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波茨坦敕令”び肫章呈康慕代崛起

2014-04-29 14:15:42劉艷
北方論叢 2014年4期
關鍵詞:普魯士

劉艷

[摘要]以“波茨坦敕令”為核心的移民政策是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人口政策、經濟政策、外交和宗教政策等政策群的關鍵結點?!安ù奶闺妨睢鳖C布與實施促進了普魯士人口的增加、經濟的恢復與繁榮,以及穩(wěn)定的外交和宗教政策的形成,政策效果持續(xù)到19世紀。作為政治遺產,“波茨坦敕令”所體現的執(zhí)政理念和政策導向為此后君主繼承和發(fā)展,成為普魯士近代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關鍵詞]“波茨坦敕令”;普魯士;宗教寬容

[中圖分類號]K1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3541(2014)04-0088-06

為法國胡格諾派提供宗教庇護,鼓勵他們移民勃蘭登堡——普魯士定居的“波茨坦敕令”(Edict of Potsdam)被學者們公認為是普魯士崛起的第一步。值得深思的問題是,17世紀下半葉,與英國、荷蘭及北美等先進國家或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地區(qū)相比,貧弱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如何能成為法國受過良好教育、從事技術性職業(yè)的胡格諾派移民的最終目的國?“波茨坦敕令”采取了哪些得力措施吸引并留住了胡格諾派移民?本文結合“波茨坦敕令”頒布的背景、內容及實施的相關情況,嘗試對上述問題做出回答。

德意志北部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勃蘭登堡——普魯士處于瑞典、法國、波蘭、奧地利等強國的環(huán)伺之下,既是歐洲宗教與政治沖突的前沿地帶,又是被掠奪的對象。這在三十年戰(zhàn)爭中體現得尤其明顯。作為加入法國、瑞典一方作戰(zhàn)的新教諸侯國,1640年即位的腓特烈·威廉切身感受到戰(zhàn)爭中,國土被盟友瑞典軍隊占領的屈辱和跟從強國隨時可能被背棄的窘境?;诘鼐壵蔚默F實,爭取獨立的外交地位和強大的國家力量是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追求的主要目標。腓特烈·威廉認為,實現上述目標的首要條件是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常備軍,維持這樣一支軍隊的前提是人口和稅收。對此,腓特烈·威廉曾指出:“如果土地得到適當的耕耘,孩子們就能茁壯成長,我的兒子再卷入戰(zhàn)爭,他就不會缺少人民。這也是一種財富。我認為,人民是最大的財富。”[1](p.212)因此,17世紀中葉,勃蘭登堡——普魯士面臨著地緣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發(fā)展等一系列復雜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又與人口、財政、宗教等問題交織在一起。以“波茨坦敕令”為核心的移民政策構成這一系列政策網絡的關鍵結點,加速了腓特烈·威廉強國目標的實現。

一、“波茨坦敕令”的頒布及其主要內容

1685年10月22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頒布“楓丹白露敕令”,廢除了亨利四世的“南特敕令”,新教教堂和學校被關閉,胡格諾派再次成為法國政府迫害的對象。路易十四強迫新教徒改信天主教,對不順從者施以重刑的高壓政策致使大約40萬胡格諾教徒逃離法國[2](p.53)。他們中絕大多數定居新教國家荷蘭、英國、瑞士、勃蘭登堡——普魯士及北美和南非地區(qū)。在為法國胡格諾派提供避難的國家和地區(qū)中,以勃蘭登堡——普魯士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最為著名。這與腓特烈·威廉的改革宗信仰有關。同為加爾文派教徒,腓特烈·威廉對法國胡格諾派充滿同情。更主要的是,1685年10月29 日,腓特烈·威廉頒布“波茨坦敕令”,以及隨后胡格諾派移民對普魯士發(fā)展所產生了深遠影響。“波茨坦敕令”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3](pp.270-274) :

首先,法國胡格諾派到勃蘭登堡——普魯士避難的入境路線問題。胡格諾教徒可以取道荷蘭(第1條)、也可以取道色當由美因河畔法蘭克?;蛉R茵河畔科隆入境(第2條),無論哪條路線,勃蘭登堡——普魯士政府都將對胡格諾移民提供車、船、金錢、護照等方面的便利,護送其進入勃蘭登堡——普魯士境內的各個地方。

