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林其其格
【摘 要】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以計算機的發(fā)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人類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人們的生活步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給現(xiàn)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想真正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需要,必須要掌握信息技術。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教學過程
信息技術教學總目標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從而形成影響人的一生的品質。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本人獲得幾點心得體會,與大家交流。
一、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直觀感知法。雖然在一些小學已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但對學生來說,還是一門新興的、新穎的課程,因而對計算機更是充滿著一種神秘感,很想知道計算機是怎么工作的,主機箱內到底有些什么東西,它們各有什么用途?對此,我常通過現(xiàn)場實物展示來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認識一下什么是硬盤、主板、內存、顯卡等,然后再簡單地解釋其作用。通過直覺的感官認識,學生就會對心中的疑團有所解開,并在腦海里建立起一個對計算機基本結構的模型,這樣學生就能對教材中基礎知識部分很輕松地掌握了。
(二)對比、類比講解法。比如在講Windows基礎知識時,經(jīng)常用到對比教學方法。如講授資源管理器,可通過觀察“我的電腦”窗口來進行對比,比較兩者窗口界面的不同,來加強學習的效果。再比如講“復制”、“移動”文件或文件夾時,運用對比教學法,教學效果不錯。另外,在信息技術知識方面有許多“相似”的知識點,在備課過程中,我注意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善于歸納知識要點。具體說來要注意做到將“相似”的知識點合起來講,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個來講。例如,在講解Word中“圖文混排”一節(jié)時,我將圖片、藝術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設置合在一起來講,只給同學們講解并演示了圖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設置方法,而藝術字和文本框的插入與格式設置留給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自己去完成學習目標。雖然一節(jié)課我只講了7分鐘左右的時間,由于同學們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時間,卻起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三)自由作業(yè)法。如在講Word中“綜合應用”這一節(jié)時,根據(jù)學生對前三節(jié)的內容已掌握,所以我在這節(jié)課上運用自由作業(yè)法,在課上不是純粹的要求學生按照書本上的詳細操作步驟進行,而是讓學生在根據(jù)自己掌握基本技巧與理論知識前提下,自由發(fā)揮。然后教師選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學生在多媒體教學平臺上演示給大家看,讓全班學生一起進行講評,比一比誰做得更簡捷、更方便,從而使學生能觸類旁通,共同學習與提高。
(四)講授與練習相結合。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駕馭課堂教學。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體網(wǎng)絡教室”系列軟件大家都不陌生,它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學過程中,教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教師一邊教,學生一邊學,然后再加上教師有目的、有意義的指導和分組討論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也是信息技術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五)互動式合作學習。針對初中學生的個性和本學科的特點,經(jīng)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在教學中也采用“互動式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它是一種以個人為主體,以小組為單位,以互動、合作為精髓的學習方式,其優(yōu)勢在于:1.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過程之中。2.能在充分挖掘學生的個人表現(xiàn)欲望的同時,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3.小組成員間能相互取長補短,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增進友誼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競爭意識。4.形成了有效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課上與課下之間的立體互動,有效地落實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例如在講“收發(fā)電子郵件”這一課時,我在課下了解到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已有電子郵箱,并經(jīng)常收、發(fā)郵件。在備課時,我把本課的知識點做成專題網(wǎng)站,在課上采用“互動式合作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在教學中教師做到少講、精講;學生做到多練,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學習來達成學習目標。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要由過去的學習控制者、權威者轉變?yōu)閷W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咨詢者。這點也是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
(三)學生角色的轉變。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由以往的知識接受者向知識傳授者的轉變。讓學生把在操作過程中得到的啟發(fā)、體會,或是把“無意間”學到的新知識、新方法談出來,給大家演示與大家交流。
(四)重交流評賞,輕定位評判。課堂上學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務,在他們心中往往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教師在進行作業(yè)的評價過程中,應注意多引導同學們去欣賞、分析作品,讓學生談出自己的創(chuàng)意、體會或演示自己的制作方法,讓其他同學得以借鑒,相互取長補短,實現(xiàn)共同進步。
三、以“任務驅動”為教學原則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該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活動。我在教學過程中將每一階段的學習任務明確化、通俗化、具體化,讓學生每次上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任務,上機時確有事做、確有收獲。例如,在學習Word表格制作時,我要求學生制作一張精美的課程表;在學習網(wǎng)頁制作時,我要求學生制作班級網(wǎng)頁,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任務”驅動下進行學習,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從而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如果上課時生怕哪個問題沒有講清楚而面面俱到,那么留給學生的則是簡單模仿、按部就班的操作,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chǎn)生惰性和依賴心理,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師講過的問題都能解決,而一旦遇到難題便會束手無策。為此我在上課時注重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合作探究。如講Word表格修飾時,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邊框粗細”、“邊框顏色”、“設置單元格底紋”等的操作方法,而是讓學生通過模仿、合作探究等方法小組合作完成,他們很快就解決了問題。實踐證明,只有經(jīng)過自身探索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實掌握。
課堂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科學而又精妙的方法,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之路還有一段路要走,作為教師,我們都將和新課程一道成長。在這漫長的征途當中,我們都會繼續(xù)做出自己的努力,為學生成長和課程建設貢獻自己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