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本紅
摘 要:地理學科與物理、化學、生物及其他學科相比,具有綜合性、區(qū)域性與野外實踐性強等特點,而且地理課的內容多涉及現在社會熱點問題,是非常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門課程。所以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牽涉的范圍較廣,可采用的研究方式很多,但在實踐中可能由于出現的種種問題而阻礙了學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對于課題的選擇,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課題選擇;自主學習;課外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5-037-1
一、研究課題普遍遇到的問題
地理研究性學習在板橋中學已經開展了多年。由于地理學科涉及面廣、可探討的內容豐富,學生對熱點問題表現出來的關注很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學科可研究的范疇上,表現在側重選擇環(huán)境污染問題、綠化問題等區(qū)位因素等等作為研究課題,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不僅做了大量的野外實踐、社會調查、翻閱資料等工作,并把課堂上學到的基本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很好地完成了課題研究任務,但在課題的選擇和開展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有些學生在確定研究課題時,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光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出的課題遠離自己現實生活,超越了學生的觀察、研究能力范圍,可查閱的資料又極其有限,教師與學生都感到十分的困難,最后只得翻閱一些書籍、上網下載草草收場,失去了研究的意義。
二、課題的來源
1.地理教材內部。
地理是研究人與環(huán)境的科學,是一門與社會現實關聯(lián)性很強的學科。一切地理環(huán)境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在課本上,很多地理問題的探究本身就是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下面我列舉一些高二地理選修6課本上出現的部分研究性課題:
以上我列出了高中地理課本選修6中的教學內容部分課題,都是課本提出來供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通過主體的探索、研究求得問題解決,從而掌握了課本知識,體驗和了解科學的探索過程,形成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習慣,增長知識,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
2.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匯點。
由于地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它與其他學科的交匯點有許多可供研究的課題。這也與當前的跨學科綜合不謀而合。例如,我們可以讓高中學生適當地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優(yōu)勢,由老師布置題目,如:詩詞中的地理現象、21世紀的交通、住宅區(qū)的開發(fā)和廢舊電池的處理等為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
3.地理學與生活的交匯點。
地理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何讓學生獲得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并將知識運用于生活,指導生活實踐,是當前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
三、課題的選擇
1.主體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區(qū)別于常規(guī)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學生擁有自主選擇課題,確定行動方案,自主動手操作,選擇合作伙伴的權利,便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應允許對同一活動主題出現幾個層次不同的課題,確定的研究課題應能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行研究性學習,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2.發(fā)展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是靈活而高效的學習方法。學習的過程,有一種學生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這就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的自覺能動性,學生這種能動性發(fā)揮的程度,正是反映其研究性學習的水平,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學生能主動地安排學習,除了完成課堂作業(yè)外,他們還會閱讀課外書籍或從事實踐活動,從而捕捉與一般學生不同的知識、經驗與技能,以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從而使研究者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得協(xié)調發(fā)展和共同提高,所以研究性學習要讓學生了解科學方法,豐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多種能力,要能更好地使學生各方面全面發(fā)展。
3.實踐性原則。
研究式學習不是狹隘的自我封閉自我獨立的活動,不應當局限于課堂中,束縛在教材的規(guī)范中,限制于教師的指導與布置的圈子內。在研究性學習中,我們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可能,通過課外閱讀,課外實踐來擴充知識,擴大視野,經受各種鍛練。比如,可以在學生中開展“小院士”活動,讓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引導學生自己確定研究的主題,自己設計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自己去搜集信息,查閱資料,調查實驗,自己去獲得課本以外的知識,自己得出學習結論,只有這樣才能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集思廣益,重組經驗,發(fā)揮出自己的潛能,同時提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動手能力,使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升華。
4.可行性原則。
選擇研究課題時,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興趣特長,學校及社區(qū)現有的教學資源,教師及指導專家的指導水平,使研究性學習真正能落到實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