其次,對于移民到勃蘭登堡——普魯士的法國胡格諾派的權利問題。(1) 人身自由權利:胡格諾派移民有權自由選擇居住地、生活方式和職業(yè)(第3條);(2)財產權:胡格諾派移民隨身攜帶的個人財產,包括貨物和其他物品,全部免除各項稅收、海關、特許或其他種類關稅以及不得以任何方式扣押(第4條);(3)廢棄房屋使用權:法國胡格諾派及其后代可免費使用在勃蘭登堡——普魯士境城鄉(xiāng)被廢棄的房屋。對于有主棄屋,如主人無力修繕,胡格諾派也可使用,但主人可獲得相應補償,形式不限,如留置權、欠款、抵押等均可(第5條)。

第三,移民到勃蘭登堡——普魯士的法國胡格諾派可享受的優(yōu)惠政策。政府免費為胡格諾派提供修葺房屋所需的木料、石灰等必需材料,6年免征除消費稅以外其他稅收(第5條);免除胡格諾派各種勞役,從事農業(yè)的胡格諾派移民,政府免費為其提供耕種所需物資,胡格諾派移民新建的房屋,10年內免除消費稅以外的任何稅費,政府也準備房屋以方便胡格諾派移民租?。ǖ?條);胡格諾派移民一旦在城市或鄉(xiāng)村定居,即可獲得戶籍權(domiciliary rights)和手藝自由特許(craft freedoms customary)無需支付任何費用、胡格諾派享有與遷入當地居民同等權利,廢除“財產處分權”(Droit d'aubaine),以及其他類似加諸到外國人身上的稅費(第7條);欲從事服裝制造業(yè)其他技術性職業(yè)的胡格諾信徒不僅擁有完全的自由、優(yōu)惠和便利,政府還將為他們提供資金和其他必要條件(第8條);欲從事農業(yè)的胡格諾派享有瑞士移民同等的權利,政府為其提供小塊土地和其他需要物資(第9條)。

第四,法國胡格諾移民生活及信仰方面享有特權的規(guī)定。胡格諾移民家庭之間的紛爭和訟案,由居住在城市的胡格諾家庭選出自己的代表妥善解決矛盾。如果勃蘭登堡——普魯士當地居民與胡格諾派移民之間發(fā)生矛盾,雙方須接受當地法官和由胡格諾移民自己選出的代表的共同調查,并即決判決(summary judgement)(第10條);居住在城市中的胡格諾信徒可按其在法國既有的圣禮和習慣用法語進行禮拜,應擁有自己的牧師(第11條);此前得到庇護的法國貴族與勃蘭登堡——普魯士當地貴族享有同等榮譽、尊嚴和特權,這些法國貴族已在柏林宮廷、軍隊擔任要職,對于未來想要在普魯士定居的法國貴族,也將施以同樣慷慨禮遇(第12條)。

最后,敕令適用對象和執(zhí)行的相關措施的規(guī)定。所有的權利、特權和上述提及的其他恩惠適用于今后來普魯士避難者,也適用于敕令頒布前的宗教避難者。但是,上述各條款不適用于天主教徒(第13條)。對于“波茨坦敕令”的執(zhí)行,則規(guī)定在普魯士各地建立專門負責法國移民事務的委員會(Commissions),對法國新教移民的到來和此后的生活進行援助(第14條)。

從上述五方面內容可以看出,“波茨坦敕令”具有兩個顯著特征:首先,宗教寬容。這表現在對胡格諾派移民信仰和生活習慣的尊重。在加爾文教派尚未取得合法性的歐洲,腓特烈·威廉試圖使勃蘭登堡——普魯士成為加爾文派教徒“無比安全的天堂”[4](p.110)。但其寬容和優(yōu)厚待遇的對象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即僅為新教徒,將天主教徒排斥在外。其次,經濟計劃本質。與1661年一系列吸引猶太教徒、門諾派教徒、摩拉維亞教徒、胡格諾教徒和胡斯教徒相比,“波茨坦敕令”更表現出明顯的發(fā)展經濟的目標。這主要體現在對胡格諾派移民生活安置和從事生產活動的政策優(yōu)惠和積極導向。正如腓特烈·威廉所期望的,胡格諾移民對于勃蘭登堡——普魯士人口恢復、經濟發(fā)展以及文化融合等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波茨坦敕令”對勃蘭登堡——普魯士人口恢復的意義

