思想因“士人”與“文人”而起,然對照《典論·自敘》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不盡如此。
在《典論·自敘》中,曹丕交代自己出生成長的時代背景,“生于中平之季,長于戎旅之間”[4],遭逢亂世,目睹“鄉(xiāng)邑望煙而奔,城郭睹塵而潰。百姓死亡,暴骨如莽”,親歷“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戰(zhàn)爭中的百姓死亡、疫癘中的士人凋落,都不及失去親人給心靈帶來的沖擊之大,曹昂的死,讓曹丕第一次對死亡有了真實而深刻的體會。
曹丕“時余年十歲”,少時經(jīng)歷對心理、思想的影響是公認的,“思想發(fā)展過程的每個早期階段仍同由它發(fā)展而來的后期階段并駕齊驅(qū),同時存在。早期的精神狀態(tài)可能在后來多少年內(nèi)不顯露出來,但是,其力量卻絲毫不會減弱,隨時都可能成為頭腦中各種勢力的表現(xiàn)形式?!保?]
建安十三年曹沖病卒,曹丕親為誄文,述說他的哀傷,也闡明“惟人之生,忽如朝露”[6]的生命思考。
曹丕生在中平四年,此時在譙縣老家臥薪嘗膽的曹操大概已經(jīng)有了“周公吐脯,天下歸心”的抱負,所以曹操用“爾惟弘周公丕訓(xùn)”“予懋乃德,嘉乃丕績”[7]中的“丕”字為第二個兒子命名,希望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如此之命名說明曹丕還是被父親寄予重大使命的兒子。
懷抱重大使命的曹丕,作為曹操的兒子,對于“立德”求不朽,自然不信。曹昂為長子,曹沖天資出眾,此二人本都可以成為父親基業(yè)的繼承人,曹丕自己有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保?]286兩人的死亡加之曹昂死后太子之位遲遲未定,“立功”求不朽,對于曹丕來講,也不甚可靠?!傲⒀浴辈恍喑蔀椴茇ё羁尚械倪x擇。
而其“顯才”思想也是生活中受到父親冷落、置疑對待情況的反彈。
從曹丕“文氣說”闡述的上下文語境來看,“氣”即“才”,曹丕“氣”的認識表明他對“才”的看法,“不可力強而致”表明“才”“氣”是個性化的天生稟賦;而“氣之清濁有體”,又具體表現(xiàn)為“清濁”兩類。對于“清濁有體”,一種觀點認為指剛、柔兩種并立的風(fēng)格,“清,俊爽超邁的陽剛之氣。濁,凝重沉郁的陰柔之氣”[9]。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指兩種有高下之分的風(fēng)格。“‘清濁’并非以剛?cè)岱?,也不單指某一種風(fēng)格,而是豐富多樣的?!濉?,側(cè)重于文風(fēng)的純、逸、清俊、慷慨、華麗等等;‘濁’,主要指文風(fēng)的雜、滯、弱,行文不是一氣貫通,往往較呆板、混亂、孱弱?!保?0]“氣”之“清濁”即“才”之“清濁”,從《典論·論文》的論述來看,曹丕認為個人之“才”,不但有區(qū)別,而且有高下。至于自己,是“通才”之質(zhì)。
而自身才能的突出是《典論·自敘》之最主要內(nèi)容。曹丕用大量的篇幅追憶學(xué)習(xí)騎射、擊劍而達技藝精湛的經(jīng)過,最后說明因父親對文學(xué)的愛好,自己“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jīng)、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所著書論詩賦,凡六十篇”的情況。
表面上曹丕強調(diào)自己文武兼?zhèn)?,博通賅覽,創(chuàng)作體裁多樣。用突出事例和創(chuàng)作實踐證明自己的“通才”是因時所需和聽從父親教誨,但結(jié)合《典論》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太子之位塵埃落定之后的寫作時間,不難發(fā)現(xiàn),子修即曹昂的死,對曹丕的影響并不像其所敘述“時余年十歲,乘馬得脫”之一筆帶過的慶幸,曹丕濃墨重彩的自我肯定背后,流露出的是對曹昂死后圍繞太子之位凸顯出的父母偏愛的耿耿于懷。
本來,對于“氣之清濁”,曹丕用音樂創(chuàng)作為例,已足以說明問題,“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添加,正是繼嗣經(jīng)歷中形成的向父親證明自己比弟弟更為優(yōu)秀心理的不自覺流露。
做了丞相,被封魏公、魏王的曹操,在曹昂被害以后,一直沒有確定繼承人人選。本來,按照“立嫡以長”的傳統(tǒng)規(guī)定,排行第二的曹丕是理所當(dāng)然的繼承人人選,然而,推行“唯才是舉”破格選拔任用人才的曹操,先后表現(xiàn)出對曹丕才華橫溢弟弟曹沖、曹植的垂青。
