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曉 菲
(山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山西 臨汾 041004)
簡·奧斯丁是英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之一,生活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她42年的生命中完成六部名著。她的小說都以適婚年齡的年輕女子為聚焦點,以她們的愛情與婚姻選擇經歷為線索,審視19世紀女性生存現狀,對壓制女性的社會偏見與文化傳統發(fā)出質疑和嘲諷。布斯(Wayne C. Booth)認為,奧斯丁本人相信并實踐著女性主義的倫理批評,用小說記錄女性的成長,反映出19世紀初英國社會女性意識的覺醒,對性別偏見和歧視提出了疑問和思考。[1]102本文選取奧斯丁的小說《愛瑪》作為考察對象,對祝慶英、祝文光的合譯本與李文俊、蔡慧的合譯本*祝慶英、祝文光譯本以下簡稱祝譯本,李文俊、蔡慧譯本簡稱李、蔡譯本,不再另外標注?!稅郜敗返挠⑽陌鎱⒖嫉氖侵袊鴮ν夥g出版公司2009年版本。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奧斯丁的女性主義思想在不同譯者性別意識形態(tài)的操控下,是很好地得以重現,還是遭到遮蔽以及譯者的性別意識是如何體現在翻譯文本中的。
祝慶英是中國老一輩翻譯家,生前擔任過上海翻譯協會理事、上海作協理事,其代表譯作《簡愛》備受歡迎,一版再版,銷量達300萬冊,這是她翻譯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從她翻譯的作品看,幾部長篇小說多數是英國女性作家的作品,如《勃朗特傳》、《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說明她對描寫女性生活的主題有相當的關注。祝慶英于1997年逝世后,友人楊靜遠在《中華讀書報》第五期發(fā)表了《冰晶的心》一文以示哀悼*《冰晶的心——懷念祝慶英》發(fā)表于1998年5月13日的《中華讀書報》上,請參考http://www.gmw.cn/01ds/1998—05/13/GB/198%5eDS1409.HTM.,此文對祝慶英的翻譯背景、心路歷程作了大概介紹,高度評價了祝慶英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對我們了解《愛瑪》譯本的產生背景、翻譯風格的形成有很大幫助。文中記述了祝慶英對勃朗特姐妹的研究熱情,“對她(祝慶英)來說,勃朗特是遠在異鄉(xiāng)的姐妹和摯友”,女翻譯家為沒有親臨勃朗特姐妹居住的英國約克郡深感遺憾,祝慶英對英國女性作家的研究興趣由此可見一斑。楊靜遠還記錄道,祝慶英在翻譯《愛瑪》之前,出了次意外事故,從樓上摔下來,一只眼睛因此失明,只剩下一千多度近視的另一只眼睛,是她的哥哥祝文光一直幫助她,給了她很大的支持。這可能就是《愛瑪》是合譯本的緣故,祝慶英的兄長祝文光在查閱奧斯丁研究資料、翻譯風格選擇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李文俊先生是福克納作品在中國的首譯者,翻譯過《喧嘩與騷動》、《押沙龍,押沙龍》、《我彌留之際》、《去吧,摩西》等,獲過中美文學交流獎。蔡慧生前是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作協和上海譯協理事。據和蔡慧合譯過《亂世佳人》的翻譯家榮如德介紹,蔡慧是這個時代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翻譯家,他如果喜歡哪本作品,就悶頭翻譯好,再交給出版社,是為翻譯而生的人?!稅郜敗纷g本序里明確劃分了兩位譯者的翻譯章節(jié),第二卷第十一章以前由李文俊翻譯,十一章之后的翻譯由蔡慧擔任,這次合作翻譯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的,顯示了贊助人對翻譯行為的制約作用。
路易斯·馮·芙洛圖(Luise von Flotow)在其1997年的專著里首次提出了“性別視角的譯作評論”的概念。在她看來,所謂性別視角的譯作評論指的是評論者在評論譯作時關注文本中體現的性別問題——關注文本中是否存在諸如此類的性別問題,以及這些性別問題對文本而言重要與否;仔細考察它們在翻譯中是如何被處理或傳遞的。芙洛圖還指出,你越關注性別研究及其相關問題,你越能透過譯文“看到”這樣的問題。該領域目前為止主要探討女性主義譯者是如何進行翻譯實踐的[2]105:如在翻譯體現男權意識的作品時,女性主義譯者如何顛覆之、修正之;而在翻譯女性主義作品時,女性主義譯者如何試圖充分再現原文的女性主義精神等。