1648年后,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統(tǒng)治區(qū)域主要包括勃蘭登堡、普魯士、東波美拉尼亞和馬格德堡等地。三十年戰(zhàn)爭使神圣羅馬帝國各諸侯國人口平均損失35—40%,物質、經濟損失更是達到驚人程度。北德意志小國勃蘭登堡——普魯士,在戰(zhàn)爭和瘟疫的雙重打擊下,人口從150萬下降到60萬,損失高達60%。以馬格德堡為例,1618年,這座城市有居民25萬人,加上周圍農村人口則共計35萬人。戰(zhàn)爭中,這座新教城市慘遭神圣羅馬帝國軍隊、瑞典軍隊,以及普魯士自己雇傭兵的蹂躪,幾乎被夷為平地。1631年,90%的家庭受到戰(zhàn)爭破壞;1635年,只有400戶家庭;1644年,只剩下2 464人口[5](p.180)。對于人口稀缺的勃蘭登堡——普魯士,人口即是財富,是一切目標實現的基礎。腓特烈·威廉首要政策是恢復人口。人口的增加,意味著稅收的增加、可招募士兵的增加。吸引移民是腓特烈·威廉恢復人口的重要途徑。1661年,腓特烈·威廉頒布一系列敕令鼓勵波蘭、波希米亞、法國等外國移民前來勃蘭登堡——普魯士定居。吸納法國胡格諾移民的“波茨坦敕令”措施則是重中之重。因為胡格諾移民對勃蘭登堡——普魯士來說,不僅是潛在的士兵、納稅的臣民,更是企業(yè)家、掌握先進技術的熟練工人和農民,是這個國家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緊缺的技術人才和社會精英。

“楓丹白露敕令”后,大約有43萬人胡格諾教徒離開法國,來到德意志地區(qū)避難,其中兩萬人來到勃蘭登堡——普魯士。如果將腓特烈·威廉軍隊中法國胡格諾派信徒也包括在內,這個數字將達到25萬人。勃蘭登堡——普魯士成為法國胡格諾派移民最終目的國主要受到兩個因素影響。

首先,“波茨坦敕令”頒布前到勃蘭登堡——普魯士尋求避難的法國貴族的示范效應?!安ù奶闺妨睢鼻?,已有博沃公爵(Count of Beauveau), 克勞德·杜·貝萊(Claude du Bellay), 亨利(Henry of Briquenault)和圣布朗卡爾的沃爾特(Walter of Saint Blancard)等法國貴族在勃蘭登堡——普魯士尋求避難,并受到腓特烈·威廉的禮遇,在宮廷任職。受到這些貴族影響,“波茨坦敕令”后,柏林成為許多胡格諾派選擇的最終目的地。到1700年,大約有5 000多胡格諾教徒定居在柏林城市和郊區(qū),構成了柏林總人口的20% [6](p.26)。

其次,“波茨坦敕令”吸引移民的政策效應。對于部分在法國遭受迫害,財產盡失的胡格諾移民來說,腓特烈·威廉承諾給予生活和生產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對其重振生活、積累財富至關重要。有關免費使用廢棄的房屋,并對修繕住所提供的幫助,使胡格諾派得以盡快定居下來,開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而為了兌現承諾,“波茨坦敕令”得到了強有力的執(zhí)行。腓特烈·威廉指定專門委員負責為法國胡格諾教徒分配土地,專門委員的工作直接向大選帝侯負責,因此,他們通常都謹慎地將最適合的土地分配給胡格諾派耕種。由于胡格諾移民及其后代得到永遠的赦免,可以免稅數年,又被免除了封建義務和勞役,這使移民到勃蘭登堡——普魯士的胡格諾派農民的地位和處境比在法國時要提高很多。胡格諾派移民不僅可以分配到土地,還能得到建造房屋和農莊所需要的材料。每人得到50克朗(crown)資金,用以購買經營農業(yè)所需要原材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腓特烈·威廉明令廢除“財產處分權”的規(guī)定,在當時的歐洲極具進步性。它不僅使胡格諾派享有與勃蘭登堡——普魯士居民同等民事權,更間接促進了胡格諾派移民對普魯士的認同感,并成為胡格諾派移民從事生產、發(fā)財致富的巨大動力?!柏敭a處分權”(Droit d'aubaine)又稱“歸公法”,是流行于中世紀法國及其他國家的一種封建習俗。按照此法,國王在外國人死后而無繼承人時得占有其財產。作為其時歐洲社會進步價值觀的體現,法國廢除此法是在1804年《法國民法典》第13條,比普魯士晚了119年。法國南部香檳、色當、皮卡(Picardy)、梅斯,以及佛蘭德斯地區(qū)的胡格諾派農民不斷地移民到勃蘭登堡。另外,還有大約2 000胡格諾派農民,先到瑞士避難,1698年,又從瑞士移民到勃蘭登堡。因此,政策、制度的先進因素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吸引并留住胡格諾移民的又一重要原因。

