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禹良 尹學勤
體育教學中的挫折教育,被認為是抗挫折能力訓練的良好契機,而今對挫折教育及其實施策略的研究已不鮮見。隨著獨生子女比例增加,大眾普遍認為獨生子女是抗挫折能力較弱的群體,加之社會、生活壓力劇增,體育教學中的挫折教育已被視為解決一系列由心理問題衍生的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但體育教學中抗挫折教育往往只注重挫折本身,忽視學生應對挫折能力的個體差異以及挫折教育本身對學生造成的后續(xù)影響,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挫折教育的結(jié)果往往與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體育教學中開展挫折教育要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積極引導并把握調(diào)試學生受挫折后心理調(diào)控和自我建設的控制點,不致造成消極后果。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边@其中蘊含的哲理即為挫折教育:這句話的前一部分為挫折本身,后一部分即為挫折教育的理想效果,達到“增益其所不能”。挫折教育是一類提高學生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對受挫折的恢復能力的教育。在社會壓力劇增的今天,對中小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由于課程的獨特性,體育教學已逐漸成為中小學生接受“挫折教育”的重要陣地。
什么是挫折及“挫折教育”?綜合多種定義都有兩種基本含義:一種是阻礙個體機動性的情境,是一種既成事實;另一種是指個體受阻礙后所引起的情緒反應,是一種有機體的情緒狀態(tài)。無論哪種情境狀態(tài),都不是“挫折教育”所想進行的教育,而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上述情境,使學生從中獲得挫折體驗,學生通過自己努力戰(zhàn)勝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挫折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有的來源于外界,有的來源于學生個體本身,但總結(jié)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大類:社會因素、生理因素、自然因素、心理因素和所從事活動本身特點的因素。對于學生所遇的挫折,往往要從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針對不同的產(chǎn)生原因進行相應的積極引導。其實“挫折教育”就是對學生容忍、承受挫折的生理反應和心理素質(zhì)的鍛煉和培養(yǎng)。在這個教育過程中教師除了關注挫折本身,更應該去關心學生在受到挫折后產(chǎn)生什么響應及以何種態(tài)度對待挫折,并傳遞給學生應付挫折的正確理念,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克服挫折,最終達到錘煉心智的目的。
1. 是“挫折”還是“對挫折的響應”。有機體對挫折的反應無非兩種:當個體活動過程遭受挫折的情況下,挫折情境可以激發(fā)人的生理潛能處于應激狀態(tài),從而產(chǎn)生非常態(tài)的能量以解決當前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遭受挫折過程中人的意志增強,意志得到鍛煉;反之,更多人因為受挫折而導致人格偏離正軌,以致影響事業(yè)的成功。挫折教育不應該注重挫折本身,而應著眼于學生對挫折情境的響應,在一定的指導下,應對挫折情境免于身心受到傷害的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這才是“挫折教育”的真諦。
而現(xiàn)今大多數(shù)的挫折教育是體驗式的挫折教育,更多的是注重于挫折情境本身,而缺乏對學生進行應對挫折能力的指導。打一個比方:在中長跑的教學中,“過極限”的過程很痛苦,只要松一口氣停下來就前功盡棄了,這個過程中,教會學生一種堅持,體會堅持過后的成功感,才是“挫折教育”所需要的效果。
2. “個體”還是“整體”。即使有正確引導的挫折情境設置,也難以在體育課程中得以實現(xiàn)挫折教育。主要是因為中學生心智不甚成熟,在個體間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異較大。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復雜的,難以從挫折承受力的原因?qū)W生進行分類教學,常見的個體主觀原因有:個體抱負、期望值、個體人生閱歷、個體特有的認識結(jié)構(gòu)及先天稟賦等。
而教師在授課時,必然采取班級集體授課的形式,面對數(shù)十名學生,如何選擇挫折的普遍適應性,如何在挫折情境中設置刺激的強度和量的問題等,都使得挫折教育較難在體育教學中實現(xiàn)。
3. 挫折控制點的問題。挫折情境的設置中,要關注如何能使學生在體驗挫折情境的同時又不超出其生理和心理所控制的點,同時又能激發(fā)潛能進行自我重建,最終突破挫折情境而免受挫折情境的消極影響。
4. “積極跨越”還是“消極應對”。挫折教育最終的目的是通過跨越障礙所獲得的成功體驗,從而培養(yǎng)中學生直面挫折,用于跨越或放棄的品質(zhì)。在有意識地設置挫折情境教育活動中,就不得不考慮如何來回避挫折情境給學生,尤其是品格尚不健全的初中生帶來的不良影響。
教師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挫折情境,學生由此獲知的可能帶來的反應有:輕慢或是反感,前者使學生在面對挫折時當做是吃點苦、受點累,完成一項學習任務,不能最終體驗挫折,從中增強心智。而后者的情況是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最終對某項運動產(chǎn)生排斥,即使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完成課程安排,也無法繼續(xù)某項體育活動,與體育教學的原則背道而馳,同時也不能起到挫折耐受能力訓練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體育教學中嵌入“挫折教育”的模式仍有待商榷,需要更多心理學及教育方法論的研究,使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盡可能的減少“挫折教育”給青少年帶來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