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訊問方法之情感感化主體探析
王智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情感感化是偵查人員在認真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正確把握其情感需求,喚醒其正性情感,削弱甚至去除其負性情感,最終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和辯解的訊問方法。作為一種 “軟審訊”方法,情感感化在訊問中能更好地迎合新 《刑事訴訟法》提出的“尊重和保障人權(quán)”的要求,在訊問實踐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整體功效的發(fā)揮離不開構(gòu)成它的每一個內(nèi)部要素。各個要素的有機組合是情感感化整體功效能夠最大程度發(fā)揮的前提,也是實現(xiàn)訊問目的的充分條件。情感感化的主體要素主要包括實施主體、被實施主體,應采取有效措施營造主體間的良性互動關(guān)系。
訊問方法;情感感化;主體
一次成功的訊問活動離不開偵查人員和犯罪嫌疑人的良好配合。偵查人員旨在查明案件事實,搜集犯罪證據(jù),為起訴、審判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犯罪嫌疑人卻極為不合作,以期逃避法律的懲罰和道義上的罪責感。兩者的對立關(guān)系不僅是因為雙方立場不同,也和個體自身因素有關(guān)。在情感感化方法的使用過程中,尤其要關(guān)注偵查人員的個人特質(zhì)和犯罪嫌疑人的受感化心理特點,進而努力營造雙方的良性互動關(guān)系,為一次成功的訊問活動提供保障。
在對犯罪嫌疑人情感感化的活動中,偵查人員發(fā)揮著主導作用。但是這一作用的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偵查人員自身的特質(zhì)是根本性的影響因素。為了轉(zhuǎn)變犯罪嫌疑人的拒供態(tài)度,促使其如實供述,應向偵查人員灌輸以人為本的理念,著力培養(yǎng)偵查人員的角色主體意識,積極、平等的人性觀,豐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健康、高尚的人格形象。
(一)強烈的角色主體意識
角色主體意識,是偵查人員對自我角色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它既包括偵查人員對自身充當角色的認識,又包括對自身在情感感化過程中所具有的主體地位、主導作用等的深刻認識。強烈的角色主體意識,能夠驅(qū)動偵查人員自覺地以主導身份和強烈的責任意識對犯罪嫌疑人實施感化,能夠促使偵查人員為適應犯罪嫌疑人變化著的各種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質(zhì)和完善自我人格等。
(二)樂觀、平等的人性觀
人性觀是如何看待人的一種基本觀點和態(tài)度。人性觀決定著感化觀,有什么樣的人性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感化觀。[1]情感感化要求偵查人員對犯罪嫌疑人應該持有樂觀、平等的態(tài)度。對犯罪嫌疑人持樂觀態(tài)度的原因在于,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向善、向好的一面,即使是犯罪嫌疑人,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也存在一定的是非、善惡、美丑觀念。他們同樣有情感需要,有被別人理解的愿望。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經(jīng)過偵查人員耐心、細致的感化后,能夠激發(fā)出他們改變的潛能。持平等態(tài)度首先體現(xiàn)在法律方面。偵查人員和犯罪嫌疑人在行使法律賦予各自的權(quán)利方面是平等的。偵查人員不能因為犯罪嫌疑人可能存在違法行為,就認為他們在法律面前“低人一等”。其次,在人格方面也是平等的。無論貧賤、老幼,或者有無違法,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偵查人員應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嚴,只有犯罪嫌疑人獲得了人的權(quán)利,自尊得到了滿足,人性才會慢慢地從心中升起,或者把原來就存在,只是因為犯罪的瘋狂而掩蓋或阻滯的人性和善念得以恢復和重現(xiàn)。[2]偵查人員樂觀、平等的人性觀能拉近與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距離,使情感交流更加暢通,感化效果更加明顯。
(三)豐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
人文素養(yǎng)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德行”、“價值觀”和“人生哲學”,它的靈魂在于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核心內(nèi)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guān)懷。對于偵查人員而言,具備豐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就是要求在訊問中,尤其是在情感感化過程中,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感化理念,以犯罪嫌疑人為中心,關(guān)注其情感,尊重其人格,最大限度地維護其合法權(quán)益。一般來說,沒有豐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偵查人員很難發(fā)揮其在情感感化中應有的作用。因為豐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偵查人員是否能夠與犯罪嫌疑人進行溝通和相容的關(guān)鍵所在,它不僅僅能緩解緊張的訊問氣氛,更重要的是能夠讓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對偵查人員的信賴感,從而徹底供述。偵查人員應該意識到,只有情感才能培養(yǎng)情感,只有精神才能培育精神,豐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已成為情感感化成功的重要保證。