對于法國胡格諾移民的定居地的選擇,腓特烈·威廉根據人口恢復和生產的需要,積極給予引導和安置。法國“楓丹白露敕令”后,大量胡格諾移民涌入曼海姆(Mannheim)。腓特烈·威廉建議他們移居普倫茨勞(Prenzlau)、哈雷或馬格德堡。1683年,黑死病奪去了馬格德堡2 650人的生命。因為人口嚴重匱乏,在馬格德堡,胡格諾移民比其他地方要更受歡迎。對于腓特烈·威廉的建議,胡格諾移民選出兩名代表進行考察后,決定移居馬格德堡。在當地居民和胡格諾移民共同努力下,戰(zhàn)后重建的城市馬格德堡,1688年人口數量為75 132;1713年人口達140 886[7](p.12)。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移民政策的示范效應持續(xù)到普魯士時期。例如,1708—1710年間,東普魯士受到黑死病嚴重影響,8 411個農民失去生命。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發(fā)布命令,招納新移民,法國胡格諾派相繼到因斯特堡和貢比涅定居。“波茨坦敕令”頒布后,除柏林和馬格德堡,其余胡格諾派移民還定居在諾哈登斯雷本(Neuhaldensleben)、哈爾貝爾斯塔特(Halberstadt)和施滕達爾(Stendal)等40余個城市以及少量鄉(xiāng)村。格羅斯-齊滕(Gross Ziethen)是1686年在勃蘭登堡建立的法國胡格諾派教區(qū)。格羅斯和克萊因-齊滕(Klein-Ziethen)的村莊在三十年戰(zhàn)爭中被燒毀。1686-1687年、1695年、1697-1698年和1700年,先后有4批法國胡格諾派移民到這里[8](pp.203-204)。到1700年,勃蘭登堡——普魯士的人口恢復到戰(zhàn)前的150萬,其中法國胡格諾移民25萬人。胡格諾派移民的到來為勃蘭登堡——普魯士的城市和鄉(xiāng)村帶來了生機,為經濟發(fā)展增添了活力。

三、“波茨坦敕令”的經濟影響

勃蘭登堡——普魯士是神圣羅馬帝國貧困的邦國,資源匱乏,沙土不利于耕種。這使其有“德意志的沙盒子”(sandbox of Germany)之稱[9](p.185)。經濟發(fā)展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崛起的物質基礎,胡格諾派移民功不可沒。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是歐洲文明的象征,也是腓特烈·威廉效仿和學習的對象。即使在更為先進的法國,胡格諾派也是受過良好教育,以從事高技術職業(yè)為主的精英群體。來到勃蘭登堡——普魯士的法國胡格諾派移民成為這個落后國家知識、技術和工業(yè)發(fā)展的中堅力量。

腓特烈·威廉“波茨坦敕令”移民政策的指導思想是當時歐洲盛行的重商主義理論。他希望胡格諾派移民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建立手工工場,使其統(tǒng)治區(qū)域內實現某些商品自給,不必再依賴進口,從而實現貿易順差[10](p.243)。如前所述,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對于創(chuàng)辦企業(yè)和工場給予財政和物質支持;農業(yè)用地免費,以及免于行會強制10—15年。國家對胡格諾派移民建立工場的財政支持都是以貸款形式提供,待工場贏利后歸還。逃到勃蘭登堡——普魯士的2萬名胡格諾派教徒很快重操其在法國舊業(yè),他們大多集中在紡織和服裝行業(yè)。大約有257%的胡格諾派工匠從事服裝生產,另有32%的胡格諾教徒從事其他紡織業(yè) [11](p.72)。

