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豐
摘要:目前,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學生閱讀文本淺表化、粗略化的現(xiàn)象,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回歸文本細讀。文本細讀是課堂教學的前提,是課堂教學的精彩之源。本文分析了文本細讀的內(nèi)涵并介紹了文本細讀的方法。
關鍵詞:文本細讀 內(nèi)涵 方法 注意點
一、文本閱讀的問題
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文本一般要經(jīng)過四個層面:一是基本內(nèi)容,即寫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即表達了什么;三是深刻而豐富的內(nèi)涵,即語言文字背后的東西;四是語言表達,即怎樣寫的。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的教學能達到第一、二個層面,少部分的教學能真正進入第三、四個層面。
那么如何引領學生走進第三、第四個層面?從閱讀方法上講,第一、二層面用粗讀法即基本可以達到,而第三、四層面則只有細讀文本才能達到。而目前的課堂閱讀教學,恰恰存在著學生文本閱讀淺表化、粗略化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泛泛觀覽,記住了幾個斷續(xù)的情節(jié)、零碎的線索、模糊的人物,就開始“小組討論”、“情景表演”,開始“個性閱讀”、“批判性閱讀”,形式熱鬧卻忽略了對文本深入細致的解讀,有的甚至還出現(xiàn)了偏讀、誤讀,全然不知文本深蘊的涵義,工巧的辭章,美奐的文采。這般閱讀,到頭來終究于事無補、于己無益,害處非淺。
二、文本細讀的內(nèi)涵
文本細讀,最早是作為一個文學批評的重要術語被提出的,指的是立足于文本,對作品語言、結構和細節(jié)進行“細膩、深入、真切的感知、闡釋和分析”,進行“充分閱讀”,對文本所蘊涵的豐富的內(nèi)涵進行充分的發(fā)掘。
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的內(nèi)涵又是什么呢?用葉圣陶先生的話說是“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呂叔湘先生則說:“文本細讀就是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南帆先生說:“文本細讀就是沉入詞語”;還有其他種種生動的表述:文本細讀“就是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就是“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就是“逐字逐句摸索別人的行文思路”
總而言之,文本細讀是指為深層領會作者匠心,從而對詞句含義、結構層次、情感意境、寫作手法等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細細咀嚼的一種閱讀方法,它力求從簡約的文字材料中捕捉豐富的信息,開掘更多的美點和亮點。
借助文學理論為我們提供的方法和視角,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際中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讓學生更多地體味語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語文的魅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下面就談談這方面的一些經(jīng)驗,不當之處,懇請指正。
三、文本細讀的方法
1.挖掘細節(jié)
在對文本進行細讀時,除了對文章的語言進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細節(jié)也是我們值得發(fā)掘的點。細節(jié)可以是一個標點,一點變化,一處矛盾,一個創(chuàng)意。
比如茹志娟的《百合花》,我們讀下來會覺得“清新俊逸”,齒頰留香,回味無窮。那么這種美感來自何處?學生當然明白來自那位“十八九歲”的小戰(zhàn)士,他熱愛自然,他關愛戰(zhàn)友,他舍己救人,崇高偉大;還來自那位“新媳婦”,她顧全大局,對解放軍有骨肉摯情。但是,筆者認為這些還不足以詮釋《百合花》的獨特之美。于是引導學生進一步細讀作者的匠心和創(chuàng)意:兩個人物的共同點都是年輕,那么讓人物年齡改變一下行不行——新媳婦換成老嫗,小戰(zhàn)士變成壯年?學生們頓時領悟到,《百合花》之美不僅來自崇高,來自軍民魚水情,還來自生命,來自人性,生命是那么燦爛,人性是那么純潔。
2.投入情境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要“潛心會本文,入境始與親”;魯迅有言:“把自己放進去?!苯處熞龑W生走進課文、走進人物的心中,就要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描寫的內(nèi)容,借助于自己的想象、聯(lián)想,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并且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他”,你會怎么說、怎么做。只有這樣,才能“細膩、深入、真切地感知”文本,更好地體會文中人物微妙的感受、心理的變化、情感的起伏。
比如小說《故鄉(xiāng)》一文中,寫到“我”回到闊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見到了少年時代的好友,興奮地喊道:“啊!閏土哥,——你來了?……”可“我”分明聽到的是一聲恭敬的“老爺”。分析到此,筆者讓學生把自己放進小說中去,想象并思考那時那景中,“我”的感想會如何呢?
一陣寂靜之后,一學生說了下面這段話:耳聽一聲刺耳的“老爺”,看著昔日的伙伴眼前卻饑寒交迫的閏土,我的心被深深地刺了一下,我多想對閏土說:“閏土啊,閏土,你還記得從前嗎?皎潔的月光下,我們一起捉猹;冰天雪地上,我們共同捕鳥;在海邊,我們一起看海;在沙灘上,我們一同拾貝殼,看跳魚兒跳。一切的一切,我還是記得清清楚楚,記得那時健康活潑的你,記得那個把友誼放在第一的你,記得那個我視為最好伙伴的你。今天,我多想聽你喊我一聲‘迅哥兒,可你卻分明喊了我一聲‘老爺;我多想再次和你談談兒時的樂趣,可你卻拉著水生要他向我下跪。你變了,你的人、你的心、你的一切都變了。閏土哥,你怎么啦?”
其他同學的回答也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著自己的思考,情真意切,非常感人,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有幾個平時不常發(fā)言的學生也能舉手發(fā)言,真是出乎意料。
可見,文本細讀,若能借助于想象、聯(lián)想,投入情境,就會真切地感受到“文本所蘊涵的豐富的內(nèi)涵”。
3.把握結構
進行文本細讀,“結構”是一個不容小覷的要點,而這恰恰是我們以前忽略的地方。結構主義認為:“事物的真正本質(zhì)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構造,然后又在它們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系。事物是由各種關系而不是由事物構成的。”在細讀文本時,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結構,就會對文本有一個宏觀上更具高度的認識。
《林中小溪》是俄羅斯作家普利什文的散文,文章篇幅長,描寫的對象多而分散,內(nèi)容似乎都扯連在一起,學生在閱讀理解的時候困難重重。但是抓住結構上的兩個特點——反復和對比來理解就豁然開朗。教學第一步,筆者要求學生篩選內(nèi)容——哪些是描述小溪的,哪些是描述其他景物的。第二步探討描述小溪部分的幾個片段的關系。第三步探討其他景物部分與小溪部分的關系,課堂教學的著力點都放在了結構的研究上。
學生細讀相關段落后發(fā)現(xiàn),小溪部分的內(nèi)容是反復的。小溪遇到一次又一次障礙,卻總是奮力前行,反復五次說著“早晚會到達”,這種類似《詩經(jīng)》中循環(huán)往復、一詠三嘆、不時重復主要詞語的結構,不僅起到一波三折、引人入勝的敘事效果,更能突出小溪的勇敢頑強、信念執(zhí)著。
以上是筆者引導學生文本細讀的一些具體有效的做法,當然,文本細讀的方法是無法窮盡的,這有待于我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去歸納、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