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江敏
編者按:合作課堂之所以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僅在于它優(yōu)化了教學流程,尤其在于其操作細節(jié)滲透了心理學、人本主義及建構主義的理論。而將合作課堂數(shù)字化,通過數(shù)字化平臺提升其課堂容量和效率,更是一種大膽的實踐創(chuàng)新。
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認為,人的發(fā)展要經(jīng)歷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需要解決的任務,假如此階段的任務不能得到解決,將會影響人一生的發(fā)展。而6—12歲兒童的階段性任務是在學校接受教育,“發(fā)展出面對不同任務的勝任感,尤其是學習上;否則兒童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不可能成功”。要使學生對學習任務有“勝任感”,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我們從學生入學起,全面啟動了合作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知道,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獨學與在團隊中合作學習同步發(fā)展的過程。只有當學生被引入與教師、同學和科目的關系中時,“真正的學習”才會發(fā)生;一旦教師幫助學生在班級中建立起了一個個學習型團隊,學生的合作學習就會更加深入和良好。自2012年引進合作課堂教學模式后,為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入和良好,我把班里的54名學生分成了9個學習小組,并指導各學習小組起好組名、制作組牌、制定本組契約。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們的小組建設不斷深化,如今,每個孩子都已經(jīng)能夠把組里的任務當成自己的義務。在課堂中,我們嚴格按照“預習(包含“預習”和“預習交流”)、展示、教師精講點撥、當堂測評”的合作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不斷優(yōu)化課堂結構,努力在細節(jié)中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一、大膽放手,在預習階段綜合培養(yǎng)學生獨立鉆研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不論哪門課程,學生均應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都應充分地相信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想、去悟,并確保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預習、預習交流,讓學生在獨立學習的預習階段,提高綜合學習的能力,包括分析問題能力、鞏固知識能力、新舊知識的銜接與轉化能力等,并在預習交流階段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能力。我們認為,這些能力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
當然,這種大膽放手,必須在教師安排的框架之內(nèi);這個框架,便是我們老師自行編寫的合作課堂教學模式下給學生使用的導學案。這份導學案是經(jīng)過了備課組教師由“獨自備課—集體備課—再次修改—最后定案”錘煉出來的,是一份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案,它融知識梳理、能力提升、思維拓展與練習鞏固為一體,具有“導讀、導思、導練”的功能,以學生為本,以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份導學案,通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科學有效的訓練,以達到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有了這份導學案,我們教師便可以大膽地放手,讓學生沿著老師們畫好的“線路圖”去獨學、對學、群學,進而實現(xiàn)自我理解力、思維力、語言表達力、動手操作力的全面提升,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指導學生獨學、對學、群學,這是一門教育的藝術,必須用大量的實踐經(jīng)驗去積累,而且要循序漸進,有足夠的耐心。我通常是這樣做的:對于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我會鼓勵學生自己去積極思考,各盡其才,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學生經(jīng)過充分的獨立思考仍不能求解的情況下,再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或組間進行合作探究、生生互動,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在導學案中,我們通常都會設定一兩個需要學生合作探究的問題。設置此類問題需要掌握這樣一個原則:會的決不討論,討論的問題應是有價值的,共性的知識難點。也就是說,我們設置問題引導探究的目的,是為突破教學難點,激活學生思維,而且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合作的重要,以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在課堂上,當學生進行組內(nèi)合作探究時,教師要微笑著行走在各個小組之間,對各組的討論情況適時點撥,將學生對問題的探究不斷引向更深層次。這樣一來,學生的心里有底,老師的心里有數(shù),探究學習便不會流于形式,長此以往,學生獨立鉆研、合作探究的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學習的自信也會慢慢培養(yǎng)起來。
如教學《綠葉的夢》這篇課文,需要教會學生“匯、崗、戒、章、早、棗、刺、陳、毒、憶”等生字。我把課前寫好的導學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按照導學案上的指導方法和要求去獨立學習,并告訴學生:“老師相信你們能夠按照導學案上的要求和提示去獨自學習這些生字。不過,老師有個要求,一定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學會這些生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老師再給學生一個“溫馨提示”:如果在獨自學習中遇到了困難,可以請求同桌的幫助;同桌幫助不了的,可以請求本學習小組內(nèi)同學的幫助;如果本組同學也解決不了,還可以尋求班里友好小組的幫助……我這樣一提醒,學生們學習的勁頭更足了,他們很享受這種隨時有人可問、隨時可以自己當小老師的學習情境??v觀學生的預習過程,那是一個令人欣喜的場面:需要幫助的同學得到幫助后的滿足感溢于言表,給予別人幫助的同學也在為自己的能干而沾沾自喜。事實證明,合作課堂模式下讓學生運用導學案進行自主預習和預習交流,課堂中80%的知識點學生能自己學會,而且學生能在請求幫助和給予幫助的學習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享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二、讓學生充分展示,培養(yǎng)學生的出聲思維能力