逃離法國的胡格諾派分散在英國、荷蘭、普魯士等新教國家,其中大約有8萬人定居在英國。有些學者認為,富有的、有權勢的上層胡格諾派大多逃到了英國和荷蘭,貧困、底層的胡格諾派則大多通過英國移民北美或是到普魯士避難[12](p.81)。事實顯然并非如此。一方面,自1686年2月開始,腓特烈·威廉便下令禁止沒有熟練技術的胡格諾派工人進入勃蘭登堡——普魯士 [13](p.163)。這也進一步體現了“波茨坦敕令”本質,即它是一項經濟政策、移民政策,而非宗教政策。另一方面,早在1668年,就有法國貴族前來普魯士避難,并供職于大選帝侯的宮廷?!安ù奶闺妨睢鳖C布后,富有競爭力的移民政策又吸引了大批法國貴族、教士、熟練工人等胡格諾派各階層民眾。他們中有法國神學家、梅斯牧師達維德·昂西雍(David Ancillon)、梅斯議會主席保羅·切尼維克斯(Paul Chinevix)。由于昂西雍、切尼維克斯在胡格諾信徒中享有崇高威望,在他們的帶領下,許多法國貴族選擇到勃蘭登堡——普魯士避難,大多定居柏林。總體來看,移民勃蘭登堡——普魯士的法國胡格諾派可分為六個階層:士兵、紳士、文人墨客和藝術家、商人、工場主、農民和工匠。如果按階級劃分,以1705年為例,其比例分布大體為貴族占5%,中等水平的職員占7%,從事貿易和制造業(yè)的資產階級8%,工人和學徒占20%,農民占15%,還有手藝人、工匠占45%[14](pp.54-87)。

從事各行各業(yè)的法國胡格諾派移民為勃蘭登堡——普魯士帶來了先進技術、文化知識和富有活力的社會生活。腓特烈·威廉曾在談及胡格諾派移民對馬格德堡的意義時說:“戰(zhàn)后,這座城市蕭條了40年。但當避難者來到這里,所有的房屋都住滿了18歲的成年人。工場也建起來,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外資也進入了這座城市,數以百計的居民有了工作,而他們每個人又都是消費者?!盵13](p.163)的確,胡格諾派移民創(chuàng)辦手工工場,雇傭工人,并將知識、技術傳播給當地居民對普魯士的經濟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德國經濟史學家耶爾施—文策爾根據1709年馬格德堡城市理事會記載,估計每年每個胡格諾派移民繳納消費稅為10 泰勒,這相當于勃蘭登堡——普魯士政府每年從每位國民身上收到的全部稅收[15](pp.33-39)。1680年,勃蘭登堡——普魯士經濟還沒有恢復到三十年戰(zhàn)爭前的水平。全國唯一的手工業(yè)是布匹生產?!安ù奶闺妨睢焙?,胡格諾派移民的到來使整個勃蘭登堡——普魯士充滿了鐘表匠、金匠、假發(fā)制作匠、煙草農民和紙張、玻璃以及針、釘子等小金屬生產者等形形色色的手工業(yè)、手藝人和商品。

從長期影響來看,胡格諾派移民也對提高普魯士的生產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雖然胡格諾派移民的到來,并沒有在短時間內縮小普魯士與法國、荷蘭及英國在工業(yè)技術上的差距。但是,作為一種知識和技術的“溢出”(spill-over)效應, 胡格諾派移民的先進技術在移民和當地人中間傳播,提高了生產者的素質和生產力。德國經濟學者埃瑞克·洪納(Erik Hornung)對1700年居住在城市從事紡織業(yè)的胡格諾移民,以及當時紡織業(yè)水平與1802年的紡織業(yè)生產力進行關聯,通過生產力模型(Productivity Model)和工具變量(Instrumental-Variable)等方法測量和評估了胡格諾派移民技術和知識溢出對19世紀初普魯士紡織業(yè)生產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從長期效果來看,胡格諾移民知識和技術溢出效應顯著。

