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硯秋
(美國西北大學(xué)歷史系, 埃文斯頓,美國)
郭秉文(1880—1969)作為一位教育家的成就并不僅僅局限于在中國創(chuàng)辦諸如國立東南大學(xué)這樣的正式教育機構(gòu)。通過華美協(xié)進社,他對于向美國民眾宣講中國與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組織基礎(chǔ)。對于郭秉文這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教給美國人他們所認為的真正的中國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工程,它可以為在詭譎多變的國際秩序中步履蹣跚發(fā)展的中國提供寶貴的支持。本文會首先簡要回顧中華帝國晚期(1600—1912)中國在海外形象的歷史,然后重構(gòu)華美協(xié)進社的早期歷史,并特別討論郭秉文對于該社的重要貢獻以及該社在宣傳中國海外形象的長期歷史中的重要性。
在19世紀中期列強入侵之前,中華帝國在東亞甚至更遠地區(qū)都有深厚的文化影響,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被中華文化所吸引的外國人所實現(xiàn)的。在明清兩朝逐漸成熟的朝貢體系是建立在天朝上國的文化與經(jīng)濟主導(dǎo)以及周邊國家對于天子的臣服基礎(chǔ)上的。在這一時期,模仿中華社會的治理以及治學(xué)經(jīng)常是朝鮮、越南以及琉球等地的官方政策。而也正是在這些地區(qū),中華文化的影響,比如說正統(tǒng)的儒家學(xué)說以及國家推行的科舉考試,是最為明顯的。這些地區(qū)的使節(jié)、學(xué)者以及商賈(未必是互相排斥的職業(yè))在華居住期間熟悉了中華文化。通過這些文化上的使者,中華文化在他們的原籍國廣為傳播,并且構(gòu)筑了東亞以該文化為中心的國際秩序。[1]
這并不是說中國人自己對于在海外展現(xiàn)他們的文化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但是與朝貢國積極向中原王朝學(xué)習(xí)的態(tài)度相比,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從來沒有成為中國人自己一個有意識的想法。這是因為在他們觀念中中華文化的優(yōu)越性讓這一想法似乎沒有必要。中國人向中文中所說的南洋,也就是今天的東南亞地區(qū)的移民在中原最后的漢人王朝明覆滅之后大幅增多,有清一代也是延綿不絕。這些主要來自南部的廣東和福建兩省的移民在當?shù)氐馁Q(mào)易和其它重要的經(jīng)濟活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他們也確實把各自原籍的風(fēng)俗習(xí)慣帶到了南洋,并且在客觀上傳播了中華文化。明清兩朝除在帝都正常接見朝貢國的使臣之外,也會在那些最為接近中華社會的地區(qū),也就是朝鮮、越南和琉球,新王登基時派出冊封使。這些代表天子的冊封使當然是要負命展示天朝威嚴與皇恩浩蕩,客觀上也向朝貢國展示了中華文化。[1]
中國在朝貢制度之外的西方的文化影響也主要是由西方的親華分子所造成的。早期的代表包括13世紀蒙古統(tǒng)治時期的杰出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以及16世紀的耶穌會傳教士如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3]對于中國瓷器長盛不衰的需求以及張揚的中國風(fēng)藝術(shù)(chinoiserie)都說明了西方崇拜者所帶回的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4]
但是中華文化傳播中的不平等基礎(chǔ),也就是說外國人基本接受中國的優(yōu)越地位,至少從18世紀末期開始就發(fā)生了動搖。1793年無功而返的英國馬噶爾尼(George Macartney, 1737—1806)使團在展現(xiàn)了大清和大不列顛兩大帝國的禮制沖突之外,也反映了西方人當中對于中國不斷加深的藐視。[5]早在耶穌會士來華的時代,就有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的教士對中國人及其風(fēng)俗提出批評。和這些早期的天主教傳教士類似的是,19世紀早期開始大量來華的新教傳教士也寫下了很多批評中國民間宗教的迷信以及日益嚴重的鴉片煙癮的文字。[6]
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失敗進一步打破了天朝上國曾經(jīng)的威名。更多的西方傳教士、外交官以及商人借助一系列外國人享受的特權(quán)來到了中國,他們也占據(jù)了中國在海外形象傳播的主導(dǎo)。與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概念相類似,中國在西方人的想象中經(jīng)常是一片充滿異域風(fēng)情的土地,它需要正義并且強大的西方所提供的精神提升以及物質(zhì)滲透。在華半個多世紀的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所著《中國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在19世紀末初版。該書對于中國以及中國人的批評直至20世紀初期仍有眾多讀者,中國白話文學(xué)先鋒魯迅對于中國人國民性的尖銳批評就受之影響甚巨。[7-8]
中國自19世紀中期以來與西方列強的遭遇確實引發(fā)了中國人學(xué)習(xí)西方的浪潮。但是改變西方人對于曾經(jīng)是公認的文明中心,當下是國際體系中邊緣成員的中國的印象,除了個別有遠見的個人之外,并沒有固定的組織來推動這一重要課題。[9-10]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統(tǒng)治中國的不同政權(quán)以及許多中國人專注于從西方學(xué)習(xí)中國富強可用的經(jīng)驗,比如說技術(shù)、法律或者民主政治。但是如何通過向外展現(xiàn)中國文化以獲得國際上的認可還沒有成為當務(wù)之急。*雖然大多數(shù)人對于向外國人宣傳中國形象并不重視,辜鴻銘(1857—1928)在這方面算是一個例外。作為一位特立獨行的知識分子和堅定的保皇黨,他在1915年用英文出版的《春秋大義》(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是宣傳中國文化的一個早期典范。