曹沖“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quán)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8]285。曹沖稱象一事雖遭陳寅恪質(zhì)疑,但曹沖之聰明超出常人殆無疑問,愛才的曹操“數(shù)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后意”也順理成章。以至于曹沖病亡,曹操悲痛欲絕時,面對曹丕的勸慰,勃然大怒,沖口而出:“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矣?!毖酝庵獠軟_死了,其他人才有爭太子之位的可能,曹丕的安慰也只不過是在幸災(zāi)樂禍。
曹沖病死以后,曹植逐漸引起了曹操的重視,“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dāng)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雀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每進見難問,應(yīng)聲而對,特見寵愛”[11]274,“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shù)矣”[11]274。才高八斗的曹植贏得曹操的肯定,在曹植私闖司馬門后的教令中曹操自承“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11]274。陳壽在賈詡傳記中也寫:“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淄侯才名方盛,各有黨羽,有奪宗之議?!保?2]弟弟曹彰勇武過人,曹操病重臨終召曹彰回洛陽。曹彰在曹操死后到達洛陽,他對曹植言道,“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問璽綬,將有異志”[11]273~274。
雖然雄才大略的曹操最終因為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的才子意氣,選擇了曹丕為他的繼承人,但這樣的過程足以說明他對曹丕的冷落。
曹操的態(tài)度,很難說沒有丁夫人的影響?!皷|阿王植,太后少子,最愛之。”[13]曹丕《禁母后預(yù)政詔》中“群臣不得奏事太后”,“若有違背,天下共誅之”之語可窺得母子關(guān)系之一斑:詔書雖說有對漢末外戚專權(quán)導(dǎo)致政治亂局的政治教訓(xùn)總結(jié),對照《三國志·魏志·周宣傳》:“帝欲治弟植之罪,逼于太后,但加貶爵”[14]等的記載,這詔書未嘗不是曹丕不被母親喜愛的反映。
長久的不被父親公開承認,不被母親喜歡,還有父親對弟弟們的寵愛,給他心里留下了濃重的陰影。《典論·論奸饞》表面論述聽信讒言之危害,但主要以袁紹、劉表父子兄弟紛爭為例,述袁紹死后因妻之寵愛長子袁譚不得立導(dǎo)致兄弟反目、少子袁尚為嗣以及劉表因?qū)櫰摒挌夐L子劉琦立少子劉琮繼位致使二子決裂,實際所論為不立嫡長招致敗亡的歷史事實,聯(lián)系曹丕太子之位的一波三折,楊修、丁儀、丁廙等人在曹操面前贊美曹植的情況與審配等人相似、母親偏愛曹植也與袁紹妻相類,“夫忠臣之事主也,尊其父以重其子,奉其兄以敬其弟。故曰:愛其人者,及其屋烏。況乎骨肉之間哉?”曹丕之現(xiàn)實指向顯而易見,今人易建賢一針見血注明,“曹丕論袁、劉父子,當(dāng)是感同身受之言。”[15]
父親的置疑、弟弟的奪宗之舉,讓曹丕雖最終取得太子之位,曾經(jīng)的陰影卻始終揮之不去,讓他一定要向父親證明,自己不是憑借嫡長身份獲得儲君之位,而是比弟弟們更優(yōu)秀更有才華的繼承人。
曹操推崇“唯才是舉”,自身不但“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定北方戰(zhàn)亂,功勛卓著,而且“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其四言、五言樂府詩“氣韻沉雄,如幽燕老將”,其散文通脫,被魯迅稱為“改革文章的祖師”[16],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文學(xué)家。
曹植之才,與曹沖以“識達”“辯察”見長的實際觀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不同,從“每進見難問,應(yīng)聲而對”“言出為論,下筆成章”“與淳評說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區(qū)別之意,然后論羲皇以來賢圣名臣烈士優(yōu)劣之差,次頌古今文章賦誄及當(dāng)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論用武行兵倚伏之勢”,“及暮,淳歸,對其所知嘆植之材,謂之‘天人’”[17]等的記載與鐘嶸“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18]的評價來看,曹植才高八斗,其才華更多表現(xiàn)為敏捷之文才與論說之才。