從整體上看,胡格諾派移民加強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qū)加爾文教派的勢力,這對普魯士的內政和外交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四、“波茨坦敕令”對宗教和外交的影響

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同,勃蘭登堡——普魯士的統(tǒng)治者信奉加爾文教,是改革宗,而其統(tǒng)治的國民則大多為路德宗。雖然同為新教,但在信仰和價值觀上仍有很大分歧。對此,有學者認為,大選帝侯的“波茨坦敕令”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勃蘭登堡——普魯士的加爾文派數量,進而實現其外交政策目標[16](p.179)。盡管我們認為,“波茨坦敕令”本質是經濟政策,但不可否認其對普魯士宗教、文化及外交政策等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宗教與文化層面來看。一方面,腓特烈·威廉非常擔心法國胡格諾派與普魯士當地居民無法融合,進而會離開普魯士。為此,他給予胡格諾移民一系列特權,如準許胡格諾派在定居的城市建立難民社區(qū)(communities of refugees),即所謂的“僑民區(qū)”(colonies)。這些僑民區(qū)擁有自己的教會禮拜,根據規(guī)模大小,他們有自己的法院、警察和學校教育。隨著法國胡格諾派移民與當地大眾文化不斷地接觸和自然的融合,到1801年,胡格諾派信徒開始出現德語布道,但當時仍用法語和德語兩種語言做禮拜。到了1813年,普魯士的胡格諾派已全部用德語做禮拜。另一方面,雖同為新教,普魯士路德宗居民與改革宗新移民在圣禮、教義、價值觀,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著矛盾和分歧,導致產生新的社會問題。18世紀初,普魯士路德宗國民對法國胡格諾派新移民的敵視仍非常普遍。他們認為胡格諾派在法國的不幸遭遇是“錯誤的信仰,遭到了神的懲罰而四處避難。”[17](p.63)融合和沖突兼而有之的情況下,從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到腓特烈·威廉三世,都熱衷于消弭兩教派的教義分歧,實現教會合一,這成為近代西方基督教教會再合一運動的發(fā)端。隨著絕對主義王權的不斷加強,腓特烈·威廉三世實現了路德宗和改革宗教會聯合,成為德意志國家統(tǒng)一的思想基礎。

其次,從外交層面來看?!安ù奶闺妨睢笔蛊蒸斒啃纬闪伺c新教國家結盟的穩(wěn)定外交戰(zhàn)略。從三十年戰(zhàn)爭爆發(fā)到“波茨坦敕令”頒布,勃蘭登堡——普魯士一直在奧地利、英國、荷蘭、法國、瑞典等強國之間尋求平衡,外交政策不斷變化,猶疑不定。三十年戰(zhàn)爭中,勃蘭登堡——普魯士作為新教諸侯,加入到法國、瑞典一方作戰(zhàn),但波美拉尼亞卻被想要稱霸波羅的海的瑞典占領。1672—1679年法荷戰(zhàn)爭中,勃蘭登堡——普魯士與荷蘭和奧地利結盟,對付法國、瑞典。結果卻是1678年,荷蘭背棄勃蘭登堡——普魯士,與法國締結《奈梅亨條約》(Treaty of Nijmegen),留下大選帝侯獨自面對圍攻明登的法國軍隊。1679年,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被迫同意簽署《圣日耳曼和約》(Peace of St. Germain),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得到的東波美拉尼亞“歸還”瑞典,自己則獲得一筆補償金,從而再次與法國結盟。1685年,路易十四不僅對內加強了專制統(tǒng)治,外對擴張也到了瘋狂的地步。廢除南特敕令使萊茵河附近的新教國家感受到巨大威脅。與“楓丹白露敕令”針鋒相對的“波茨坦敕令”徹底終結了勃蘭登堡——普魯士與法國結盟的歷史和可能性,這使普魯士的外交政策逐漸趨于穩(wěn)定?!安ù奶闺妨睢焙?,為了對付法國的擴張,大選帝侯分別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一世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簽署了秘密聯盟條約,作為利奧波德給予軍事合作、軍費補貼,以及獲得希維博津(Schwiebus)的代價,腓特烈·威廉放棄了西里西亞(Silesian)領土[18](p.26)。到1688年,威廉三世成為英國國王后,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到七年戰(zhàn)爭,普魯士與英國等新教國家結盟已成為其外交的基本戰(zhàn)略和政策,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

