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音
摘要:從民國藝術人像攝影與新聞人像攝影的風格來看,前者是仿畫風格,屬于畫意攝影;后者是紀實主義風格,是一種直接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攝影。前者提倡寫意、求美;后者提倡寫真、求真。
五四之后,由知識分子參與并主導的畫意攝影,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上升到攝影藝術的高度,從而形成了一套理論體系和拍攝手法。因此在當時,其風格自然成為其他攝影風格的重要參照。
關鍵詞:藝術人像攝影;新聞人像攝影;風格;影響
民國時期,新聞人像攝影在風格上必須與畫意攝影接近。攝影記者除了要善于把握人物瞬間的動作,還應當具備一定的美術修養(yǎng);同是拍攝一個新聞人物,在構(gòu)圖和取景上要注意畫面的空間美和比例結(jié)構(gòu),注意畫面的均衡;要注意鏡頭的角度和透視關系;而在用光上要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使人物看起來漂亮;在影調(diào)方面要體現(xiàn)一定的色調(diào)和反差度等等,這些都成為當時新聞人像攝影中不可忽略的因素。當然,這種影響也不是絕對的,兩者在同一時期的不同階段,始終是此消彼長的。
風格與形式既然不一樣,那么價值觀也就不盡相同。從價值觀的角度來看,藝術人像攝影屬于粉飾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攝影,回避矛盾與沖突,主張出世;新聞人像攝影則屬于現(xiàn)實主義攝影,直接面對現(xiàn)實社會的矛盾,主張入世。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在當時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為藝術而藝術”還是為“人生而藝術”。
說到出世的價值觀對新聞人像攝影的影響,這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20世紀初,我國著名攝影師郎靜山成為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之一。然而職業(yè)并沒有改變郎靜山對藝術以及人生的態(tài)度,他始終對攝影持一種清靜無為的出世思想。民國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戰(zhàn)火硝煙的洗禮,而這些從未出現(xiàn)在他的攝影作品中。隨著連年的戰(zhàn)亂,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每個攝影藝術家都在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和藝術道路,有很多攝影家都以相機為武器奔赴前線。而郎靜山也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1931年,郎靜山在上海開設了“靜山攝影室”,專門從事人像和廣告攝影。他的很多人像攝影作品被選入國際攝影沙龍,他的名氣在國際上越來越大。不管外界發(fā)生了什么,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繪畫主義攝影觀。這說明出世的思想一直為主線貫穿其一生。
當然,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也是因人而異的,隨著時局的變化而改變的。
(一)人像攝影在報刊上的應用
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攝影報刊隨取得了巨大進步,首先在技術層面上體現(xiàn)為印刷技術的發(fā)展,從而導致了報紙版式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內(nèi)外矛盾的復雜化,為了滿足人們隨時了解最新時局的需要,報刊的題材也隨著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diào)整。
1.印刷技術的發(fā)展
(1)銅版印刷
