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云 趙俊智
【摘 要】多年來,國家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也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一環(huán),高校更應該擔當起美育和藝術教育的重任。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和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舉足輕重。經過多年的發(fā)展,音樂專業(yè)的教學已初具規(guī)模并漸趨成熟,但對于其他專業(yè)的音樂公共課由于受歷史及認識局限性的影響,目前處于摸索階段,其開設和實施卻步履維艱,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面對眾多喜愛音樂、渴求藝術、徘徊在音樂殿堂之外的大學生,我們有責任從實際出發(fā),重新認識并做好這項工作,讓音樂教育發(fā)揮出它積極而又富有成效的作用。
【關鍵詞】審美;陶冶情操;綜合素養(yǎng);多元文化
2006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印發(f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教體藝廳〔2006〕3號)。旨在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堅持藝術教育的公平性,真正通過公共藝術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得到藝術的熏陶,提升審美和鑒賞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增強綜合素質。此后,全國大部分高校都開始明確思路,根據(jù)自身條件,開設了音樂選修課和必修課。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和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整體上看,各省高校公共藝術課特別是音樂課的開課率依然不高,公共音樂教育仍然非常薄弱。
開設音樂公共課,最根本的目的是通過音樂這一特殊載體,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機地統(tǒng)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國,十幾年前就已經通過立法把藝術課程納入了學校教育的核心學科,同時也把音樂教育提高到與其他學科如語文、數(shù)學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我國普通高校的音樂素質教育起步較晚,在課程建設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規(guī)范的體系,導致教學質量參差不齊,遠遠落后于專業(yè)音樂教育和中小學音樂教育,也遠遠落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無法很好地發(fā)揮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就普通高校音樂教育而言,當前首先要正確理解普及音樂公共課的重要性,合理定位,科學系統(tǒng)地設置音樂課程,與其他學科相輔相成,不斷完善、推進這項教育工作。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音樂公共課的開設和實施在實踐中的確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首先是現(xiàn)行教學模式和教法創(chuàng)新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知識狀況、興趣愛好、潛在能力等均存在差異,所以應該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由于受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的局限性,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和“一對一”的個別授課模式,照顧不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所以,目前我國的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大多采用的是課堂教育方法,主要教學模式依然采用教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不到位,課堂互動與溝通的環(huán)節(jié)相對較少,而社會的發(fā)展和音樂教育的繁榮急需對傳統(tǒng)的教學法進行革新和深化。再一點是教材、授課內容的選擇不規(guī)范:由于我國音樂公共課起步晚,培養(yǎng)目標不具體,所以難免造成施教者的盲目性與隨意性,看似靈活機動,實際上不能真正促使音樂教育的深入發(fā)展。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高校音樂公共課的開設和實施應該堅持德育為重原則、授課內容廣泛性原則、培養(yǎng)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相結合等教學原則。由此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教師的配備
對實施音樂公共課的老師與實施音樂專業(yè)課的老師要求必然有所不同。相對來說,實施音樂公共課的教師們不一定具有某方面非常專業(yè)的技能,但應該有較全面、系統(tǒng)的音樂知識和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知識修養(yǎng),包括必須具備最基本的樂理知識、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可以進行即興伴奏、了解現(xiàn)代音樂與發(fā)展趨勢、通曉中西方音樂史,等等。同時應當廣泛涉獵其它相關學科諸如心理學、教育學、美學等知識層面,幫助學生建立起多元文化的知識結構。正所謂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必須先儲備一桶水,才能擔當并勝任教書育人的任務。
二、遵循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選擇有針對性的教材和授課內容
音樂藝術的內容及其豐富,它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課程中全部學習,這就有了一個內容選擇的問題,針對我省普通高校大學生的普遍特點,我們認為音樂公共課的開設應為:一年級,每周1—2學時,科目設置:基礎樂理、視唱、聲樂基礎、中國流行音樂賞析;二年級:每周1—2學時,科目設置:基礎樂理、視唱、器樂基礎、中國音樂史及民間音樂欣賞;三年級:每周1學時,科目設置:外國音樂史及經典作品賞析、合唱與指揮;四年級:每周1學時,科目設置:中國戲曲賞析。其中,基礎樂理是音樂科目中系統(tǒng)介紹音樂基礎知識的課程,是學生從事一切音樂實踐活動的基礎;視唱通常還與練耳密切相關,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識譜能力、音準、節(jié)奏感和樂感;聲樂基礎能讓學生掌握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和嗓音保護方面的知識,美化音色、拓寬音域、促進健康、增強音樂表現(xiàn)力;中外音樂史可以延伸學生的音樂視野,使學生了解了中國數(shù)千年的音樂發(fā)展歷程使學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生活,通過鑒賞古今中外的經典名曲可以給學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鼓舞;器樂演奏可以鍛煉學生對音樂的肢體表現(xiàn)能力和身體的協(xié)調能力;合唱與指揮能夠把學生學到的各種音樂知識融合、應用到一起,并通過合唱訓練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促進師生和諧及校園和諧、社會和諧等。
到了學生畢業(yè)前夕,應該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去感受、體會音樂本體與姊妹藝術的關聯(lián)和內在美,“潤物細無聲”,轉化為自身的藝術氣質和高尚的情操,邁著健康、堅實的步伐步入社會。
三、配備必需的場地與器材
這是學校管理方面應該提供的硬件設施,諸如:多媒體設備、樂器、服裝、活動室等等,為課程的開設提供便利條件。
四、此外,還可以根據(jù)學生主觀愛好、特長組織音樂社團,以小組課的形式開展,經常舉辦形式多樣的音樂賽事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參與音樂過程的愉悅感,鍛煉大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
總之,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審美需求,熱切希望參與音樂活動,提高生活質量。音樂公共課的開設為高校藝術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促進了整體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在音樂公共課的實施過程中,各高校管理者應該大力支持,確保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完善。授課教師要充滿愛心、時時關心、施教耐心,照顧大學生的自尊心,幫他們樹立學習自信心,多多給予鼓勵,不宜急于求成。希望多方面來共同努力,為國家輸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讓音樂教育發(fā)揮出積極而又富有成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郁文武,謝嘉幸.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4]王耀華,等.高師音樂教育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5]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劉沛澤.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J].中國音樂教育,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