曹丕評價賈誼:“余觀賈誼《過秦論》,發(fā)周秦之得失,通古今之制義。洽以三代之風(fēng),潤以圣人之化”,“若賈誼之才敏,籌畫周政”,“特賢臣之器,管、晏之資,豈若孝文大人之量哉!”[19]文學(xué)成就突出但缺乏人主之才的賈誼,其才敏豈不和“援筆立就”的曹植若合符契?曹丕推崇漢文帝之“慈孝,寬仁弘厚”,對比曹操“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余”,曹丕被謚“文”,正是在對比中為自己定位,正是“人己之對立愈顯,則自覺之意識亦愈強”[3]251。
《典論·論文》中“通才”的自我評價、《典論·自敘》中文武全才的自我描述正是其區(qū)父別弟之自我認知。
曹丕以“立言不朽”之因、“通才”之質(zhì),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不但開拓了新的文學(xué)體式如七言詩的寫作,增強對文學(xué)審美特征的把握——把詩賦與奏議、書論、銘誄等實用文體區(qū)分開,認識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需要特殊的天賦才能,認識到文學(xué)不僅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還是實現(xiàn)個人不朽價值的憑藉。而且,曹丕的身份使他成為鄴下文人集團的領(lǐng)袖,對于建安文學(xué)的繁榮和建安風(fēng)骨這一時代風(fēng)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引領(lǐng)作用。
[1]曹丕.與王朗書[C]//夏傳才,唐紹忠.曹丕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109.
[2]曹丕.典論·論文[C]//夏傳才,唐紹忠.曹丕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238.
[3]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曹丕.典論·自敘[C]//夏傳才,唐紹忠.曹丕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249.
[5]弗洛伊德.目前對戰(zhàn)爭和死亡的看法[A]//弗洛伊德論創(chuàng)造力與無意識[C].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217.
[6]曹丕.曹倉舒誄[C]//夏傳才,唐紹忠.曹丕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88.
[7]吳樹平,等,點校.尚書·周書·君陳[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51.
[8]陳壽,裴松之.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M].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北京:中華書局,2007.
[9]霍松林.古代文論名篇詳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8.
[10]羅宏梅.曹丕“文氣說”及“清濁”之辨[J].貴州文史叢刊,2006,(2):12.
[11]陳壽,裴松之.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2]陳壽,裴松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164.
[13]陳壽,裴松之.三國志·魏書·后妃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79.
[14]陳壽,裴松之.三國志·魏書·方技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392.
[15]易健賢.魏文帝集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422.
[16]魯迅.而已集·魏晉風(fēng)度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3:83.
[17]陳壽,裴松之.三國志·魏書·王衛(wèi)二劉傅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296.
[18]曹旭.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01.
[19]曹丕.太宗論[C]//夏傳才,唐紹忠.曹丕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