(四)健康、高尚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和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屬于意識范疇,對人的行為有著反作用,不僅影響自身,也影響他人。健康、高尚的人格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能夠感化他人向良好人格努力,促使他人采取正確的行為。訊問中的情感感化正是一種寓情感的影響于犯罪嫌疑人的情感、心靈的活動,是一種以偵查人員健康、高尚的人格影響犯罪嫌疑人,使犯罪嫌疑人原有人格得到改造,新的健康人格形成的活動。偵查人員應注重培養(yǎng)和提升自身的人格,如公平、正義、有責任感、有愛心、有耐心、樂觀積極、言行一致等優(yōu)秀品質(zhì),以增強情感感化的效果。
情感感化的對象是犯罪嫌疑人,目的是促使犯罪嫌疑人轉(zhuǎn)變態(tài)度,如實供述。但是,情感感化能否對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效果,產(chǎn)生多大效果,雖然與偵查人員有關(guān),但是主要取決于犯罪嫌疑人本身,尤其是其受感化心理。犯罪嫌疑人在被感化過程中存在的受感化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先在性
犯罪嫌疑人在被感化前,心理背景并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已經(jīng)受到外部環(huán)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被感化心理傾向。如對法律法規(guī)、對自己的犯罪行為、對刑罰處罰以及偵查人員的看法等,都會使犯罪嫌疑人事先形成一定的受審心理傾向。這種先在性的受審心理傾向直接制約著犯罪嫌疑人對外部各種感化信息的選擇、理解、整合和內(nèi)化,使外部的各種感化信息被標識出是否具有對犯罪嫌疑人個人的特定價值。如果發(fā)現(xiàn)新舊信息大同小異,那么過去的看法、頭腦中的事實立即浮現(xiàn)出來,直接影響對當前事實或事件的看法,從而導致供述態(tài)度的形成和轉(zhuǎn)變。如果發(fā)現(xiàn)新舊信息不一致較多時,可能引發(fā)犯罪嫌疑人的認知失調(diào)。
(二)能動性
犯罪嫌疑人是活生生的有頭腦、有思想、有一定認識能力的現(xiàn)實人,和偵查人員一樣都是情感感化的主體,只是犯罪嫌疑人處于被感化主體位置,在情感感化過程中同樣具有能動性。偵查人員的情感感化內(nèi)容只有通過犯罪嫌疑人的能動接收才能入耳、入腦、入心,才能與犯罪嫌疑人原有的錯誤認知形成抗衡和斗爭,才能使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內(nèi)心沖突和價值選擇,才能最終達到感化效果。積極主動的受感化心理能促進感化信息的有效接受,并主動生成良好人格;反之,則阻礙感化信息的接受,抗拒供述。
(三)漸進性
情感感化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態(tài)度改變的內(nèi)容具體包含四個方面:犯罪嫌疑人原有正性情感的增強,新的正性情感的出現(xiàn),原有負性情感的減弱和消除,情感因素的良性組合和運轉(zhuǎn)。社會心理學家凱爾曼(H.Kelmen,1961)通過分析典型的態(tài)度變化的例證,提出了態(tài)度改變的分階段變化的理論。他認為,態(tài)度改變經(jīng)歷依從、認同和內(nèi)化三個階段,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犯罪嫌疑人從接收感化信息到實現(xiàn)內(nèi)化有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這是客觀事物內(nèi)部矛盾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的具體反映。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漸進發(fā)展的過程,犯罪嫌疑人供述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也處在變化和發(fā)展的運動過程中,是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曲折的漸變過程。
(四)可變性
犯罪嫌疑人的受感化心理不是凝固不變的。依據(j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以及其提供的信息的情感對態(tài)度的改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3]在訊問活動中,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犯罪嫌疑人很難發(fā)生情感的變化,除此之外,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有正常的情感基礎,有一定的良知和道德感,在與外界隔絕的羈押環(huán)境中,有著強烈的人際交往需要,這些都是情感發(fā)生變化的必要前提。[4]因此,情感感化可以提升犯罪嫌疑人受感化心理的水平,優(yōu)化犯罪嫌疑人受感化心理的結(jié)構(gòu)。