缺乏在這一方面的有系統(tǒng)的努力恰恰凸現(xiàn)了華美協(xié)進社的重要性。當然,在該社成立的20世紀20年代許多留美的中國學(xué)生早已經(jīng)通過學(xué)生出版物和公開演講致力于向美國人講授真正的中國。郭秉文自己在1908年到1911年期間于伍斯特學(xué)院(College of Wooster)留學(xué)時在這一方面就相當積極。不過學(xué)生來去不定,一個能夠不受學(xué)生流動的影響并且自我延續(xù)的組織對于中國人在美國傳播中國文化仍然是極其重要。[11-13]*何勇也贊同Parmet關(guān)于華美協(xié)進社的論斷,認為華美協(xié)進社的意義在其組織層面。參見Ho, “China Institute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aper presented at Columbia’s China Connections confer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September, 2004), http://chineselectures.org/cicu.htm (accessed July 4, 2014). 但是華美協(xié)進社并不是在美致力于傳播中國文化的唯一機構(gòu)。中美協(xié)進會(China Society of America)就是一個成立于1911年的類似文化組織。但是有關(guān)這一組織的原始資料太過缺乏以致無法進行深度研究。此外在這一組織的目標中時常出現(xiàn)美國對于中國的指導(dǎo)這樣的話語,所以很難想象中國人在該機構(gòu)中可以起到實質(zhì)性作用。參見“Report on Cultural Societies,” n.d., folder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Office Reports,” box 13,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records, Columbia University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Robert McElroy, “Aims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China Society of America” (New York: China Society of America, 1923).
華美協(xié)進社的成立得益于美國政府在1924年庚子賠款第二批的返還,以及包括郭秉文在內(nèi)的若干個人,他們認識到在美國有組織地推廣中國文化的必要性。美國政府庚子賠款在1908年的第一批返還協(xié)助建立了清華學(xué)校,該校成為了眾多中國學(xué)生的留美預(yù)備學(xué)校。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很多名人都出自該校,比如說胡適(1891—1962),中國自由主義的領(lǐng)軍人物以及華美協(xié)進社的未來主席,還有孟治(1900—1990),華美協(xié)進社的長期社長。早在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協(xié)約國集團之后美國國內(nèi)就有再次返還庚子賠款的建議,該建議最終于1924年5月被國會以及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總統(tǒng)批準。中國駐美公使施肇基(1877—1958)在當年7月聯(lián)系到了郭秉文在哥倫比亞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讀書時的教授保羅·孟祿(Paul Monroe, 1869—1947),向他征求如何使用庚款的意見。在孟祿的協(xié)助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簡稱中基會)于1924年9月在北京成立,負責(zé)監(jiān)管返還庚款的使用。[14]15該會董事會由10名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其中包括了郭秉文和孟祿。該會的主要目標是加強中國的科學(xué)教育,但是作為老練的制度建設(shè)者,郭秉文和孟祿也同時在考慮通過該會成立一個正式機構(gòu)推動美國公眾對于中國的了解。
除了他在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教職之外,孟祿在1920年代多次訪華從事演講或?qū)W校調(diào)查。郭秉文在1925年被迫辭去國立東南大學(xué)校長的職位之后,正在美國各地演講,向美國公眾說明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的最近發(fā)展。通過他們各自的經(jīng)驗,郭秉文和孟祿都認為需要利用庚子賠款的一部分在美國設(shè)立一個致力于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gòu)。根據(jù)郭秉文的回憶,他本人起草了關(guān)于華美協(xié)進社的計劃,該計劃由孟祿提交給了中基會的董事會并于1926年2月獲得通過。華美協(xié)進社于1926年5月在紐約正式成立,前三年由中基會撥款逾5萬美元,郭秉文同時被任命為首任社長。這是郭秉文在離開國立東南大學(xué)之后的首個領(lǐng)導(dǎo)職務(wù)。[15-16]
本文有關(guān)郭秉文和孟祿在華美協(xié)進社的成立中起了關(guān)鍵作用的論點是基于目前所能獲得的多種史料。需要指出的是有關(guān)該社成立的原始資料幾乎沒有留存。中基會的第一次年度報告只是提到有關(guān)華美協(xié)進社的提議在該會1926年2月的第一次年度會議上被采納,以及郭秉文被任命為社長。在沒有原始資料的情況下,依靠個人回憶和二手資料來確定華美協(xié)進社成立過程中不同個人的作用就相當困難。除了郭秉文和孟祿之外,有論點認為胡適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導(dǎo)師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也是華美協(xié)進社的創(chuàng)辦人。胡適和杜威當然是中美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是他們在1926年年初中基會討論華美協(xié)進社的計劃時并非該會的董事會成員。杜威本人在1926年2月辭去了他在中基會的董事職務(wù)。胡適在當時是中英庚款委員會的成員,1926年主要是陪同該委員會的英方成員訪華。他直到1927年才成為中基會的董事。杜威對于中國教育的影響大多是理念上的,而孟祿和郭秉文在推動制度建設(shè)方面都是有案可稽的?;诖耍暮兔系摰暮献鞔俪闪酥谢鶗τ谌A美協(xié)進社的撥款是在現(xiàn)有材料中最為可信的說法。[15]228[17-18]*何勇的會議論文與孟治的自傳都強調(diào)了杜威的華美協(xié)進社創(chuàng)立中的作用,何勇則進一步強調(diào)了胡適的作用。他們都沒有突出郭秉文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參見Ho, “China Institute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Chih Meng, Chinese American Understanding: A Sixty-Year Search (New York: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1981), 141-142.