在電子媒體尚未產(chǎn)生時,攝影進入大眾傳播領域,只能依賴印刷工藝。19世紀末,中國報刊印刷照片依靠銅鏤或石印,照片極易失真。在1900年前后,照相銅版制版技術傳入中國,于是,報刊上開始出現(xiàn)用銅版印刷的新聞照片。銅版照片影像逼真,新聞照片作為新聞傳播的一種手段,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資料表明,最早使用銅版照片的是《萬國公報》、《大陸》等報刊,不過它們所用的銅版,都不是中國報刊自制的。中國人自制銅版照片始于《新民叢報》。[1]
1902年,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辦了《新民叢報》。該報設有“圖畫”專欄,發(fā)表一些時事照片。這些銅版照片都是中國人自制的。這標志著中國報刊自制銅版照片技術的成熟。此后,自制銅版照片在中國報刊得到了更廣泛的運用。[2]
1904年3月創(chuàng)刊的《東方雜志》也刊載了自制銅版照片,表明中國人已經(jīng)具備了印刷銅版照片的能力。[3]
1907年11月創(chuàng)刊于巴黎的《世界》畫報,是中國人創(chuàng)辦最早的以刊登照片為主的銅版畫報。據(jù)畫報編務之一的吳稚暉回憶:“我編《世界》畫報時所擔任的工作,特別注重印刷方面。我自己慎重研究攝制銅版的方法,如怎樣墊版,選用怎樣性質(zhì)的紙張,可以使版圖平均地纖毫畢露?!盵4]吳稚暉所用的印刷方法是當年十分先進的凸版印刷,用此法印刷的照片畫面非常清晰,在當時的亞洲具領先水平。故主編過多種畫報的張光宇認為:“《世界》畫報初次發(fā)行的時候,不用說在中國是屬于空前的創(chuàng)舉,即使在印刷界進步甚速的日本,也沒有那樣精美和豪華的類似性質(zhì)的畫報出現(xiàn)。《世界》畫報真可以驕傲地占座東亞印刷界的第一把椅子,是東亞畫報中的鼻祖。”[5]
《真相畫報》是辛亥革命前后最有特色的畫報,也是國內(nèi)第一份用銅版印刷的畫報,它標志著我國畫刊進入了銅版時代。[6]
《時報》從德國購進四色輪轉(zhuǎn)印刷機,在1927年6月出版的副刊《新光》上首次印制了彩色銅版圖片。
(2)影寫版印刷
1930年5月18日,戈公振主編的《申報》攝影附刊《圖畫周刊》問世。當時,《申報》老板史量才與中國照相版公司簽訂合同,由該公司用影寫版印刷《圖畫周刊》,圖片質(zhì)量好,清晰美觀。當時中國報刊插圖多用銅版,影寫版印刷用于報紙攝影附刊,還是首次。從此,中國畫報印刷開始由銅版向影寫版過渡。
《良友》畫報最初采用銅版印刷,質(zhì)量較為精美,1930年3月改為影寫版凹版印刷,質(zhì)量又大為提高。
1930年,胡伯翔與好友一起創(chuàng)辦《中華畫報》,又名《中華圖畫雜志》,是東方圖書出版社的一種大型綜合性畫報。該刊為8開本,月刊,全部用影寫版精印。
2.版式的變化
進入20世紀,隨著印刷出版技術的發(fā)展,為報紙版式的改革提供了巨大的技術支持??v觀民國時期的報刊,用的版式主要有水平版式、水平與垂直結(jié)合版式、對角版式等。
(1)水平版式
水平版式就是標題可以跨欄排列,必要時也可以通欄,整個版面比較醒目。再者,文字的排版由以前的豎版變?yōu)闄M版,這樣讀者在看的時候就省力多了。
1924年12月26日創(chuàng)刊的《京報》的攝影附刊《圖畫周刊》,就采用了水平版式。
(2)水平與垂直結(jié)合版式
水平版式如果排的不好,就會使讀者感到疲勞,因為橫著讀完一行字后,然后再回頭讀一行,有的時候就分不清是哪一行了,而水平垂直結(jié)合版式,能讓畫面中的元素互補,使版面富有變化,這樣就不容易疲勞了。
《沙飛攝影展覽會???,就采用了這一版式。
(3)對角版式
對角版式是通過一條無形的對角線,斜跨版面,在斜線的兩端加以主要的圖片,使兩者產(chǎn)生呼應。這種版式雖不是四平八穩(wěn)的,卻能在視覺上造成一種流動感,讀者的視線不知不覺隨著這種流動感而移動,目前還有不少報紙使用對角版式。
1925年6月6日創(chuàng)刊的《上海畫報》以及《良友》第143期都曾采用過這種版式。
【注釋】
[1]甘險峰,《中國新聞攝影史》,中國攝影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8頁
[2]同上,第18頁
[3]同上,第19頁
[4]甘險峰,《中國新聞攝影史》,中國攝影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20頁
[5]同上,第20頁
[6]同上,第24-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