性別視角為翻譯研究開拓了廣闊的領域,如女性譯者在翻譯時如何發(fā)揮其“女性主體性”,“作為或像一個女人那樣翻譯”,不同性別譯者在翻譯異性作家作品時如何發(fā)揮其主體性跨越性別的疆界以最大限度地貼近原作等;后結構主義理論消解了早期女性主義對性別所持的本質主義立場,開始關注性別的社會建構特征,巴特勒的性別表演理論影響了女性主義翻譯研究*李文靜(2008)、馬悅(2010)在性別表演理論基礎上探討了譯者的雙性視角、譯者身份動態(tài)性,打破了翻譯研究中生理性別決定論的框架。至此,性別視角的譯作評論就擯棄了翻譯研究中生理性別決定論,致力于探討譯者以性別翻譯理論研究者的身份理解原作中的性別問題。,避免把譯者的自然性別與性別意識等同對譯作進行本質主義的解讀,故筆者選擇了兩個合譯本,其中有男女譯者合譯、兩位男譯者合譯,旨在考察譯者的性別意識、譯者對作者女性主義意識的呼應或回避,以及譯者主導思想在譯作中的體現。
祝慶英、祝文光的合譯本的譯本序里引用了英國文藝評論家凱特爾的評論,“《愛瑪》是關于婚姻的小說,故事從一件婚事(泰勒小姐的出嫁)開始,以三件婚事結束,并順便考慮了其他兩件婚事。小說的主題是婚姻,但不是抽象的婚姻?!盵3]3這個譯本開宗明義揭示了《愛瑪》的主題——婚姻,點明奧斯丁的現實主義來自她對當時社會婦女問題的理解和感受,這種對婦女地位的關注,使她對婚姻問題的看法富有特色和說服力。[3]4
李文俊、蔡慧合譯的《愛瑪》譯本序主要關注奧斯丁作品的語言、藝術手法,認為作者一改18世紀矯揉造作的感傷主義文風,以樸素現實主義風格樹立了文藝新風氣,文學風格對后來的勃朗特姐妹、喬治·艾略特有相當的影響力。雖然譯者注意到了奧斯丁的所有作品都以分析青年女主人公與社會關系為主,但并沒有沿著女主人公自我發(fā)現這個線索分析下去,而是竭力要從奧斯丁的作品里發(fā)掘“大”的主題:“她在作品中關懷婦女、戀愛、婚姻問題,探討社會在此方面的謬誤與偏見,揭示人性弱點”,“探討人性,這難道是在寫微不足道的小題材嗎?”[4]4從譯本序可以明顯看出,譯者竭力在奧斯丁描寫的“幾戶鄉(xiāng)野人家”的“小世界”里挖掘“大”的主題,以小見大。
兩個譯本譯者的不同出發(fā)點,決定了他/她們的翻譯策略、側重點不同。就微觀層面考察,祝譯本在女性婚姻權利主張、姐妹情誼、女性感受的凸顯方面,體現了一定的性別意識,拓寬了女性的話語空間;而李、蔡譯本在相關問題上有意或無意的語言表述,淡化了女性主義色彩,并且在譯本序里并沒有考慮到奧斯丁作為一名女性主體的創(chuàng)作意識。下文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兩個合譯本表現奧斯丁女性主義意識*國內研究者裘因(1996)、楊莉馨(1998)、譚穎沁(2006)、郭瑞萍(2012)等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奧斯丁筆下女性意識的覺醒。的不同。
(一)女性婚姻權利的伸張。奧斯丁賦予了女主人公愛瑪陽光自信的性格,開篇就評論道:愛瑪·伍德豪斯,漂亮,聰明,富有,生活中有一些最大的幸福,她似乎都齊備了。她在世上過了將近21年,很少有什么事情使她痛苦和煩惱過。[3]3奧斯丁采用了愛瑪描述自己經驗的內聚焦進行敘事,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雖然她亂牽姻緣,對社會、人情世故了解欠缺,但內心透視的寫作手法使讀者產生了與愛瑪相似的情感反應,從而對愛瑪的缺點懷有諒解之情,展現了一個迷茫又迷人的年輕女子的內心世界。[5]120作者安排了奈特利先生這樣一個散發(fā)著理性光芒的男主角擔任愛瑪精神上的領路者,兩者爭論、對峙、和解之路更是透視了愛瑪自我發(fā)現的精神歷程。下面兩段文字描述的正是愛瑪與奈特利激烈的思想交鋒:
(1)Harriet’s claims to marry well are not so contemptible as you represent them…… till they do fall in love with well- informed minds instead of handsome faces, a girl ,with such loveliness as Harriet, has a certainty of being admired and sought after, of having the power of chusing from among many, consequently a claim to be nice. 47
祝譯:哈莉埃特有權攀一門好親,這并不像你所說的那么可鄙……他們也許會愛上淵博的頭腦,而不是愛上美麗的面孔??墒窃谀且郧?,一個像哈莉埃特這樣可愛的姑娘,肯定會受到愛慕和追求,肯定能從許多男人當中挑選丈夫,因此,長得漂亮有這個權利。[3] 57
李、蔡譯:哈麗埃特想攀一門好親自有她的道理,決不像你所說的那么可鄙……會去死死追求知識淵博的頭腦而不是漂亮的臉蛋。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像哈麗埃特這樣的天生麗質,肯定會受到愛慕和追求,她肯定有權從眾多男人中挑一把細撿,因此是有資格讓自己生活得好一些的。[4]54