有關(guān)杜威和胡適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參見Barry C. Keenan, The Dewey Experiment in Chin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e Early Republic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Jessica Ching-Sze Wang, John Dewey in China: To Teach and to Lear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7); Jerome B Grieder, 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7—1937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在成立之后,華美協(xié)進社為郭秉文及其繼任者孟治這樣具有世界胸懷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向美國人系統(tǒng)傳授中國文化的組織平臺。該社在成立后不久就參加了于費城舉辦的美國建國150周年展覽會,并設(shè)立了一個廣受好評的有關(guān)中國教育的展覽。根據(jù)當時《紐約時報》的報道,該展覽體現(xiàn)了“一個五千年教育體系的成果”。這個展覽顯然是受了郭秉文的影響,因為他在哥倫比亞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的畢業(yè)論文討論的正是中國教育體系從遠古到20世紀早期的長期發(fā)展。郭秉文同時也邀請了重量級人物,比如說中國哲學(xué)家和劇作家,以及未來《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憲章》的起草者之一張彭春(1892—1957)來華美協(xié)進社做關(guān)于中國的公開講座。郭秉文所邀請的名人當中最廣為人知的可能是京劇名角梅蘭芳(1894—1961)。梅蘭芳在華美協(xié)進社的協(xié)助下于1930年初到美國各地巡回演出。為了梅蘭芳的演出,郭秉文成功地邀請到了克利夫蘭·E·道奇(Cleveland E. Dodge, 1888—1982)和奧托·H·康(Otto H. Kahn, 1867—1934)這樣的社會名流做贊助人,不過他卻未能獲得小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 1874—1960)的同意。*參見“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October 20, 1926, folder 848, box 38, Rockefeller Foundation records, China Medical Board records, RG 4,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Sleepy Hollow, NY); “China Institute Founded with Second Boxer Fund,”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9, 1926; “Chinese Company to Open Her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7, 1930; P. W. Kuo to John D. Rockefeller, Jr., January 30, 1930, and Office of John D. Rockefeller, Jr. to P. W. Kuo, February 3, 1930, folder 558, box 57, Office of the Messrs. Rockefeller records, Cultural Interests, Series E,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Ernest K. Moy, ed., “The First American Tour of Mei Lan-fang: A Souvenir Program” (New York: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1930); Meng, Chinese American Understanding, 150-157.孟治的自傳并沒有提到郭秉文在邀請梅蘭芳訪美中的作用。
華美協(xié)進社后來的歷史表明,洛克菲勒家族以及他們的顧問對于該社的發(fā)展和財務(wù)向來持懷疑態(tài)度,因此也從來沒有對之有太多實質(zhì)性的捐款。資金問題確實從一開始就困擾著華美協(xié)進社。作為一個依靠第二批庚款返還的一小部分而建立的機構(gòu),華美協(xié)進社從成立之初就在財務(wù)上依賴中基會,這種依賴持續(xù)到了郭秉文卸任之后。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并且企圖把在北洋軍閥時期成立的中基會改組為一個純粹的政府機構(gòu)。只有當美國政府威脅要停止庚款返還之后,國民政府才放棄了這個計劃。中基會運作的不確定,加之當時席卷全球的大蕭條,很有可能促使了郭秉文對華美協(xié)進社進行改組,使之在財政上更為自足。但是郭秉文的改革計劃在1929年6月召開的中基會董事會年會上被否決,當時華美協(xié)進社似乎在年底之前就要被迫解散了。[15]18-31,99*參見China Foundation, “Fourth Report” (Peiping, 1929), 42. 郭秉文1929年初也辭去了他在中基會的董事職務(wù)。參見China Foundation, “Fourth Report,” 4。
不過國民政府的改組計劃最終并沒有影響到中基會的運作,因此華美協(xié)進社的經(jīng)費仍繼續(xù)由該會支付。盡管華美協(xié)進社在20世紀30年代初變成了一個名義上的會員機構(gòu),它在財政上對于中基會的嚴重依賴仍然持續(xù)。20世紀40年代中期,在華出生的美國媒體大亨亨利·R·魯斯(Henry R. Luce, 1898—1967)因為對中國文化的眷顧開始通過他本人的基金會對華美協(xié)進社大加扶持。直到此時,華美協(xié)進社對中基會的經(jīng)濟依賴才略有減少。洛克菲勒基金會旗下的中華醫(yī)學(xué)基金會(1928年起獨立)在華的長期代表以及中基會董事的顧臨(Roger S. Greene, 1881—1947)在1943年對于華美協(xié)進社財務(wù)不獨立的批評也證明了中基會對該社在財務(wù)上的關(guān)鍵作用。*China Foundation, “Seventh Report” (Peiping, 1932), 90-91; Roger S. Greene to W. L. Bailey, 12/30/1943, 3, folder 6, box 27, Henry R. Luce Papers, Library of Congress; Yanqiu Zheng, “The Making of a Shadow Transnational China Lobby: Fundraising of the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between the Mid-1940s and Mid-1950s” (unpublished paper). 孟治并沒有指出1930年代到1940年代早期中基會對于華美協(xié)進社正常運作的關(guān)鍵作用。參見Meng, Chinese American Understanding, 142-143.