五、對“波茨坦敕令”移民政策的兩點評價

首先,“波茨坦敕令”移民政策的優(yōu)勢。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楓丹白露敕令”頒布后,荷蘭、英國等新教國家都實施了相對寬容、優(yōu)惠的政策收留法國胡格諾派移民。相比之下,勃蘭登堡——普魯士移民政策優(yōu)勢在于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這是胡格諾派移民最終選擇留下來的主要原因。胡格諾派移民到達英國和荷蘭后,導致兩個國家人口迅速膨脹和社會問題增多。為了減少新移民帶來的各種壓力,荷蘭將胡格諾派移民送到了南非殖民地好望角等地。而好望角的荷蘭總督西蒙·范德斯代爾(Simon van der Stel)害怕胡格諾派移民威脅自己的統(tǒng)治,對其實施了禁止使用法語等荷蘭化(Dutchification)政策[19](p.179)。這導致部分到荷蘭避難的法國胡格諾派選擇離開荷蘭,最終移民普魯士。相對荷蘭強制性民族同化政策,普魯士針對胡格諾移民的自然同化政策則要先進的多。胡格諾移民和普魯士居民相互了解、相互交融,在普魯士絕對主義王權的引導下形成超越教派的國家認同,這是德意志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礎。

其次,“波茨坦敕令”移民政策在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系列政策群中的地位。三十戰(zhàn)爭后,腓特烈·威廉恢復人口政策、經濟發(fā)展政策、軍事和外交政策構成了理念同源、導向相近的一組政策集合體。從觀念上說,政策制定的共同理念就是腓特烈·威廉在1667年訂立的留給其子腓特烈三世“政治遺囑”的核心思想:“受上帝委托的你要愛民如子,不應該因他們信仰不同而差別對待。你必須總是合情合理地為他們謀福祉,促進商業(yè)的發(fā)展。還要想方設法增加人口,特別是勃蘭登堡的人口?!盵20](pp.179-204)在強國包圍中實現崛起、追求獨立外交地位和提高綜合國力,對勃蘭登堡——普魯士來說,這一切的基礎是人口的增加,吸引移民是重要途徑。作為貧窮落后的勃蘭登堡——普魯士,能將分崩離析的德意志乃至歐洲人口,特別是代表著新生資產階級的新教人口凝聚在一起的就只有宗教寬容。促進商業(yè)發(fā)展是繁榮經濟的主要出路,吸引有技術、有資金的胡格諾派移民無疑是天賜良機。經濟的繁榮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為發(fā)展軍事提供了物質基礎?!安ù奶闺妨睢睒嫵闪穗杼亓摇ね呷旱年P鍵點。正是由于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各項政策之間的銜接和耦合,提高了政策群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隨著普魯士絕對主義王權加強,系列政策群的實施和效果得到了有力保障,政策被此后君主繼承后,形成了良性的路徑依賴。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從硬環(huán)境講,勃蘭登堡——普魯士遠遜于英國、荷蘭,其針對法國胡格諾派移民人才戰(zhàn)略贏在軟環(huán)境?!安ù奶闺妨睢睆膶裰Z派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的尊重,到安居創(chuàng)業(yè)政策制定和有力執(zhí)行,以及其法律制度在當時所表現出來的先進性,都是促使胡格諾派移民選擇普魯士為最終目的國的主要因素。從恢復人口、經濟貢獻到改革宗教派實力的增強,“波茨坦敕令”的頒布和實施是普魯士歷史上的轉折點。作為政治遺產,大選帝侯基于經濟原因的寬容逐漸演變?yōu)槠蒸斒康呐c新教各派聯合、與新教國家結盟的基本國策,并被普魯士國民所普遍認同,成為德國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Krauske, Otto. Die Briefe Knig Friedrich Wilhelms I. an den Fürsten Leopold zu Anhalt-Dessau: 1704-1740[M].Berlin : Parey,1905.

[2]Olson, James S. & Beal, Heather Olson. The Ethnic Dimension in American History[M].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2011.

