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先敏
周五的下午,學生匆匆跑來找我,說五年級的兩個同學為了一個籃球吵得不可開交。
走到快樂園地,看見小杰和小豪的臉都漲得通紅,都堅持球是自己的?!澳銈冊趺醋C明這個球是自己的呢?”我的話音剛落,小豪就迫不及待地開腔了:“這個球是我在兩年前買的,上面一個印記是我上次打球時候留下的,還有……”小杰有些慌了,大聲爭辯:“不,球是爸爸買給我的,一個星期前在商場買的!”
想到馬上就要上課了,我讓兩個孩子先回到教室里冷靜一下,下課后再把這個球是自己的證明寫下來,小豪高興地離開了,小杰卻很不情愿。我輕輕叫住小杰,和他邊走邊談,還提議讓體育老師鑒定球用了多久。辦公室里,體育老師肯定地回答:“如果這個球才用了一個星期,那肯定是天天泡在石灰里了!”其他老師看了也紛紛表示這個球肯定用了很久。小杰一聽急了,大叫一聲:“這個球,我不要了!”隨后沖出辦公室。我打電話給小杰的爸爸,詢問是否一周前給孩子買了一個籃球,他否定了,還堅定地說孩子肯定又說謊了,希望我嚴格教育。
事情基本水落石出了,可令我不解的是,明明不是自己的籃球,小杰為什么那么理直氣壯地跟對方叫板,他不覺得理虧嗎?
再次找來小杰談話,剛開始他一直不肯進辦公室,在隨后一個多小時的交流里,謎團終于解開。原來,上午小豪把球借給了六年級的一個同學,但是對方把球還給了小杰。小杰喜歡打籃球,但技術一般,他很想和同學一起打球,但是同學們都沒怎么在意他。當他中午拿出球時,大家都很興奮,他們打得正歡時,小豪認出球是自己的,小杰落不下面子,不想在同伴面前丟臉,就一直嘴硬,叫嚷著球是自己的。其實,他心里也特別希望有自己的球,因為可以得到很多的滿足與認同。
承認了錯誤之后,我與小杰一起討論,該如何為不正確的行為負責。當說到給爸爸道歉的時候,小杰一臉難色:“今晚,爸爸又會打我了!”滿臉的惶恐與最初的理直氣壯判若兩人?!鞍职纸洺4蚰??”“是啊,我一做錯事情,他就打我,打得很狠!我想要一個籃球很久了,也不敢跟他提。”“老師明白了,你很想一個球,很想同學和你一起打球,可是不敢和爸爸講。爸爸經常打你,讓你害怕了。不過,爸爸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情,你今晚還是要回去主動向他承認錯誤。老師也和你爸爸談談,讓他理解你,好嗎?”小杰同意了,慢慢地走出辦公室。
1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由于
心身發(fā)育不夠成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難免的。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犯錯誤、不斷改正錯誤中成長起來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睘閹熣?,不要一遇到學生犯錯誤就怒不可遏,這樣就是不允許孩子成長。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學會心平氣和,鼓勵孩子正確面對錯誤,認識到為什么做錯了,可以從錯誤中發(fā)現(xiàn)什么,汲取成長的經驗。
2關注行為背后的原因。學生
的每個行為背后肯定有原因,要關注行為,更要關注行為背后的原因,一個癥狀往往會帶給人一個尋求改變的契機。不要急于給孩子看似不良的行為下定論,要關注行為背后的原因,因勢利導,教育、指導孩子。關注行為背后原因的有效方法就是主動與孩子溝通,平等對話。雖然將別人的籃球占為己有是錯誤的行為,但是這個行為的背后是孩子想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籃球,想要和同伴一起打球的深深呼喚。他想要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他想要同伴的友誼與認同。爭籃球的行為不對,可背后的需求卻是正常的,需要給予呵護與適當滿足。
3尊重青春期的孩子。孩子進
入青春期后,開始變得特別愛面子,希望獲得別人的關注與尊重。小杰之所以剛開始一口咬定球是他的,也是這種心理使然。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我也有不適當?shù)牡胤健亚蛑苯幽玫睫k公室體育老師處詢問,讓辦公室其他老師都知道了這件事。不光彩的事情被更多的人知道了,小杰的心里更加不好受了,這也是為什么我再次找小杰談話的時候,小杰剛開始一直站在門口不肯進來的原因。如果我當時悄悄叫出體育老師詢問會比較好。
4適度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
和成年人一樣,有自己的需要。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必要、適度的物質和精神滿足是不可或缺的。溺愛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任何想要的東西,誠然對孩子成長不利;但對孩子太過苛刻與忽略,孩子想要的東西總得不到,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孩子身心發(fā)展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愛,容易產生不滿情緒,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而且,不能得到滿足的愿望總在心里壓抑著,有時候也會驅使孩子做出一些不恰當?shù)男袨?。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比如孩子想要擁有一個籃球,比如孩子想要和同學一起玩,應該盡量滿足。適度滿足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作用。
5父母的家教觀念需更新。當前,大多數(shù)父母還沒來得及學習或
沒有意識到學習專業(yè)的家教知識的重要性就當上了“家長”?!盁o證上崗”不能真正懂得孩子的心,對教育也缺乏方法和藝術。資料顯示,總是打罵孩子,容易導致孩子說謊,容易使孩子陷入孤獨的深淵,令孩子學會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最終導致親子關系緊張。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行業(yè)、專業(yè)、工作,有上百種:有的是蓋房子,有的是種莊稼,或者是給人治病,縫衣服等。但有一種包羅萬象的、最復雜和最高尚的工作,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而同時在每個家庭中又各自是獨特的、不會重復的工作,那就是對人的教育和造就。”
的確,教育孩子是最為復雜的一件事,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