解析:這段文字描寫的是愛瑪與奈特利爭論哈麗埃特歸屬、糾正奈特利偏見時發(fā)生的激烈辯論。祝譯本敏銳地捕捉到奧斯丁女性意識萌生的思想,發(fā)出了女性爭取婚姻自主權的聲音,將愛瑪性格中大膽潑辣、率真執(zhí)著的一面凸顯出來,譯文讀起來更酣暢淋漓,向讀者展示了不同于傳統女性溫吞謙恭的新女性氣質。同時肯定了claim一詞蘊含的“權利”涵義,“權利”在這個譯本的章節(jié)中出現了四次,頻率明顯高于李、蔡譯本,作者奧斯丁借用愛瑪富有活力的表述,表達了女性的愿望和理想,體現了對社會習俗所施加的束縛予以反抗的精神。而李、蔡譯本中的相關表述:如哈麗埃特能攀好親自有道理,因為她有漂亮的臉蛋,當然能從一把男人中挑選,改善自己的處境等等,這種處理方法大大削弱了愛瑪理直氣壯、為好友挺身辯護的氣勢,“l(fā)oveliness”在祝譯本譯為可愛,強調了哈麗埃特品性和人格之美,而李、蔡譯本的“天生麗質”相對而言強調的是女性的美貌,體現了在男性權利目光凝視下的女性命運。
(2)Her good nature, too, is not so very slight a claim, comprehending, as it does, real, thorough sweetness of temper and manner, a very humble opinion of herself, and a great readiness to be pleased with other people.47
祝譯:她性情溫和也并不是只有微不足道的權利。事實上,性情溫和意味著性情和舉止都純真可愛,自己很謙虛,而且樂于跟別人和睦相處。如果你們男人一般都不認為這樣的美和這樣的性情能賦予一個女人最大的權力,那我就是大錯特錯了。[3] 51
泵站工程表Q204中水泵的裝機、流量兩項數據與揚程存在以下關系:“揚程=裝機/(10×流量)×0.75”, 可以運用此關系式利用EXCEL的函數并結合當地地形高差實現自動判斷清查表中的裝機、流量是否匹配。
李、蔡譯:她的好脾氣亦絕非無足輕重的本錢。既然性格溫柔,舉止可愛,不自命不凡,一心想取悅他人,她自然就很善解人意,清純真誠了。假若你們男人多半都不認為這樣的美貌與溫存是女子的最大優(yōu)點,那我必定是昏聵無知了。[4] 54
解析:兩譯本對女性婚姻的不同態(tài)度蘊含在譯本對原文語句差異性的處理方式上。李、蔡譯本繼續(xù)上文對哈麗埃特靠美貌獲得好姻緣的理解,將“a great readiness to be pleased with other people”翻譯為“取悅他人”,認為“好性情”只是哈麗埃特嫁入豪門的“本錢”而已,再次將女性命運束縛在取悅男性的基礎上;祝譯本則有意識地為哈麗埃特辯護,認為美麗與好脾性是女人最大的“權力”,如果哈麗埃特能在婚姻市場上覓得好夫婿也無可厚非,譯者對女性在夫權社會的人生困境給予了同情和理解,和作者奧斯丁家庭現實主義的婚姻觀相契合。
(二)女性刻板形象的顛覆。18世紀后期英國女性小說家筆下的女性形象,要么是溫柔順從的天使,要么是怪誕的瘋子或魔鬼。20世紀以來對奧斯丁的全面研究表明,奧斯丁通過塑造多元化的女性角色,挑戰(zhàn)了傳統的女性觀。比如在“杰克與愛麗絲”、“漂亮的卡桑德拉”、“三姐妹”、“萊斯利公館”等早期未完成的小說片段中,奧斯丁顛覆了社會性別角色的刻板形象,女性在戀愛、婚姻和日常事務中應遵循的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被顛覆,女主人公追求愛情、招募軍隊,甚至喝酒、賭博、偷盜、坐牢、翻墻越獄。[5]123這種描寫即使在當今時代也體現了超越女性氣質的思想。下文將從翻譯文本角度探討譯者是如何秉承這種女性主義思想,并體現于翻譯過程的。
(3)I know that such a girl as Harriet is exactly what every man delights in——what at once bewitches his senses and satisfies his judgment.106
祝譯:我知道像哈麗埃特這樣的姑娘正好是每一個男人所喜愛的——既能使他心醉神迷又合他的心意。[3]110
李、蔡譯:我知道像哈麗埃特這樣的姑娘正是你們每一個男人都求之不得的呀——既能使男人神魂顛倒,又能讓他感到自己是一家之主。[4]112
(4)I was introducing her into good company, and giving her the opportunity of pleasing some one worth having.105
祝譯:我把她引進上層社會,讓她有機會討好一個值得爭取的人。[3] 110
李、蔡譯:我把她引進上等人的社會圈子,讓她有機會博得某位可以依托的男士的歡心。[4]118