郭秉文并非一個書齋內(nèi)的知識分子。從1931年起他離開了華美協(xié)進社,回到中國進入政界服務(wù)。他在該社的時間雖短,但是他對于在美國系統(tǒng)傳播中國文化的熱情卻并沒有隨時間而消退。當他于20世紀40年代末在華盛頓定居之后,郭秉文又和國會圖書館的著名漢學(xué)家恒慕義(Arthur W. Hummel, 1884—1975)等人一起在1957年創(chuàng)立了中美文化協(xié)會(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該會與地處紐約的華美協(xié)進社目標類似。郭秉文對于在美傳播中華文化的努力,特別是在華美協(xié)進社的工作,讓他成為了“文化國際主義”(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的忠實踐行者。[19]
參考文獻:
[1] John King Fairbank, ed.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2] Eric Tagliacozzo and Wen-Chin Chang, eds. Chinese Circulations: Capital, Commodities, and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M].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
[3] Jonathan D. Spence.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M].New York: Norton, 1998.
[4] Liam Matthew Brockey. Journey to the East: 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 1579-1724[M].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5] James Louis Hevia.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M].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6] Eugenio Menegon. Ancestors, Virgins, & Friars: Christianity as a Local Relig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7] Edward W. Said.Orientalism[M].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9.
[8] Lydia He Liu.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 1900-1937[M].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9] Mary Clabaugh Wright.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M].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10] Tse-tsung Chow.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11] Yong Z. Volz, “China’s Image Management Abroad, 1920s-1940s: Origin, Justific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Soft Power in China: Public Diplomacy through Communication, ed. Jian Wang [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157-179.
[12] Weili Ye. Seeking Modernity in China’s Name: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00-1927[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3] Andrew Charles Parmet. “Chih Meng and the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Pioneering Two-Way Chinese-American Cultural Exchange, 1926-1949” [M]. Undergraduate honors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993.
[14] Hongshan Li, U.S. China Educational Exchange: State, Society, and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05-1950[M].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8), chapter 3.
[15] 楊翠華. 中基會對科學(xué)的贊助[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2-18.
[16] 周洪宇,陳競?cè)? 孟祿在華活動年表[J].華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教育科學(xué)版,2003(3):44-52.
[17] China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First Report” ,Peking, 1926: 8.
[18] “胡適生平年表”,http://www.guoxue.com/master/hushi/nb.htm (accessed July 5, 2014).
[19] Akira Iriye. 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M].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