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春
(新鄉(xiāng)廣播電視大學 河南新鄉(xiāng)453000)
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主體后備力量,其健康成長一直都備受關注。而近年來,高校大學生惡性事件頻發(fā),如留學生機場刺母事件、藥家鑫事件等。隨著此類事件的頻繁出現(xiàn),促使教育界越來越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思想決定行為,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表現(xiàn)出行為的健康與成熟。目前高校在校的大學生是90后。作為看著動漫,打著網游,吃著快餐長大的一代,這個群體一方面具有獨立自主、創(chuàng)新性強、個性突出等優(yōu)點;另一方面,當其步入成年,學業(yè)、就業(yè)、人際交往、戀愛等現(xiàn)實壓力接踵而至時,也極易由于抗壓心態(tài)準備不充分而產生各種各樣的過激行為[1]。因此在校時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學生穩(wěn)步踏入社會的必要前提。但是目前各高校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實施力度、模式與效果薄弱,瓶頸明顯,推行較難。
知名作家吳曉波在其著作《激蕩三十年》中尖銳地指出,改革的實施對社會風氣造成了相當程度的不良影響,而高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惡劣習氣,從而負面事件頻出。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廈門大學外文學院院長“艷照門”事件,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yè)處處長因招生問題被捕,涉案金額過億,這種種事件踐踏著國民的道德底線。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如果高校為師者做不到以身作則,以德示人,又怎能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呢?當今信息化社會,各類新聞傳播的速度驚人,何況負面事件案例并非少數(shù)或片面現(xiàn)象。如此環(huán)境,學生耳濡目染,其行為怎會健康。令筆者心驚的是,曾有一名學生畢業(yè)反饋時直言,“老師,你應當教我們變得壞一些,這樣我們才能生存得更好”,這讓老師們無話可接。當這種認識出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生身上時,問題就嚴重了。社會價值觀的功利化、獨生子女新一代的人際交往模式、貧富落差帶來的不公平感、學生間的相互影響等都不斷刺激著大學生們的敏感神經,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促其對社會、對人對己的不良行為。
雖然高校惡性事件的不斷發(fā)生已經引起各方關注,但大部分高校至今并未采取特別有效的手段,其根本原因可能是高校的教育理念失衡。長久以來,高校都是重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教育,輕品德與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yǎng)計劃及教學體系中,專業(yè)課的學時比例能高達70%甚至80%以上。尤其對于現(xiàn)今的高職高專院校來說,典型的教學模式為“2+1”,即2年內學完基礎課與專業(yè)課,最后一年進入頂崗實習階段,在這種安排下,學生前兩年的學業(yè)壓力之重顯而易見,而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學安排則少得可憐。因此,大部分高校只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選修課,上課人數(shù)都在百人以上,課時不足、針對性差、教學效果不理想。
另一重要原因在于高校的師資力量薄弱。以河南新鄉(xiāng)為例,作為河南高校數(shù)量第二多的城市,新鄉(xiāng)有4所本科院校,2所??圃盒?,還有電大、開放大學等,在校學生人數(shù)多達10余萬,而校內專職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不超過50名,比例極其懸殊。學校往往會將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心理健康教育,派放給院系書記、輔導員或班主任們來實施。但首先該類教師與學生存在年齡上的差距,年齡的差距越大,溝通越不容易;其次,教師們在教育過程中容易站在學校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鮮少考慮學生的立場與困難,會有代溝;最后是師生比,往往一名輔導員要負責200名甚至更多的學生工作,何況這些教師還有自己的教學、教輔、行政、科研等事務,很難兼顧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就導致了學生們既不愿意主動尋求幫助,而同時教師們又很難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與相關問題。
在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大都屬于公共課,課時較少。這門課程不像專業(yè)課,既可以理論講授,又可以在專業(yè)實踐中進一步強化,體現(xiàn)不出其他專業(yè)知識的操作性、實用性。盡管不少高校在授課之外,也會展開大學生心理咨詢、大學生心理講座、大學生心理沙龍等活動,但這些活動也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就拿常見的為學生開設的心理咨詢室來說,各校的心理咨詢室常常大門緊閉,只在短暫的規(guī)定時間開放,從事咨詢的教師通常只是兼職負責這方面工作,且大部分并非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另外,學生普遍認為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都是存在心理障礙的人,往往會嘲笑去咨詢的學生,這就使得有問題的學生諱疾忌醫(yī),不敢去進行咨詢尋求幫助。這樣的心理咨詢室就近乎成了應付上級檢查的擺設。
可見,僅僅通過理論課程講授的方式,加上偶爾的一些活動與交流,是不足以充分推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
2011年3月,教育部下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規(guī)劃與“硬指標”,比如建立健全校、院(系)、班級為層次的三級心理健康網絡,全面開展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研及排查,建設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這為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指引方向。
《標準》指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建立在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因此,僅僅憑教師的個人感覺及一些淺層次的調研問卷是不足以建立研究模型的,需要利用科學專業(yè)的手段來達到相關目標??蓱锰├眨═aylor)編制的“顯性焦慮量表”(MAS),艾森喜的“情緒穩(wěn)定性診斷量表”,鄭日昌等編制的“考試焦慮綜合診斷量表”,還有大學生自卑心理診斷量表、心理適應能力自測問卷等[2]。使用這些中外科學的測量量表來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有效地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開。