情感感化中主體間的良性互動關(guān)系,從總體上看應該是一種符合時代特征、感化特性的健康、和諧、合乎法度的互動關(guān)系。它的營造和形成,會使犯罪嫌疑人形成良好的心境,同時對偵查人員產(chǎn)生某種信賴感,樂于接受偵查人員的感化和影響。同時,激勵偵查人員以陽光的心態(tài)、飽滿的工作熱情和高度的工作責任感投入情感感化工作中。這種良性互動關(guān)系的形成,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營造。
(一)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
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是實施情感感化的前提,是形成主體間良性互動關(guān)系的必要條件。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不少偵查人員自覺或不自覺地在犯罪嫌疑人面前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姿態(tài),不把犯罪嫌疑人看作真正意義上的“人”。犯罪嫌疑人不是“會說話的工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靈魂、有尊嚴的實實在在的社會人。犯罪嫌疑人在人格上與偵查人員是平等的,他們的人格應該得到尊重。即使有充分、確實的證據(jù)證明犯罪嫌疑人就是犯罪行為人,偵查人員也應嚴格區(qū)分犯罪行為人的行為和行為者,畢竟違法的是行為本身,行為者的人格尊嚴沒有任何理由遭到侵犯和踐踏。因此,偵查人員應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使犯罪嫌疑人在感受到人格受到尊重的同時學會自尊并尊重他人的人格,從而營造良好的主體間互動關(guān)系。
(二)增強偵查人員的親和力
親和力是指使人親近、愿意接觸的一種力量,是人與人之間信息溝通、情感交流的一種能力。它能夠有效降低交流的難度,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座信任的橋梁。古人曾說過,“親其師”才能“信其言”。要讓犯罪嫌疑人信賴偵查人員,其前提便是能夠讓犯罪嫌疑人親近偵查人員,去主動消除對立情緒,對偵查人員敞開心扉。要使犯罪嫌疑人做到這一點,偵查人員除了應當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外,還應該主動了解犯罪嫌疑人,洞悉其內(nèi)心世界,明確其心理需求。其次,要理解犯罪嫌疑人,學會換位思考,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去思考感化、實施感化。再次,應以真誠的態(tài)度和真實的情感與犯罪嫌疑人進行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在心靈和心靈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使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產(chǎn)生親近之情,進而收到“冰土解凍”、“頑石點頭”之效。
(三)保證訊問雙方溝通的合法、有效
在訊問中,偵查人員代表國家執(zhí)法機關(guān),處于強勢一方;犯罪嫌疑人屬于被追訴的主體,基于法律原因部分權(quán)利被剝奪或被限制,處于弱勢一方。為保障雙方交流的有效和暢通,必須將偵查人員和犯罪嫌疑人的關(guān)系嚴格控制在法律的框架之內(nèi)。一方面,要對犯罪嫌疑人講“嚴”。但要符合法律規(guī)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搜集證據(jù),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不能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quán)益。另一方面,要對犯罪嫌疑人講“寬”。但不能不講原則和法律,不能感情用事,不能為了達到感化的目的而違反法律,滿足犯罪嫌疑人不合理的要求等。只有妥善處理好“寬”與“嚴”的關(guān)系,才能保證偵查人員和犯罪嫌疑人之間的溝通是正確、健康、理智和有效的。
在訊問中,偵查人員總是帶著某種情感實施訊問,犯罪嫌疑人也總是以某種情感來接受訊問,沒有任何情感的訊問過程是不存在的。正是因為情感在整個訊問過程中的普遍存在性,決定了情感感化在訊問活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探析情感感化的主體因素,在不斷提升實施主體偵查人員的個人特質(zhì)和掌握被實施主體犯罪嫌疑人的受感化心理特點的基礎上,營造出的良性互動關(guān)系才能較為充分地發(fā)揮情感感化在訊問中的作用。
[1]賈洛川.犯罪人感化新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周雨臣.犯罪人教育專論[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0.
[3]〔美〕邁爾斯著,侯玉波,樂國安,張志勇等譯.社會心理學(第8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4]趙桂芬.供述心理與訊問對策解密[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鄭愛青)
D918
A
1671-0541(2014)01-0051-04
2013-11-02
王智(1987-),男,河南焦作人,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偵查系助教,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