老師上課講得過多過細,有許多弊端。舉一個通俗的例子,我們現(xiàn)在的飲食,講究五谷雜糧均衡,如果食用的面粉是精粉,營養(yǎng)就會過于單一。老師在課堂上要多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回味,將知識充分消化和吸收。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凡是缺乏教育機智的人,都信奉長篇說教的作用。那樣的教學是缺乏教育機智的,是培養(yǎng)不出學生的獨立鉆研能力的,而是在培養(yǎng)一批‘機器人?!?/p>
長期從事一線教學的老師都知道,想不如做,做不如說,說一遍勝過做十遍,這也是我們老師經(jīng)常進行說課訓練的主要原因。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在筆試答題時能力很強,但讓他把自己解題的思路用言語表達出來時,往往是吭哧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為此,我們決定對學生進行出聲思維訓練。那么,什么是出聲思維呢?所謂出聲思維,就是將解決問題或推理的思路用言語表達出來。合作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合作學習、組內(nèi)交流導學案、全班展示等環(huán)節(jié)都是在不斷地訓練、培養(yǎng)和強化學生的出聲思維能力。
還是以《綠葉的夢》一課為例。在每個學生充分自學完以上生字后,我把組內(nèi)交流學習的任務小紙條發(fā)到各個小組,讓學生根據(jù)小紙條的要求在組內(nèi)以“開火車”的方式展示這些生字。組內(nèi)每個人都有1—2個生字的展示任務,每個人也都有做“小老師”的任務,負責教授組內(nèi)其他學生1—2個生字的讀音、音序、部首、組詞和用詞說話。這樣,學生對于學習任務的責任感大大提升,責任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在組內(nèi)“不可或缺”,并因此而能積極地投入到“任務”中去,參與到與他人的交流中去,從而使學習“真正地發(fā)生”。如果說“組內(nèi)展示”是一個學生通過獨自學習后對所學的內(nèi)容在組內(nèi)進行展示的過程,那么在“全班展示”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程和方法的思考,以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感受,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因此,每節(jié)課的“全班展示”通常都是課堂的高潮部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或自由選擇在全班展示的任務,或接受教師安排的展示任務,然后小組通力合作做好展示準備。在精彩展示時間,每個小組的代表從容地走上講臺,或是思路清晰地解說,或是栩栩如生地表演,或是邊說邊瀟灑地板書,或是聲情并茂地朗誦……展示者與傾聽者自然而然地互動,課堂上的高潮一浪接一浪,靈動、富有生命的課堂就這樣產(chǎn)生了。
三、教師的精講點撥把握得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當然,課堂再精彩也需要教師的引導。比如每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點、易考點、易錯點,必須靠教師去把握、引導,并精講點撥。但是,在合作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的精講點撥時間頂多只能占整節(jié)課的四分之一。因此,教師的“點撥”,必須點中“要害”:針對學生的展示進行點評,肯定好的,指出問題;對學生模糊不清的疑難,給出搭橋性的幫助或作出明確的答復。教師的“精講”必須是針對重難點問題進行點撥講解,歸納方法和規(guī)律;針對展示組的展示情況及個人表現(xiàn)予以科學的評價;等等??傊?,教師的“精講”必須語言簡練、直奔主題、點深點透。
為此,合作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備課顯得非常重要,教師在課前要下的功夫很深:除了用心編寫導學案,精心編寫教案設計,還要備足與每個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知識,以備在課堂教學時抓住時機,在學生積極思考仍想不通的情況下及時予以啟發(fā);當學生經(jīng)過思考已有所悟卻又不是十分明確、不能流暢表達時,要及時予以點撥。正如我們看電視連續(xù)劇或聽評書、看小說時那樣,讓課堂在最吸引人的地方戛然而止,“且聽下回分解”,會充分地調(diào)動起學生濃濃的聽課興趣,這也是講解教學難點的最佳時機,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在課堂上突破教學難點,時間不宜過長,要點到即止。因為,經(jīng)過學生的預習、獨立鉆研、小組交流、精彩展示和互動之后,老師的精確點撥能起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作用。這樣的精講點撥,學生學得有味,教師教得輕松,還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四、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
在合作課堂教學模式下,我們設計的每一份導學案后面都有一個板塊是“學習反思”,學生對這個環(huán)節(jié)“愛不釋手”,認為是促進他們成長的最佳途徑。通常我每上一節(jié)課,在準備結束時都會給學生留出3分鐘時間,讓學生作學習反思。反思的內(nèi)容不限,可以是學習收獲,也可以是小組的學習情況總結,還可以是自己對這節(jié)課的感悟、體驗等。一般我會給每個學習小組30秒的時間闡述本組的反思,而且要求每個小組不許說重復的內(nèi)容。每到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們總是很活躍,也很會抓緊時間,爭先恐后地發(fā)言。如執(zhí)教《金獎章》一課,在學習反思環(huán)節(jié),飛翔組的代表說:“學了《金獎章》這篇課文,我們組知道了榮譽不是掙來的,更不是搶來的。”奮進組的代表說:“以前我們都不喜歡烏鴉,學了這篇課文,我們開始喜歡烏鴉了。以后我們再也不以貌取人了?!笨鞓方M代表說:“今天的學習我很快樂,因為今天組長和組員給了我很大幫助,所以我才展示得特別好,我想對他們說聲‘謝謝!”智慧組的代表說:“很感謝快樂組的同學,今天他們幫我們組解決了難題?!薄瓕W生作學習反思總是很順暢,我也覺得這樣的做法非常有意義,相信堅持不懈地反思下去,我們的學生一定能更加健康地成長。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課改花樣翻新,教師教法多樣,但是,筆者以為,不斷優(yōu)化課堂結構、注重細節(jié)優(yōu)化,應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一生的追求。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應清醒地認識到:如今的課堂,應是學生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讓學生會學、主動學才是我們追求的教育真諦。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