良好的校風、教風與學風是保證學生積極向上的基礎。一個受到良好校風影響的學生必定有較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一個在良好學風中學習的學生對學習必定有端正的態(tài)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學生很少會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即使出現(xiàn)問題也會及時尋求幫助,合理化解自身的問題,不會造成極端事件的發(fā)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會議上明確指出,要講究廉政,懲治這一手決不能放松。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時一再強調要改進工作作風。十八大以來,社會各階層切實感受到了國家實施廉政建設的決心與各項行之有效的舉措。那么趁此東風,推動學校校風的建設是必需的,也是對學生心理健康具備重大意義的。
高校要搞好校風建設,需要從工作作風、教風、學風等各方面入手,僅僅將其掛在口頭上是不夠的。第一應重視校內廉政建設,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與監(jiān)督監(jiān)察機制,實現(xiàn)對校級領導與中層領導的工作作風的規(guī)范與督促,使良好風氣由領導干部率先垂范。第二,應大力支持和鼓勵教師做好一線教學,不要僅僅把工作重點放在科研上,因為教師的本分首先是教書育人。浙江大學教師節(jié)典禮上,該校兩位教授因長年堅持在本科生教學一線,受到全校師生的廣泛認可,每人獲得了“浙江大學心平獎教金”100萬元。這是對教師教書育人的激勵。第三,應當加大教學考評的力度,對講課能力差,師德口碑差的教師提出改正、改進的要求,敦促每一位教師明確自己的工作重心與對學生的示范性,樹立嚴謹求實、德育與專業(yè)教育并行的態(tài)度。第四,應提高一線教師待遇和認可度,使其具有為人師表的自豪感,不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第五,應重視學風建設,建立多項獎勵與懲處機制,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學業(yè)與工作能力的提升上。第六,要多開展積極有益的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理念。最后,應當嚴抓考風,使學生在考試中明白做人的基本原則,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與考試心理。
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重視專業(yè)師資的引進和培養(yǎng)。在現(xiàn)有教師數(shù)量的基礎上,高校將此項工作主要放在少數(shù)專職教師與多數(shù)輔導員身上是必然選擇。但要以此建立心理健康師資庫,并不斷擴充或培養(yǎng)。第一是要持續(xù)安排師資庫中的教師深入開展調研,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前言,不斷積累心理咨詢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第二是派送教師到企業(yè)掛職學習,掌握可靠的行業(yè)心理相關知識;三是聘請心理學資深專家,對教師們進行中短期培訓,不斷充電;四是鼓勵教師合作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相關課題研究,在思想交流中不斷相互學習和提高,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奠定人才基礎。
要建立合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梯隊,僅靠教師這一個方面是不夠的,不容忽視的力量是朋輩心理咨詢。所謂朋輩心理咨詢是指受過準訓練的人員(這里的人員指同學同輩中品學兼優(yōu),人緣良好的學生),能夠運用積極傾聽、問題解決的技巧以及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為需要幫助的朋輩提供心理咨詢與幫助。朋輩心理咨詢員由于其角色特別,更容易深層次地了解同學的心理,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很多時候朋輩的說服力與影響力甚至遠遠超過教師與家長,同學之間容易溝通,并能起到正面榜樣的激勵作用,便于啟示周邊同學產生正確的言行,形成健康心理。所以,學校應當加大朋輩咨詢員隊伍的建設,投入資金,選拔優(yōu)秀學生,對朋輩咨詢員進行組織與培訓,提升其在心理咨詢方面的工作能力,并通過設立“代班主任”“學生心理咨詢師”等角色,使其融入學生中去,對廣大同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而功倍。
還有重要的一環(huán),是與家長的溝通互助。大學與中學的一個不同之處在于:中學時代校方與家長的交流密切,共同協(xié)作,敦促學生在學業(yè)上提高;而大學時代往往家長采取放羊管理,基本就把學生交由學校后不再過問,而學校也在與家長溝通上缺乏積極性。事實上,在網絡溝通交流便利的今天,如果學校能與家長經常實現(xiàn)互通有無,將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學業(yè)進展及時反饋給家長,并請家長多關注孩子,效果亦將十分顯著。
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公共選修課轉為基礎必修課,既是教育部的要求,更是課程必要性的體現(xiàn)。在四川大學,該課程已經作為必修課。該校心理學教師在實踐中認識到,真正需要心理干預的學生往往并不會主動尋求幫助,他們會把內心隱藏起來,甚至表面看起來健康、優(yōu)秀,但在遇到極端情況時卻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導致嚴重后果。這也是四川大學為何要將心理健康課作為必修課的原因。從選修到必修的轉變,目的是希望普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樣的做法出現(xiàn)在西南財經大學,該校的學生課表上出現(xiàn)了一門“心理健康教育與幸福生活”的必修課程。這些舉措均值得其他高校借鑒。在課程大綱與內容、教學計劃與實施方面,課程改革的內容更應與時俱進,充分體現(xiàn)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考察、教育、改進與完善。
課程改革與實施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一種,高校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使得教育多樣化,靈活化。如定期進行講座,以互動參與為主,在講座時注重技巧和方法,不僅是空講理論,比如以與同學發(fā)生口角怎么對待、失戀了怎么處理等等,都可以使學生感興趣,在積極參與中實現(xiàn)心理的成熟。如開設心理咨詢室,安排專業(yè)教師或資深學員值守,或在校園內主動開展心理調研與咨詢活動,在調研中順勢而為,進行相應的心理咨詢。如設立心理健康熱線,便于較保守的同學通過電話熱線或網絡聊天的方式,非面對面地完成心理溝通與成長[3]。如多開展社會上較流行的素質拓展活動,選取有意義的活動項目,寓教于樂,使同學們在參與拓展活動的同時,體會到團隊精神、樂觀主義、分享精神等,實現(xiàn)心理茁壯健康的成長。
[1] 張錦歌.淺談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2,(6).
[2] 朱云霞.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1).
[3] 紀國和,劉剛.網上心理咨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J].現(xiàn)代教育學,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