[3]Neuhaus, Helmut ed. Zeitalter des Absolutismus 1648-1789 [M].Stuttgart: P. Reclam, 1997.

[4]Richardson, Oliver H. Religious Toleration under the Great Elector and its Material Results[M].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1910(25).

[5]Cunningham, Andrew.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Religion, War, Famine and Death in Reformation Europ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Zakaib, Charles. Brain Drain & the Huguenot Exodus, DSS Access. 2013 (3) .

[7]Pfister, Ulrich & Fertig, Georg. The Population History of Germany: Research Strategy and Preliminary Results,http://www.demogr.mpg.de/papers/working/wp-2010-035.pdf,2010.12

[8]Poole, Reginald Lane. A history of the Huguenots of the dispersion at the recall of the Edict of Nante[M].Oxford: Macmillan and Company, 1880.

[9]Thompson, Wayne C. Nordic,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2012, Harpers Ferry, W.Va: Stryker Post, 2012.

[10]Irvin, Jeffery L. Paradigm and Praxis: Seventeenth-century Mercantilism and the Age of Liberalism[M].Toledo: The University of Toledo, 2008.

[11]Jersch-Wenzel, Stefi. Juden und “Franzosen” in der Wirtschaft des Raumes Berlin/Brandenburg zur Zeit des Merkantilismus[M].Berlin: Colloquium Verlag.1978.

[12]Ruymbeke, Bertrand Van & Sparks, Randy J. Memory and Identity: The Huguenots in France and the Atlantic Diaspora[M].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8.

[13]Thadden. R. von & Magdelaine, M. ed. Die Hugenotten 1685-1985[M].Munich: Beck.1986.

[14]Bregulla, G. Hugenotten in Berlin[M].Berlin: Union Verlag, 1988.

[15]Jersch-Wenzel, Stefi. Juden und "Franzosen" in der Wirtschaft des Raumes Berlin/Brandenburg zur Zeit des Merkantilismus, Berlin: BRD.1978.

[16]Glozier, Matthew & Onnekink, David. War, Religion and Service: Huguenot Soldiering, 1685-1713[M].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7.

[17]Gawthrop, Richard L. Pietism and the Making of Eighteenth-Century Prussia[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8]Shennan, Margaret. The Rise of Brandenburg-Prussia, 1618-1740, London: Routledge, 1995.

[19]Amutabi, Maurice & Nasong'o, Wanjala. Regime Change and Succession Politics in Africa[M].London: Routledge, 2012.

[20]Dietrich, Richard ed., Die politischen Testamente der Hohenzollern[M].Cologne and Vienna: Bhlau Verlag, 1986.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世界史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研究人員)

[責任編輯張曉校]

猜你喜歡
普魯士
帝國時期普魯士鄉(xiāng)村治理的轉型
普法戰(zhàn)爭的起因及影響分析
普魯士為何會被“抹去”
百家講壇(2016年5期)2016-09-28 12:14:29
普魯士18世紀對華貿易銀幣初探
中國錢幣(2016年5期)2016-06-15 20:29:55
尋根消失的普魯士
特別文摘(2016年9期)2016-05-26 22:12:43
以[BMIM][Cl]離子液體為添加劑制備普魯士藍修飾電極及其電化學催化性質的研究
論普魯士國家利益與宗教寬容政策(1640-1740)
論普魯士“再版農奴制”時期的農村社會結構
考試周刊(2013年51期)2013-04-29 14:36:24
現代化發(fā)展進程中的普魯士新教教會
普魯士軍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
軍事歷史(1998年5期)1998-08-15 06:19:20
永嘉县| 平凉市| 新河县| 景洪市| 泰来县| 分宜县| 中卫市| 兴业县| 甘孜县| 陈巴尔虎旗| 淮北市| 潼关县| 科尔| 双辽市| 柳河县| 土默特右旗| 湘乡市| 道真| 金山区| 民乐县| 搜索| 龙陵县| 浦北县| 河源市| 通许县| 洮南市| 疏勒县| 临武县| 龙井市| 黄陵县| 诸暨市| 深水埗区| 丰原市| 浦城县| 南木林县| 青川县| 子长县| 余姚市| 阿尔山市| 新泰市|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