解析:原文“his judgment” 指涉模糊,李、蔡譯本以精確譯模糊,處理為“讓他感到自己是一家之主”,添加了原文沒有的表達,但譯文凸顯了夫權社會對女性命運的決定權;“某位可以依托的男士的歡心”一句更襯托了女性在婚姻關系中的從屬地位,在此,譯本體現了一定的男性中心意識。祝譯本以模糊譯模糊,直譯為“合他的心意”,“worth having”譯為“值得爭取的人”,和李、蔡譯本形成鮮明對比,一方是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積極爭取好姻緣,為自己的幸福主動出擊,變保守、順從、被動的女性形象為主動,一方則是處于從屬地位的女性贏得男性的歡心,馴順地做家庭天使,讓男主人感到自己是一家之主。
(三)譯者的不同適應性選擇策略。奧斯丁雖然在作品中嘲諷、批評眾多人物盲從世俗的愚妄行為,暴露人性的弱點,很少摻雜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偏狹或怨憤,大多數情況下保持冷靜矜持的態(tài)度,通過操縱隱含作者的敘述語氣,像朋友一樣引導讀者的情感。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來說,譯者首先要對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充分適應,以此為基礎做出多維度的最優(yōu)化選擇。[6]40李、蔡譯本在肯定奧斯丁作品的理性、睿智之光時,又滑入理性主義的極端,具體體現在兩位譯者在語言維度上的處理,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原文溫和的現實主義基調,比如下文:
(5)Was it a new circumstance for a man of first- rate abilities to be captivated by very inferior powers? Was it new for one, perhaps too busy to seek, to be the prize of a girl who would seek him? 318
祝譯:一個有第一流才能的男人被才能遠低于他的人迷住,這難道是一件新鮮事嗎? 一個忙得無法追求的人被一個追求他的姑娘贏得了,這難道是新奇的嗎?[3] 330
李、蔡譯:才能出眾的男子漢拜倒在極低極賤的女流腳下,難道還是新鮮事?比方說,一個忙得無暇去物色配偶的爺們,正好遇上了一個想找郎君的女子,于是他一下子就被抓到手里,這樣的事難道還新鮮?[4]362
解析: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愛瑪得知哈麗埃特愛上奈特利先生時的矛盾心情,作者在敘述策略上運用了自由間接引語表達了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的社會身份意識,愛瑪雖然喜愛、呵護哈麗埃特,但她認為,以奈特利先生的出身、學識、修養(yǎng),哈麗埃特是配不上的,這反映了奧斯丁理性主義婚姻觀的價值取向。李蔡譯本將”very inferior powers”譯為“極低極賤的女流”,語氣過于激烈、絕對,有悖于奧斯丁充滿秩序觀和適度感的理性主義色彩,其實奈特利先生經過舞會風波已經對哈麗埃特善良淳樸的一面有所認識,兩人不能結合主要是家境、地位問題,祝譯本譯為“才能遠低于他的人”更好地體現了奧斯丁委婉、中和的人生理念,以及不動聲色間接批判社會不公平現象的行文風格,并且忠實于原文的表述。
(6)Your allowing yourself to be so occupied and so unhappy about Mr. Elton’s marrying, Harriet, is the strongest reproach you can make me. You could not give me a greater reproof for the mistake I fell into.204
祝譯:哈麗埃特,你為了埃爾頓先生的結婚這樣想不開,這樣不高興,這是你能給我的最強烈的譴責啊。為了我無意中做錯的這件事,這是你能給我的最嚴厲的譴責了。[3]330
李、蔡譯:哈麗埃特呀,你為了埃爾頓先生結婚的事老是這樣想不開,這樣悶悶不樂的,這無異是對我最嚴厲的責難。我犯了這個錯誤,你對我的責備還能怎么樣嚴厲呢?[4]229
(7)These are the motives which I have been pressing on you.204
祝譯:我是出于這些動機才硬要勸你的。[3]216
李、蔡譯:就是為了這些,所以我才老是跟你這樣磨牙。[4]229
