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紅
【摘要】目的對小兒腹瀉的臨床護理進行探討。方法對2011年12月——2012年11月于本院治療的64例小兒腹瀉患者做回顧性分析,對64例患兒進行輸液護理、飲食護理、發(fā)熱護理、口腔護理和皮膚護理,并進行控制感染。結果64例小兒腹瀉患者的平均病程為(6.2±1.4)d,64例滿意臨床護理,有64例患兒治愈出院,其中有15例為臀紅患兒,占23.4%。結論在進行小兒腹瀉患者的治療時,應加強嚴密監(jiān)護,對其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并進行精心的臨床治療,進行正對性的護理,兩者進行配合,可提高患兒治愈率,提高滿意度,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兒腹瀉;臨床護理;探討
在4.5歲左右的兒童中,小兒腹瀉這種疾病較為常見,其發(fā)病率較高,僅低于呼吸道感染率,居兒童疾病次位[1]。由于小兒患者年齡較小,在表達病情時,無法做到清楚正確,導致醫(yī)務人員無法全面掌握病情程度。因此,本文對小兒腹瀉的臨床護理進行了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在64例小兒腹瀉患者中,有男性患兒41例,女性患兒23例,患兒的年齡為0.55-2歲,平均年齡為(16.3±2.7)月,其中6個月以上19個月以下的患兒為52例,占81.25%。
1.2方法進行口服補液,包括輕度脫水患兒,中度脫水患兒,未出現(xiàn)嘔吐患兒,或者嘔吐不劇烈,并且可進行口服的患兒,對患者進行鼓勵,服用ORS補鹽液,使用方法為口服,少量多次。
進行靜脈補液,首先建立靜脈通路,以確保液體有計劃的輸入,對于重度脫水的患兒,則應及時補充血容量,通常在0.5h以內。靜脈補液順序應按照先鹽后糖,按照先濃后淡,按照先快后慢,見尿補鉀原則,補鉀濃度應低于0.3%,在進行每天補鉀時,應采用靜脈滴注的方法,其總量時間應為7.5h左右,禁止直接靜脈推注。
進行飲食護理,對于小兒腹瀉患者而言,患兒在腹瀉時,通常會排出體內水分,排出電介質,排出營養(yǎng)物質,并且排除量較大,較易引起身體脫水。因此,在進行飲食護理時,應及時補充液體,以小兒腹瀉患者的病情為依據(jù),對喂養(yǎng)方法進行調整。
進行發(fā)熱護理,對小兒腹瀉患者進行嚴密監(jiān)控,對患兒病情變化進行觀察。對于小兒腹瀉患者而言,其通常伴有發(fā)熱癥狀,如患兒體溫出現(xiàn)升高,則需及時向醫(yī)生進行匯報,以及時有效的實施退熱措施。
進行口腔護理,在大部分的小兒腹瀉患者中,通常為經(jīng)常喂食糖水,患兒抵抗力通常較差,在臨床藥物的使用中,通常有大量抗生素。在小兒腹瀉患者的口腔內,通常會出現(xiàn)細菌大量繁殖,因此,應保持患兒口腔清潔,時常進行口腔清理,以避免口腔黏膜受到損害。
進行皮膚護理,在小兒腹瀉患者每次便后,應及時進行洗浴,可使用溫水,并保持患兒肛周干燥。如患兒出現(xiàn)紅臀,則可進行TDP照射,同時涂抹紫草油。
進行控制感染,應避免出現(xiàn)交叉感染,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對病室進行噴灑,對洗滌間進行擦洗,可使用來蘇爾,使用容量為2%,噴灑、擦洗時間為1次/d,如小兒腹瀉患者具有感染性,則應采取床旁隔離,采用專用使用物品,如患兒的食具、尿布等,最佳使用一次性尿布。在進行護理后,應對雙手進行浸泡,可使用新潔兒滅溶液,使用容量為0.1%,浸泡時間為3min左右。
2結果
在64例小兒腹瀉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有64例為滿意,滿意率為100%,有64例患兒治愈出院,治愈率為100%,其中有15例為臀紅患兒,占23.4%。
3討論
在進行靜脈補液時,護理人員應記錄輸液量,巡回時間為1次/h,以小兒腹瀉患者病情為依據(jù),進行輸液速度的調整。在進行補液后,了解首次排尿時間,進行療效的估計。記錄出入量,即在1d內。
在進行飲食護理時,如小兒腹瀉患者為單純母乳喂養(yǎng),則減少每次哺乳時間。如小兒腹瀉患者為混合喂養(yǎng),如牛奶、乳制品等,則應調整喂養(yǎng)方式,可采取單純母乳喂養(yǎng),停止使用其他喂養(yǎng)品。如小兒腹瀉患者為單純人工喂養(yǎng),則減少喂養(yǎng)量,如牛奶、乳制品等,采取加水稀釋濃度,或者單純喂食米湯。如小兒腹瀉患者為已加喂輔食,則應進行減量,或者暫停不喂。如小兒腹瀉患兒為年齡稍大,則在進行食物喂養(yǎng)時,選擇較為清淡的食物,選擇較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條和米粥等,在進行喂養(yǎng)時,應把握好喂養(yǎng)量,以由少到多為原則,逐漸過渡為普通食物。
在進行發(fā)熱護理時,在小兒腹瀉患者的急性期[2],則應定時進行體溫測量,測量間隔為30min/次。如小兒腹瀉患者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不退現(xiàn)象,則應使用藥物降溫,或者采取物理降溫。在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后,定時進行體溫測量,測量間隔為2h/次,在小兒腹瀉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定期進行體溫測量,早晨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直到小兒腹瀉患者康復。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對做好記錄,包括患兒的病情,患兒體溫測量。
在進行皮膚護理時,如患兒出現(xiàn)尿布疹,則可使用制霉菌素甘油,或者使用氧化鋅乳膏,兩者進行交替涂抹。囑咐患兒家屬勤換尿布,在尿布的選擇上,應選擇柔軟的棉布,或者具有較強吸水性的棉布。
在進行控制感染時,如患兒病程較長并且抵抗力低下,則應進行保護性隔離[3],以避免出現(xiàn)交叉感染,避免出現(xiàn)腹瀉程度加重,對患兒進行觀察和記錄,包括大便的次數(shù),大便的性狀,大便的顏色,大便的量等。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兒腹瀉的臨床護理時,應對患兒進行嚴密監(jiān)護,在進行就診時,醫(yī)療人員應保持耐心,加強對患兒的觀察,對其家屬進行詳細的詢問,充分了解病情,了解發(fā)病情況,以采取相應臨床護理,進而提高小兒腹瀉治愈率,提高對醫(yī)院整體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繆惠梅.86例小兒腹瀉的臨床護理[J].宜春學院學報,2009,31(2):89-90.
[2]禹曉昱,汪鳳琴.小兒腹瀉的臨床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36):610-611.
[3]阿依姑麗·阿不都維力,比努爾·木卡熱甫開麗.小兒腹瀉的臨床護理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12):393.