解析:這段文字體現了兩個譯本在語言維度上對原文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的適應性策略,祝譯體現了愛瑪為哈麗埃特被愛爾頓先生拒絕憂心如焚,怕哈麗埃特怪罪自己,怕她解不開這個心結,更怕兩人的姐妹情誼受到影響,因此祝譯本的自責語氣更強烈。而這種自責在李、蔡譯本卻轉化為譴責:“你對我的責備還能怎么樣嚴厲呢?”將愛瑪的心理活動刻畫為牽錯姻緣,怕對方開罪的心態(tài)。祝譯本較好地體現了愛瑪為朋友撮合婚事、但好心辦壞事的糾結心理,凸顯了愛瑪率直爽快的性格。對“pressing on” 一詞的翻譯,祝譯本的“硬要勸你”體現了愛瑪讓好友走出婚事被拒陰影的急切心理,而李、蔡譯本用了“磨牙”一詞,將這種形同姐妹間的體己話表達成不耐煩的嘮叨。從語言層面看,并沒有忠實原文,從譯文效果看,愛瑪對哈麗埃特的關懷之情大打折扣了。
關于簡·奧斯丁的研究,很多國內外學者從創(chuàng)作手法上將她與莎士比亞并列,看起來是褒揚作家的藝術風格與作品魅力,但更多是從作品的現實主義手法、高超的情節(jié)組織能力、出色的語言技巧評價的[8]58。奧斯丁作為一名對婦女問題持續(xù)關注的女性創(chuàng)作主體在許多學者那里被忽略、遮蔽了,其作品中的性別問題更是被擱置起來,這對全面理解奧斯丁作品必然造成障礙。《愛瑪》中女性婚姻權利、女性姐妹情誼在中國文化語境中也遇到了傳播阻力,李、蔡譯本淡化女性主義意識的翻譯策略是促成阻力發(fā)生的原因,譯本序言沒有提及女性意識、性別問題,反映了譯者本人對作品的解讀傾向:至少他們在解讀《愛瑪》時,認為女性主義意識并非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和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主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翻譯。祝譯本“看”到了蘊含在其作品中的女性主義意識,從女性視角關注其作品中的女性生存狀態(tài)和家庭、婚姻狀況,對原作女性意識保持了高度關注,在翻譯中彰顯了女性主體的權利,避免了原作女性主義意識的流失。中國在20世紀前沒有婦女解放運動,學術研究領域性別意識比較缺乏,本文從性別視角進行經典著作翻譯評論,希望之前被忽略的性別問題得到關注,從性別視角重新闡發(fā)經典作品會得出和之前不一樣的結論。
[1] Wayne C Booth.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second 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2] Flotow, Luise Von.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4.
[3] 簡·奧斯丁.愛瑪[M].祝慶英,祝文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 簡·奧斯丁.愛瑪[M].李文俊,蔡慧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 李維屏,宋建福,等.簡·奧斯丁[A].英國女性小說史[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6] 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 郭瑞萍,李俊婕.超越于創(chuàng)新——簡·奧斯丁小說中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想[J].河北大學學報,2012,(2).
[8] 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9] Sandra M. Gilbert, Susan Gubar.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 李文靜,穆雷.翻譯性別他/她者——論譯者的雙性視角[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3).
[11] 劉巖,馬建軍.并不柔弱的話語——女性主義視角下的20世紀英語文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12] 馬悅.譯者性別身份流動性:女性主義翻譯研究的新視角[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10,(6).
[13] 楊莉馨.從《傲慢與偏見》的結構談簡·奧斯丁的女性意識[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8,(1).靈魂的撕扯與艾略特小說的內在矛盾[J].外國文學評論,2008,(3).
[14] 裘因.奧斯丁與英國女性文學[J].上海大學學報,1996,(6)
[15] 譚穎沁.論簡·奧斯丁小說敘述聲音的女性主義立場[J].武漢大學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